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历史学习五大素养: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2024年高考一轮通史复习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北宋与辽、西夏对峙
②南宋 与金、西夏的并立
③元朝的统一
目录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与军事
第10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和军事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考题
①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②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2 ·全国乙卷· 3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2·江苏卷·4 地方监察制的改善
2022·海南卷·4 经济措施体现文化认同
2021·福建卷·4 宋代募役法实施的基础
2021 ·全国|卷· 26 宋代科举制
2020·海南卷 元代恢复科举制的目的
政权 民族 起止时间 建立者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元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女真族
汉族
蒙古族
916--1125年
960--1127年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127--1276年
1271--1368年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完颜阿骨打
赵构
忽必烈
契丹
建国
916
北宋
建立
960
西夏
建立
1038
金朝
建立
1115
金灭
辽
1125
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1127
蒙古
统一
1206
忽必烈
即位
1260
蒙古改国
号“大元”
1271
澶渊
之盟
1005
王安石
变法
1069
绍兴
和议
1141
元朝统一
1279
元朝
灭亡
1368
北宋与辽、西夏和战,王安石变法
南宋灭亡
1276
南宋与金和战、偏安江南、南北对峙
Contents
目录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二、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
辽、西夏、金的建立以及与宋的和战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宋朝建立和完成局部统一:
(2) 吸取唐末藩镇割据历史教训:
(3)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边境威胁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自称“儿皇帝”)。
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4)唐中后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
幽云十六州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960年宋太祖建立,定都东京(开封)
979年宋太宗完成局部统一
(宋太祖)上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问题:唐末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赵普对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症结: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办法:夺权、收兵、制钱谷
1.收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2)财政(制钱谷):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二)措施:
(4)先后设立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三衙
更戍法
禁军
定期
换驻
统兵权
统调分离
兵将分离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二府三司)
②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中央分权: 分散机构权力,互相牵制 ——分化事权,繁复低效
③实行台谏合一制度(御史台和谏院)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一定程度约束皇帝。
枢密院
调兵权
北宋:二府三司
行 政
军 事
盐 铁
度 支
户 部
中书门下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枢密副使
三 司
二 府
唐:三省六部制
分析唐宋分散相权的异同点
提示:
同: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异:唐:程序性分工;宋:事权性分工。
枢密院
能力提升:
财 政
台谏
御史中丞
监 察
知谏院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崇文抑武,文官主政
(三)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高度集中;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四)影响:
积极:①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推动宋朝科技文化繁荣
消极:①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②过度崇文抑武导致军备废驰,国势积弱。
③官僚机构,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困局
冗兵
冗官
冗费
(1)边防压力: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与辽、西夏和之间争战不断。屡战屡败。
(2)不抑兼并,导致阶级矛盾严重: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3)财政危机:“岁币”“岁赐”带来沉重负担,军队数量庞大,官僚队伍膨胀,财政状况恶化。
1、背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二) 北宋中期的变法
宋辽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1005年辽宋和议“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
宋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1044年“庆历和议”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影响:
有利于社会安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
①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北宋政府积贫积弱;
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与对立。
原因:
2、变法过程:
(1)庆历新政:范仲淹(1043年)
背景:
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②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内容:政治改革: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失败: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阻挠;
宋仁宗动摇:
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
(1021-1086)
(2)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
内容 措施 作用
富国之法 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将兵法、保甲法、将马法、 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武器装备
育才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 培养改革人才
特点:国家加强控制和管理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量土地,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人才 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分析:新法是否能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青苗法
能
只是部分达到。
哪些措施能达到?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材料一 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材料二 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军事实力增强
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结果:
性质:
实质:
评价:
积极:
局限:
②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③用人不当,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激烈反对,最后废除。
