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黑龙江省各地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选编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黑龙江省各地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选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03 13:0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秋·黑龙江黑河·八年级期末)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次实验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0.27m/s
B.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则可测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
C.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开始滑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vBC>vAC>vAB
D.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方便测量时间
2.(2022秋·黑龙江鹤岗·八年级期末)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第4s~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3.(2022秋·黑龙江鸡西·八年级期末)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4.(2022秋·黑龙江佳木斯·八年级统考期末)一辆小车先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2s,又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3s,这辆小车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
A.3m/s B.3.2m/s C.3.5m/s D.2.5m/s
二、多选题
5.(2022秋·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统考期末)在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长
C.运动路程长,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
D.以3m/s的平均速度作变速运动的物体,每秒钟一定前进3m
6.(2022秋·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统考期末)甲同学骑自行车从家中出发到乙同学家,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经过20min接到甲同学后,两人一同推车步行到达乙同学家。整个过程甲同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总路程为4km
B.甲在相遇前后的速度不变
C.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为40min
D.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为2km
7.(2022秋·黑龙江·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操场平直的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向东运动,两车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6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B.在0~8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是2m/s
C.t=8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4s后,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三、填空题
8.(2022秋·黑龙江哈尔滨·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 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9.(2022秋·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v。
10.(2022秋·黑龙江哈尔滨·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为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场景,跑步过程中以城墙上的标语牌为参照物,运动员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西安城墙全长约为13.2km,某选手跑完全程用时约1.2h,他的平均速度约为 km/h。
11.(2022秋·黑龙江绥化·八年级期末)某运动员在一次100m比赛中,前5s钟跑了40m,之后又以12m/s的平均速度跑到终点,则这个运动员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四、实验题
12.(2022秋·黑龙江哈尔滨·八年级统考期末)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
(1)测量气泡运动速度的原理是: ;需要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请你把表格中测量与分析的数据补充完整;
时间/s 路程/cm 速度/(cm/s)
2 5.0
4 10.0 2.5
6 15.0 2.5
8 2.5
10 25.0 2.5
(3)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可知气泡 运动。

13.(2022秋·黑龙江鹤岗·八年级期末)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中,小明用每隔0.5秒钟拍摄1次的相机,拍得如图所示的照片,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的放大图。
(1)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 s;纸锥从A运动到F的时间是 s:
(2)纸锥从A运动到F过程中,先做 运动,接着做 运动。
(3)从E到F过程中,平均速度约为 m/s,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为 m/s。

14.(2022秋·黑龙江黑河·八年级期末)实验小组想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平均速度,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他们进行实验的原理是 ;
(2)在实验中除了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还缺少的测量工具 ;
(3)如图中的秒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秒表每格为1s),测出s1=160cm,由s2=s3可知测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m/s。
15.(2022秋·黑龙江鹤岗·八年级统考期末)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3)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l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
16.(2022秋·黑龙江牡丹江·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小明在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在实验中:
(1)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2)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金属挡板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4)若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则两者大小关系为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2022秋·黑龙江绥化·八年级期末)放学回家路上,小明发现骑自行车下坡时会越来越快。为了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的速度大小变化的规律,他用小车、斜面、挡板等器材进行了实验。
(1)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小红建议实验时斜面的倾角要适当减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测量 造成的误差;
(3)小明正确采纳同学们合理建议后,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实验数据,分析表格数据,我们可得出结论:物体在斜面下滑过程中,速度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0 40 80
时间t/s 3 2 5
平均速度 v/(m s﹣1) 0.13 0.2 0.16
(4)若小车过了A点小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5)小华在测量小车由A点下滑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时,将小车置于B点由静止释放,他的操作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18.(2022秋·黑龙江鸡西·八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显示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
