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如何高效运用备考素材
——高效运用素材方法“微剧透”:
方法一: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方法二: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方法三:先叙后议,立传明德
方法四:以引代叙,以简驭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如是。只有平时积学储宝,才能酌理富才,考场上才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挫万物于笔端。临近高考,同学们积累了不少素材,有人文类经典,有新颖、鲜活的时代人物,用得好,“材”尽其用,可使文章颜值、言值俱增;用得不好,再好的素材也可能会“暴殄天物”。那么,如何在考场上巧妙运用素材呢?
方法一: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积累的备考素材,往往可用于论证多个话题,因此,面对某一话题写作时,运用素材切忌生吞活剥,而应合理剪裁,有所取舍。“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应选取素材中最契合主题、话题的元素和细节。凡与主题若即若离、不符甚至相悖的,即使素材本身引人入胜,也应摈弃不用。
【备考素材】
徐颖:用奋斗书写北斗新篇章
徐颖4岁时上小学,16岁就来到北京读大学。她自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喜爱,尤其是物理、数学等科目。
2006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徐颖开始参与北斗二号卫星系统的研究工作。三年后,她博士毕业,进入中科院工作。2015年,32岁的徐颖成为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有人称徐颖是“天才”,但她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是个“喜欢通过吃零食和购物来为自己解压”的普通女性。
【备考素材】
2016年,在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的一次公开演讲,让徐颖声名鹊起。当时,北斗二号系统已经完成,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北斗系统及其研发过程,徐颖在她的讲座中做了很多有趣的类比。
徐颖十几分钟的演讲,是科学家带领老百姓,对北斗系统展开的一次美妙的体验,激发了公众的科学兴趣和钻研热情,也让更多人对北斗乃至中国自主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既是一次大众科普,也是一次热点回应。从那时起,徐颖便以导航专家的身份频频出现在科普电视节目和讲座上。她是一位罕见的在科研和科普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年轻科学家。
【学生运用示例】
当代青年,如何践行担当精神?作为后浪,就应意气风发,使自己的人生“燃”起来,仁者播其惠,智者尽其谋,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使自己的青春有所作为,就是青春最好的担当。
青年科学家徐颖,从小热爱科学,并以此涵养科技报国的高远志趣,从此沉潜科技,然后在此基础上,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成为北斗科普知识的代言人,成为最具正能量的网红和明星科学家。当代青年,也应努力成为像徐颖这样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
(选自优秀习作《青年担当》)
点评:
上述关于徐颖的备考素材,内涵丰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采用苏轼的“八面受敌法”解读材料,一例多用。如“自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喜爱,尤其是物理、数学等科目”,可据此提炼出“涵养科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等立意、观点;如“徐颖十几分钟的演讲,是科学家带领老百姓,对北斗系统展开的一次美妙的体验,激发了公众的科学兴趣和钻研热情,也让更多人对北斗乃至中国自主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既是一次大众科普,也是一次热点回应”,则可提炼出“媒介素养”“正能量知播”等热点话题,即如何利用现代媒介,为知识传播赋能。
