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应当坚持正义》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6 10:05:02

文档简介

5《人应当坚持正义》(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拳拳服膺(yīng) 倔强(jiàng) 道义 反驳
B.褒贬(bāo) 糊涂(tu) 论辩 枚举
C.内行(háng) 严谨(jǐn) 邪恶 以德报怨
D.勉强(qiǎng) 恫吓(xià) 监禁 无可非议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D项读音有误,“恫吓”的“吓”读hè。
故选D。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到来,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题干问的是“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更像是儒家的未雨绸缪,而“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是告诉我们天道如此一无所谓好坏,每个事物本身含有自我否定的成分,于是有了祸福,有了安危。
抓住“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分析,虱子生活的安逸,不知道未雨绸缪,结合当危难来的时候,措手不及。揭示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视察一所学校时,他满脸凝重地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励人们战胜眼前的困难。
②这家公司本肩负着为国储粮、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却将粮食就地“空转”,套取巨额财政补贴,变管理为监守自盗。
③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④大国间发生贸易摩擦,通信业殃及池鱼,几家科技公司也被推至风口浪尖。
⑤他培育的这一水稻新品种,提高了产量,已经在广大农村泛滥成灾了。
⑥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①“多难兴邦”,意思是国家多患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内部团结,发愤图强,因而兴盛起来。视察学校,鼓励人们战胜眼前的困难,可用“多难兴邦”。
②“监守自盗”,意思是盗取自己负责看管的财物。句中说变管理为监守自盗,以套取巨额财政补贴,符合语境,用词正确。
③“针砭时弊”,意思是像医病一样,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又针又砭,求得改正向善。句中用来说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用词正确。
④ “殃及池鱼”,比喻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语境是说大国间发生贸易摩擦时通信业首先遭受攻击,应改为“首当其冲”。
⑤“泛滥成灾”,意思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语境是说培育的水稻新品种种植被推广的情况,用“泛滥成灾”是褒贬误用,使用不当。
⑥“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语境中没有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这一类情况,使用错误。
综合以上分析,选项A成语使用全都正确。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B.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勇敢地将肢体的残缺暴露在观众面前,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比赛的健全观众有震撼,有深思,也有不忍,是难以名状的。
C.这个国家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湖造田,将大面积湖泊分割成小湖泊,是造成天然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项,最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在其前加“这种感觉”。
C项,成分残缺,“由于”淹没了主语,应该去掉;
D项,中途易辙,暗换主语,“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的主语为“中医药海外中心”,不能承接前一句的主语“我国”。
故选A。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想到西班牙去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堂吉词德》作者(塞万提斯)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B.对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集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他们: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吗?
C.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D.我们要怎样贯彻新《标点符号用法》?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A项,本句是陈述句,不能用问号,两个问号都改为句号;
B项,连续不同内容的问题,各成一句,末尾都要用问号,后两个逗号都改为问号;
C项,句末问号改为句号,有疑问词但不是疑问句。
故选D。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指出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和严格的逻辑的影响,从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D.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7.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这一点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
B.苏格拉底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一致。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呈现了不同的文化。
D.苏格拉底代表的是批判的思想倾向,他的这种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9.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达到说理之效的?请结合论述层次并简要分析。
10.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答案】6.C 7.D 8.C 9.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10.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创立了形式逻辑”错误,根据原文“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可知,形式逻辑并非苏格拉底所创。
B.“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和严格的逻辑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
D.“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错误,原文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一点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错误。结合“从泰勒斯开始的……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分析,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
B.“精神一致”错误,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参所言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两者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错误,原文说的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是因果关系。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中国哲学中孔子守成的思想倾向和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A.讲孔子对礼乐制度高度礼赞,符合要求。
B.讲朱熹思想的表达方式,符合要求。
C.卢梭的理论是从个人信仰角度强调“善”,而非认识论上的批判。
D.哥白尼的挑战,充满批判精神。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是从“轴心时代”的概念和“哲学存在的内在共同性”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找出材料中所举的例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即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
