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词作,品味本词雄奇壮阔的意境之美,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
②体会本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③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词写景、咏诗、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对比品读,合作探究,探寻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说到苏轼的豪放词,曾有一个小典故: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从此,“大江东去”一句就成了“豪放”的代名词。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这一作品:
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an)巾,谈笑间,樯橹(I心)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句“大江东去”,唱响了苏轼豪放词谱的最强音,早已成了苏轼词作中最为公认的名句。然而,细看一下这个句子,你就会发现,实际上这并非什么经奇思妙想而所得、借文采飞扬而所出的奇绝之句。“江”是“大江”—长江,当然是大江,不仅大,还浩浩汤汤;“去”是“东去”—长江,当然往东去,不仅往东,还直奔入海。如此说来,“大江东去”一句,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胆夸张和瑰丽想象,只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客观描写,哪儿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呢?
可是,每个人在读到这个句子,尤其是大声读出这个句子的时候,无不觉得气势非凡:“大江东去……”请看,浩渺长江水,滚滚东逝去,这是一幅何等壮观的画面啊。这种景象,本身就是一种昂扬于天地之间的雄壮,还用得着刻意修饰吗?有很多东西,因其最朴素而最动人,因其最伟大而最平凡;越是如实地描写,就越是触动人心。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的课堂里,曾有一个平日里十分矜持的小女生被叫起来朗诵这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她刚一开始读“大江东去”,就似乎情不自禁地想要张开双臂。是啊,读到“大江东去”这样的句子,你难道没有涌起一种想要拥抱整个天地的欲望?“大江东去”,这一个毫无修饰的极朴素的句子,其表达效果毫不逊色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毫不逊色于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并且,我总觉得“去”字比“来”字要更显气势,更有一泻千里、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悲壮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的也是“湘江北去”;孔子所感叹的“逝者如斯”,虽不用一“去”字,但依然可见观察者是面朝未来的,是面朝江流方向的,那也就是“‘去’者如斯”了。
在滚滚长江边,苏轼感慨万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在词作的一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江山画面。在这烟波浩渺、汩汩滔滔的大江大河面前,苏轼似乎看到了由这江水携带而来又被这江水冲刷而去的古今人物。他们似乎还在浪花之尖闪着光彩,又似乎早已沉默于水底埋葬于沙砾而无影无踪、无迹可寻。比如那位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孔子,比如那位高唱“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屈原;比如五霸七雄,比如秦皇汉武;比如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比如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写滚滚长江,不必从皑皑雪山说到一马平川;写风流人物,也不必从三皇五帝说到唐宗宋祖,单就是眼前的这一段赤壁江水,就冲刷着多少英雄豪杰。
人类的英雄史,就是一部大江大河大浪淘沙的历史。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没有人可以永存不灭,也少有人能够永垂不朽,但是,历史的车轮毕竟少不了英雄人物来推动,即便是早已折戟沉沙,那也是“千古风流”。
这“千古风流人物”之中,当然还有火烧赤壁的周瑜——周郎——周公瑾: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眼下就是赤壁,自然就少不了英雄少年周公瑾。是赤壁赋予了苏轼怀古的线索,也是周瑜赋予了赤壁如此雄壮的风采。中国人讲究“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和谐,因此,某一方天地,一旦和某一位人物连接在一起,那么,这方天地便会留下这位人物的烙印,人们会习惯于“睹天地而思人”,也习惯于“睹人而思天地”。比如:濮水和庄子,泪罗与屈原,滕王阁与王勃,庐山瀑布与李白,万里长城与秦始皇、孟姜女,西湖断桥与许仙、白娘子……又如;眼前的赤壁江水与曹操、刘备、诸葛亮、周公瑾。这绝不是一般的睹物思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小情调,这是味史怀古,“忆往昔,看今创”的大情怀。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几句是在描写赤壁的壮景,有版本说此处应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我倒是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句更妙。以石崩云,似乎是以石击卵,哪有不崩之理?如果要用这种柔情衬阳刚的话,那么,“空”比“云”要来得柔情得多啊。乱石一出,天地皆空。再有,“惊涛裂岸”,一个“裂”字,使得此句多少带有一些“水石相搏”的争斗意味在其中,并且,“岸”的一方在水的威势下,业已完败,便只有悲情,而少了壮观,哪有一个“拍”字来得那么美妙呢?都说柔情似水,殊不知,水乃是柔中至刚之物。这一“拍”,看似柔情万丈,然而绝不是轻抚摩挲,而是一个浪,又一个浪,无休止地冲刷撞击。