方法二: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不少同学积累了一些鲜活素材,如获至宝,考场上难以忍痛割爱,运用素材时动辄围绕一则素材,敷演行文数百字,人物生平、高光时刻、生活琐事等一应俱全,俨然“纪事本末体”。如此运用素材,其实并不高妙。一则因为议论文写作,臧否人物叙为宾,缘事析理议为主,叙写人物事迹耗去太多篇幅,“绿肥”则自然“红瘦”——议论说理自然单薄、肤浅;二则一个人物素材数百字,800字的篇幅难以包孕丰富的内容,且有以偏概全、失之武断之嫌。
方法二: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因此,运用素材时,应运斤成风,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可以高度凝练的语句概括,可以颁奖词形式打造“人物名片”,可以简笔为人物写意,或是选取“言为心声”的人物感言……叙写例证素材时,可一例一句,或是两至三个短句,由一则素材类比联想,触类旁通,以仿写形式,使历史人物、时代人物、功勋人物、感动人物等形成“接力”,这样可使文章在较短的篇幅内,让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俊采星驰,纷至沓来。这一素材运用之法,不仅使文章在内容上充实丰赡,在气势上洋洋洒洒,而且这种同类叠加,可为议论赋能,使观点更加雄辩有力。
【备考素材】
陆秀兴:扎根乡村的“铿锵玫瑰”
陆秀兴2010年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佛山市禅城区找到了一份令亲朋好友羡慕的高薪工作。但她后来放弃高薪,选择投身乡村建设,成为古灶村一名后备干部,俯身在田间地头,干起最朴实无华的农村工作。
走出名校,投身乡村。起初,陆秀兴遭遇过旁人的质疑,也经历过家人的不理解。“从象牙塔到乡村,我渴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广阔天地驰骋梦想。”陆秀兴说。当她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回信后,感触颇深,“扎根基层,青春无悔”这几个字一直刻在她的心里。于是,陆秀兴毅然放弃企业高薪工作,选择投身乡村建设。经过选拔,她成为古灶村后备干部,做村支书助理。
【备考素材】
说易行难。陆秀兴说,基层工作细碎而繁重,自己不但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还要“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 在实践中,陆秀兴也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村里哪块“骨头”最硬,就从哪里入手。在她的带领下,古灶村从一个“软弱涣散”的城中村,蝶变为乡村治理示范村、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过亿元村,真正走活乡村振兴“一盘棋”。陆秀兴用自己的真诚和付出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拥护。
【学生运用示例】
昔有“耶鲁村官”秦玥飞,后有“大山的女儿”黄文秀,今有“脱贫领头人”杨宁、“大山的赤子”刘秀祥、“古灶领头雁”陆秀兴……君子通大道,砥砺在基层。他们的人生蝶变,无异于铸剑。铸剑须定型、打磨,更需淬火。
同理,他们一方面是品学兼优的高才生,勤学苦练,为人生奠基和定型;另一方面,学成之后,他们不满足于书本、课堂所学,选择主动去历练、磨炼自己。他们俯身大地,沉潜基层,挑大梁,接地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砥砺才干,使自己成为经世致用的大才。
(选自优秀习作《铸剑》)
点评:
选文运用硕士村官陆秀兴这一素材时,看似平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首先是惜墨如金,化繁为简,以“青年点名”的形式,将数百字的素材淬炼为“君子通大道,砥砺在基层”十个字,不仅交代清楚,而且巧用对偶修辞,融人物事迹与时代精神于一炉。
然后由陆秀兴扎根基层,类比联想到秦玥飞、黄文秀、刘秀祥等青年典型,均采用“大山的女儿”“大山的赤子”等简单易记的人物名片形式,使例证更加醒目,以收吸睛之效。如此以点带面,刻画当代青年群像,俨然时代精神的浮雕,远比一个人物例证厚重得多。
方法三:先叙后议,立传明德
我们在运用备考素材时一般习惯于夹叙夹议,叙写事例和论证观点水乳交融。其实,在考场上,运用“二分法”“传评法”来叙例,也不失为快速行文展开之道。具体说来,即围绕某一素材或群例,先叙写人物生平、事迹等,多用“零度写作”——客观交代,俨然史传作品中的“列传”部分;然后另起一段,多用“春秋笔法”,饱含情感,围绕话题观点评价和议论,俨然史传作品结尾的“赞曰”“评曰”部分。这样的两部分泾渭分明,不蔓不枝,看似机械刻板,但章法谨严。
【备考素材】
潘际銮:把一生与祖国需要“焊”在一起
2017年,90岁的潘际銮登上中央电视台节目《朗读者》的舞台。在节目中,他朗读了康有为的《告全国民众书》。“谨以此篇献给清华大学和我的祖国。”他说。