举例论证的作用丰富材料的内涵,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1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对于本题来说,可先分说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和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怎么做,然后总说这两种思想倾向对一个民族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根据“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需要更多地采用孔子的守成态度。
结合“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分析可知,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及时自我更新,跟上潮流、创造潮流。需要更多地采用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这两种思想都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利于我们新时代社会的建设。因此应兼收并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划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结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方案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摘编自《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材料二: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那么,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我认为需要检讨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是有问题的。如果道德行为需要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一定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可能说建立一个新道德就马上建立一个新道德。但是,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不断的革命加上改革,老是在动荡中,或者老是在变动中,这就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包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都是传统的。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包括要有诚信、不要杀人、不要放火、不要偷盗,哪一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所以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不在于形成一套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道德,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新伦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当用比较有强度的、有基础的道德来制约市场经济发展,要使市场经济能够服从最基本的心理规范。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利润,市场经济必然唯利是图,不可能从市场经济的内部产生出不讲利润的道德。如果资本主义有道德,那么它一定是外在的东西,基本上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在人类千百年文明历史中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西方社会的道德,基本上是以基督教、天主教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产生道德,市场经济最大的动机就是追求利润。现在对我们道德冲击最大的不是集权主义,而是市场经济这匹脱缰的野马。
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是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是一个比较能有效克制恶性个人主义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像西方那样,明确规定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就是赤裸裸的个人,然后大家在赤裸裸的个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为规范,这在中国社会是不适用的。因为儒家的基础和基督教的基础不一样,基督教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赤裸裸的个人。如果我们要进行道德重建,首先要确定道德重建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是把道德重建的全部重心放在重建家庭、保护家庭之上,如果连一个家庭都不能建立起来,我们谈亲情、谈同情、谈爱心都是空的,都是大话、废话。
与重视家庭、保护家庭最切近的是儒家传统。这方面有很多错误的看法需要澄清。比如,最近十年来,某些似乎很了解现代社会的人把“亲亲相隐”批得一塌糊涂。而事实上已经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订,就是明确引入“亲亲相隐”原则。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西方的法律制度,就知道“亲亲相隐”在所有西方国家都是一个原则。事实上中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考虑远比西方早而深刻,但现在西方做得比我们好。
(摘编自《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
1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的问题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崇高性论证”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从个体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出发,论证缺少道德的危害和讲道德的重要性。
12.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应是传统道德,正是传统道德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使其不至于道德底线崩溃。
B.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C.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和西方是全然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生硬移植西方道德。
D.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这样的社会才可能运转得良好。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尔 盖茨这样的资本家做慈善主要靠传统中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而不是靠市场经济的内部自发产生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
B.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主张,是矫枉过正,在今天值得反思和检讨。
C.人类之所以讲道德,是因为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现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D.儒家的“亲亲相隐”原则体现了儒家对天伦之情的重视和维护,但在当代中国却遭遇误解,这可能与百年中国激进的反传统有关。
1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5.有人说,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维持得越好,这个社会就相对运行得越好。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11.B 12.D 13.C 14.①文章整体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②文章首先提出中国道德基础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有哪些问题,分析过程中既有对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道德重建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③最后,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道德重建。 15.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①传统道德是指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传承的道德成果的总和。②有良好的传统道德维持,社会运行才能更好。正如疫情期间,大量的医护人员支援疫情严重的地区,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远离家乡和亲人,最终使疫情得到控制。③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人人自私自利,试问社会能够运行良好吗?
