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党费》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8.3*《党费》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10:04:03

文档简介

8.3《党费》(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水面___________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②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___________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③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_________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④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___________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
A.浮 舒展 消逝 钻 B.笼 舒展 消失 冒
C.浮 扩展 消逝 钻 D.笼 扩展 消失 冒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①句中“雾”不是从水面浮起来的,而是“薄薄透明的雾”笼罩着水面。此处应选“笼”。
第②句中“舒展”写出阳光下荷叶生长的状态,无拘无束,生机勃勃。“扩展”动作性强。此处侧重于描写荷叶的状态,应选“舒展”。
第③句强调最后的结果——不见了,而“消逝”强调过程。此处应选“消失”。
第④句由前面的“忽然”可以看出,“冒”能更好地写出一种突兀感。此处应选“冒”。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登上凌云山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华为、联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很大份额。
③在抗洪救灾一线,子弟兵作人墙、当人堤,铸成坚实的铜墙铁壁,他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④陈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民俗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亲临第一线调查研究,苦心孤诣,其精神令人感动。
⑤春晚是最强大的造星机器,许多登上春晚舞台的小人物昨天还一钱不值,一夜之间就成为风靡全国的顶级偶像。
⑥月光如水的夜晚,沏一壶清茶,邀三五好友,共聚院中的葡萄架下,海阔天空地畅聊一番,忘却尘世的纷扰,该是何等的惬意!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此处用来说江水,用错对象。
②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用来说手机,用错对象。
③铜墙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此处用来形容子弟兵筑成的抗洪屏障坚固,使用正确。
④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此处陈老先生苦心钻研民俗学,并取得成果,使用正确。
⑤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这里指他们原来不出名,可以用籍籍无名。
⑥海阔天空: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此处指谈话内容涉及广泛,使用正确。
分析可知,①②⑤句成语使用不正确,③④⑥句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作全面的历史的______,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我们的理解,这光辉的一刹那常常表现为革命者面临生离死别时所__________出的精神火花,作者对此作了__________的描绘,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谁能忘掉黄新在被捕前同小妞儿的亲切吻别和她在关键时刻所说的一句语带双关的话:“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母子间的深情,革命者对党的崇敬热爱,两种情感在这里__________,吻合无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勾画 迸发 淋漓尽致 浑然一体
B.勾勒 迸发 栩栩如生 水乳交融
C.勾画 爆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D.勾勒 爆发 栩栩如生 浑然一体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B.而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C.不是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D.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
B.不但这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C.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D.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
【答案】3.A 4.D 5.A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勾勒:①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②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原文是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描写,两个词均可使用。
第二空,进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原文说的是精神火花,所以用“进发”。
第三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语境说的是描绘得很透彻。所以应用“淋漓尽致”。
第四空,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语境说的是两种情感在那一刻融合为一体,应用“浑然一体”。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句式照应,语意关联以及关联词语的角度来说,前面有“不作……”,后面当照应“而是……”,由此排除A、C。
从与后文“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应的角度来说,对应“捕捉”的应该是“截取”,排除B。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重复赘余,“隐含的”与“暗示”语意重复,可删除“隐含的”,或将“隐含的”改为“强烈的”,排除BC。
二是语序不当,“不但是……”与“也是……”后面的内容应互换位置。排除D。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何才能移风易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当下农村一些地方的风俗,不少方面与改革进程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各种弊病后果已经________,已经到了不可不动的程度,但如何革新,是否以________之势推进,恐怕还值得商榷。风俗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风俗的改变,也很难一蹴而就,有时候,暴风骤雨、急功近利的运动式强推,短时来看或许奏效,长远视之未尝不会铩羽而归。以法治的视角观之,移风易俗上的极端功利化,恐怕还可能有违法之嫌。所谓风俗者,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强制力量的介入,很容易触及到个体权利的边界。相比之下,通过乡规民约的办法,要比强制规定好得多。在地方政府引导下,民众自发缔结契约,进而自觉遵行。________,不合时宜的所谓风俗,就有可能得到扭转和消除,移风易俗就能收到真正成效。不过,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乡规民约,而不能被当成法律执行,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要依法追究责任,也是无效的。移风易俗既要有非常势力,也要有善治智慧,既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也要日拱一卒,________,多讲一点法,多按规律和规矩办事,才是移风易俗的正确方式。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有不合时宜处,又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
B.纵然有不合时宜处,也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
C.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但多有不合时宜处
D.必然与个体权利相关,也多有不合时宜处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突显 雷霆万钧 长此以往 久久为功
B.凸显 大张旗鼓 长此以往 日积月累
C.突显 大张旗鼓 假以时日 日积月累
D.凸显 雷霆万钧 假以时日 久久为功
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乡规民约,而不是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B.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能被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C.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能被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要依法追究责任,也是无效的。
D.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是遵守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答案】6.B 7.D 8.B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句主要应突出与个体权利相关。按照句末重心原则,应排除CD两项;“即使……又”关联词搭配不当,排除A。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凸显”强调物体的轮廓凸出来,形体意思明显;“突显”强调时间上很快呈递。文中用来与“弊病后果”搭配,应该用“凸显”。
雷霆万钧: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大张旗鼓:张,陈设、展示;旗鼓,旗帜和战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与“之势”搭配,应选“雷霆万钧”。
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假以时日:意为如果再给一定的时间的话就更怎么样,一般是褒义夸奖。“不合时宜的所谓风俗,就有可能得到扭转和消除,移风易俗就能收到真正成效”是褒义,所以应选“假以时日”。
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久久为功:意为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语境中没有积累的意思,而是强调“坚持”,应选“久久为功”。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乡规民约,而不能被当成法律执行”前两句主语不一致,应是“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能被当成法律”;
C.“不但要依法追究责任,也是无效的”逻辑错误,应是“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D.“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是遵守法律”表达不连贯,且主语不一致,“不是遵守法律”的主语应是“遵守乡规民约”。
故选B。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家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
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儿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
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儿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呢!”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择青菜,就是这咸菜啊!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
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择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儿走?快想法儿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因为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儿?”她摇摇头:“不知道!”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儿来的!”“自己的!”
