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说课
1
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并序)》是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中的第三篇课文,前两篇分别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高》。根据新教材的单元提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本课选入他们的经典之作,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几首诗不同的体式、不同的情感与创作手法。《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作为长篇乐府诗,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可以训练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让学生感悟诗人的精神世界并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明确并分析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如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
2.能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利用联想和想象鉴赏人物形象并评析诗歌主旨,能品鉴诗歌的艺术境界,并阐释诗歌的艺术价值;
3.能写诗歌短评,尝试创作乐府诗以增强文化自觉。
(三)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品鉴作者描写音乐的段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点,也要能引导学生对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听音悟情”,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本篇的精彩之处,恰在于音乐是由文字来展现的。听音:若是从前,只能全靠想象,毕竟听过琵琶演奏的人也不多。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播放音乐或演奏音乐来制造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体会“声中之情”与“文中之情”的自如转换。悟情:诗言志,那此诗言何志?诗中两个人物,其一为白居易,堂堂官员、大诗人、上层高级知识分子;其二是年老色衰嫁作商人妇的低贱歌女。二人身份地位反差如此之大,是因何而同病相怜,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这些都是需要引导学生去体悟的。
2
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展开教学之前要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大多数学生可能未见过琵琶,也未听过琵琶声。在文言知识上,他们只有初步的积累,对诗歌的学习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所以预习环节必不可少。应安排学生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结合课本注释完成预习,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预习也不仅仅局限于字词的梳理,还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3
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确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鉴赏方法是首要的,只有有效地鉴赏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但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句话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这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教授鉴赏方法之前,更要紧的,是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为琵琶声埋个伏笔,让学生尽情地去猜测与想象,从而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通过“情景教学”和“以唱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玩耍”中完成鉴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4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其二,品鉴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其三,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一)故事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师:那大家见过琵琶吗?听过琵琶演奏的音乐吗?(展示乐器琵琶,并简单地演奏一二十秒,引起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琵琶声的?在这琵琶声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一段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小序解读
问: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带着问题齐读小序。
(生齐读小序)
问:小序写了几层内容。
问:假如你是白居易,你怎样介绍创作《琵琶行》的背景? (活动设计意图:避免文言串讲的枯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检验他们的文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包含要点如下: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知识点】:序言的作用
明确:诗前序言点名了写作动机,介绍了时间、地点、写作缘由、人物身份和遭遇,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师: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 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2.全诗分层
以唱促读(播放音乐《琵琶行》并跟唱)(跟唱设计意图:单纯地朗读课文难免乏味,播放现今流行的《琵琶行》歌曲视频,让学生跟唱,不仅有趣还便于记忆。)
师:全文共分为几个部分?概述基本内容。
第一章:送客——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凄凉之景
第二章:品琴——以高超的描声技法抒写琴声
第三章:诉说——江上听琵琶女诉说凄苦身世
第四章:感怀——又忆贬谪之苦顿感同病相怜
(三)深入研读
1.分层解读
(1)送客
【知识点】:融情于景
问:第一段中写了哪些景?
明确: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问:景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分别的时候月影沉浸在茫茫江水之中,一派凄凉之景。
问: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醉不成欢惨将别。
问:作者在此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融情于景。茫茫秋江边,暗淡的月光下,暗红的枫叶和惨淡的荻花在瑟瑟秋风中摇曳,成分渲染了诗人谪守江州、月夜送别友人的凄凉之情。
【活动】:请你用“以诗译诗”的方式,展现你脑海中的浔阳送客之景。(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诗词创作能力。方法指导:意象的排列组合构建意境)
例:浔阳江水浔阳月,月上浅照荻花谢。
半醉笑问客何往,瑟瑟秋风答不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即兴创作)
(2)品琴
【知识点】:A.明确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对描写声音变化的作用;B.以声模声的象声词运用对琵琶乐曲的记录和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再现;C.通过琵琶演奏的节奏变化体会音乐的动感与意境,感悟本篇的音乐美。
师:当年琵琶女弹奏的干古绝唱已经遥不可闻,但通过诵读品味经典诗句,借助联想想象,我们就能在心中还原那动人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的乐曲。下面让我们跟着白居易,去看一看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①弹琴之前
问:白居易听到了琴声,想必周围的人也听到了,这些人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明确: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问:那琵琶女又是怎样的状态呢?
明确: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问:作者为什么要费笔墨来描写演奏之前的场景?
明确:联系前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之句,再看此段“主人忘归客不发”之句,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前者表达的是不忍别离之情,而后者却是因为被琵琶声所吸引而忘记出发。体现出了一种不由自主的留恋之意,以主客的反应衬托出了琵琶声的魅力。
问:既然琵琶弹得如此之好,那琵琶女为何“欲语迟”呢?
