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3 12:0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许昌市建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克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背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容。它的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以舞台艺术为例,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多外来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 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有可能拉近他们与民族戏曲之间的距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 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B. 梨园戏被称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成为戏剧传统和时尚结合成功例子。
C. 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的成功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 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戏曲艺术创新的一项是( )
A. 京剧《曹操与杨修》充满古典的韵致
B.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
C. “小百花”越剧团演绎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D. 抖音中的戏曲短视频被不断转发
4.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
5. 材料一的标题是“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你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我很好。”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后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显出一副重病在身的九岁男孩的凄惨模样。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的,另一种是通便的,还有一种是去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细菌只能在酸性环境中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内行,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的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朗读的内容。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因此看上去仿佛所有那些光秃秃的树木,那些灌木丛,那些砍下来的树枝,以及所有的草坪和空地都用冰漆过似的。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摔倒了两次,摔得挺重,一次摔掉了猎枪,使猎枪在冰上滑出去老远。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当它们快要从堤岸顶上消失时,我击落了两只。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你得在这些被冰裹着的柴垛上跳上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撵出来。当人在这些既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尚未立稳之际,它们却飞了出来,使你很难射中。我击落了两只,逃掉了五只。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哦,可怜的宝贝,这就像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
B. 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
C. 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D. 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一天的等待”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 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
C.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
D. 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是作者“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8. 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9. 海明威曾说过“勇气是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请结合小说中“小男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日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 楚策》,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 献之地/所以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 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 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 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 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 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 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 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
14. 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②,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③,从今又几年?
【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说新年已至,归家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基调。
B. 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 尾联中借用典故,作者借长沙王太傅贾谊其事,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
D.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词精炼准确,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肺腑。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用月光水声衬托山林清幽,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运(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人们对当时社会混乱现象的厌恶。
(3)《朝天子·咏喇叭》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① 的宝石。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第一,立意独到。譬如,150余字的《马说》(韩愈),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人们常说:“缺人才啊。”该文却振臂高呼:“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振聋发聩,令人② 。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是官府通告,提出要聘用有缺点的“茂材异等”,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③ 。第二,论据精当,给力。如80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着力刻画承天寺之静,正是有环境的寂静,才能注意到竹树倩影;有内心的宁静,方有心思从地上疏影联想到池中水藻——别出心裁的“影子论据”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三,语言洗练、易懂,句句干净、好懂。
“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契合,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货”才安稳如山。“语言”好比吹帆之风,罡风劲吹,“货”才运得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 B. 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C. 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 D. 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工匠精神首先是____①____。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故而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其次,工匠精神是____②____。千百年来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再次,工匠精神是____③____。我国古代工匠制造的无数精美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更是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机械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能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战术动作“低姿匍匐”。
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是潜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做一个翻匐前进的孤勇者,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许昌市建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克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背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容。它的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以舞台艺术为例,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 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有可能拉近他们与民族戏曲之间的距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 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B. 梨园戏被称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成为戏剧传统和时尚结合成功例子。
C. 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的成功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 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戏曲艺术创新的一项是( )
A. 京剧《曹操与杨修》充满古典的韵致
B.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
C. “小百花”越剧团演绎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D. 抖音中的戏曲短视频被不断转发
4.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
5. 材料一的标题是“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你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1. C 2. B 3. A
4. ①都重点探讨了传统戏曲传承与创新的话题。②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③都主要采用了例证法证明观点。
5. 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和“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错误,原文只说“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故只能说“相对变小”。
C.“它的成功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错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只是《汉密尔顿》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D.“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有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方面大体相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具备古典美的《曹操与杨修》,没有现代元素,不能说明其进行了戏曲创新。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话题相同。材料一,“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 材料二,“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两则材料的论证重点都与“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创新”有关。