“自己的!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
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我”与黄新会面,黄新为保护“我”而牺牲的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主人公的形象非常成功,比如女儿忍不住抓了一根腌豆角,但被黄新硬拿了回来,令人印象深刻。
C.“听妈妈的话”,这是“我”听到的黄新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主要体现了黄新被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
D.魏政委之所以没有写出黄新缴党费的数目,是因为黄新所体现的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无法用数字计算。
10.关于文中白匪到来前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这一细微情节,符合当时情况下的人物的身份。
B.起初我对黄新不允许孩子吃腌豆角有误解,认为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
C.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这一肖像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群众生活的艰辛。
D.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补充了首次接头时黄新她们做咸菜的过程,前后情节照应自然。
11.请概括文中黄新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生活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艺术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和移植。有作家认为,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只有给英雄人物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你认为这一人物形象是否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9.C 10.B 11.①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②机智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③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④遇事冷静:果断的让我藏起来,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清楚交待下一步怎么办。⑤大公无私:不让自己饥饿的女儿吃一根作为党费的咸菜。 12.观点一:真实。①“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就是有超出常人之处。黄新在危急关头,虽然“心绪激动得很厉害”,但最终能冷静、坚定地做出选择,这是英雄形象的典型表现。②黄新的英雄形象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她在危机关头没有动摇,是敌我斗争年代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甘于牺牲,且随时做好牺牲准备的崇高品质的表现,符合“生活真实”;③艺术真实是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和移植。“黄新没有动摇”是作者选择了生活中信念最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典型表现,这样塑造形象,符合“艺术真实”。
观点二:不真实。①生活中人无完人,黄新“没有任何动摇”的完美高大的形象让英雄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与读者平常认知不符,让人很难相信。②塑造人物的细节上有失艺术的真实。例如,不让又饿又馋的女儿吃一根咸菜,这一细节违背了母亲的天性,过于夸张。③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小说中黄新的形象,跟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党员形象雷同,个性并不突出,有违艺术的真实。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主要体现了黄新被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有误,应为对“我”的叮嘱。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我不是认为她在欺骗孩子,而是觉得她在委屈孩子。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热爱党,忠于党:结合“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儿困难”可知,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机智果敢:结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可知,当白匪闯进门后,他为了掩护“我”,用自己引开了白鬼,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勇于献身:结合“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可知,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她用“我”能听得懂的语言嘱托“我”,体现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遇事冷静:结合“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她果断的让我藏起来,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交待以后的工作以及孩子和党费的处理。
大公无私:结合“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可知,她不让自己饥饿的女儿吃一根作为党费的咸菜。
1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种探究题,黄新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从英雄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真实”和“不真实”两个角度分析。
认为“真实”:从形象的典型性看,结合“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可知,黄新面对敌人来搜人,没有表现出慌乱和紧张,符合她的身份和工作的情况,在那样的战争年代,这样的英雄人物的行为品质和心理素质是经得起考验的,这是英雄形象的典型表现。从生活的角度看,小说反映的是战争年代敌我斗争激烈的时候,作为共产党人的黄新生活和战斗在敌后,面对同志有危险,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她只能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对党忠诚,危机关头没有动摇,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符合生活的真实。从艺术角度看,“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也只能是作为“我”的推测,小说对黄新的塑造采用了艺术性的手法,更符合艺术的真实。
认为“不真实”:脱离生活的真实,如“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人物面对突发情况没有慌张,瞬间改变,不符合生活真实;违背艺术的真实,如“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一细节描写脱离生活,也就不符合艺术的真实;违背形象典型性,小说中的黄新是战争年代的一名共产党员,在面对敌人搜剿时从容不迫,勇于牺牲自己,这些精神品质与同类作品有相似性,缺少个性化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捕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江姐一转眼,便瞥见一个瘦长的人影,闯进门来。啊,这人是甫志高,穿着一件半旧的蓝布长袍,比送江姐上船时瘦了一些,装束也朴素了一些。他一见到江姐,嘴角上便露出一种惊喜的笑意。“江姐,我找了你好久。”甫志高四边望望,脸色略显慌张:“我有要事找你,这里没有外人吧?”
