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爬山虎的脚
引入新课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引入新课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童话故事《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
爬山虎,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简介
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爬山虎 呢?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我会读
hǔ qīn
爬山虎 侵占 铺开 均匀
chóng kòng jīng bǐng chù
重叠 空隙 花茎 叶柄 触角
hén
痕迹 逐渐 休想 引人注意
爬山虎 侵占 铺开 均匀
重叠 空隙 花茎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引人注意
注意
①利用“委”记住“萎”。
②多音字“曲”读qǔ时,组词歌曲,读qū,组词弯曲。
操
占
嫩
顺
均
隙
茎
柄
萎
瞧
固
cāo
nèn
qiáo
wěi
xì
bǐng
jīng
zhàn
gù
jūn
shùn
虎
叠
hǔ
dié
“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
“均”的最后一笔是提
“叠” 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爬山虎
书写指导:上边与广字不同、横带钩,下边七字窄小、横稍向上拉,几字横折弯钩的弯要长些。
虎
hǔ
结构:半包围
组词:虎将 如虎添翼
音序:H 部首:虍
我会写
操场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品字下边两个口稍小,木字横要长、横上边的竖要短。
操
cāo
结构:左右
组词:体操 稳操胜算
音序:C 部首:扌
我会写
占据
书写指导:上边竖居中、要长,一短横在右边不出头,口字要扁宽。
占
zhàn
结构:上下
组词:占有 占山为王
我会写
音序:Z 部首:
嫩红
书写指导: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
嫩
nèn
结构:左右
组词:嫩黄 柔枝嫩叶
音序:N 部首:女
我会写
爬山虎长在哪里?请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爬山虎长在墙上和屋顶上
刚长出来的叶子
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子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
默读,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嫩红
嫩绿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以下特点的语句。
爬山虎脚的位置:
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脚的颜色:
初读感知抓特点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吗?为什么?
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叶柄
枝状
反面
蜗牛的触角
嫩红的
触着
头上
巴住
拉
直的
紧贴
茎上
弯曲
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茎上长_____的地方,_____ 伸出 _____ 的六七根丝,每根丝像____________。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_______。这就是爬山虎脚。
爬山虎的脚_____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_____就变成小圆片,_____墙。细丝原先是_____,现在_____了,把爬山虎的嫩茎___一把,使它_____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细丝是慢慢的变化的,从而说明作者坚持观察,认真观察。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
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生动具体?
1.作者首先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2.作者再次(对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
课文结构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脚 爬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叶
观察作业
依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绿豆或黄豆的生长过程,再把你的观察结果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感谢各位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