(1)此实验原理是: (公式);由此可知该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是:①刻度尺;② ;
(2)由图可知,该实验中小车通过的总路程是 cm(提示:注意估读)。小车从甲位置运动到乙位置,用时 s,平均速度是 m/s;
(3)小车在斜面向下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选填“越来越大”、“越来越小”或“保持不变”);
(4)下列对实验斜面的选择以及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应选择坡度较小的,让时间更长便于测量
B.应选择坡度较大的,让时间更短便于测量
C.应选择坡度较小的,让速度更大便于测量
19.(2022秋·黑龙江牡丹江·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变速”),其理由是 ;
(2)小球从B点到E点共运动的时间是 秒;
(3)小球从C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是 m/s;
(4)小球从D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20.(2022秋·黑龙江绥化·八年级期末)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1.(2022秋·黑龙江绥化·八年级期末)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序号 小车的轻重 运动距离/cm 运动时间/s
1 较轻 80.0 2.5
2 较重 80.0 2.5
3 更重 80.0 2.5
(1)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其测量原理是 ;
(2)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
(3)实验测得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4)实验时,发现小车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应采取的操作是 ;
(5)小楠实验时,又选用了形状相同、轻重不同的小车,在同一个斜面上做了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上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 (选填“有”或“无”)关。
22.(2022秋·黑龙江绥化·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vAB= m/s; vBC=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是在做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图可知,全程的路程为
s=80.0cm=0.8m
时间t=3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读出BC段的路程,知道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就可以知道BC段的运动时间,根据就能计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实验要求可知,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vBC>vAC>vAB,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小车运动的速度较小,所用时间较长,是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但乙出发的晚,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前24s, 甲相对于乙的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故甲物体一直在运动,24s以后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相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甲物体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第4s~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等,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可知: 整个过程中乙刚开始运动到8s时,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2430s时甲、乙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用整个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时间.晓燕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4.B
【详解】前2s通过的路程为:
s1=v1t1=2m/s×2s=4m;
后3s通过的路程为:
s2=v2t2=4m/s×3s=12m;
通过的总路程为:
s=s1+s2=4m+12m=16m;
用的总时间为:
t=t1+t2=2s+3s=5s;
所以平均速度为:
v===3.2m/s;
故选B。
【点睛】根据公式s=vt先求出前2s所通过的路程,再求出后3s所通过的路程,两个路程之和就是全部通过的路程,两次时间相加就是总时间;最后利用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
5.AC
【详解】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A正确;
B.速度大的物体,运动时间可能很短,运动的路程不一定长,故B错误;
C.由公式可知,运动路程长,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故C正确;
D.以3m/s的平均速度作变速运动的物体,每秒钟平均前进3m ,但不一定每秒都是3m,故D错误。
故选AC。
6.AC
【详解】A.由图可知,甲同学从原点出发,40min时甲同学在4km的位置,所以行驶的总路程是4km,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甲、乙同学在20min时相遇,由图可知,相遇前,甲同学行驶的路程是3km,相遇前的速度为
相遇后,甲同学行驶的路程为
运动的时间为
相遇后的速度为
所以相遇前后速度变化,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同学全程所用的时间为40min,甲出发的同时,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所用乙同学步行的时间也为40min,故C正确;
D.甲、乙同学在20min相遇,由图可知,相遇后乙同学步行的路程为
故D错误。
故选AC。
7.AD
【详解】A.由图象可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8s内通过的路程为8m,则其速度
在0~6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等于8s内的平均速度,在0~6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是1m/s,故A正确;
B.在0~8s内甲车的路程为s甲=8m,时间t甲=8s,则其平均速度是
故B错误;
C.t=8s时,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零,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m/s,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4s后甲车速度为零且在乙的前方,乙车以1m/s的速度向东运动,若以乙为参照物,则甲向西运动,故D正确。
故选AD。
8. 变速 13.5
【详解】[1]分析图可知,小车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同,速度,所以整个过程小车运动的速度不同,整个过程小车做变速运动。
[2]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9. 刻度尺 秒表
【详解】[1][2][3]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并不能直接测出小车的平均速度,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
10. 运动 11
【详解】[1]跑步过程中以城墙上的标语牌为参照物,因运动员相对于标语牌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运动员是运动的。
[2]西安城墙全长约为13.2km,某选手跑完全程用时约1.2h,他的平均速度约为
11. 8 10
【详解】[1]前5秒的平均速度
[2]后60m用时
运动员跑完全程用时
t=t1+t2=5s+5s=10s
全程平均速度
12. 秒表 2.5 20.0 做匀速直线
【详解】(1)[1][2]测量气泡运动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长度,用秒表记录时间,再用公式进行速度计算。
(2)[3]气泡在前2s时的速度为
[4]气泡在前8s时的路程为
(3)[5]由图乙可知,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直线,符合正比特点,得出其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13. 0.5 2.5 加速 匀速 0.4 0.4
【详解】(1)[1][2]相机进行拍照时,间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每秒曝光2次,由图可知纸锥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0.5s;从A运动到F是五个时间间隔,所以经历的时间是5×0.5s=2.5s。