论证结构相同。材料一的第一段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并由此在第二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第三段、第四段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证,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第五段得出结论:戏曲做到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美好的未来。材料二的第一段总说科学技术推动艺术和文学走向创新;接着论述怎么创新,第二段从论述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背景下个别性、独特性是极其珍贵的;第三段谈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对传统文化回归即是创新;第四段进行总结,在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要唤醒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展示出各自的独特。故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相同,都主要采用了例证法。材料一“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为举例论证,证明“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材料二举“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的例子证明对传统文化回归即是创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是现状;接着在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应把青年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二点: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
材料二“在全媒体时代,……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我很好。”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后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显出一副重病在身的九岁男孩的凄惨模样。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的,另一种是通便的,还有一种是去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细菌只能在酸性环境中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内行,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的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朗读的内容。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因此看上去仿佛所有那些光秃秃的树木,那些灌木丛,那些砍下来的树枝,以及所有的草坪和空地都用冰漆过似的。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摔倒了两次,摔得挺重,一次摔掉了猎枪,使猎枪在冰上滑出去老远。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当它们快要从堤岸顶上消失时,我击落了两只。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你得在这些被冰裹着的柴垛上跳上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撵出来。当人在这些既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尚未立稳之际,它们却飞了出来,使你很难射中。我击落了两只,逃掉了五只。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哦,可怜的宝贝,这就像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
B. 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
C. 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D. 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一天的等待”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 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
C.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
D. 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是作者“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8. 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9. 海明威曾说过“勇气是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请结合小说中“小男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父亲外出打猎,说明孩子的病情不重。
②设置悬念,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③以次要人物的心情反衬主要人物的心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突出,父亲打猎时心情轻松愉悦,衬托了小男孩的紧张恐惧。
9. ①小男孩发烧,认为自己会死,可见他处在内心恐惧的重压之下。②自己生病不忘为父母关上窗户;得知自己发烧一百零二度,不让父亲陪伴,不让任何人进房间,怕传染别人。一整天静静地躺着,一直醒着,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死亡降临。这些都体现了小男孩的优雅风度。③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沉着顽强、不失体面,这些优雅风度正是勇气的体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错。小男孩并没有暗示父亲,想引起父亲的重视,相反,他不断催促父亲离开,怕传染给他,“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量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错。文中小男孩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小说结尾解除了小男孩的恐惧,让读者感到很轻松。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荡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从人物塑造上看,“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父亲打猎的开心愉快,暗写男孩的孤独恐惧,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另外,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还暗示男孩的病情不重,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结尾形成喜剧的效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鉴赏人物形象、主题的能力。
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小说中和小男孩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从全文来看,小说塑造的“小硬汉”形象主要是通过展现人物的言行来完成的。
“重压”在文中指小男孩发烧,认为自己会死,“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可见他处在内心恐惧的重压之下。
“优雅风度”指男孩面对死亡的态度。如开头“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自己生病不忘为父母关上窗户;“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得知自己发烧一百零二度,不让父亲陪伴,不让任何人进房间,怕传染别人;“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天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一整天静静地躺着,一直醒着,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死亡降临。
小男孩的勇气体现在面临绝境时关爱他人、沉着顽强、不失体面,这些优雅风度正是勇气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日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 楚策》,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 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 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 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 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 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 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 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
14. 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不能给(东地)呀。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
(2)(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
14. 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昭常率兵驻守东地;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
“死父”为“送”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
“便”是“有利”“适宜”的意思,是“献之”的谓语,“太子入”是主谓结构,“便”后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错误,《礼记 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错,昭常是奉楚襄王之命驻守东地,子良说昭常假托王命只是托辞。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给、给予;“西”,方向名词作状语,向西;“救”,救援、帮助。
(2)“隘”,阻挡、阻止;“弗”,不;“夺”,夺取、强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楚襄王为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辞行,请求回国即位。齐王阻止说:“给我楚国东部土地五百里,我就放你回去。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一位老师,我回去问问他。”太子师傅慎子说:“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楚太子回国。楚太子归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出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使者来索取东地,怎么办?”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大王说话一言九鼎,许诺了万乘大国齐国而又不给,这是言而无信,以后也没法跟诸侯订立盟约。我认为先割让东地,然后再攻打下来。割让土地,这是讲诚信;攻打齐国,这是不示弱。所以我说把东地给齐国。”子良出来,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东地)啊!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现在失去了五百里东部土地,是丢失了东部一半的土地。这样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却没有千乘兵车的实力,这样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它。我请求去守卫那里。”昭常出来,景鲤进宫去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来,慎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把三个大臣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用。”慎子说:“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楚王说:“这方法很好。”子良到齐国去,齐国派使者率领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的职责是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亲自从我们大王那里接受命令,来向您进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这一定是昭常伪造我们大王的命令,请您攻打他。”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讨伐昭常。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齐王对秦国的举动十分害怕。于是就请子良向南返回楚国讲和,向西派使者到秦国和解,以此来解除齐国的祸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②,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③,从今又几年?