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富国强兵改革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1.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
2.改革的过程具有
3.改革推进要:
4.改革者要有:
5.改革评价成败标准::
对于历史上改革的一般性认识:
---重要手段。
----复杂性和艰巨性。
----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要看此成果积极作用能否保留,
6.在推行改革的比程中:要用人得当。
(三)南宋的偏安 1127-1279
1南宋建立
1.背景
①金的崛起;
②1127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历史概念: 靖康之变
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2.建立: 1127年 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开国皇帝: 赵构 宋高宗(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弟弟)
2.绍兴和议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
每年向金缴“岁贡”,
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背景: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军队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影响:
(1)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
(2)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3)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四)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
时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 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1.表现:
(1)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
(3)严格考试制度:
①严格考试程序:增加殿试,确立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②严密考试方法:糊名、誉录、锁院;
③增加录取人数:
④改变考试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
(2)北宋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影响:
①推动教育发展;
②有利于平民社会形成
③推动宋朝文化科技发展。
(五)宋朝的其它统治措施
1、户籍制度:主户、客户
背景:宋朝土地兼并,租佃制发展
内容: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3.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
政府:救灾主体:;
宗族:义田、义学、义宅、义冢;
社会力量:日常生活的赈济机构:福田院
2.基层组织:保甲制度
北宋王安石实行(源于唐代邻保制度);
4、实行募兵制
(1)含义:
北宋实行募兵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
教材的历史纵横: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3)影响:
①多而不精,管理混乱,素质低下;
②军费恶性膨胀,“冗兵”、“冗费”面。
(2)目的:
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5.法律:制定《宋刑统》、《天圣令》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6.教化:通过族规、家训、乡约基层教化(吕大钧《吕氏乡约》)
朱熹《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吕氏乡约》是儒士教化乡里的范本。
二、辽夏金的统治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
南宋 与金、西夏的并立
(一)辽的统治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内蒙古)
916-1125
二、辽夏金元的统治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1.南北面官双轨官制
内容:
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事务,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一)辽的统治
2.四时捺钵制度:
四时捺钵: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分别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等称。主要活动为春捕鹅、捕鱼,夏放鹰,秋射鹿,冬猎虎,皆有大致固定地区。
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二)西夏的统治
政权 西夏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定都
1038-1227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银川)
西夏制度
元昊模仿宋朝制度建立政府机构,行政机关叫中书,军事机关叫枢密,财政机关叫三司,监察机关叫御史台,此外管理首都事务的叫开封府……夏的官制和辽一样,也是藩汉并行,藩汉分治。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24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官职有民族称谓
(三)金的统治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1115-1234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上京(黑龙江)→燕京(中都)
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 ——白寿彝《中国通史》
(女真)“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1.猛安谋克制度
性质:兵农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内容:(1)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2)迁入中原,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影响:(1)节约财政支出;(2)保证较强战斗力;
(3)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
(四)辽夏金制度设立特点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二 辽朝“因俗而治”制度对后世特别是金、元、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太祖)在燕云地区设置汉官以统治聚居的汉人。在地方上,金也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统治方式:在汉族和渤海地区,设置州县;在女真族地区,保留猛安谋克官制。.. ..忽必烈采纳一些汉族士人的建议在汉族地区行汉法.. .. 对其他一些民族地区也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雍正帝曾强调对边疆地区民族要“从俗从宜”“各安其习”。
——宋德金:《辽朝的“ 因俗而治”与中国社会》
(四)辽夏金制度设立特点和影响
共同点:
(1)保持保留民族特色,
(2)接受封建文明,仿行汉法,官职沿袭参照唐宋宋官制。
(3)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双轨官制,管理不同区域;
历史作用:
(1)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3)推动民族交往和融合
(4)少数民族接受封建文明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5)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及 活动区域
政权的建 立与发展
政治制度
与两宋的关系 战争
议和
灭亡
契丹族
辽河上游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定都上京
南、北面官“藩汉分治”制度
四时捺钵制度:
为夺回幽云十六州,北宋多次与辽用兵
1005“澶渊之盟”兄弟之国”岁币“
1125年金
党项族
陕北、宁夏一带
1038年元昊建大夏,定都兴庆(银川)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与北宋多次交战,
互有胜负
1044“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岁赐”
1227年蒙古
女真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1114年完顔阿骨打建金,定都会宁(阿城)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制( 兵农合一)
1127年灭北宋
南宋岳飞抗金
1141年“绍兴和议”约为君臣之国 “岁贡”
1234年蒙古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权并立。
(2)民族矛盾突出。
(3)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
(4)民族融合是主流。
宋夏不到10年
长时段的并存 基本保持和平
战争时间?
