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学业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学业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03 13:1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学业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关于使用打火机(充入的液态物质是丁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火机不使用时,丁烷分子停止运动
B.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丁烷分子的体积变大
C.电火花引燃丁烷时,使丁烷的着火点升高
D.松开开关火焰熄灭,是因为断绝了丁烷的来源
2、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煤矿的矿井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4、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5、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氢气爆炸 D.生石灰与水反应
6、使用下列交通工具出行,环境污染最大的是(  )
A.氢能源汽车 B.共享单车 C.电动汽车 D.柴油汽车
7、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8、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图a 图b 图c 图d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9、把木柴架空后燃烧,主要是为了(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方便添加木柴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浓度 D.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10、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瓦斯爆炸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
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好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装有活性炭的面具
11、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 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1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13、为防止伤害性事故的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存放易燃、易爆物的仓库,严禁穿化纤衣服入内
B.防止易燃品着火后发生爆炸,储存与运输时一定不可密封
C.工厂擦机器的油抹布,不可长期堆放,要及时处理
D.煤气泄露,切不可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14、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煤的干馏
C.石油分馏 D.天然气燃烧
15、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CuO
C.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6、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要求对物品未烧着的部分不留下任何痕迹,也不会使物品损坏,最适宜的灭火器具是(  )
A.高压水枪 B.泡沫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填空题。
17、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起火来。
(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________。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你在火灾现场,应怎样从现场逃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全球能源生产正向“氢能经济”转型,以可再生生物资源(如纤维素等)为原料生产氢气已成为能源研究的重点。是某新型能源转换与利用模式示意图。
(1)该模式中涉及的能源转化依次为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    能。
(2)某有机物水相重整制取H2分两步进行,其中第一步反应可表示为
CxHyOz CO +H2(未配平),则x∶z=    。
(3)该系统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4)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H2和O2在常温下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与电解水相比,该模式制取氢气的主要优点是         。
19、能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清洁燃料,原因是:_____ ;
(2)煤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大量CO气体面造成空气污染,其原因是_____ ;
(3)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在氢能、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中,应尽量减少_____ 的使用。
20、据报道,新疆有多处煤层发生了自燃,调查显示其原因为埋藏在地下的煤层露置在空气中发生了____________,使煤层的温度升高,达到煤的着火点,煤层就发生了燃烧。煤场工人往煤堆上洒水,一方面减少煤堆中的空气,另一方面降低煤堆的________,从而防止煤堆自燃。
21、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    和    常称为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
(3)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物质。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答案】(1)石油 天然气 (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三、实验探究题。
22、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后,某同学进行了相关探究:
(1)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3)“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它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23、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B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
(3)图B实验中,热水作用是隔绝空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E实验,A中液体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5)图F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变瘪,由此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
四、计算题。
24、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我国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促进CO2转化为清洁燃料CH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理论上22gCO2可以转化为多少gCH4?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学业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关于使用打火机(充入的液态物质是丁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火机不使用时,丁烷分子停止运动
B.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丁烷分子的体积变大
C.电火花引燃丁烷时,使丁烷的着火点升高
D.松开开关火焰熄灭,是因为断绝了丁烷的来源
【答案】D
2、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答案】D 
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煤矿的矿井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答案】D 
4、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答案】C
5、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氢气爆炸 D.生石灰与水反应
【答案】A 
6、使用下列交通工具出行,环境污染最大的是(  )
A.氢能源汽车 B.共享单车 C.电动汽车 D.柴油汽车
【答案】D
7、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答案】B
8、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图a 图b 图c 图d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答案】D、
9、把木柴架空后燃烧,主要是为了(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方便添加木柴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浓度 D.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答案】A。
10、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瓦斯爆炸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
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好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装有活性炭的面具
【答案】C
11、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 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答案】C
1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B、
13、为防止伤害性事故的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存放易燃、易爆物的仓库,严禁穿化纤衣服入内
B.防止易燃品着火后发生爆炸,储存与运输时一定不可密封
C.工厂擦机器的油抹布,不可长期堆放,要及时处理
D.煤气泄露,切不可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答案】B
14、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煤的干馏
C.石油分馏 D.天然气燃烧
【答案】C
15、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CuO
C.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16、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要求对物品未烧着的部分不留下任何痕迹,也不会使物品损坏,最适宜的灭火器具是(  )
A.高压水枪 B.泡沫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答案】D
二、填空题。
17、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起火来。
(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________。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你在火灾现场,应怎样从现场逃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2)119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
18、全球能源生产正向“氢能经济”转型,以可再生生物资源(如纤维素等)为原料生产氢气已成为能源研究的重点。是某新型能源转换与利用模式示意图。
(1)该模式中涉及的能源转化依次为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    能。
(2)某有机物水相重整制取H2分两步进行,其中第一步反应可表示为
CxHyOz CO +H2(未配平),则x∶z=    。
(3)该系统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4)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H2和O2在常温下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与电解水相比,该模式制取氢气的主要优点是         。
【答案】(1)电 (2)1∶1 (3)CO2 (4)2H2+O2 2H2O 
(5)不需消耗电能,节约能源
19、能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清洁燃料,原因是:_____ ;
(2)煤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大量CO气体面造成空气污染,其原因是_____ ;
(3)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在氢能、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中,应尽量减少_____ 的使用。
【答案】(1)发热量高、燃烧的产物只有水,不污染环境
(2)氧气不足 (3)化石燃料
20、据报道,新疆有多处煤层发生了自燃,调查显示其原因为埋藏在地下的煤层露置在空气中发生了____________,使煤层的温度升高,达到煤的着火点,煤层就发生了燃烧。煤场工人往煤堆上洒水,一方面减少煤堆中的空气,另一方面降低煤堆的________,从而防止煤堆自燃。
【答案】缓慢氧化 温度
21、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    和    常称为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
(3)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物质。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答案】(1)石油 天然气 (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3) CO2+4H2 2H2O+CH4  (4)B  (5)BC
三、实验探究题。
22、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后,某同学进行了相关探究:
(1)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3)“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它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答案】(1)乒乓球碎片;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3)⑶隔绝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23、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B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
(3)图B实验中,热水作用是隔绝空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E实验,A中液体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5)图F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变瘪,由此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引流 (2)温度达到着火点
(3)提供热量,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4)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5)能溶于水
四、计算题。
24、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我国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促进CO2转化为清洁燃料CH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理论上22gCO2可以转化为多少gCH4?
【答案】8g。
【详解】设生成甲烷的质量为x。
CO2+4H2CH4+2H2O
44 16
22g x
x=8g
答:生成甲烷的质量为8g。
煤球 蜂窝煤
—CO2
Mg
水—
煤球 蜂窝煤
—CO2
Mg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