【解析】1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人们这样问之前”时间错乱,材料一第3段是说“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这个问题。
故选B。
1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错,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3段中说的是“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而不是说“永恒不变”。
故选D。
1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偷换概念,材料一第4段是说“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选项偷换为“讲道德”。
故选C。
1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道德重建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在论证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道德重建时,作者通过对中西方最基本的道德单位的对比,使论证更充分有力。
1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若同意此观点,则可以从良好的传统道德对社会的作用方面入手,适当举例。若不同意此观点,则可以从传统道德的弊端等方面入手分析。
本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围绕文本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钱,有人对它 ,有人对它 ,也有人对它 ,但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为中心,探讨了如何树立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
我们倡导阳光下的财富,要坚决抵制不义之财,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为钱做违法或违心的事。公孙仪“嗜鱼不受鱼”,子罕“以不贪为宝”,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金,包拯“不持一砚归”,( ),他们不欺天、不欺地、不欺人、不欺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当面对金钱与道德、亲情爱情友情 的困境时,当然是选择道德和情感,要知道金钱可以赚取,但欠下了道德、情感的债,就会不断受到来自内心和社会的谴责,很难还清。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用理性驾驭财富。“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一些发达国家的富人有这样一个理念:“一个人带着财富死去,是可耻的。”我们也看到,我国富人做慈善、做公益也正成为风俗。在服务社会中获得财富,再用手中的财富服务社会,这样的富人不仅物质上富有,而且精神上富有。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诚欢诚喜 嗤之以鼻 淡然处之 非此即彼
B.青眼相看 嗤之以鼻 不以为意 狭路相逢
C.诚欢诚喜 不屑一顾 淡然处之 狭路相逢
D.青眼相看 不屑一顾 不以为意 非此即彼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以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为中心,探讨了如何树立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
B.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探讨了如何树立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
C.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探讨了如何树立正确金钱观的重要问题。
D.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为中心,探讨了如何树立正确金钱观的重要问题。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把先贤们视为标杆 B.先贤们树立了标杆为我们
C.标杆是先贤们为我们树立的 D.先贤们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答案】16.A 17.C 18.D
【解析】1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诚欢诚喜”指打心里非常喜欢;“青眼相加”,“青眼”是眼睛平视,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此处对象为“钱”,所以“诚欢诚喜”合适。
第二处,“嗤之以鼻”指用鼻子轻蔑地吭气,表示轻蔑;“不屑一顾”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此处二者均可。
第三处,“淡然处之”意思是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对待事物的态度”。“淡然处之”强调“不在意”,“不以为意”强调“不认真对待”,所以此处“淡然处之”合适。
第四处,“非此即彼”的意思是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二者必居其一;“狭路相逢”的意思是在很窄的路上遇见了,不容易让开,多指仇人相遇,彼此都不肯放过对方。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指面对金钱与道德、情感二者选一的困境,所以应用“非此即彼”。
故选A。
1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围绕着……为中心”结构混乱,应改为“围绕着……”或“以……为中心”;二是语序不当,“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中应将“重要”与“正确”调换位置。
A项,“探讨了如何树立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语序不当,应将“重要”与“正确”调换位置。
B项,“探讨了如何树立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语序不当,应将“重要”与“正确”调换位置。
D项,“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为中心”结构混乱,应改为“以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为中心”或“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
故选C。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列举了杨震、子罕、公孙仪、包拯等人的事例,故应以“先贤们”开头使句子表达更加连贯,排除A、C;B项“树立了标杆为我们”将状语放在了后面,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排除B。
故选D。
四、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悠然自得。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声音不是悲剧的,这是智者在用生命诠释一个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然选择了赴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B.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智者在用生命诠释一个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C.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遵守才有权威性。
D.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要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20.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重大意义”后面的冒号改成逗号影响句子意思表达吗?请说明理由。
21.能不能把文段中的句子“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改为“从门缝中射进一米阳光”?为什么?
