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怜悯是人的天性》(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怙恶不悛,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能感同身受。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目张胆,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充耳不闻”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多用为贬义。语境中误用为形容选手比赛时非常专心,没有听到赛场上的人声,曲解词义,使用错误。
②“无动于衷”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由语境“需要你的帮助”可知,使用正确。
③“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本句形容那些不按法律办事的人,使用对象错误。
④“感同身受”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使用正确。
⑤“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语境中强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应为“身临其境”。
⑥“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此处用于形容军人小礼的英勇行为,褒贬失当。
故选B。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③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④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
⑥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A.②①⑥④⑤③ B.④①③⑥⑤② C.④⑤②①③⑥ D.②⑥①⑤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语段总体内容,找出总起句。观察选项可知,整个语段是在讲“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所以②是起始句,②后面应该具体讲途径,即“研读世界文学”,所以②后面是⑥①,然后具体解释怎样研读世界文学,⑤为研读世界文学的具体做法,③中的“以及”为进一步阐述,所以⑤③在①后面,最后④对这一途径进行总结。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可以想见,孩子们与书法的亲近不仅仅是学习一撇一捺,更是学习如何做人,甚至是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
B.对于驾校教练借口以学员即将三年期满为名义收取的所谓交警部门的“指标费”、“公关费”的行为,广大学员切勿上当受骗。
C.通过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加强政策引导,做好疏、堵结合,才会将负面影响变成澄清事实、推动工作的正面力量。
D.小事问责制度对遏制“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消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语序不当,“学习如何做人”与“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的位置要互换。
B项,句式杂糅,“借口……”或“以……名义”,删掉其一。
C项,缺少主语,把“通过”放在“政府”后面,或将“政府”放在“加强”前面。
故选D。
4.依次填入下面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①⑥③②④⑤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③⑥①④②⑤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衔接。阅读语境,搞清语段的话题,再阅读和观察所给的六句话,寻找六句话和前后句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方可做出正确选择。第③句“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紧承前面句内容。第⑥“这”指第③句内容,但表示转折,转而写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那天的意义,先整体从时间的角度写,后面应跟①④句。排除AC项。然后再从作家的角度写,后应跟第②句,第⑤句承第②句的“转眼没有了踪影”。排除B项。故答案为D项。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凭着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春雨润物般地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让无数学子受益,他也因此被人们广为称道。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D.“风物长宜放眼量”,自然美景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闲暇之余,我们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近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D.“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放开眼界,以阔大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语境是观赏自然风物。诗句与语境不相符。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不说话招呼,但由于花朵果实吸引人,人们前来赏花摘果,使得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忠实,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与语境相符。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变革、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与语境相符。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开头,却很少有能到终了的。告诫人们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与语境相符。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当来自现代性传统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油画等不断挤压古典式琵琶、戏曲、水墨画等的生存空间,并迫使其面向现代性而寻求转化时,由此产生的新的身体审美感性又该如何去与业已变得水土不服、气息奄奄的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相匹配呢?显然,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本身的现代性转化也同样变得重要而又急迫了。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中国人的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蔡元培在“五四”时期倡导“美育代宗教”时的致命疏忽在于,多满足于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而后者更具重要性。
今天,在追究这类问题时,不妨重温六朝宗炳《画山水序》的观点:“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宗炳在此倡导的“应目”“会心”和“畅神”三环节的整合相应之说,在清代叶燮的主张“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中获得回应。在宗炳与叶燮两人之间略作比较,“应目”与“感于目”“会心”与“会于心”之间单从字面上看是无甚差别的,只是宗炳的“畅神”显示了对一种积极的深层心灵至乐的发现和肯定。
这使我想到,美学在当代要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冯友兰指出:“哲学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观。……艺术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赏或赏玩。心观只是观,所以纯是理智底;心赏或赏玩则带有情感。”这里被叠用的“心赏”与“赏玩”,实际上正是指心灵的情感游戏,与康德有关想象力的自由游戏之说相通。艺术作为心赏,在这里应是指一种在身体感觉中满足心灵提升需要的自由游戏。这里的身体感觉是说,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为满足人们的身体感觉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条件,致使人们无节制地冒险持续开发并放纵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满足。而这里的心灵鉴赏则是说,正由于此,人们诚然必须依靠身体感觉去证明自己,但更需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由此可以获得美学存在的当代理由:通过美学去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也即透过身体感觉而实现心灵归于宁静的途径。
这种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张世英发现,现代西方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重感官美,声色之美;另一个是“为艺术而艺术”,重视声色之美,可是单纯感官娱乐没有深层内涵。这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所批判,强调艺术要深入生活里面。但后现代艺术完全丢掉感性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这种偏颇,他提出一种主张: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他主张讲声色之美,但声色之美也要看它背后有没有精神支撑,有没有背后的意义,有没有它深层含义,“艺术生活化既不能离开感性美,又要讲精神境界的支持,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艺术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吸纳生气,另一方面生活要按艺术的精神境界去提升。这等于就美学中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之间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美学更需要探索出从身感而上升到心赏之境的途径。
