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声声慢》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声声慢》是作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全词一开始便用七组叠词奠定了凄凉惨淡的感情基调,随后又通过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六个意象反复渲染愁境,抒发了一种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孀居之哀。全词一字一泪,句句现愁,风格哀婉凄苦、感人至深。
2.学习者分析
学生有一定基础,但是缺乏思考的主动性,习惯于被动式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老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3.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2.通过品读意象、体悟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知人论世,把握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4.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意象、体悟词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知人论世,把握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5.学习评价设计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诵读《如梦令》学生活动 让学生温故知新,以旧知引入新知。 环节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南渡是李 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此词作于南渡后,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 陷通敌,险些入狱;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教师活动1——正字音、明节奏、感基调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活动1 自由朗读,自划节奏,圈出陌生字 词 听名家范读,正字音,划出正确节奏 全班按照正确节奏齐读 思考:全文的词眼是哪一个字?活动意图说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活动2——品意境,悟诗情 环节一: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找出词中直接写愁的句子。 明确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生活动2 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活动意图说明:由词眼入手,层层深入。环节二: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 这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学生活动3 和同桌讨论,自由发表看法。 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得出结论环节三: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合文本讨论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绪? 要求: 1找出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分析它们的特点。 2从中选出1-2个来说说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哀愁的?(注意:请抓住描写意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鉴赏,并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明确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淡酒:并非酒淡,实在是愁太浓、太重,显得酒淡。三杯两盏,是说饮少量的酒是无法消愁的,侧面说明愁太多。 象征意义:忧愁 急风:渲染环境的凄清,衬托心境凄凉。 象征意义:萧瑟、凄冷。 过雁:北雁南归,雁可回乡,可作者再也回不去了-----睹雁思乡;鸿雁传书,人已生离死别------ 睹雁怀人(联系事物特征);一个“却”字用得极好,转折中让愁绪又多了一层,有物是人非之感。 {抓住关键词) 这可能是只“孤雁”,与作者同病相怜, 这也可能是成双成对的雁,更显作者的凄凉。 (展开合理想象) 象征意义:相思、离愁 黄花:花儿正盛,人已憔悴,有花却无心摘 花已凋残,牵愁惹恨,想摘却无花摘 象征意义:喻指女子容颜的憔悴,处境的凄凉 梧桐:叶大,早落。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让人想起生命的凋零,人生的暮年。 象征意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细雨:雨细细密密,连绵不绝,犹如愁丝 象征意义:哀伤、愁 总结:作者的千般恨、万种愁,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旧恨未消,又添新愁。淡酒压不住,又遇急风骤雨,雁唳长天,黄花满地堆积、细雨敲打梧桐,在意象表达的作用下,愁变得可视、可听,形象,又韵味无穷学生活动4 以小组为单位,交换相关问题的思考 结果,由小组代表进行成果汇报 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环节四:有人评价这首诗“词中句句皆现愁”,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作者的满腹愁绪因何而来?请结合作者经历谈一谈。 明确: 孀居之愁 漂泊之苦 亡国之痛 学生活动5 和同桌讨论,自由发表看法。 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讨论,抓住意象去分析品悟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分析 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7.板书设计
(
品味意象
) (
如何表现?
) 愁 (
知人论世
) (
缘何而起?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请阅读李清照《醉花阴》,找出其中的意象,试着分析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诗的基调是愁,教师不应只完成知识目标,而是要提高要求,应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愁绪当中,感同身受去体会作者的哀愁。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