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李清照深挚委婉的愁绪。
2.学会用分析意象来理解词作抒发的情感。
3.借助群文阅读来深入体会诗人坎坷人生与诗意表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PPT,提问:从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沈谦《填词杂说》
渔洋称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
——沈曾植《菌阁琐谈》
明确:①第一句话将李煜和李清照两人并列而论,认为两人同是宋词史上最内行专业的填词家。②第二句话将李清照、辛弃疾两人的词作风格进行比较,指出了两人同为生于山东,以“安”取字号之人;一为婉约,另一为豪放。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婉约词派宗主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
(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2.展示PPT,交代学生放声朗读,读准字音。(第一遍,自主感知);指认一名学生朗读,全班听读,纠正读音(第二遍,读音过关,加深印象)。教师点评,指导朗读的技巧:这是一首以“忧愁”为情感基调的词,要读出忧伤之感,饱含情感,不能平平淡淡;注意文中出现了三次感叹号,要加重语气;叠词要重读,以突出表达效果;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作,要有女子的温柔委婉之感。请学生自己试读,请一位女生朗读。教师点拨,带全班一起试读(第三遍,掌握技巧)。全班学生齐读(第四遍,正确朗读)。
3.展示PPT,提示标红字,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
戚戚(音七,一声):悲愁、哀伤的样子。
将息:养息、休息。(身体难以适应)
憔悴损:枯萎、凋零(指花朵,而非人的容颜)。损,极其,程度副词。
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
次第:光景、状况。
4.学生口译,指认一名学生概括全诗内容。
写秋天的黄昏女词人自饮自酌,望着窗外的秋景,顿生忧愁之感的情形。
(三)意象讨论
5.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我们说,意象是寄托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那请大家找出这首词中出现的意象,分别说说词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哪些情感?师生简要问答。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共六个)
6.找出意象后,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大组专门讨论一个意象,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巡视学生讨论,聆听分析。)
7.按意象顺序,依次请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引导、点评、补充。
(1)淡酒:注意字里行间词人的用字修饰,三倍两盏(数量词),字面上是喝得很少。但实则也可能是词人有意夸张(夸小)的说法。我们可以设想,词人当时也有可能已经喝了很多,但在讲述时,却故意用“三杯两盏”这个数量词来形容酒量喝得很少,这样就能含蓄委婉地表现出喝酒时的酩酊大醉。越是这样简练质朴之文字,越是能收到力透纸背、四两拨千斤之效。而她为什么喝得那么多呢?自然是因为自己内心挥之不去的浓浓愁绪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才借大量的酒来消愁。同时,“淡”是作者品出的酒味的浓淡。其实,“淡酒”并不是说喝下去的酒本身味淡,而是词人内心愁绪太浓,再烈的酒都无法消解,故味之始觉“平淡”。
(2)急风:这个意象简单,是迅疾的秋风。要注意前面的上下文的提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说明词人身体欠安,难以承受天气骤然的变换。也可以进一步联系创作背景得出,词人此时其实已人至暮年,对季节气温的变换才会如此敏感。
(3)过雁:飞过的大雁。大雁,是故乡的象征。同时,李清照有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以,大雁其实还是丈夫给自己传递书信的使者。丈夫在外任职,她独守家中,非常期盼能收到丈夫的一封书信,大雁寄托的是她对丈夫的思念。
(展示PPT,简要解说):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黄花:菊花,凋零衰败,无人摘取,可以暗指孤独无依的失落处境。其实李清照是很爱菊花的,她追慕陶渊明的志向。陶渊明爱菊、种菊,李清照亦爱菊、种菊。陶渊明好酒,李清照亦好酒,因为好酒,故而才会有前面“三杯两盏淡酒也不敌晚来风急”的轻描淡写的酩酊大醉。她把自己和丈夫赵明诚的房子命名为“归来堂”,其实也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篇辞赋,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同时,她给自己取号“易安居士”,也是出自上面的这篇辞赋,表达自己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精神追求: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憔悴损”,本诗中形容花朵枯萎凋零,其实本意可以形容人的容颜衰老。这里其实也是一语双关,花朵的背后是词人的美人迟暮、年老色衰、无人怜爱。
此时的菊花跟李清照其他词作中的菊花也不一样: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里面的菊花,盛开在重阳佳节,是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时,把酒赏玩的对象,晚风徐徐吹来,送来暗香,透露出的是词人独处时光里的闲愁。
(5)梧桐:梧桐树风吹叶落,秋意阑珊。是生命力衰退的象征,同时也能寄托亡国的哀思,如李煜的词: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细雨:注意修饰词“点点滴滴”,雨打梧桐,“细”就是细腻绵密,正像词人的忧愁情绪一般,如丝如缕,无法剪断。
小结,呈现PPT:
注意从文本出发,回到原句,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注意从文本出发,回到原句,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点拨:愁绪最难以琢磨描述,它是一种不确定的抽象的情感。而李清照就能选择典型的意象,把它们巧妙组合,突出它们的特点,形象生动地把自己内心的愁绪向我们传达出来。这样的愁绪有了载体,是丰富的、具体的而具有层次的。我们在学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加以借鉴。
(四)“愁”因探究
8.李清照深幽微妙地向我们描述了她心中复杂难言的难过。词末句也写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看来,她内心的情感之复杂深沉不是简单一个“愁”字就概括得了的。那我们不禁要问,李清照“愁”从何而来?
9.请大家阅读下发的补充诗文,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布置学生勾画关键词句,做好批注。组织学生划分四人小组,交流意见,其中一人负责记录。
(PPT展示,学生发言):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
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作品是李清照早年时所作,一般认为作于结婚之前的少女时期)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难以确切系年,只能大致推测是作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大约赵明诚初出仕宦时,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分居两地的生活)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当作于建炎年间,借咏项羽之勇武来讽刺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金石录〉后序》(节选)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
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
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明确:少时,是待字闺中的天真烂、才华横溢的少女,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她同时也很聪颖、有小女子的那种闲愁,对大自然天生的敏感。长大后,经历北宋灭亡南宋偷安,对统治者的懦弱屈辱愤恨不已,赞赏项羽虽败犹荣、顶天立地之英雄之气。嫁人后,是与丈夫志趣相投的人妻,趣味高雅,品评金石字画古玩,闲居青州十年,是她人生中最美好最浪漫的时光。(赌书泼茶,好不快乐!)夫亡后悲痛不已,不得已改嫁,受尽伤害。年老时,颠沛流离,漂泊无依,心灵上承受着深重的国难家愁,凄凉度日。
小结:李清照晚年之愁至少包含(板书):①国破家亡的无奈;②痛失爱夫的孤单;③漂泊无依的悲凉;④文物(书画)遗失的遗憾;⑤青春已逝的感伤。……
(五)小结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的人生一点点击碎了李清照本应平静美好的岁月,但却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成就了她诗词创作的高超技艺和绝美构想。任何一个优秀的文人都曾历经过满身伤痕,最后才能发出世间的绝唱。这不仅让我们想到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更让我想到今天当代古典诗词的研究专家、九十高龄的“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先生。
(展示PPT肖像图片,播放叶嘉莹先生访谈,再次感受遭受离乱仍坚定前行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