(摘编自王一川《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材料二:
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或根据大致有四个: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践美学、客观美学等;第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直觉美学、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体验美学等;第三,现代西方心理学、艺术中心论,如心理美学、艺术美学、否定美学等;第四,中国传统哲学,如意象美学、伦理美学、和谐美学、和合美学等。
中国当代美学只能或应当是新实践美学,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以完整的人为目的,充分吸纳现当代中外美学的优秀成果和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观念建构的新实践美学体系。新实践美学也可称为人生美学。这一美学既克服实践美学的唯理性倾向,又克服了后实践美学的非理性的倾向。这一美学将使完整的人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审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又表现为层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感性的形而下的意象状态,最高层次则显现为理性的形而上或超越性的境界状态。这里的“境界”既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之意,又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之意,更有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本真”之意。
(摘编自邹其昌《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审美感性伴随现代性知识型的生产而产生,它必须与中国古典心性传统相接通,才能既有身体感觉的满足,又有心灵的提升。
B.身感心赏之学在当代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当前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脱节,人们只追求感官享受而忽视心灵提升。
C.文章提倡艺术生活化,就是说艺术必须深入生活,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里吸纳生气,同时要按照艺术应有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
D.邹其昌认为,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过多,庞杂的理论支撑容易造成人格分裂,难以造就完整的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感性和心性传统都需要向现代性转化,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注重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较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B.宗炳所说的“畅神”是欣赏活动中深层的心灵至乐,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愉悦,单纯追求声色之乐的身体感觉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
C.王一川强调当代美学要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目的是鼓励人们要做到身心一致,奋发有为,积极向上,防止人格分裂。
D.审美活动中,如果仅仅追求声色之美,那是形而下的意象追求,只有通过声色之美而感悟到背后的精神力量,才是形而上的境界追求。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真正属于心灵鉴赏的一项是( )
A.鉴宝现场,专家当即为群众的每一件文物报价。
B.看油画《父亲》,仿佛闻到人物身上的烟叶味。
C.看电影《三打白骨精》,为演员的演技叫绝。
D.看科幻电影,对人说:“全是编的,莫当真。”
9.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身感心赏之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6.A 7.C 8.B 9.身感心赏之学是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融合的美学。 10.第一段阐述当代美学必须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第二段阐述古人关于心性的论述;第三段阐述身感心赏之学在全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意义,第四段探讨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完美融合的途径。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因为当前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脱节,人们只追求感官享受而忽视心灵提升”错误,这一表述于文无据,材料一第3段只是说“这使我想到,美学在当代要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并没有说“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脱节,人们只追求感官享受而忽视心灵提升”。
C.“……艺术生活化,……同时要按照艺术应有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错误,“要按照艺术应有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是“生活艺术化”的要求,不包括在“艺术生活化”的范畴之内。
D.“邹其昌认为……庞杂的……难以……”错误,材料中邹其昌只是客观地叙述中国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并没有倾向性意见。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目的是……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来看,王一川强调当代美学要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目的是让审美活动由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B.从静止的画面里仿佛闻到人物身上的烟叶味,感到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中一个,这正是一种情感游戏,是从身体感觉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心灵鉴赏。
A.专家的评估是理性活动,不是情感游戏,不属于心灵鉴赏。
C.看到的是演员的演技,没有进入故事,更没有领悟到故事背后的精神支撑,不属于心灵鉴赏。
D.清醒的理智行为,不属于情感游戏,不是心灵鉴赏。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
本题需要下定义的概念是“身感心赏之学”,依据“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可知,“身感心赏之学”的本质是“美学”。
再结合“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人们诚然必须依靠身体感觉去证明自己,但更需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可总结出这种美学的特点是: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融合的美学。
作答时注意下定义一般使用长整句进行表述,格式多为“……是……”。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作答本题,归纳各段段落大意即可,而归纳各段大意,可以通过寻找各段的关键句来完成。
第一段关键句为“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中国人的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这是说当代美学要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化转化;
第二段关键句有“今天,在追究这类问题时,不妨重温六朝宗炳《画山水序》的观点”,这是阐述古人关于心性的论述;
第三段关键句主要有“这使我想到,美学在当代要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这是阐述身感心赏之学在全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意义;
第四段关键句主要有“中国美学更需要探索出从身感而上升到心赏之境的途径”,这是探讨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完美融合的途径。
抓住这些关键句进行语言整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Bain)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从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酷的倾向,是普遍人性的弱点,中西方都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对幸灾乐祸的解读类似,认为人在比较中因安全而高兴、光荣,是“性恶”表现。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