明确:“欲语迟”显示出了琵琶女犹豫不决,似有隐衷。
师:人虽未出场,但其身份、情态、心境意境在三个字中透露出来。于是,才有了下文的“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问:琵琶女最后出场,是怎样的情态呢?
明确: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一种神秘感。
问:找一找这几句诗中有哪些动词?
明确:寻、问、移、邀、添、回、开、呼。
问: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诗人和琵琶女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和急于见到琵琶女的心情;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知音邀见,自伤哀容。
②弹琴之时
问:琵琶曲的演奏,要从调弦校音开始,是哪句诗?
明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问:诗人借调弦校音的描写要表现什么?
明确:调弦校音,声情并茂,可见琵琶女不凡的演奏技艺和其丰富的感情。
师:弹奏者还没有弹出乐曲来,作者便体会到了情感,可见诗人的确是琵琶女的知音。
问:调音结束,要开始演奏了,琵琶演奏如何?找到描写女子演奏曲子状态的词语。
明确:低眉、信手。“低眉”状其神态,“信手”“续续”虽然是信手弹来,却见其技艺娴熟。
问:那是怎样演奏的呢?找一找有关弹奏技巧描写的句子。
明确:轻拢慢捻抹复挑。
辅助教学:教师现场演示以上琵琶指法。(此处点到为止,并非重点,意在增添课堂趣味。)
问:“拢”“捻”“抹”“挑”写出了什么?
明确:演奏的指法灵活多变。
问:琵琶女弹了哪两首乐曲?
明确:《霓裳》和《六幺》
【常识补充】:《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六幺》即《绿腰》是一种唐代的传统舞蹈,属于软舞,是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考虑要不要给学生演奏《新翻羽调绿腰》)
问:看到了琵琶女灵活多变的指法,那这些指法所演奏出来的乐声怎么样呢?
明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问:诗人除了用“嘈嘈”“切切”等叠声词来模拟乐声,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其一,比喻,用“急雨”“私语”来比喻大弦和小弦弹出来的声音,使琵琶的乐声具象化;其二,对比,大弦的乐音和小弦的乐音对比突出了琵琶乐声的特色;其三,视听结合,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画面来表现大弦小弦错杂弹带来的听觉感受,使听觉与视觉相通,令人“耳”接不暇。
师:所描写的乐声由沉重舒展到清脆圆润。感情也随之倾泻而出,由悲愤到凄苦。
问:接下来的乐音呈现出了另一种风格,找出关键字词,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冰泉冷涩。描写的乐声由上个乐段的清脆圆润转入婉转低回,凝绝不通;感情也随之由悲愤凄苦转至哀怨难言。
问:画有留白,曲有喘息。喘息的时候,大多是无声的。诗中描写琵琶曲由凝绝不通到无声的是哪几句?
明确:凝绝不通声暂歇。
问:琵琶无声时带给诗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短暂的平静之后,往往会有更大的暴风雨。琵琶曲在“声暂歇”之后,迎来了高潮,具体是哪几句诗?
明确: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jì读古音;今音为qí,铁骑是骑兵的一种)突出刀枪鸣。
问:这两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雄壮激越。
问:高潮已过,迎来尾声,情感如何?
明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乐声猛然停止,感情由激愤变得凄厉。
师:乐曲由无声转为突起,再掀高潮,最后戛然而止。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的描写将诗与音乐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旋律,使抑扬顿挫的诗句完全音乐化了,使诗的音节摆脱了格式的束缚,显示出独特的音乐美。
活动:完成下列表格:(活动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填写,将零碎的要点整合,完成本环节的学习任务。)
③弹琴之后
问: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在描写完演奏过程后又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明确:首先,突出音乐效果。“唯见江心秋月白”把悲凉的心境与音乐的休止停顿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描写得准确而生动;“绕船月明江水寒”仿佛唱出一首人生晚秋的悲歌。其次,深化诗歌意境。音乐与环境、音乐与情、情与景的交融。(这种意境是和现实生活中的琵琶女、诗人切身感受到的凄凉的心境相符合的,这也是音乐美的最高层次:意境的展现。这时候任何感官感受都会被音乐接纳,视觉、听觉、触觉已经分辨不清了。所有这些现实中自然与社会的动态美的概括和集中,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音乐图画,音乐美最终具有了超越一切形式的高度感受性和综合性。)
活动:教师用琵琶弹奏歌曲《琵琶行》,学生跟唱。(以唱促读:为学生营造情景氛围,身临其境地体验诗歌意境。教师化身琵琶女,学生化身青衫客,体会琵琶音乐的魅力,体悟听音者的感受。)
2.人物赏析
【知识点】: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赏析
【方法】:
A. 找准形象:结合诗词内容、标题、注释等,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
B. 分析形象: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和具体行为等。
C. 理解形象:一是要理解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二是要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诗歌的注释评析人物形象(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对抒发情感的意义)。
(1)诉说
表演:请一名同学饰演琵琶女,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身世,在座的同学皆为青衫客,需在听完琵琶女的讲述后,完成琵琶女的身份名片:(表演活动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白居易的听曲经历中。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而不只是旁观。)
问:诗人描写琵琶女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琵琶女早年色艺出众,红极一时;现在年长色衰,独处寂寞。昔日门庭若市,如今独守空船。当年欢笑,现在辛酸。这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生活的写照。
(2)感怀——听音悟情
问:诗人听完了琵琶女凄苦身世的诉说,感怀颇多,写下了“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两句,请问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问:白居易有所感怀,感怀为何呢?
