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人物塑造——7 《溜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环境与人物塑造——7 《溜索》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09:3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环境与人物塑造——《溜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品读关键语句,讨论批注,关注典型环境与人物表现,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感受作品表现的人与自然的搏斗以及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勇气。
课前预习
1.预习提示:在进行自主预习阅读时关注单元前提示、旁批、课后阅读提示,并结合之前小说学习的方法进行本课的阅读。
2.根据预习提示阅读课文,并填写学习任务单。
一、情景导入
大家以前坐过缆车或者走过玻璃栈道桥没有?我们都知道当站在高处俯身向下看时,感觉是会有些害怕的。那假如下面就是波浪滔天的河水,只给你一根绳索,你还敢不敢过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小说家阿城写的《溜索》,看看课文中那群人是如何渡过惊险的怒江的。
二、整体感知
1、文章中的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玻璃栈道一样吗?找出文中描写索的语句。
预设:“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2、索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请结合预习情况进行概括。
预设:环境奇险……
-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
三、品读鉴赏
1、思考:小说题为“溜索”,文章也是为了写溜索这件事情。但是文中却出现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是否偏离了文章重点,删去呢?
删减对比法:(把原文中的环境描写删去)
Eg:(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声音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学生细细品读环境描写删减前后的文章,把删减前后的文章读给同桌听,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说明删减前后的区别。
教师点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2、作者如何把人物放到环境中去写的?
(小组结合课前预习批注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
茅盾先生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与人物的思想行动密切联系的,我们从怒江周围艰险的环境中,读出了马帮汉子们强悍勇猛,粗犷野性而又遇事不慌、气定神闲的人格魅力。在以后的阅读中,要重视挖掘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四、主题升华
思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现代我们有很多过江方式,比如架桥,还有挖隧道的,高科技技术已经帮助人类克服这些自然难题,像如今的港珠澳大桥,那么这种“溜索”方式会不会消失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预设:
(1)表现人与自然的搏斗,挑战自然的信心与勇气;
(2)人在艰苦磨砺中成长;
(3)团结协作、相互信任;
(4)……
· 设计思路概述 ·
在撰写《溜索》教学设计时,有意识的运用几本核心期刊中有关鲁迅作品的教学设计的优秀方法。如有的人借鉴李显亮的《祝福》课例基于学情设计自学案或预习单,同时也是基于学情采取回顾导入,为学生新旧知识的沟通联结提供桥梁;有的人则从“我”的叙述角度切入,力求还原溜索现场,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更好的体会滇西怒江环境的艰险和马帮人物的精神。
又或者是基于文章本身的特点而在教学设计时各有侧重。如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自己学的活动,教给他们利用“旁批”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和探究主旨的方法,教师只起到一个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又如这是一篇“笔记小说”,重点引领学生品味阿城小说充满古意、干净洗练的文笔以及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语句。
还运用了课堂中所学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如关注单元导读和阅读提示,文体和标题,以及注释等等。小组中有的人紧扣标题教学思考,整个教学设计环节比较流畅,落点相对明确。
最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有的成员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环境时运用了“删减法”,这在学法指导上是一个创新,可以迁移到其他的类似的文本分析中去;有的则在探究人物精神时引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进行对比,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发展了其联想与整合的分析思维;还有的成员基于导读中“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的要求而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溜索》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