辽209年
夏189年
金119年
宋辽历时25年
宋金历时16年
政权时间?
空间背后的信息
农耕畜牧兼具
制度因俗而治
时间背后的信息
“胡焕庸线”即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是我国人口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格局的分界线,其东侧分布着我国96%的人口,西侧只分布着4%的人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侧人口只增加了2%,东侧仍居住着94%的人口,且经济差距更悬殊。
和议 时间
澶渊之盟 1004年
庆历和议 1044年
绍兴和议 1141年
积极:(1)维持了边境长期和平稳定,
(2)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
(3)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思考点
两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消极:加重人民负担,加剧财政困难。
两宋与周边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部分和议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①促进了边疆开发,民族交融
②因俗而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借鉴。
③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④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⑤推动中华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元的统治
(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20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1260年忽必烈继位,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完成统一。
——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①1219年-1223年成吉思汗灭掉花刺子模,直抵黑海北岸
②1235年-1242年拔都灭亡金朝征服今俄罗斯、中欧、南欧
(二)蒙古西征概况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1、过程:
三次西征、
形成四大汗国
③1253年-1259年旭烈兀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在其他地区形成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结果:
2、目的:开疆扩土 夺取资源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所建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国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
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创立
四大汗国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形成四大汗国,改变了亚欧政治版图
(2)给被征服地区:严重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
2、蒙古西征的影响
(1)对蒙古: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形成了四大汗国)
(3)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
(4)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改变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
(三)元朝制度
1、中央制度
(1)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有所加强
(2)枢密院、御史台分管军政、监察
(3)增设宣政院掌管宗教民族事务,管理西藏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官员被派往地方执政,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
2、地方---行省制度(10行省、1中书省辖地、1宣政院辖地)
(1)内容:
①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辖地)。
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许有壬《至正集》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元】赵天麟《太平金镜策》
(2)特点:
犬牙交错
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
派出机构
(2)特点:
①行省兼具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与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②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提高
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大而不专,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④犬牙交错,辖区广泛,以北制南
⑤省官互迁,加强监察。
(3)影响: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3、边疆治理
材料1 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右丞相兼总制院使桑哥,认为总制院责任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请,根据中国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而更名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材料2 元世祖忽必烈时将每个行中书省划分为六十个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大约180个路(州)。宣慰司起着上行下达的作用,据元史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①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
②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③在澎湖设巡检司,经略台湾。
(四)、元朝的民族政策 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
1、回族形成:中外融合,
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2、“四等人制”--民族歧视政策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①驿道: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服务,运输官府物资,
③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1、交通:
(五)其他制度
(2)元朝的海运漕运
----京杭大运河。
(1)驿传制度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2、地方行政区划:省、路、府、州、县(五级)多级行政制度。
3、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后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
②监察: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6)对外交往: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畅通。
4、赋税制度:
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
元朝在税粮外征收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P62
P93
(5)户籍制度:
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五)元朝的灭亡1368年
(1)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农民起义
(2)结果:以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③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①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首创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
④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
辽
西夏
金
元
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契丹贵族特权
四时捺钵制:草原习俗与政治结合
——承袭汉制
逐步全盘汉化:熙宗改制
猛安谋克制:女真封建化;后期病国害民
行省制:背景、含义、内容、影响
边疆治理:直接管辖
四等人制:民族分化政策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堂小结
916
1234
960
1206
1141
1127
1125
1115
1038
1227
1260
1271
1276
1368
北宋
南宋
元朝
辽
西夏
蒙古
金
辽宋夏金元的阶段特征
政治: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趋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民族关系:多个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边民内迁。
高考研析
1.(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2.(2021.海南卷.5). 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 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 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考点】王安石变法
【考点】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2022.全国乙卷.3).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4.(2022.1.浙江卷.7).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 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 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 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 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答案】B
【考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考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