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程标准: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课标解读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政治上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和建立专制统治,经济上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建立是核心。
能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和长征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1 (2021·全国甲卷·30)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工业 (2021·全国乙卷·29)土地革命时期依靠群众的重要性 (2021·海南高考·9)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坚持斗争 (2021·辽宁高考·7)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斗争 (2021·河北高考·9)土地革命时期通过党的文件体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2021·福建高考·8)土地革命 (2021.1·浙江高考·12)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
2022 (2022·辽宁高考·9)革命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2022.1·浙江高考·12)从标语判断“土地革命时期”(2022·北京高考·17)小论文:毛泽东思想
2023
复习建议
本课近三年高考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考查了土地革命以及这一时期中共继续领导中国革命的史实等,因此复习时要留意这些知识。
阶段特征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官僚资本形成。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的形成。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3、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习任务一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活动1: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的标志?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标志?
1927年,“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活动2:民族工业发展有利因素、表现?官僚资本对其的影响?
(1)发展有利因素: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为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表现:
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官僚资本膨胀: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即时小练
1.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
A.日本的武装侵略 B.东北士绅的反对
C.军队将领的叛乱 D.关内军阀的北上
A
2.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改组中国、交通两银行并置于政府控制之下。1935年以“白银风潮”为契机,实行法币改革,成立“四行联合总办事处”,蒋介石兼任理事会主席。1942年起,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国库和政府债券、私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及外汇也集中在中央银行。南京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
A.促使财政危机得到有效缓解
B.有利于强化自身的独裁统治
C.抑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势头
D.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B
学习任务二
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清末状元张謇认为“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张謇本欲招商股白银60万两,但一年之中,奔波无数,只招得三四万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官购存沪未用的2 04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以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大生纱厂在江苏通州唐闸开车生产。唐闸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大生纱厂所产之纱,质地优良,行销各地,利润优厚。民国初年,大生纱厂进入辉煌时期,张謇利用大生纱厂的利润,兴办了学校、港口、慈善机构、博物苑以及气象台等,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
——摘编自陈杨霞《浅谈利用文化遗产开展历史神入教学的策略》
[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大生纱厂创办和获得发展的原因。
创办的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张謇本人爱国心的驱使。
发展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企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为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厂址靠近产棉区,原料价廉;采用机器生产,产品质地优良;张謇尊重市场规律,采用多元发展战略。
学习任务二
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材料二 大生纱厂开厂之际,张謇请江宁画家单林作了四幅画,名为《厂儆图》,悬挂在厂内公事厅,生动记录了大生创业的艰难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第一幅画名为《鹤芝变相》,讽刺了集资过程中洋行买办潘琴鹤和郭茂芝的反复无常。第二幅画名为《桂杏空心》,讽刺了江宁布政使司桂嵩庆、太常寺卿盛杏荪(盛宣怀)的言而无信。第三幅画名为《水草藏毒》,讽刺了通州知州汪树堂和幕僚黄阶平的暗藏祸心、多方阻挠。第四幅画名为《幼小垂涎》,讽刺了上海商界巨子朱幼鸿、严小舫的贪得无厌。
——摘编自言夏《国商——徘徊上海路灯下》
[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封建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封建买办势力肆意摆布和捉弄民族企业;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企业;封建官僚资本以入股、敲诈或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企业。
学习任务二
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
产生与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
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2.作用
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从政治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从处境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即时小练
1.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民族企业信息表。这反映了民族企业( )
C
时期 代表企业 企业口号 企业行为
19世纪60—90年代 继昌隆缫丝厂 还哺祖国 施米、施药、赠诊、开办义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南通大生纱厂 振兴棉业,实业救国 办学堂、资助革命
20世纪30年代 民生事业公司 宁举丧,不受奠仪 关闭工厂、捐助抗战
A.重视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B.内外挤压经营困难
C.关注民生履行社会责任
D.技术受限轻重失调
即时小练
2.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此举( )
A.消除了通货膨胀
B.避免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
C.统一了全国货币
D.导致白银退出中国商品市场流通
C
3.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调查了浙江省的十几个县农村各业产值及商品率,下表(单位:万元)为其中代表性的9县数据。分析表明,此时浙江省( )
产业 总产值 商品输出值 商品率
农业 55 473.7 7 561.5 13.6%
林业 16 750.0 7 370.0 44.0%
畜牧水产业 14 293.2 2 870.0 20.1%
手工业 29 239.3 22 654.4 77.5%
合计 115 756.2 40 455.9 34.9%
A.农村经济水平全国领先B.工业化水平有较大进步C.各业实现了均衡性发展D.经济的商业化程度较高
D
即时小练
4.1933年,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另据估计,1933年工商业人员约1 171万人,是当时工厂职工人数的24倍,商业资本约为工业资本的10倍。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 B.工商业的殖民化倾向
C.工业发展极为不平衡 D.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A
学习任务三
3、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材料一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探索出来的革命新道路,在一段时间里并未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严厉批评。李立三有坚定的城市中心观念,加上他对当时革命形势估计过于乐观,这个时期爆发了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国内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中原大战,所以他认为革命高潮到来了。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点名批评了主张“以农村为中心”的毛泽东。他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死命”。
[探究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30年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各自观点的主要原因。
观点: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李立三,城市中心论。原因:毛泽东,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在城市与农村的力量发展不平衡(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汲取教训——一系列城市起义的失败。李立三,革命形势——内(军阀混战)外(经济危机)的有利条件促成革命高潮的到来;成功经验——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
学习任务三
3、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材料二 毛泽东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主张。……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其对中国近代革命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提示:措施: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即时小练
1.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D
2.(2022·辽宁高考)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C
即时小练
3.“共和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追求,其名称经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的阶段性变化
C.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调整
D.中国近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C
学习任务四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1)红军长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转折?
客观 蒋介石调集重兵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
主观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和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
直接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转折: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
(2)长征胜利的意义: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习任务四
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这次会议既集中解决了党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2)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共产国际指导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而且处理得极为正确、妥善。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即时小练
1.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A.日本的武装侵略 B.东北士绅的反对C.军队将领的叛乱 D.关内军阀的北上
A
2.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改组中国、交通两银行并置于政府控制之下。1935年以“白银风潮”为契机,实行法币改革,成立“四行联合总办事处”,蒋介石兼任理事会主席。1942年起,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国库和政府债券、私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及外汇也集中在中央银行。南京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A.促使财政危机得到有效缓解B.有利于强化自身的独裁统治C.抑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势头D.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B
即时小练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没收的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而192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对富农只没收多余的土地,不过分打击;对大中小地主区别对待,给地主以生活出路。这一调整(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
C.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B
4.某学者在《地缘变化:长征不为人知的意义》中写道:“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材料认为长征( )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有利于推动国共合作抗日
C.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D.留下了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