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说课课件德化一中 李惠婷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指导过程设计教学特色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祖国统一大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在政治文明历程中,国家统一是一个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一国两制”理论形成过程、含义及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及归纳材料的能力;学会分析台湾回归祖国的阻力,探讨台湾顺利回归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培养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定会回归祖国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被时代抛弃。 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与港澳回归。因为这两部分内容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难点:分析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及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台湾问题。因为这部分内容教材没做具体阐述,属于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又跟国际时事热点紧密联系,很好体现了学科综合的知识点。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已接近模块尾声。通过一个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归纳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高一孩子仍属于未成年人,对某些敏感话题的理解可能会产生片面甚至是偏激的言论(如怎样让台湾顺利回归的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健康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教法指导根据新课改的有关精神,教师主要是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及时指导,进行点拨归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讲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研究教材后发现贯穿于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这一思路,把教材的子目重新编排,创新设计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和严峻考验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仍充分应用黑板进行传统教学板书的书写,使板书结构与课件的显示同步进行,课件尽量溶缩精简,只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避免了精美的课件喧兵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把板书始终放在学生的视线内,让学生时刻把握教学的知识结构。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课前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材后面的“阅读与思考”中的歌曲《七子之歌》。
教师提问:这首歌反映了作者的什么心声?是否实现?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悠扬的歌曲让学生在课前放松身心,以欢愉的心态投入学习,三个设问环环紧扣,马上引入新课标题“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 形成过程萌芽: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确立:1982年新宪法第31条。
1984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 形成过程2、基本含义3、伟大意义(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1、 港、澳问题的由来与性质 1842 年 《南京条约》 1860 年 《北京条约》 1898 年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1、 港、澳问题的由来与性质2、回归的过程观看一段香港顺利回归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1 、港、澳问题的由来与性质2、回归的过程3 、回归的原因和意义 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港、澳?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
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重要因素。
3、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
4、中英、中葡《联合声明》提供了法律依据。
动动脑港澳的回归有什么伟大意义?对港澳而言:
对中华民族而言:
对国际遗留问题而言:动动脑(三)“一国两制”的严峻考验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 愁(台湾·余光中)(三)“一国两制”的严峻考验1、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性质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
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霸占台湾。
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还给中国。
1945年: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把台湾还给中国。
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知识窗:台湾问题的由来想一想:一国两制对港澳与台湾的不同点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两岸人民反台独斗争 观看一段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紧张海峡两岸的交流资料(三)“一国两制”的严峻考验1、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性质2、 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紧张课堂讨论1 、你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 结合当 前台湾的局势,如果你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你要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台湾问题呢?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 、形成过程
2 、基本含义
3 、伟大意义
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 港、澳问题的由来与性质
2、 回归的过程
3、 回归的原因和意义
三、“一国两制”的严峻考验
1、台湾问题的由来与性质
2、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紧张
教学板书教学板书课外探究“一国两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一国两制”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教学特色本节课最大的教学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的子目结构进行创新设计,重新编排处理,使线索更加清楚明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2、课件并没有取代传统的黑板教学板书结构,课件只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既避免了精美的课件喧兵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时刻把握教学的知识结构,紧跟教学思路。
3、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配以歌曲,影视资料、朗诵等环节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体现了快乐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