D.恻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1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
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
1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
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1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5.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世界各国疫苗供应紧张。截至2021年11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国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援助行动的理解。
【答案】11.B 12.C 13.A 14.首先,以人类残酷的普遍性为缘起, 接着引出幸灾乐祸和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 然后进一步强调二者一念之差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15.①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面对某些国家防疫资源不足,深受疫情困扰的现状,中国进行了对外援助,这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②这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③中国援助也体现了怜悯心这一人类美德。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时,中国克服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紧张的现实困难,提供新冠疫苗最多,这是怜悯心的表现,为战胜疫情作出中国贡献。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是‘性恶’的表现”理解错误,材料一的第2段首句说“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从下文可知,卢克莱修和霍布斯就是这些学者。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绝对化。原文是“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B.无中生有,范围扩大。原文并无比较“其他人”,原文是“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D.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强调“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并没有对“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做出判断。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表述,恻隐之心是“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
A.写出了鲁迅对于逝去青年的感受,这种同类情感的难受是恻隐之心。
B.写出了格里高尔父亲对儿子苦难的残酷。
C.写出了四叔对祥林嫂死去的冷漠。
D.写出了“我”因自己的孤苦而产生了对别人的情感依赖,不属于恻隐之心。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五段。
第一段,“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从以人类残酷的普遍性说起,引出话题。
第二段,“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用卢克莱修和霍布斯的学说论述幸灾乐祸的心理;第三段,“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分析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
第四段,“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进一步强调二者一念之差的重要性。
第五段,“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得出结论: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运用文中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可知,中国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期间,对受疫情困扰的国家施以援助,这正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结合材料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可知,中国的援助行为表明了中国视四海为兄弟,对他国一视同仁,守望相助,希望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结合材料二“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可知,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时,中国克服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紧张的现实困难,提供新冠疫苗最多,这是怜悯心的表现,为战胜疫情作出中国贡献。中国援助也体现了怜悯心这一人类美德。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那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 ① 。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 ② ,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坐落在高高的城堡上。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16.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C.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上的浪花吗?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6.A 17.①原文用两个“有些人”,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有抒情性;②后半句运用长句,更具有气势;③“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缺乏以上优点。 18.①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②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神庙“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赋予“晚风”以人的动作“轻抚”,是拟人。
B.“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C.把“白桦的银裙”比作“海上的浪花”,运用了比喻修辞;“不像海上的浪花吗”,运用反问的手法。
D.结合“千斤”分析,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相比较改写后的句子,文段原句先用两个“有些人……”的整句,分点阐述古希腊先哲的类型,增强文章节奏感和抒情性。
后半句用了一个长单句“苏格拉底却以……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增强气势,且“风貌”前的词语“善辨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平铺直叙,缺乏张力与气势。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上文说的是苏格拉受审判赴死,后文说的是“相反……影响人类之日”,可知此处应该是讲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强调“其思想价值的影响”之类的句子。
第二处,根据横线前的“也就是说”,可推知此处应填写对上文的解释;再结合后文“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可知应用否定句式,填写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故此处可填“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之类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可声誉如此卓著的卢梭其实和拿破仑一样,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让-雅克·卢梭,日内瓦[注]公民”,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 ① 。
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 ② 。当时的巴黎人才荟萃,卢梭结识了狄德罗等著名思想家、学者。他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自己还创作了七部歌剧;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隐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间,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和伏尔泰、休谟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么能折腾又信仰坚定的卢梭,一生争议不断。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卢梭被以国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贤祠。