【答案】19.A 20.影响。因为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是对“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所以必须用冒号,逗号没有这一作用。 21.不能。词义理解错误,“一米阳光”意思是让人去把握现在可以得到的东西,该词汇来源于丽江的玉龙雪山顶上阳光。再者,“米”是指长度,“束”是指范围,文段是介绍油画,无法明显体现阳光的长度。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表述正确。
B项,“一个”与“法律”搭配不当,应将“一个”移到“智者”前。
C项,单一看“法律只有遵守”成分残缺,缺宾语,但与“才有权威性”连在一起看,其表述对象应该是“法律”,故又犯了结构混乱的毛病,此处“遵守”的对象才应该是“法律”,故应该在“遵守”前加“被”。
D项,“法律只要被遵守才有权威性”中关联词“只要”和“才”搭配不当,应将“只要”改为“只有”。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冒号常见的作用有:用在称呼语的后面,提示提起下文;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根据原文,冒号后的内容是对前文“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而逗号仅仅表达句间的停顿,所以不能更改。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一米阳光”是一个典故,是说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只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传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美丽的爱情;意思就是让大家去把握现在可以得到的东西,追求一瞬间的真爱。现在,一米阳光被更多人赋予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含义,一米阳光,就如它的字面意义一般,在那种阴暗的角落里总会到达的一抹光明,令人向往,为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根据文意,此处用“一束阳光”更恰当,因为该语境需要的不是表示长度的“一米阳光”,而是需要表示范围的“一束阳光”,只有“一束阳光”的照射,才能“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同时,“一束阳光”比“一米阳光”更有力量感,更能表达出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划破黑暗、驱赶愚昧、带给人类社会光明和希望的意蕴。
五、微写作
22.我们从杜甫的诗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饥寒困危,备尝忧患。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
【答案】例文:
才华横溢,心中有国
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也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因此他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强者,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他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本小题要求“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考生要在理解材料意思的基础上,选取所给任务或事例的某一个点进行论述,组织语言时要连贯得当。
本题中,结合材料所给出的有关杜甫的文字,重点强调杜甫的爱国热忱,考生可结合这一点进行阐述,如“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也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因此他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当然,我们也可以歌颂他在文学上的造诣,突出他在文坛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他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5《人应当坚持正义》(原卷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拳拳服膺(yīng) 倔强(jiàng) 道义 反驳
B.褒贬(bāo) 糊涂(tu) 论辩 枚举
C.内行(háng) 严谨(jǐn) 邪恶 以德报怨
D.勉强(qiǎng) 恫吓(xià) 监禁 无可非议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到来,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视察一所学校时,他满脸凝重地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励人们战胜眼前的困难。
②这家公司本肩负着为国储粮、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却将粮食就地“空转”,套取巨额财政补贴,变管理为监守自盗。
③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④大国间发生贸易摩擦,通信业殃及池鱼,几家科技公司也被推至风口浪尖。
⑤他培育的这一水稻新品种,提高了产量,已经在广大农村泛滥成灾了。
⑥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B.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勇敢地将肢体的残缺暴露在观众面前,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比赛的健全观众有震撼,有深思,也有不忍,是难以名状的。
C.这个国家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湖造田,将大面积湖泊分割成小湖泊,是造成天然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想到西班牙去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堂吉词德》作者(塞万提斯)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B.对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集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他们: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吗?