明确:由琵琶女的悲惨遭遇联系到自身,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再读此段,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景,抒发了哪些情?
明确:无音乐、地低湿、杜鹃啼血、猿哀鸣——哀景——伤心地——羁旅之思——?
春江花朝秋月夜——乐景——衬哀情——取酒独倾——孤独凄凉
(“?”的意图:此处留白,暂不揭示深意,留待学生在后面探讨。这样设计,既对之前的问题有所回答,但回答不意味着终结,而是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问:此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浔阳之声”,是为了表达什么?
明确:“浔阳之声”是指杜鹃啼声、猿声的哀切,山歌与村笛的“呕哑嘲哳”,诗人描写这些都是为了反衬出“仙乐”的动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问:总结,诗人这一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文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本段写诗人自己的遭遇,则略昔而详今,这就是所谓“以彼之详,补此之略”。通过补充自己的遭遇,表达“天涯沦落”之哀情。
问:诗人请求琵琶女再弹一曲,为其翻作《琵琶行》,琵琶女弹了吗?找出句子。
明确: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问:诗人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描写,找出来并说说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立、坐、促弦。写出了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既有同情,又有感激。“良久立”写出她因感动而百感交集,“却坐”写出其情绪已趋稳定,“促弦弦转急”则是心中激情的自然流露。
3.主题探讨
讨论:泪湿青山为哪般?
【补充】: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明确:诗人泪湿青衫,原因如下:
(1)伤琵琶女。听完琵琶女的凄凄琴声,又面对琵琶女苦楚身世的倾诉,引发了诗人情感的共鸣,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忧愁悲愤,再加上送别友人,更感凄凉寂寞。满腹才华的白居易昔日是那样地志气高昂,而今沦落浔阳,郁郁不得志。他胸中的愤懑、不平因种种原因无法诉说、不能明目张胆地抱怨,贬谪带来的失意积郁于心,不得排遣。
(3)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她伤己两相交融,不仅悲怆满怀泪湿青衫。琵琶女昔日是教坊第一部,白居易昔日是意气风发少年郎,二人此时皆从山巅跌落谷底,巨大的落差激得泪湿青衫。此“泪”,是对身世凄惨的妇女给予同情与尊重,也是对己身仕途失意的悲恨,是对人才饱受摧残的悲愤不平,更是对时代社会的控诉。
师:在封建社会,诗人和琵琶女的社会地位迥然不同,但此时他们同是来自帝京,都才华出众,一同沦落到偏僻的浔阳江畔。琵琶女的艺术生涯毁于“老”,诗人的政治生涯毁于“谪”,二人同病相怜。一切想要发泄的情感,在这一段彻底涌泻。
(四)拓展延伸
1.文本特色
(1)出色的音乐描写。
(2)比喻、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3)叙述详略得当。
2.新乐府运动
指以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新乐府)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主要以通俗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特点:用新题,写时事,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汉乐府“缘事而发”——杜甫“因事立题”——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业:
1.写一篇品鉴《琵琶行》的诗歌短评。(可做成手抄报等)
2.仿写乐府诗。(以《琵琶行》为模板)
板书设计:
以上便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在“以唱促读”和“情景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会有很多有趣的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课堂不再是一人独唱,更像是热闹的舞台,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通过大家的合力演绎来完成与诗歌的对话!最后,且赋诗一首作为品鉴此课的体悟,与君共赏:
浔阳江水浔阳月,月上浅照荻花谢。
半醉笑问客何往,瑟瑟秋风答不切。
指挑薄弦珠玉碎,霓裳六幺染霜夜。
仙乐暂遣嘲哳语,青衫但辞青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