[注]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引用、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夸张 D.引用、借代、比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名次,使他在法国名声大振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是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9.D 20.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表达也简洁,便于诵读;②原文体现出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③原文主语一致,均为“他”,即“卢梭”,语意更连贯。 21.①他是个瑞士人②卢梭(真正)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开头拿破仑的话运用的是“引用”修辞;署名中“日内瓦公民”是借代,用祖上的籍贯和自己的出生地代指自己;“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是比喻,本体是卢梭四处逃亡,喻体是浮萍。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和分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角度看,原文多用短句,如“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从前后文的句式特点可以看出,选用短句更符合原文的句式特点,使全文句式一致,风格相同,从语意连贯角度看,原句前后主语一致,表达更连贯;原文将“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单独成句,意在强调“名次、名声大振”,故有强调的作用,句子也显得更简洁;从表达效果角度看,原句先说“参赛”,然后说“结果与影响”,逻辑性更强。
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联系①处前面的“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及注释,可以推测出①处应该填“他是个瑞士人”之类的语句。
联系②处后面列出的卢梭的一系列成就,可以推测出②处应该填“卢梭(真正)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之类的语句。
注意本题有字数要求,在补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字数要求进行。
四、微写作
22.《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边破边立。请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250字左右。
【答案】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也可称为“卷”,可这些“卷”读了都会对读者有益吗?有的青少年整天捧着言情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叹:“此种卷开不得!”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让书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题目要求“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应当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写;
关键词:“破立结合”,“破”就是否定和批判,“立”就是阐述自己的观点。题目要求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来写,应当先提出一种看似有理的观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可以采用归谬法等论证方法,得出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结论,从而否定貌似有理的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写作对象:可以选择一些值得辨析的观点,如“学海无涯苦作舟”,进行分析批驳。如一味“苦学”未必能得到好的效果;“苦”的时间长了,反而影响对学习的兴趣……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学海无涯方法作舟。
写作要点:文段要分三部分,错误观点,驳论和正确观点。例如驳斥“开卷有益”,先亮出观点,然后列举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言情小说等,指出这样的开这样的“卷”不仅不会“有益”,反而可能“有害”,甚至违法犯罪;最后总结: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4.2《怜悯是人的天性》(原卷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怙恶不悛,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能感同身受。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目张胆,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③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④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
⑥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A.②①⑥④⑤③ B.④①③⑥⑤② C.④⑤②①③⑥ D.②⑥①⑤③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可以想见,孩子们与书法的亲近不仅仅是学习一撇一捺,更是学习如何做人,甚至是学习先贤的曼妙哲学、绮丽文字。
B.对于驾校教练借口以学员即将三年期满为名义收取的所谓交警部门的“指标费”、“公关费”的行为,广大学员切勿上当受骗。
C.通过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加强政策引导,做好疏、堵结合,才会将负面影响变成澄清事实、推动工作的正面力量。
D.小事问责制度对遏制“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消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
4.依次填入下面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①⑥③②④⑤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③⑥①④②⑤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凭着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春雨润物般地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让无数学子受益,他也因此被人们广为称道。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D.“风物长宜放眼量”,自然美景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闲暇之余,我们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近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当来自现代性传统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油画等不断挤压古典式琵琶、戏曲、水墨画等的生存空间,并迫使其面向现代性而寻求转化时,由此产生的新的身体审美感性又该如何去与业已变得水土不服、气息奄奄的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相匹配呢?显然,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本身的现代性转化也同样变得重要而又急迫了。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中国人的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蔡元培在“五四”时期倡导“美育代宗教”时的致命疏忽在于,多满足于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而后者更具重要性。
今天,在追究这类问题时,不妨重温六朝宗炳《画山水序》的观点:“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宗炳在此倡导的“应目”“会心”和“畅神”三环节的整合相应之说,在清代叶燮的主张“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中获得回应。在宗炳与叶燮两人之间略作比较,“应目”与“感于目”“会心”与“会于心”之间单从字面上看是无甚差别的,只是宗炳的“畅神”显示了对一种积极的深层心灵至乐的发现和肯定。
这使我想到,美学在当代要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冯友兰指出:“哲学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观。……艺术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赏或赏玩。心观只是观,所以纯是理智底;心赏或赏玩则带有情感。”这里被叠用的“心赏”与“赏玩”,实际上正是指心灵的情感游戏,与康德有关想象力的自由游戏之说相通。艺术作为心赏,在这里应是指一种在身体感觉中满足心灵提升需要的自由游戏。这里的身体感觉是说,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为满足人们的身体感觉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条件,致使人们无节制地冒险持续开发并放纵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满足。而这里的心灵鉴赏则是说,正由于此,人们诚然必须依靠身体感觉去证明自己,但更需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由此可以获得美学存在的当代理由:通过美学去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也即透过身体感觉而实现心灵归于宁静的途径。
