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3 21: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狡黠(xié)  聪颖(yǐng)  狂妄自大
B.滞碍(zhì) 诘难(jié) 文彩藻饰
C.涉猎(shè) 傅彩(fù) 寻章摘句
D.统筹(chóu) 阐证(chán) 味同嚼蜡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A.豁然惯通 全神贯注 咬文嚼字
B.吹毛求刺 欣然忘食 寻章摘句
C.高谈阔论 文彩藻饰 经院哲学
D.修剪移接 狂忘自大 孜孜不倦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路中间的那棵大树被砍掉了,马路顿时豁然贯通,像拓宽了几尺。
B.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我认为开卷是有益的。
C.他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幽默风趣,时而词锋犀利,时而温和婉转,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追捧。
D.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我们要以“吹毛求疵”的眼光查找各类事故隐患,确保万无--失。
4.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比喻 (2)排比 (3)比喻(4)引用
B.(1)比拟 (2)反复(3)夸张(4)比喻
C.(1)对比(2)排比 (3)比喻(4)拟人
D.(1)比喻 (2)反复 (3)夸张(4)引用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等都是与读书有关的成语。
B.“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这是个单句。
C.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D.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6.词句赏析。
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
7.仿句: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
8、根据下面这幅漫画,完成以下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含标点限80字以内)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所蕴含的寓意。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9.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10.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1.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书的征服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书呆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才真正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12.本文主要谈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13.作者说:“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句中加粗词语是否重复?为什么?
14.仿句练习。把文中第六段画线句子改成一组排比句。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
有书为伴,闲暇________,________。
有书为伴,幽静________,________。
有书为伴,嘈杂________,________。
15.面对书的侵略和征服,“我”为什么还能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
16.文章引用培根的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17.作者把书分了哪几类?他分别采取什么方法去征服它们?
你是如何看待“社会这部活书”与“印刷的书”的关系的?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汉、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供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 有删改)
19.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1、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答案
C 2、(1)惯-贯 (2)刺-疵 (3)彩-采 (4)忘-妄
A 4.A 5.D
(1)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对人类天赋的作用,语言精辟,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作者从正面阐明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阐明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反对比,突出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使说理更全面、更有力。
天生才干犹如未琢之璞,读书然后成稀世之珍。
8、(1)墙前站三人,站在地面的人,眼前只有墙;站在摞得较高书上的人,越过了墙看到了黑暗;站在摞得最高书上的人,越过墙和黑暗,看到了太阳和光明,书包括《词典》和名著。
(2)书读得越多,积累的东西也就越多,眼界便可以看得更远。
9、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10.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用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11、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
12.谈了什么是书的征服和如何征服书两个方面的内容。
13.不重复。“统一”是指人人都相同,“惟一”是只此一个,用在这里是强调对于书的价值的评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要求。
14.只要句式基本相同,语意通顺,用词基本准确即可。如:“闲暇也将变得充实,丰富而卓越;幽静也将变得绚丽,烂漫而多彩;嘈杂也将变得甜美,宁静而和谐。”
15.书虽然征服“我”的时间和空间,但它同时也征服的“我”的大脑,使“我”可以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完善自我……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所以“我”乐于接受这种征服。
16.说明一个人如果只是被书征服,而不能征服书的话,那他将失去自己的思想,而永远遭受别人思想的奴役。
17.书分三类:没有价值的书,可把它扔掉;能满足精神需要、激发才智、完善自己的书,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可供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去读,不必占用正规时间。
18.印刷的书来源于社会这部活书,但它并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这部活书虽然博大精深,但它不如印刷的书精要,这两种书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不能互相代替,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
19、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0、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2、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闲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