C.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D.我们要怎样贯彻新《标点符号用法》?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指出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和严格的逻辑的影响,从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D.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7.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这一点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
B.苏格拉底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一致。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呈现了不同的文化。
D.苏格拉底代表的是批判的思想倾向,他的这种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9.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达到说理之效的?请结合论述层次并简要分析。
10.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划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结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方案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摘编自《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材料二: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那么,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我认为需要检讨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是有问题的。如果道德行为需要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一定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可能说建立一个新道德就马上建立一个新道德。但是,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不断的革命加上改革,老是在动荡中,或者老是在变动中,这就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包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都是传统的。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包括要有诚信、不要杀人、不要放火、不要偷盗,哪一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所以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不在于形成一套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道德,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新伦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当用比较有强度的、有基础的道德来制约市场经济发展,要使市场经济能够服从最基本的心理规范。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利润,市场经济必然唯利是图,不可能从市场经济的内部产生出不讲利润的道德。如果资本主义有道德,那么它一定是外在的东西,基本上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在人类千百年文明历史中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西方社会的道德,基本上是以基督教、天主教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产生道德,市场经济最大的动机就是追求利润。现在对我们道德冲击最大的不是集权主义,而是市场经济这匹脱缰的野马。
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是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是一个比较能有效克制恶性个人主义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像西方那样,明确规定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就是赤裸裸的个人,然后大家在赤裸裸的个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为规范,这在中国社会是不适用的。因为儒家的基础和基督教的基础不一样,基督教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赤裸裸的个人。如果我们要进行道德重建,首先要确定道德重建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是把道德重建的全部重心放在重建家庭、保护家庭之上,如果连一个家庭都不能建立起来,我们谈亲情、谈同情、谈爱心都是空的,都是大话、废话。
与重视家庭、保护家庭最切近的是儒家传统。这方面有很多错误的看法需要澄清。比如,最近十年来,某些似乎很了解现代社会的人把“亲亲相隐”批得一塌糊涂。而事实上已经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订,就是明确引入“亲亲相隐”原则。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西方的法律制度,就知道“亲亲相隐”在所有西方国家都是一个原则。事实上中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考虑远比西方早而深刻,但现在西方做得比我们好。
(摘编自《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
1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的问题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崇高性论证”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从个体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出发,论证缺少道德的危害和讲道德的重要性。
12.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应是传统道德,正是传统道德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使其不至于道德底线崩溃。
B.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C.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和西方是全然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生硬移植西方道德。
D.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这样的社会才可能运转得良好。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尔 盖茨这样的资本家做慈善主要靠传统中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而不是靠市场经济的内部自发产生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
B.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主张,是矫枉过正,在今天值得反思和检讨。
C.人类之所以讲道德,是因为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现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D.儒家的“亲亲相隐”原则体现了儒家对天伦之情的重视和维护,但在当代中国却遭遇误解,这可能与百年中国激进的反传统有关。
1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5.有人说,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维持得越好,这个社会就相对运行得越好。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钱,有人对它 ,有人对它 ,也有人对它 ,但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为中心,探讨了如何树立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
我们倡导阳光下的财富,要坚决抵制不义之财,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为钱做违法或违心的事。公孙仪“嗜鱼不受鱼”,子罕“以不贪为宝”,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金,包拯“不持一砚归”,( ),他们不欺天、不欺地、不欺人、不欺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当面对金钱与道德、亲情爱情友情 的困境时,当然是选择道德和情感,要知道金钱可以赚取,但欠下了道德、情感的债,就会不断受到来自内心和社会的谴责,很难还清。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用理性驾驭财富。“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一些发达国家的富人有这样一个理念:“一个人带着财富死去,是可耻的。”我们也看到,我国富人做慈善、做公益也正成为风俗。在服务社会中获得财富,再用手中的财富服务社会,这样的富人不仅物质上富有,而且精神上富有。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诚欢诚喜 嗤之以鼻 淡然处之 非此即彼
B.青眼相看 嗤之以鼻 不以为意 狭路相逢
C.诚欢诚喜 不屑一顾 淡然处之 狭路相逢
D.青眼相看 不屑一顾 不以为意 非此即彼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以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为中心,探讨了如何树立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
B.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探讨了如何树立重要金钱观的正确问题。
C.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探讨了如何树立正确金钱观的重要问题。
D.先前上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围绕着主人公在金钱与职业道德,金钱与人生梦想,金钱与亲情、爱情、友情上的选择问题为中心,探讨了如何树立正确金钱观的重要问题。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把先贤们视为标杆 B.先贤们树立了标杆为我们
C.标杆是先贤们为我们树立的 D.先贤们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四、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悠然自得。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声音不是悲剧的,这是智者在用生命诠释一个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然选择了赴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B.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智者在用生命诠释一个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C.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遵守才有权威性。
D.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要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20.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重大意义”后面的冒号改成逗号影响句子意思表达吗?请说明理由。
21.能不能把文段中的句子“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改为“从门缝中射进一米阳光”?为什么?
五、微写作
22.我们从杜甫的诗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饥寒困危,备尝忧患。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