【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说新年已至,归家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基调。
B. 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 尾联中借用典故,作者借长沙王太傅贾谊其事,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
D.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词精炼准确,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肺腑。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错误。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 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乡心新岁切”,是说新年来临,作者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春归在客先”,是说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这个游子的前头,表达了作者在新年之际在外漂泊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天畔独潸然”,是说想到自己漂泊在外不禁潸然落泪;“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是说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做伴,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表达漂泊在外的悲苦。
“老至居人下”,是说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联系诗下的注释“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作者在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是说我已和被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同遭遇,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能还乡?诗人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而诗人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体现前途未卜的忧思。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用月光水声衬托山林清幽,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运(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人们对当时社会混乱现象的厌恶。
(3)《朝天子·咏喇叭》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明月松间照 ②. 清泉石上流 ③. 是故谋闭而不兴 ④. 盗窃乱贼而不作 ⑤. 军听了军愁 ⑥. 民听了民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流”“兴”“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① 的宝石。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第一,立意独到。譬如,150余字的《马说》(韩愈),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人们常说:“缺人才啊。”该文却振臂高呼:“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振聋发聩,令人② 。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是官府通告,提出要聘用有缺点的“茂材异等”,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③ 。第二,论据精当,给力。如80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着力刻画承天寺之静,正是有环境的寂静,才能注意到竹树倩影;有内心的宁静,方有心思从地上疏影联想到池中水藻——别出心裁的“影子论据”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三,语言洗练、易懂,句句干净、好懂。
“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契合,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货”才安稳如山。“语言”好比吹帆之风,罡风劲吹,“货”才运得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 B. 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C. 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 D. 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
【答案】18. ①晶莹剔透 ②耳目一新 ③大相径庭
19. 这几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论点、论据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作者把一篇文章比作一艘运货的船只,论点是货物,论据是船只,语言是吹动船儿前行的风,把三者之间抽象的关系具体化,使人一目了然。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词语(包括熟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句式“犹如……的宝石”,可知挖空处应是修饰宝石状态的形容词,故可填“晶莹剔透”。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②前文提到韩愈的《马说》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在常人的看法里是“缺人才”,但此文却另辟蹊径,说“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这种说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故可填“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③原文说“这跟古往今来……”,将《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一文与其他征求人才的相关文章进行比较,而根据前文“其一,立意独到”可知,这里说明的是《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的与众不同之处,故可填“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语段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中,“如”“似”“好比”等比喻词可知,句子运用的是比喻中的明喻。其中,本体分别是“论点”“论据”“语言”,而喻体则分别是“货”“船”“吹帆之风”。
“论点”“论据”“语言”本来是写作这个专业话题中的一些专门术语,因而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若非没有写作过的人,可能较难理解其中的关系。而作者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船运装货物,风拉动船帆使船前行这一现象来进行比喻,说明论据和语言协作,完成论点表达的关系,则更为直观具体,容易被一般人理解。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
A.“豆腐块儿”用以表示文章短小精悍,故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三个诀窍”引号表示强调。
C.“双重安静”引号表示强调。
B.“论点”“论据”“语言”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工匠精神首先是____①____。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故而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其次,工匠精神是____②____。千百年来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再次,工匠精神是____③____。我国古代工匠制造的无数精美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更是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机械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能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①一种劳动精神
②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
③对细节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工匠精神内涵之一,用“是……”的判断句形式表达;联系后面“故而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劳动、 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可知,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
第二空,此处是说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二,联系后文“千百年来工匠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可知工匠精神的本质也是一种“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自己的职业,因此可以写“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
第三空,此处是说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三,联系后文“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更是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可知,强调的是“细节”,而且要“追求完美”,因此可以写“对细节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战术动作“低姿匍匐”。
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是潜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做一个翻匐前进的孤勇者,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青春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王蒙先生的《青春万岁》早已为青春贴上“向上”的标签,但我们深知诗句里的“眼泪、深思”是一种“匍匐”和沉潜。青春没有固定的姿态,在我看来,青春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
年处弱冠,正当芳华的我们,心态上定要持续向上,以昂扬之姿,绽放青春的热烈与张扬!都说青春少年,一贯快马扬帆,道阻且长不转弯。要盛大,要绚烂,要哗然。要用理想的泰坦尼克,去撞现实冰川,要当烧赤壁的风,而非借箭草船,要为一片海,就肯翻万山。告诉年少的我们要不畏艰险一路向前。自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少年王勃锐意向前,在滕王阁当仁不让写下“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以弱冠的终军,少年的宗悫自比,昂扬奋进,痛哉快哉!
