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课时同步培优练习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稀疏(shū) 黄晕(yūn) 抚摸(mō)
B.嫩绿(nèn) 朗 润(yùn) 酝酿( yùn)
C.静默(mò) 撑 伞(chēng) 眨眼(zhǎ)
D.抖擞(sǒu) 健壮(jiàn) 落地(lào)
2.结合句意,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欣欣然:草木茂盛、充满生机的样子。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朗润:明亮滋润。
C.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落地:这里指婴儿出生。
D.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陪衬,使 明 显突出。
3.本文作者是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现 代散文家、诗人。著有诗文集
《 》,散文集《背 影》《 》《 你 我 》,杂 文 集《
》等。
4.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
D.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诗词大会”上,命题老师出示了下 列两幅图片,请你为其配上恰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名句。
① ②
①
②
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 题。
雨是最寻常的, 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 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 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 眼。傍晚时候,上灯了, 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 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 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选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请用三个字概括。
答:
(2)语段中有一处兼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写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 句仅仅是写树叶子、小草的颜色吗 为什么
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 )( )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 hè( )着。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窠( )巢 宛转( )( )应 hè( )
(2)联系本段文字解释"呼朋引伴"一词: 。
(3)本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他说:“电影都快开映了,你是去呢 还是不去 ”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
D.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 一块皑皑的雪原,它映衬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 。
。 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A.②④①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10 .想象一下,"小草偷 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下面的诗句中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的一项是 ( )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浅草才能没马(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11 .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春从熟睡的大海登上山巅,
它无形的躯体 shuò (1) 大无边, 在数不清的黄色桉树上面,
翻卷和歌唱,优 yǎ (2) 飘 然
春从山顶重返大海,
树叶的沙沙声响是它的嘴唇,
亲吻着昏睡的身体,
亲吻着清ch è (3) 透明的静寂。
—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 · 帕斯《春日在望》
12.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 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 起, 。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 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 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13. 观察下面这幅图画,按要求 答题。
(1)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答: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答:
14.现代文阅读(一)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的薄唇
整个春天里,一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春三月。
像一位女子,轻启了她的朱唇:柔软、红艳、醇香,还有一份淡淡的迷茫,一份默默的怀想。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似柳,柳似风,一个劲地“软”。
那“杨柳风”,就该是三月的风了。三月的风,不凉不热,不呛不硬,轻轻的,浅浅的,柔柔的。风,吹过水面,水面就荡起层层细浅的波纹,如一个人儿,淡淡的浅笑;风,吹过山坡,山坡就皴出绿意茵茵,似是为谁铺展了一片温柔的情怀;风,吹过枝头,枝头就绽开花儿朵朵,似是大地举起了华灯万盏;风,吹到一只鸟儿的身上,鸟儿会在天空,划出锐利、清脆的音响;风,吹上人的脸庞,宛如一双柔软的手轻轻抚过,那份温情与和煦,直让人心荡神驰。
人该是醉的,醉在这煦暖的三月春风里。
早晨,一起床,推开窗户,一场春雨,正淅淅沥沥地落着。举首望天,天空的云,只是浅浅的,绝对没有那种黑云压顶的郁闷感。雨,落得不大,细密、缠绵,仿佛是裹带着万般柔情,人的心中,有一种小溪流淌般的愉悦感;空气里,荡着浅薄的水汽,一阵阵地,抚慰着人的脸庞,滑滑的,有一种丝绸的质感。看看庭院,地面是湿湿的,但那种湿,丝毫没有黏稠感,那是一种酥软的润湿,“春雨如酥”,或许就是这种效果。细细看去,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庭院中的树木,被细雨滋润着,树皮发着明亮的光泽。一树桃花,正开着,那种薄薄的粉,是如此的娇嫩,不敢太近,怕呵出的气息,会弹破了它的脆弱。
那雨,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一切,淅淅沥沥地落着,总是那样细,那样柔,那样的情意流转,用它轻柔的情愫,润湿这三月的薄唇。
若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你站立村头,抬头望山,你就能感受到,三月的春山,该是怎样的春意迷蒙,像美人浅浅的眼眉儿。
山,就在近处,并不渺茫。不过,山高,你得抬头望山。山上的树,还没有全绿,只是零零星星地发出些嫩芽,所以,山,依旧疏朗,给人一种明净、通透的感觉。但疏朗中点缀着的那些点点的绿,就给山增加了盎然的生气。你静静地望着,迷离中,仿佛那绿色,正在缓慢地生长,一簇簇,一团团,很快就朦胧了整个山头。那,就是生机。也许,大地轻翕一下它的嘴唇,春山,就焕发出一派明媚。
太阳已经升起,金灿灿的阳光,照满山坡。你能看到山坡上那些清浅的绿。青草,还是一簇簇的,还不能蔓延成片,更不能绿满天涯。那一簇簇的嫩草,也许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看得清楚,远看,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光点,斑斑驳驳地铺在那儿。虽然浅,虽然薄,可,就是绿,就是亮,有一份耀人眼目的灿然,也许,那是只有春草才有的色彩。
“草色遥看近却无”,大概就是这般情味。
看看村头,几株桃树,立在那儿。树皮光滑而明净,散发着淡淡的光泽;打着花苞儿的桃花透着浅浅薄薄的红,像是女人的唇。
不,是三月的薄唇:柔柔,肉肉,软软。
(有删改)
(1) 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春风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怎样理解“三月的薄唇”这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①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选自朱自清《春》)
【乙】
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有了翱翔的欲望。
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伏大地的温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当大地上一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菠菜、菜苔,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绿。② 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等,温温存存地开。
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其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幽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选自孔帆升《款款而来的初秋》,有删改)
(1) 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处都是写花的精彩语句,请你加以赏析。
(2) 意象组合是中国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参考下面的示例,从乙文中摘录或改写描绘秋天景象的词句,连缀成一首咏秋的小诗,多角度展现秋的特点。
要求:小诗5—8行,至少包含3种景物。
春天,
在那片绚烂的花色里。
蜜蜂,嗡嗡地闹着,
蝴蝶大大小小,飞来飞去。
杨柳风暖,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鸟儿携手牧童的短笛,
唱出春天的序曲。
参考答案
C
A
朱自清 踪迹 欧游杂记 论雅俗共赏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春雨图
(2)比喻、排比,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细密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对春雨(或春天)的喜爱之情。
(3)不仅仅是写树叶和青草的颜色。还侧面写出了春雨对树、草等自然万物的洗涤滋润
kē wǎn zhuǎn 和 鸟儿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拟人
D
A
C
硕 雅 澈
C
①图画表现了少年有志气,好学上进的主题. (或孩童牧牛,童心童趣).
②画面上有两头健壮的牛儿,它们并排前行, 相对话语;两个牧童, 一个坐在牛背上, 一个 牵着牛绳走在前面,两个牧童都沉浸在各自手中书的世界里.
14.(1)文章主要描写了春天的风、雨、山、草。
特点:春风是柔软的,春雨是细柔的,春山是疏朗的,春草是浅绿的。
(2)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初春时风儿的软、柔, 表现了春风吹过, 万物复苏的景象。
(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零零落落的小草比作“点点繁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初春时节破土而出的小草不多却又绿得逼眼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初春风和日暖、雨酥草嫩的景物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美景的深深喜爱之情。
15.(1)甲: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
乙: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喇叭花、月季花开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初秋的喜爱之情。
(2)示例:
秋天,
在清凉凉的早晨里。
栾树、桂花、皇菊,芳香四溢,
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温存地绽放。
秋风轻柔温暖,
风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
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感受秋天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