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3 14:3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郁达夫散文语言之美,赏析散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情景交融”妙处。
3、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4、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这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导入:
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江、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刘海栗
郁达夫的游记可以表现山水的特点。如果不了解景物的美,无法理解郁达夫散文中的精妙之处。它能够体现景物的独特特色。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有人写秋声、秋色,而郁达夫写“秋味”。他的“秋味”有他的深情,有他的心灵,有他的感受,有他的体验,有他的生命。
二、了解作者,积累常识。
1、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1921年郁达夫在日本与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同年出版《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余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的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式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人们评价他:“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2、文章写作背景: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并写下了《故都的秋》。
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内心投下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者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和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彩。
三、文本细读。
(一)初读文本品秋情。
1、阅读全文,让作者深爱着、念念不忘的北国的秋具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明确:
第一段;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2、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饱尝的是孤独的秋味,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中却去写江南的秋天?
明确:
用江南的秋天与故都的秋天作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思念、眷恋和喜爱之情。
(二)细读文本绘秋景。
1、在作者的眼中,故都的秋天是秋味最浓、秋色最清,秋意最十足的,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么作者描画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
课文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描画五幅画面来突出故都秋景的特点,它们是秋晨小园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第三段:主要描写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破屋、浓茶、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等景物。
第四段:主要描写了槐树、落蕊、极微细极柔软的扫帚的丝纹的景物。
第五段:主要描写了秋蝉衰弱的残声。
第六段至第十段:主要描写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第十一段:主要写北方的果树,枣子树,柿子,葡萄等。
2、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
(1)“秋晨小园图”:
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作者很安静,闲适)
静——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秋草疏疏落落 (环境寂静,以动衬静)
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牵牛花,蓝色和白色者为佳 ,淡红者最下 (环境悲凉,内心悲凉;牵牛花的颜色喜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审美乐趣,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这里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作者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描写手法,整幅画面有视觉、听觉,有静有动,色彩清丽淡雅,描绘出一幅十分静谧、悠闲的秋日小园图。作者的心境是平和安宁、悠闲惬意却又有些落寞孤寂的。
重点字词:“破屋、破壁;碧绿、白鸽、丝丝日光、蓝白牵牛花;泡茶、静坐”体现出了作者笔下独特的“悲凉美”。
(2)“秋槐落蕊图”:
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又觉得闲适,潜意识下并且仍觉得有点儿落寞 (人很闲适)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
(环境寂静,以动衬静)
悲凉——成片的槐树底下,铺着一层有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潜意识下并且仍觉得有点儿落寞;
(“落寞”表达作者内心悲凉)
主要运用视听结合、触觉描写的手法,写出秋日的槐树下,细腻的槐树底下的扫帚丝纹,描绘出一幅清闲又落寞的秋日图景。作者的心境是悠闲的,也是落寞、忧郁、悲凉的。
重点字词:“极微细、极柔软、声音气味都没有的落蕊、细腻清闲又落寞”体现出作者清闲又落寞的心境。
(3)秋蝉残鸣图;
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环境寂静,以动衬静)
悲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秋蝉本身就有悲凉的意味)
秋蝉衰弱的残声,突出了画面的安静氛围,更显出一份悲凉的秋意。
重点字词:“衰弱、残声体现了秋天悲凉凄清之美。
(4)秋雨话凉图;
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都市闲人,用缓慢闲适的声调,互答
(听到雨声,听到说话声,环境寂静,以动衬静)
雨声中传来行人间的问候声,凸显了环境的静谧与行人的悠闲。
(5)秋日胜果图:
悲凉——秋枣的颜色是“淡绿微黄的”,即使是红色的也是“红完”调上给人悲凉之感。
3、面对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产生怎样的一种感觉?
明确:悲凉、清静……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
4、文章写的是故都之秋,为什么仍提到南国之秋?南国之秋又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文章第二段和第十二段描写了南国之秋,它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秋味“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秋味“浓”,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爱恋憧憬之情。
(三)深入感知悟秋味。
1、作者这么喜爱故都的秋,为什么不用轻盈的笔调来写布满生气的秋呢?而写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
1921-1933年,正处于国民党执政的白色恐怖时期,这时候国民党对共产党和民主人士予以迫害,因此,作为民主人士的郁达夫先后被迫在上海、杭州、福州等地居住,颠沛流离的生活使郁达夫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思想苦闷;1934年,郁达夫“不远万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文。
明确描写“清,静,悲凉”的理由: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故都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颜色;主观上有三方面缘由:一是旧中国政治黑暗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二是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三是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创作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爱恋,对故都秋的憧憬;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上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哀痛的、悲凉的,因此说作者对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2、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明确: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倍感凄清。而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鉴赏的重点: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心里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和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一层主观感彩。文章没有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式的牵牛花的蓝朵”。但是,“故都的秋”又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应景,多么逼真。作者只用了寥寥数语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入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他即是对北平之景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运用渲染、衬托的写作手法。
课文写故都之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选用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的特点。“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的特点。
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其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的显现出来。文中写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极其细小的声音,说明故都的寂静的特点。
五、小结: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色、秋声、秋味。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以景显情,真是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故都”即北平,现在的北京。“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同时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为故都北平的清秋之景。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京城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