(2)[3][4]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纸锥在加速下落;从D到F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纸锥在匀速下落。
(3)[5][6]从E到F过程中,纸锥运动的路程为
s=80.0cm-60.0cm=20.0cm=0.2m
所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EF阶段的速度为
纸锥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故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为0.4m/s。
14. 刻度尺 0.32 0.4
【详解】(1)[1]实验中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求速度,所以实验的原理是。
(2)[2]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除了图中秒表之外,还需要刻度尺。
(3)[3]已知全程的路程
s1=160cm=1.6m
所用时间
t1=5s
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4]由题可知
小车在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3=2s
则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15. v= 刻度尺 停表 1
【详解】(1)[1]“测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v=
(2)[2][3]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与时间,则测量工具需要用到刻度尺、停表。
(3)[4]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ls,则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用时0.2s,通过的路程为20.0cm,则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16. 小 小 不正确 见解析 小于
【详解】(1)[1]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便于计时。
(2)[2]如果小车到达金属挡板后还没有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准确的,由可知,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小。
(3)[3][4]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由于所测得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所以该方法不能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错误的。
(4)[5]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小于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17. 秒表/停表 时间 变大 偏大 错误
【详解】(1)[1]根据,测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所以要用到的测量工具除刻度尺外,还要用到秒表。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对应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
(3)[3]由表格可知,小车在斜面下滑过程中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s,通过后半程的时间为2s,通过的路程相同,时间变短,根据可知速度大小变大。
(4)[4]若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5)[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若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不是小车从A到C运动过程中通过BC段的时间,所以他的操作是错误的。
18. 秒表 90.0 3 0.15 越来越大 A
【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2]因为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需要秒表。
(2)[3]由图可知,小车通过的总路程
s=90.0cm=0.9m
[4][5]小车从甲位置运动到乙位置,所用的时间t1=3s,甲到乙的路程
s1=90.0cm﹣45.0cm=45.0cm=0.45m
小车从甲位置运动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
(3)[6]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为加速运动,故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越来越大。
(4)[7]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让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故选A。
19. 变速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 0.6 0.15 大于
【详解】(1)[1][2]由图知道,在相等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它的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2)[3]从B点运动到E点共运动的时间是
3×0.2s=0.6s
(3)[4]从C点运动到E点共运动的时间是
t1=2×0.2s=0.4s
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CE间的距离
s1=8.00cm﹣2.00cm=6.00cm=0.06m
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4)[5]从D到E,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DE间的距离
s2=8.00cm﹣4.50cm=3.50cm=0.035m
小球运动的时间t2=0.2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从A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F间的距离
s3=12.50cm=0.125m
小球运动的时间t3=1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球从D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20. 停表 便于测量时间 0.18 0.225 变速
【详解】(1)[1]本实验的原理是速度公式,即。
(2)[2]根据公式可知,要想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距离、用停表测量出时间,所以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除刻度尺外,还需要停表。
(3)[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是为了使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慢些,便于计时。
(4)[4][5]全程长
s1=90cm=0.9m
通过全程的时间
t1=10∶35∶05-10∶35∶00=5s
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半段路程
时间为
t2=10∶35∶05-10∶35∶03=2s
则下半段的速度
(5)[6]由(4)知小车从顶端滑下,越滑越快,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21. 间接 v= 停表 0.5 减小斜面坡度 无
【详解】(1)[1][2]小车的速度是通过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速度公式v=求出的,因此是间接测量得出,测量原理是v=。
(2)[3]刻度尺测出路程,还要用停表测出运动时间,故测量工具还需要停表。
(3)[4]已知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则小车在BC段所用时间为
tBC=2.4s-1.6s=0.8s
由图可知sBC=40cm=0.4m,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
vBC=
(4)[5] 小车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需要减小斜面坡度,使小车运动的慢一些。
[6]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在小车运动路程一定时,改变小车的轻重,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不变,由此说明,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无关。
22. v= 小 0.2 0.5 大 变速直线 大
【详解】试题分析: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s/t进行速度计算的;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行的时间较长;AB的速度是:;BC的速度是:;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路程不变,时间变小,所以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考点: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单位的统一,知道测量速度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