这让我想起毛泽东的诗句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就是“拍”字的妙处吧。成语中有“拍手称快”“一拍即合”,也有“拍案而起”。辛弃疾在《破阵子》中写道:“把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个“拍”字,有母亲拍打婴儿喃喃细语的温柔,也有飞沙走石拍打窗户噼啪作响的粗暴。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人将水石相搏击起的浪花比喻成“千堆雪”。一面是以“千堆”之多,写出了水势之大、“拍”之有力;一面又以“雪”之轻柔,写出了石之心胸、水之柔情。这才是刚柔相济的山水,这才是侠骨柔情的山水,这才称得上是: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自古哪有英雄不爱江山的?比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誓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面对天地的宏大,人类自身的那种潜在的能量往往会被突然唤醒。高山能够唤醒人的坚韧意志,大海能够唤醒人的博大胸怀,草原能够唤醒人们奔跑的欲望,沙漠能够唤醒人们生命的自觉。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激情,这种激情,在英雄人物的身上就会体现为英雄的性情。比如周瑜的少年志得和儿女情长。
图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哪有英雄不爱美人的?或者说,哪有美人不爱英雄的?人道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当英雄遇上美人,自然就会成就一段传奇。少年得志的周瑜,踌躇满志,英姿勃勃,一袭“羽扇纶巾”的打扮,更使得这位武将、军帅显得儒雅大度,气宇轩昂。在这里,苏轼将笔下的周瑜刻画得十全十美,为的就是要在这赤壁大江上为自己树立起一个英雄的楷模,一尊可以膜拜的人生偶像。
就这一句,我们也能感受到刚柔相济的美学意味。就好比前文中“惊涛拍岸”的水石相搏一样,周瑜的英雄气概与小乔的美人柔情、武将的侠肝义胆与文人的温文尔雅,在这里交相辉映。所谓的“千堆雪”,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侠骨与柔情的和谐吧。
就是这样的一介少年,曾经在这赤壁战场上潇洒过、得意过: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世来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酒了平生最大的失败,狼狈到仓皇遇命的地步;也正是这个大污点,让曹操的功绩乃至个人的形象,大打折扣。在几乎所有“赤壁杯古”的诗文中,曹操都成了烘托周瑜、烘托请葛孔明的一个滑稽的配角。“谈笑间,情橹灰飞烟灭”,一边是谈笑风生,一切尽在掌握;一边是丢盔弃甲,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这种强烈的对比,成就了周瑜横空出世所向无敌的英雄形象,以至多少英雄少年好生羡慕。
当然,所谓“怀古”,大抵都是为了“叹今”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在现实世界遭遇困境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回溯到历史中。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得意的好汉当然可以如此,那么一个失意的好汉呢?他大概只能从“当年勇”——乃至“当年的他人之勇”中,去寻求一点儿精神的力量:或是继续前行的动力,或是失意退隐的慰藉。
大江东去,赤壁巍峨,眼前的壮阔场景引得苏轼回溯千年,神游三国,梦会周瑜。当他从怀古的梦境中陡然清醒,回到现实之中,面对茫茫江水和巍巍赤壁,再想想自己的身世遭遇,定会哑然失笑吧。方才由大好江山激发起来的感奋之心,一下子就变得感伤起来。他说,故国故人一定会嘲笑我的多情。人家年仅三十便千古功名已立,而自己呢?年近半百,头发花白,却落得个戴罪黄州。一个刚刚遭遇了政治灾难的失意文人,企图借英姿勃发的一代儒将周瑜自比,岂不是自作多情?且不说自己有没有周瑜的才华,就单说自己所生的时代,已然不是一个能让英雄大展宏图、大有作为的年月了。这一点,苏轼自己始终是很清楚的。然而,或许也正是这份清醒,才更增添了这其中的悲情吧。一个人倘若能永远沉浸在梦境里,像堂吉诃德那样在自己假想的舞台上享受着“灰飞烟灭”的胜利的快感,或许也并非一件极坏的事情。
可惜,苏轼是清醒的。他只得感慨:
人生如梦,一尊还爵江月。
听过很多人感慨“人生如梦”,但我常常不懂为什么,不懂他们的人生的哪一点和梦的哪一点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于是,很多时候,这句话就成了一个只是听上去很美很多愁的句子,大抵只是不识愁者强说愁吧。
苏轼的人生,是真“如梦”的。不是吗?你还见过谁的才华能灿烂如苏轼 你还见过谁的贬途能坎坷如苏轼?这种理想和现实永远不能相容的景象,不是梦境,又是什么呢?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大概也只有在梦里,方可暂时寻得那个真实的自我了吧。
于是,苏轼举杯属客,邀江月共饮,与天地同醉。当“千古风流人物”终被大浪淘尽的时候,浩浩汤汤的大江之水,依旧汩汩前行。这是英雄的伟大,更是自然的伟大,也是悲剧的伟大之所在。
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全词:
全词上阕咏叹古迹赤壁,下阕怀思英雄周瑜。虽然结尾处流露出了感伤情怀,但终究掩盖不住全文的雄壮气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三句,寥寥数语,就将千古江山、漫漫历史、英雄人物,一并呈出。怀古之作,不同于一般。
语文学习规律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要付出热情与真心,用心体悟经典的作品和身边的生活,开阔眼界,提升境界。
品读经典诗文,感受语文的那份诗意与美好;徜徉于文学的海洋,感受古圣今贤的智慧与温暖;含英咀华,以经典名篇的浸润,锻造筋骨,做一个既有情趣亦有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