这种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张世英发现,现代西方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重感官美,声色之美;另一个是“为艺术而艺术”,重视声色之美,可是单纯感官娱乐没有深层内涵。这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所批判,强调艺术要深入生活里面。但后现代艺术完全丢掉感性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这种偏颇,他提出一种主张: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他主张讲声色之美,但声色之美也要看它背后有没有精神支撑,有没有背后的意义,有没有它深层含义,“艺术生活化既不能离开感性美,又要讲精神境界的支持,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艺术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吸纳生气,另一方面生活要按艺术的精神境界去提升。这等于就美学中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之间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美学更需要探索出从身感而上升到心赏之境的途径。
(摘编自王一川《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材料二:
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或根据大致有四个: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践美学、客观美学等;第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直觉美学、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体验美学等;第三,现代西方心理学、艺术中心论,如心理美学、艺术美学、否定美学等;第四,中国传统哲学,如意象美学、伦理美学、和谐美学、和合美学等。
中国当代美学只能或应当是新实践美学,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以完整的人为目的,充分吸纳现当代中外美学的优秀成果和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观念建构的新实践美学体系。新实践美学也可称为人生美学。这一美学既克服实践美学的唯理性倾向,又克服了后实践美学的非理性的倾向。这一美学将使完整的人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审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又表现为层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感性的形而下的意象状态,最高层次则显现为理性的形而上或超越性的境界状态。这里的“境界”既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之意,又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之意,更有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本真”之意。
(摘编自邹其昌《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审美感性伴随现代性知识型的生产而产生,它必须与中国古典心性传统相接通,才能既有身体感觉的满足,又有心灵的提升。
B.身感心赏之学在当代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当前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脱节,人们只追求感官享受而忽视心灵提升。
C.文章提倡艺术生活化,就是说艺术必须深入生活,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里吸纳生气,同时要按照艺术应有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
D.邹其昌认为,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过多,庞杂的理论支撑容易造成人格分裂,难以造就完整的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体感性和心性传统都需要向现代性转化,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注重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较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B.宗炳所说的“畅神”是欣赏活动中深层的心灵至乐,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愉悦,单纯追求声色之乐的身体感觉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
C.王一川强调当代美学要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目的是鼓励人们要做到身心一致,奋发有为,积极向上,防止人格分裂。
D.审美活动中,如果仅仅追求声色之美,那是形而下的意象追求,只有通过声色之美而感悟到背后的精神力量,才是形而上的境界追求。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真正属于心灵鉴赏的一项是( )
A.鉴宝现场,专家当即为群众的每一件文物报价。
B.看油画《父亲》,仿佛闻到人物身上的烟叶味。
C.看电影《三打白骨精》,为演员的演技叫绝。
D.看科幻电影,对人说:“全是编的,莫当真。”
9.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身感心赏之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Bain)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从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酷的倾向,是普遍人性的弱点,中西方都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对幸灾乐祸的解读类似,认为人在比较中因安全而高兴、光荣,是“性恶”表现。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
D.恻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1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
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
1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
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1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5.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世界各国疫苗供应紧张。截至2021年11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国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援助行动的理解。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那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 ① 。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 ② ,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坐落在高高的城堡上。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16.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C.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上的浪花吗?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可声誉如此卓著的卢梭其实和拿破仑一样,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让-雅克·卢梭,日内瓦[注]公民”,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 ① 。
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 ② 。当时的巴黎人才荟萃,卢梭结识了狄德罗等著名思想家、学者。他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自己还创作了七部歌剧;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隐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间,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和伏尔泰、休谟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么能折腾又信仰坚定的卢梭,一生争议不断。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卢梭被以国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贤祠。
[注]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引用、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夸张 D.引用、借代、比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名次,使他在法国名声大振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是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微写作
22.《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边破边立。请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