江姐犹豫了一下,便招呼对方走进堂屋。她不明白甫志高为什么到这里来了。
“支援农村工作委员会派我秘密送来一批军火,要马上派人去下货,最好你也去检查一下。”
江姐沉默地听着,看看甫志高,没有答话。
“老许同志亲自派我送来的,余新江病了。”
“余新江病了?”江姐审慎地问。同时,她注视着对方回避躲闪的眼睛。
“他患了斑疹伤寒,进医院好久了。还没有脱离危险期。”
“重庆最近的情况如何?”江姐忽然问。
“你离开重庆以后,各方面工作变化很大。”甫志高笑嘻嘻地回答着,仿佛他对情况十分了解,江姐想要知道的事,他都说得出来。
“最近有同志被捕吗?”江姐打断了他的话。
“没有。”甫志高故做镇定地回答,并且反问:“你从哪里听到这样奇怪的消息?连我住在重庆都不知道,这完全是谣言!”
“哦——”江姐淡淡地说,“没有人被捕?我还担心同志们的安全嘞。”江姐又随口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老许亲口告诉我的呀!”
江姐问着,心里却在盘算,这处联络站的地址,是许云峰不知道的。
甫志高又急切地提出要求:“江姐,车上的同志们正等着我们的人去搬运哩!”
“好。”说着,她找出纸笔,一边写着纸条,一边说道:“你把这封信送上华蓥山,山上便会立刻派人来运军火。”
“上山的路,我不熟……”甫志高嗫嚅着,不敢接江姐递给他的纸条。
“你不是本地人吗?出城去一条大路,就上山了。”江姐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危险处境。
“不过,”甫志高狡辩道,“新来乍到,我的行动容易引起注意。”
江姐不再勉强对方。她走到旁边,拿起梳子静静地重新梳理她的短发。
甫志高心神不宁地在堂屋里走来走去。他斜眼瞟了一下,江姐仍旧默然坐着,脸上毫无表情。他娓娓动听地谈起来:“江姐,我真感谢你的帮助。你在重庆临走时教诲我的话,至今我也不敢忘怀。我一定永远遵循你的教导,为无产阶级光荣伟大的不朽事业献身……”
“住嘴!”江姐脸色一变,鄙视着甫志高,厉声问:“你到底来干什么?”
“你——”甫志高猛然后退一步,眼珠转了转,又露出伪装的奸笑,迎向前来。“我送军火来的呀!”
江姐一挺身,昂然站在甫志高面前。“你想搞什么鬼?”
“我好意来看你,请不要误会。”甫志高强自辩解着,一步步退向墙角。
“原来是你带领便衣特务……”江姐盯着甫志高陡然变色的脸,她缓缓地,但是斩钉截铁地说出几个清清楚楚的字:“无耻的——叛徒!”
“叛徒?我叫叛徒?”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一再后退的脚跟突然立定,声音迅速一变:“党给了我什么好处?凭什么要我为你们卖命?哼!一天到晚担惊受怕……可是现在,老实告诉你,我是专员了,军统局的中校专员!”
“哼!我要抓完……”叛徒一步步逼上前来。他伸手一摸,乌黑的手枪,突然对准江姐的心窝。“举起手来!江雪琴,我今天到底找到了你!”
江姐轻蔑地瞟了一下枪管,她抬起头,冷冷地对着叛徒狰狞卑劣的嘴脸,昂然命令道:“开枪吧!”
叛徒一愣,仓皇地朝后退了一步。江姐立刻迈步向前,一步,又一步,把紧握手枪的叛徒逼到墙角。江姐站定脚跟,慢慢抬起手来,目光冷冷地逼视着不敢回视的叛徒,对准那副肮脏的嘴脸,清脆地赏了一记耳光。
一群便衣特务,冲进门来,惶惑地张望着。叛徒躲在屋角,一手握枪,一手捂住热辣辣的瘦脸发怔。
江姐不再说话,伸手披拂了一下自己的衣襟,凛然跨出堂屋,迈开脚步,径直朝洞开的黑漆大门走去……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江姐询问甫志高“最近有同志被捕吗”,说明她担心同志们的安全,意在表现其时刻关心爱护同志的优秀品质。
B.“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语句,形象地刻画了甫志高狰狞卑劣的丑态。
C.小说叙述了江姐与甫志高周旋、斗争、被捕的过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本文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故事,与通过“我”对往事的回忆、“我”的叙述展开故事的写法不同。
14.请简要分析江姐的性格特征。
15.小说倒数第五段之前一直称呼甫志高的名字,之后全部以“叛徒”称之,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
【答案】13.A 14.①面对甫志高的突然到访,江姐的一系列对话和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她的谨慎理智,警惕性高;
②一个小的试探,就探出了叛徒的狐狸尾巴,可以看出她的聪慧机敏,洞察力强;
③斩钉截铁的指出其叛徒的身份,看出其信念坚定,大义凛然;
④小说结尾处江姐从容的走向黑漆的大门,可以看出其镇定从容,临危不惧。 15.①凸显人物形象。以“叛徒”称呼他,既强调其变节投敌的卑劣无耻,也反衬出江姐的信仰坚定、大义凛然。
②强化情感倾向。称呼的变化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叛变者的蔑视和仇恨,也有利于引发读者对叛变者的憎恶和痛恨。
③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随着甫志高叛徒身份的暴露,矛盾冲突达到高峰。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说明她担心同志们的安全,意在表现其时刻关心爱护同志的优秀品质”分析有误。文中江姐询问甫志高“最近有同志被捕吗”,是故意问的,因为她感觉到甫志高说的是谎话。她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印证她的判断。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面对甫志高的突然到访,并要求江姐随他一起去检查军火,文中写“江姐犹豫了一下”“江姐沉默地听着,看看甫志高,没有答话”“‘余新江病了?’江姐审慎地问。同时,她注视着对方回避躲闪的眼睛”,可知江姐谨慎理智,警惕性高。
“江姐问着,心里却在盘算,这处联络站的地址,是许云峰不知道的”“她找出纸笔,一边写着纸条,一边说道:‘你把这封信送上华蓥山,山上便会立刻派人来运军火。’”面对甫志高露出的狐狸尾巴,江姐表现出了聪慧机敏,洞察力强的特点。
“‘原来是你带领便衣特务……’江姐盯着甫志高陡然变色的脸,她缓缓地,但是斩钉截铁地说出几个清清楚楚的字:‘无耻的——叛徒!’”“江姐一挺身,昂然站在甫志高面前。‘你想搞什么鬼?’”能表现江姐信念坚定,大义凛然;
最后甫志高报出军统局的中校专员的身份时,并拿枪威胁她时,江姐说“开枪吧!”,“江姐不再说话,伸手披拂了一下自己的衣襟,凛然跨出堂屋,迈开脚步,径直朝洞开的黑漆大门走去……”,表明她镇定从容,临危不惧。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称变化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人称的变化,可以从人称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现小说情节的作用,对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用“叛徒”来称呼甫志高,能表现甫志高投敌变节的卑劣行径,而甫志高的无耻也反衬了江姐有坚定的信仰。
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前面称他名字,是因为还不知道他已叛变,后面叫他叛徒,是因为已经确定已经投敌,这个称呼的变化是随着情节转移的需要而变化的,能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分析,“叛徒”是个贬义词,这个词能强烈表达作者对甫志高和像他一样的同类人的鄙视、厌恶和憎恨。
四、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节选自王愿坚《党费》)
