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四个字。
2.反复朗读文言文,能够正确划分节奏,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楚人语言中的逻辑错误,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4.试着分析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楚人语言中的逻辑错误,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试着分析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1.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百年的口口相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2.猜成语这些故事你知道吗?(课件出示《亡羊补牢》、《守株待兔》。)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故事。学生齐读课题。4.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阅读。
5.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了解“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可以从形状、演变过程、材料等方面介绍。),学生练习书写。关于这两个兵器有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楚国,听一听这个故事。
6.播放课文录音。
二、结合注释 读通故事
1.结合注释 读通故事
2.快速寻找并说出文中共有几句话。能根据读音正确朗读每一句话。(1颗星)
3.反复朗读,能够正确划分每个句子的节奏。
结合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个人展示读课文。老师引导: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请大家自由练习反复朗
4.教师总结:出示划分的节奏,学生反复练习熟练朗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大家结合注释试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概括主要内容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候?谁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四、品读故事 理解寓意
1.品读故事 理解寓意
2.(1)能借助资料理解文中的重点难点字词。(2)能根据对字词注释理解句子意思。(3)能根据句子意思了解文言文的文意,理解《自相矛盾》 的寓意。
3.学生借助资料理解句意。(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生答: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誉”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誉”什么?他是怎样“誉”的呢?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尝试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我的盾很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很锐利,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指名读,指导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 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理解句意。(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 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为什么楚人弗能应也?路人为什么只问了一句,楚人就哑口无言了呢?你能试着分析路人的想法吗?点拨:如果他的盾_________,那么他的矛_________;如果他的矛_________,那么他的盾_________ 。这就是相互矛盾。因为楚人自己把“矛”和“盾”的作用夸大到了绝对化的程度,世界上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和什么都不能被刺穿的盾的。也就是文中的一句话:
(5)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呢?(说话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要实事求是。)
五、角色扮演 理解寓意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演一演。小组谈论如何演绎这个故事?(教师出示演出提示。)小组内演一演。
2.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 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 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 师小结: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六、联系生活,启发感悟。
1.实际生活中,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类似的错误吗 (小组展示。学生评价。)预设:A.人们生活行为的“自相矛盾”——边高喊保护环境的口号,一边乱砍乱伐破坏环境......B.广告词中的“自相矛盾”——“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C.句子中的“自相矛盾”——“我肯定小明大概是生病了。”......
2.你还搜集了哪些成语故事 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七、拓展阅读 学以致用
1.教师出示《郑人买履》。
2.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小组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明确:郑国有个人想买双鞋,却因为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而没有买到鞋的故事。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了吗?
4.你觉得作者韩非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做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知变通,从实际出发。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自相矛盾》。
2.课下继续阅读《执竿入城》《智子疑邻》《刻舟求剑》等成语故事。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