家国是潘际銮人生中最深刻的印记与情怀。1927年,他出生于江西瑞昌。抗日战争爆发,国破家亡的画面烙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六十多载岁月,他把个人命运早就与国家的命运“焊”在了一起。潘际銮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国家需要什么,什么难,他就干什么。潘际銮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许多“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他的付出与奉献,他的发明创造成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备考素材】
90多岁时,潘际銮还在指导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的应用。接受采访时,潘际銮说:“我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给国家做贡献就是乐趣所在。”
【学生运用示例】
焊接专业,潘际銮原本兴趣不在于此,但国家的召唤、时代的需要,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陌生领域。随着兴趣渐浓,潘际銮实现了从门外汉到科学泰斗的华丽转身。
【学生运用示例】
诚然,兴趣能激发潜能,但仅有兴趣,难以恒久,难抵岁月漫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工作中,兴趣可能会磨灭消退,情怀枯槁,心灵倦怠。如若将兴趣升华为志趣,即将对学科、技艺、工作等本身的痴迷,熔铸淬炼为为人生、为未来、为家国的高远志向,当兴趣的浪花融入志向的大海时,它就会永不干涸。从此,山高路远,漫漫征途,自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张载有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反之,志趣高远,方能行稳致远,成就大器。
(选自优秀习作《志趣》)
点评:
上述写作片段,作者先以简洁的笔法叙写人物事迹;然后趁热打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对人物事迹进行“燃烧”:先以“诚然”领起让步论证,以退为进,不失严谨;继而以“如若”领起假设论证,与上文的“兴趣”构成正反对比,使“兴趣”与“志趣”高下立判;接着以“浪花”“大海”领起比喻论证;最后运用引用论证,曲终奏雅。
方法四:以引代叙,以简驭繁
一般运用历史、现实人物素材,大多会以叙述为主。其实,运用素材时,也可另辟蹊径,适当穿插引用,以代替冗长的叙述。不少诗文名句、典籍中的片言只语、成语典故等,如若巧妙剪辑,可以引用概括人物事迹,可以引用彰显人物精神。
【学生运用示例】
稽之往古,隋炀帝正因为无人约束,于是纵情傲物,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以“一人之心”凌驾于“千万人之心”之上,最终身死国灭;王勃才情卓绝,然不懂得约束自我,罔顾国法,私杀官奴,恃才放旷,不拘礼法,因此纵然在滕王阁上意到笔随,挥毫泼墨之间有着“挫万物于笔端”的自由,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处处碰壁。反观汉文帝、唐太宗之流,虽为帝王至尊,但始终谦冲自牧,守正克己,不逾矩,懂知止,故能成就大业,流芳百世。由此观之,约束和自由,不是分道扬镳的宿敌,而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一如风筝和线,因为线的约束牵引,风筝才能鸢飞九天;一如大堤和江河,堤坝束水,江河才能奔腾向前,不至于泛滥成灾。
(选自优秀习作《约束与自由》)
点评:
隋炀帝、王勃、唐太宗等历史人物,就素材本身而言,无外乎耳熟能详的史实,卑之无甚高论。但作者在运用这些素材时,通过密集的引用,使寻常素材焕然一新,具有脱胎换骨之效。虽大量引用,但不露斧凿之痕,丝毫无掉书袋之嫌。 每一处引用,各尽其妙。如“纵情傲物”,出自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出自课文《阿房宫赋》。这两处引用,用于臧否人物,精当中肯。再如“身死国灭”,语出《伶官传序》,仅用四字,揭示出人物命运。此外,运用王勃素材时,没有陷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思维定式和套板反应,而是引用陆机《文赋》中的“挫万物于笔端”来渲染王勃的才情。
深处种菱浅种稻,转益多师是吾师。上述四种运用备考素材的方法,各有侧重,各有千秋。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旨在合理剪裁,去伪存真,使素材有力典型;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旨在由此及彼,展开思维;先叙后议,立传明德,侧重于运用素材时的表达方式和段落布局;以引代叙,以简驭繁,则侧重于运用素材时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陈言务去。考场上,若能灵活运用这些妙用素材的方法,定可使文章更出众。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