材料二: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②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材料三:
“斯佳丽,我这人向来没耐心拼补碎片,骗自己破镜可以重圆。东西碎了就碎了—我宁肯记住它完好时的模样,也不想拼拼补补再一辈子盯着那破过的地方。也许,我若年轻几岁——”他叹口气,“可我年纪太大,不相信冰释前嫌重修旧好之类的动人鬼话。我年纪太大,不能再靠彬彬有礼的梦想,一辈子撒谎过日子。我不能跟你一起生活既骗你又骗自己。真希望我能在意你怎么办,上哪儿去,可我办不到。”
瑞特快快吸口气,轻松却柔和地说:“宝贝儿,我不在乎啦。”
她默默地看着瑞特上楼去,但觉喉头疼得快憋死人。他的脚步渐渐远去,消失在楼上过道里。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远去。现在她才明白想求助他感情或理性的一切努力都白费力气,他那冷静头脑的决定不会动摇半分。现在她才明白他方才话说得轻松,却句句当真。她懂了,因为他身上具有刚强不屈、决不妥协的个性—这些东西她一直想在阿什礼身上找,却一直找不到。
她所爱的这两个男人她都没能真正了解,所以都只好失去。现在她才隐约意识到倘若她真了解阿什礼,就决不会爱他了。倘若她真了解瑞特,也决不会失去他。她万分凄凉地想,这辈子她到底真正了解过谁?
此刻,心神麻木。她经历得多,晓得麻木过后紧接就是剧烈的痛楚,撕皮裂肉,一如身体被外科大夫一刀切开,片刻的无感觉,随即就疼得要命。
“现在甭想啦,”她咬咬牙,唤来老护身符,“现在琢磨失去他的痛苦,我会疯的,明天再想好了。”
“可是,”她的心在呐喊,丢开老护身符,管自刀绞般地疼,“不能让他走!一定还有法子!”
“现在甭想啦!”她又大声说一遍,想把忧伤推开,想挡住滚滚而来的痛楚,“我—对了,明天我回塔拉去。”想到这儿,她心情稍稍平静。
由于恐惧与失败,她回过一次故乡塔拉,在它坚实的支持下,又恢复了自信,鼓起了奋斗的勇气。既然做到过一次,上帝啊,求你保佑我再来一次吧!怎么做,她却不知道。她现在不愿想,她只要一个容她生存、容她痛苦的小天地,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好舔舔自己的伤;一个避难所,好筹划以后的战斗。一想到塔拉,就仿佛有只凉爽温柔的手在抚慰她作疼的心。她仿佛看到那幢白房子在闪光,在欢迎她归来。她仿佛感到,乡间宁静的暮霭正向她徐徐降下,为她祝福。她仿佛看到,露珠正悄然滴落在无边的绿野、雪白的棉桃上。还有那未曾拓垦的红土地,枝繁叶茂的松树林,绵延起伏的小山冈。
这美丽的图景让她感到慰藉,给她增添了几分力量,心头的创痛与悔恨顿时轻松不少。她呆呆地站着,多少小事忽上心头—③通往塔拉的林荫道,雪松郁郁苍苍;一丛接一丛的茉莉花,映衬雪白的墙壁,欣欣向荣;洁白的窗帘随风起舞。还有嬷嬷,她突然好想嬷嬷,跟小时候依恋嬷嬷一样,好想把头偎依在她宽厚的胸膛上,任她骨节粗大的黑手抚摸她的头。嬷嬷,是她与过去岁月联系的最后一环了。
以祖先面对失败决不低头的精神,她扬起下颌。她要赢回瑞特,她晓得她办得到!只要她下决心,没哪个男人她得不到。
“一切等明天回塔拉再细想,明天就挺得住了。得想办法夺回他的心。说到底,明天总是个新日子。”
(节选自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16.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白鬼赶到门口时,黄新给孩子理头发的细节,表现她危急之下的从容镇定。
B.材料二中水生嫂一震一吮的细节,刻画出她得知丈夫要参加武装部队时复杂的心理。
C.材料三中思佳丽看着瑞特离去时觉得喉头疼的描写,揭示了她在错失爱人后的痛苦。
D.三则材料都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特定环境中典型的女性形象。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作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也许,我若年轻几岁——”他叹口气,“可我年纪太大,不相信冰释前嫌重修旧好之类的动人鬼话。”
A.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
B.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D.“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18.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小说艺术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请结合材料三,分析作者如何刻画思佳丽的内心活动。
19.阅读三则材料中画线语句,综合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16.D 17.C 18.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烘托思佳丽的失望、麻木、痛楚。
②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全面自由表现思佳丽的心理变化。
③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显示思佳丽内心的矛盾纠结,以及由痛苦到稍稍平静的变化过程。 19.①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白洋淀、塔拉庄园都是人物生活的环境;
②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用吆喝声和脚步声渲染紧张的氛围,烘托内心的焦急;用静谧的氛围烘托女人的安详;用充满生机之景,烘托逐渐轻松的心情。
③象征。宁静诗意的白洋淀,象征着美丽的家园,也暗示保卫家园的重要性;塔拉庄园抚慰了思佳丽因情感挫折带来的痛苦和沮丧,是她精神家园的象征。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三则材料都通过外貌”错,三则材料中“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此刻,心神麻木。她经历得多,晓得麻木过后紧接就是剧烈的痛楚,撕皮裂肉,一如身体被外科大夫一刀切开,片刻的无感觉,随即就疼得要命”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没有外貌描写。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破折号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A.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B.标示插入语;
C.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D.标示话题的转换。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她默默地看着瑞特上楼去,但觉喉头疼得快憋死人。他的脚步渐渐远去,消失在楼上过道里。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远去”“她扬起下颌。她要赢回瑞特,她晓得她办得到!只要她下决心,没哪个男人她得不到”可知,小说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烘托思佳丽的失望、麻木、痛楚。
结合“她所爱的这两个男人她都没能真正了解,所以都只好失去……这辈子她到底真正了解过谁?”“此刻,心神麻木。她经历得多,晓得麻木过后紧接就是剧烈的痛楚,撕皮裂肉,一如身体被外科大夫一刀切开,片刻的无感觉,随即就疼得要命”可知,小说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全面自由表现思佳丽的心理变化。