我辈有向上心态,让青春有昂扬之姿固然值得肯定,但在策略上还应适时“沉潜”,有时变“向上”为“匍匐”,调整青春的动作,蓄势待发,以期更好的绽放。“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的“耶鲁村官”秦玥飞,本可以凭借世界名校博士头衔跻身所谓上流社会,他却在青春最美的年华选择脚踩大地,到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去,一腔孤勇,匍匐前进,为一方百姓做实事,让一身才学为黎民。就像“感动中国”颁奖词写的那样: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我相信,“孤勇者”秦玥飞的青春定将迎来沉潜后的绽放。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不加调整的青春也必会有残缺。也许我们的青春姿态,不能像王勃那样“昂扬向上”,不能如秦玥飞那般“孤勇匍匐”,但要记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青春姿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适时调整的,无论如何调整,积极向上的心态与适时沉潜的策略缺一不可。每一位向上成长的少年也许都要有对弈平凡的孤勇,在疫情阴霾还未散去的当下,在面临人生大考的关键学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我辈青年最不能丢失的也许就是“向上”和“孤勇”。
青春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愿我们始终值得,青春万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作文题。
材料给出两个有关青春内涵比喻性术语“引体向上的青春”“低姿匍匐的青春”,点拨考生展开联想,延伸思考,阐发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表达自己的启迪与发现。
青春属性主基调应是向上的,表现为张扬、奋发、敢于自我挑战,敢于直面竞争,敢于突围超越;同时,青春也应该有蓄势待发的沉潜,刻苦磨砺的笃定,应该踏实奋斗,低调沉稳,坚韧、孤勇……至于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可以见仁见智,但须体现青春的朝气、血性,而绝非暮气沉沉、萎靡不振。为何要引体向上?为何须低姿匍匐?这些都可结合个人成长的体验来抒写。
“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这一问题包含了“什么样的青春是不值得过(或不应该那么)过的”这样一层含意在内。换言之,考生须对材料内置的关键问题展开辩证分析,要执其两端,加以考量,深入探究,激浊扬清,明辨是非,从而确立所写文章的主旨。
写作中还应注意“回望既往的中学时光,立足当下的备考拼搏,展望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来书写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如写议论文,可以分析“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的含义,举出相应人物事例加以论证。再思考为何要“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它们对于青年的意义是什么:青春年华,正是打基础、学本领的时候,要有低姿匍匐的沉稳坚笃;青春正是朝气蓬勃之时,更应“引体向上”,敢于挑战,奋发进取。最后应论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引体向上”,什么情况下要“低姿匍匐”。比如当前备考就需要“低姿匍匐”的状态,此刻的“沉潜”正是为了将来的“向上”。
立意:
1.张扬“向上”体能,讲究“沉潜”战术。
2.向上与匍匐都是青春最美的姿态。
3.心态持续向上,策略适时沉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