结合“现在甭想啦!”“现在琢磨失去他的痛苦,我会疯的,明天再想好了”“一切等明天回塔拉再细想,明天就挺得住了。得想办法夺回他的心。说到底,明天总是个新日子”可知,小说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直接展现思佳丽内心的矛盾纠结,以及由痛苦到稍稍平静的变化过程。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是自然环境描写,描写白洋淀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一方面交代了人物生长的环境,另一方面,水生嫂在这样的淀里编织苇席、等候丈夫,充满了宁谧而安详,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深层思考,这美丽而充满诗意的白洋淀象征了美丽的家园,保卫白洋淀就是保卫家园,白洋淀具有象征意义。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这是一句社会环境描写,描绘了白鬼子到来时街上的慌乱,越来越近的“吆喝声、脚步声”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下文写她要有太多事情需要安排和处理,党费、孩子……也烘托了黄新此时焦急的心情。
“通往塔拉的林荫道,雪松郁郁苍苍;一丛接一丛的茉莉花,映衬雪白的墙壁,欣欣向荣;洁白的窗帘随风起舞”这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塔拉庄园的自然 风物环境,“雪松郁郁苍苍”“欣欣向荣”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庄园既是思佳丽活动的场景,结合“这美丽的图景让她感到慰藉,给她增添了几分力量,心头的创痛与悔恨顿时轻松不少”可知,又展现此时的思佳丽心情轻松、愉快,还具有象征意义,它是思佳丽的精神寄托,是她精神家园的象征。
这样,从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渲染氛围、具有象征意义等角度分别加以分析即可。
五、语言表达
20.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回答后面的问题,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最让人激动的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球迷说:“最让人激动的是扣人心弦的进球。”商人说:“最让人激动的是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说:“最让人激动的是灿烂丰富的色彩。”农民和护士会怎么说?请你代他们回答。
农民说:
护士说:
【答案】 “最让人激动的是满眼金灿灿的稻谷。” “最让人激动的是患者康复后幸福的笑容。”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材料所给信息为谈论的话题是“最让人激动的是什么”,要求不同身份的人要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分析所给示例球迷的答案“扣人心弦的进球”,商人的答案“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的答案“灿烂丰富的色彩”可知,每个人“最让人激动的”基本都与自己的职业、身份有关,往往是自己所喜爱或追求的东西。据此可以得出答案:“农民说:最让人激动的是满眼金灿灿的稻谷”“护士说:最让人激动的是患者康复后幸福的笑容。”
六、微写作
21.课文《党费》写到,“我”第二次下山接头遭遇危险,黄新舍身相救,“我”回到山上,“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而“汇报”的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根据课文相关情节,把“我”给魏政委“汇报”的内容写出来。内容符合课文情节,语言表达简洁、顺畅,300字左右。
【答案】我带着新的指示去见黄新同志的时候,她正在放置腌好的咸菜,那些咸菜是她和几个同志一起腌的,她想把咸菜交给党算作党费,想用那些咸菜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困难。她和孩子都特别瘦,但是她舍不得给孩子吃一根咸菜。我们聊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位同志来送信,说我到八角坳的消息被泄露了,形势危急。黄新同志让我躲到阁楼里,嘱咐我想着把那些菜带上山去,这是他们缴的党费,黄新同志自己却在外面与敌人周旋。黄新同志怕敌人搜到阁楼上,为了救我,她故意喊“程同志,往西跑啊”,这样她将敌人引到西边去了,保全了我的性命,我本来是想出去跟敌人拼一下的,可是黄新同志临走之际,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我只好忍着悲伤,看着黄新同志被敌人带走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
这个写作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复述,确切地说,就是改写课文相关内容。因此,首先应找出课文相关内容,即从“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至“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写作时要有所选择。前面部分,即“我”到黄新家门口看到黄新整理咸菜、妞儿想吃咸菜的内容应该略写,一笔带过,如“那天,我到了黄新家,正为她从孩子手中拿过孩子想吃的一根咸菜而说道时,意外发生了”。写作的重点是黄新的应急处理以及为保护“我”、保护“中心县委”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自我牺牲精神。这部分内容,课文有许多细节描写,但写作时要改为概述,如得知敌人来了后的内容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文字较多,但写作时,只需概述:“我”当即要走,但黄新拦住“我”,让“我”躲到阁楼上,并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管,一切有她应付。依此方法完成写作即可。8.3《党费》(原卷版)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水面___________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②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___________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③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_________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④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___________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
A.浮 舒展 消逝 钻 B.笼 舒展 消失 冒
C.浮 扩展 消逝 钻 D.笼 扩展 消失 冒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登上凌云山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华为、联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很大份额。
③在抗洪救灾一线,子弟兵作人墙、当人堤,铸成坚实的铜墙铁壁,他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④陈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民俗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亲临第一线调查研究,苦心孤诣,其精神令人感动。
⑤春晚是最强大的造星机器,许多登上春晚舞台的小人物昨天还一钱不值,一夜之间就成为风靡全国的顶级偶像。
⑥月光如水的夜晚,沏一壶清茶,邀三五好友,共聚院中的葡萄架下,海阔天空地畅聊一番,忘却尘世的纷扰,该是何等的惬意!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作全面的历史的______,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我们的理解,这光辉的一刹那常常表现为革命者面临生离死别时所__________出的精神火花,作者对此作了__________的描绘,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谁能忘掉黄新在被捕前同小妞儿的亲切吻别和她在关键时刻所说的一句语带双关的话:“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母子间的深情,革命者对党的崇敬热爱,两种情感在这里__________,吻合无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勾画 迸发 淋漓尽致 浑然一体
B.勾勒 迸发 栩栩如生 水乳交融
C.勾画 爆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D.勾勒 爆发 栩栩如生 浑然一体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B.而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C.不是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D.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
B.不但这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C.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D.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何才能移风易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当下农村一些地方的风俗,不少方面与改革进程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各种弊病后果已经________,已经到了不可不动的程度,但如何革新,是否以________之势推进,恐怕还值得商榷。风俗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风俗的改变,也很难一蹴而就,有时候,暴风骤雨、急功近利的运动式强推,短时来看或许奏效,长远视之未尝不会铩羽而归。以法治的视角观之,移风易俗上的极端功利化,恐怕还可能有违法之嫌。所谓风俗者,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强制力量的介入,很容易触及到个体权利的边界。相比之下,通过乡规民约的办法,要比强制规定好得多。在地方政府引导下,民众自发缔结契约,进而自觉遵行。________,不合时宜的所谓风俗,就有可能得到扭转和消除,移风易俗就能收到真正成效。不过,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乡规民约,而不能被当成法律执行,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要依法追究责任,也是无效的。移风易俗既要有非常势力,也要有善治智慧,既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也要日拱一卒,________,多讲一点法,多按规律和规矩办事,才是移风易俗的正确方式。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有不合时宜处,又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
B.纵然有不合时宜处,也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
C.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但多有不合时宜处
D.必然与个体权利相关,也多有不合时宜处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突显 雷霆万钧 长此以往 久久为功
B.凸显 大张旗鼓 长此以往 日积月累
C.突显 大张旗鼓 假以时日 日积月累
D.凸显 雷霆万钧 假以时日 久久为功
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乡规民约,而不是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B.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能被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C.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能被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要依法追究责任,也是无效的。
D.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是遵守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家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
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儿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
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儿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呢!”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择青菜,就是这咸菜啊!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
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择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儿走?快想法儿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因为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儿?”她摇摇头:“不知道!”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儿来的!”“自己的!”
“自己的!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
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我”与黄新会面,黄新为保护“我”而牺牲的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主人公的形象非常成功,比如女儿忍不住抓了一根腌豆角,但被黄新硬拿了回来,令人印象深刻。
C.“听妈妈的话”,这是“我”听到的黄新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主要体现了黄新被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
D.魏政委之所以没有写出黄新缴党费的数目,是因为黄新所体现的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无法用数字计算。
10.关于文中白匪到来前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这一细微情节,符合当时情况下的人物的身份。
B.起初我对黄新不允许孩子吃腌豆角有误解,认为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
C.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这一肖像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群众生活的艰辛。
D.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补充了首次接头时黄新她们做咸菜的过程,前后情节照应自然。
11.请概括文中黄新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生活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艺术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和移植。有作家认为,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只有给英雄人物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你认为这一人物形象是否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捕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江姐一转眼,便瞥见一个瘦长的人影,闯进门来。啊,这人是甫志高,穿着一件半旧的蓝布长袍,比送江姐上船时瘦了一些,装束也朴素了一些。他一见到江姐,嘴角上便露出一种惊喜的笑意。“江姐,我找了你好久。”甫志高四边望望,脸色略显慌张:“我有要事找你,这里没有外人吧?”
江姐犹豫了一下,便招呼对方走进堂屋。她不明白甫志高为什么到这里来了。
“支援农村工作委员会派我秘密送来一批军火,要马上派人去下货,最好你也去检查一下。”
江姐沉默地听着,看看甫志高,没有答话。
“老许同志亲自派我送来的,余新江病了。”
“余新江病了?”江姐审慎地问。同时,她注视着对方回避躲闪的眼睛。
“他患了斑疹伤寒,进医院好久了。还没有脱离危险期。”
“重庆最近的情况如何?”江姐忽然问。
“你离开重庆以后,各方面工作变化很大。”甫志高笑嘻嘻地回答着,仿佛他对情况十分了解,江姐想要知道的事,他都说得出来。
“最近有同志被捕吗?”江姐打断了他的话。
“没有。”甫志高故做镇定地回答,并且反问:“你从哪里听到这样奇怪的消息?连我住在重庆都不知道,这完全是谣言!”
“哦——”江姐淡淡地说,“没有人被捕?我还担心同志们的安全嘞。”江姐又随口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老许亲口告诉我的呀!”
江姐问着,心里却在盘算,这处联络站的地址,是许云峰不知道的。
甫志高又急切地提出要求:“江姐,车上的同志们正等着我们的人去搬运哩!”
“好。”说着,她找出纸笔,一边写着纸条,一边说道:“你把这封信送上华蓥山,山上便会立刻派人来运军火。”
“上山的路,我不熟……”甫志高嗫嚅着,不敢接江姐递给他的纸条。
“你不是本地人吗?出城去一条大路,就上山了。”江姐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危险处境。
“不过,”甫志高狡辩道,“新来乍到,我的行动容易引起注意。”
江姐不再勉强对方。她走到旁边,拿起梳子静静地重新梳理她的短发。
甫志高心神不宁地在堂屋里走来走去。他斜眼瞟了一下,江姐仍旧默然坐着,脸上毫无表情。他娓娓动听地谈起来:“江姐,我真感谢你的帮助。你在重庆临走时教诲我的话,至今我也不敢忘怀。我一定永远遵循你的教导,为无产阶级光荣伟大的不朽事业献身……”
“住嘴!”江姐脸色一变,鄙视着甫志高,厉声问:“你到底来干什么?”
“你——”甫志高猛然后退一步,眼珠转了转,又露出伪装的奸笑,迎向前来。“我送军火来的呀!”
江姐一挺身,昂然站在甫志高面前。“你想搞什么鬼?”
“我好意来看你,请不要误会。”甫志高强自辩解着,一步步退向墙角。
“原来是你带领便衣特务……”江姐盯着甫志高陡然变色的脸,她缓缓地,但是斩钉截铁地说出几个清清楚楚的字:“无耻的——叛徒!”
“叛徒?我叫叛徒?”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一再后退的脚跟突然立定,声音迅速一变:“党给了我什么好处?凭什么要我为你们卖命?哼!一天到晚担惊受怕……可是现在,老实告诉你,我是专员了,军统局的中校专员!”
“哼!我要抓完……”叛徒一步步逼上前来。他伸手一摸,乌黑的手枪,突然对准江姐的心窝。“举起手来!江雪琴,我今天到底找到了你!”
江姐轻蔑地瞟了一下枪管,她抬起头,冷冷地对着叛徒狰狞卑劣的嘴脸,昂然命令道:“开枪吧!”
叛徒一愣,仓皇地朝后退了一步。江姐立刻迈步向前,一步,又一步,把紧握手枪的叛徒逼到墙角。江姐站定脚跟,慢慢抬起手来,目光冷冷地逼视着不敢回视的叛徒,对准那副肮脏的嘴脸,清脆地赏了一记耳光。
一群便衣特务,冲进门来,惶惑地张望着。叛徒躲在屋角,一手握枪,一手捂住热辣辣的瘦脸发怔。
江姐不再说话,伸手披拂了一下自己的衣襟,凛然跨出堂屋,迈开脚步,径直朝洞开的黑漆大门走去……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江姐询问甫志高“最近有同志被捕吗”,说明她担心同志们的安全,意在表现其时刻关心爱护同志的优秀品质。
B.“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语句,形象地刻画了甫志高狰狞卑劣的丑态。
C.小说叙述了江姐与甫志高周旋、斗争、被捕的过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本文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故事,与通过“我”对往事的回忆、“我”的叙述展开故事的写法不同。
14.请简要分析江姐的性格特征。
15.小说倒数第五段之前一直称呼甫志高的名字,之后全部以“叛徒”称之,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
四、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节选自王愿坚《党费》)
材料二: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②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材料三:
“斯佳丽,我这人向来没耐心拼补碎片,骗自己破镜可以重圆。东西碎了就碎了—我宁肯记住它完好时的模样,也不想拼拼补补再一辈子盯着那破过的地方。也许,我若年轻几岁——”他叹口气,“可我年纪太大,不相信冰释前嫌重修旧好之类的动人鬼话。我年纪太大,不能再靠彬彬有礼的梦想,一辈子撒谎过日子。我不能跟你一起生活既骗你又骗自己。真希望我能在意你怎么办,上哪儿去,可我办不到。”
瑞特快快吸口气,轻松却柔和地说:“宝贝儿,我不在乎啦。”
她默默地看着瑞特上楼去,但觉喉头疼得快憋死人。他的脚步渐渐远去,消失在楼上过道里。她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远去。现在她才明白想求助他感情或理性的一切努力都白费力气,他那冷静头脑的决定不会动摇半分。现在她才明白他方才话说得轻松,却句句当真。她懂了,因为他身上具有刚强不屈、决不妥协的个性—这些东西她一直想在阿什礼身上找,却一直找不到。
她所爱的这两个男人她都没能真正了解,所以都只好失去。现在她才隐约意识到倘若她真了解阿什礼,就决不会爱他了。倘若她真了解瑞特,也决不会失去他。她万分凄凉地想,这辈子她到底真正了解过谁?
此刻,心神麻木。她经历得多,晓得麻木过后紧接就是剧烈的痛楚,撕皮裂肉,一如身体被外科大夫一刀切开,片刻的无感觉,随即就疼得要命。
“现在甭想啦,”她咬咬牙,唤来老护身符,“现在琢磨失去他的痛苦,我会疯的,明天再想好了。”
“可是,”她的心在呐喊,丢开老护身符,管自刀绞般地疼,“不能让他走!一定还有法子!”
“现在甭想啦!”她又大声说一遍,想把忧伤推开,想挡住滚滚而来的痛楚,“我—对了,明天我回塔拉去。”想到这儿,她心情稍稍平静。
由于恐惧与失败,她回过一次故乡塔拉,在它坚实的支持下,又恢复了自信,鼓起了奋斗的勇气。既然做到过一次,上帝啊,求你保佑我再来一次吧!怎么做,她却不知道。她现在不愿想,她只要一个容她生存、容她痛苦的小天地,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好舔舔自己的伤;一个避难所,好筹划以后的战斗。一想到塔拉,就仿佛有只凉爽温柔的手在抚慰她作疼的心。她仿佛看到那幢白房子在闪光,在欢迎她归来。她仿佛感到,乡间宁静的暮霭正向她徐徐降下,为她祝福。她仿佛看到,露珠正悄然滴落在无边的绿野、雪白的棉桃上。还有那未曾拓垦的红土地,枝繁叶茂的松树林,绵延起伏的小山冈。
这美丽的图景让她感到慰藉,给她增添了几分力量,心头的创痛与悔恨顿时轻松不少。她呆呆地站着,多少小事忽上心头—③通往塔拉的林荫道,雪松郁郁苍苍;一丛接一丛的茉莉花,映衬雪白的墙壁,欣欣向荣;洁白的窗帘随风起舞。还有嬷嬷,她突然好想嬷嬷,跟小时候依恋嬷嬷一样,好想把头偎依在她宽厚的胸膛上,任她骨节粗大的黑手抚摸她的头。嬷嬷,是她与过去岁月联系的最后一环了。
以祖先面对失败决不低头的精神,她扬起下颌。她要赢回瑞特,她晓得她办得到!只要她下决心,没哪个男人她得不到。
“一切等明天回塔拉再细想,明天就挺得住了。得想办法夺回他的心。说到底,明天总是个新日子。”
(节选自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16.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白鬼赶到门口时,黄新给孩子理头发的细节,表现她危急之下的从容镇定。
B.材料二中水生嫂一震一吮的细节,刻画出她得知丈夫要参加武装部队时复杂的心理。
C.材料三中思佳丽看着瑞特离去时觉得喉头疼的描写,揭示了她在错失爱人后的痛苦。
D.三则材料都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特定环境中典型的女性形象。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作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也许,我若年轻几岁——”他叹口气,“可我年纪太大,不相信冰释前嫌重修旧好之类的动人鬼话。”
A.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
B.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D.“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18.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小说艺术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请结合材料三,分析作者如何刻画思佳丽的内心活动。
19.阅读三则材料中画线语句,综合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语言表达
20.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回答后面的问题,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最让人激动的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球迷说:“最让人激动的是扣人心弦的进球。”商人说:“最让人激动的是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说:“最让人激动的是灿烂丰富的色彩。”农民和护士会怎么说?请你代他们回答。
农民说:
护士说:
六、微写作
21.课文《党费》写到,“我”第二次下山接头遭遇危险,黄新舍身相救,“我”回到山上,“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而“汇报”的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根据课文相关情节,把“我”给魏政委“汇报”的内容写出来。内容符合课文情节,语言表达简洁、顺畅,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