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小说三要素。
2.技能目标:通过小说三要素和手法推断小说主题。
3.情感目标:鉴赏小说人物形象,体味城乡文化的交融和冲突。
教学重点:推断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城乡文化的主题。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二、二”教学法。
教前反思: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基于地域文化下的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因此,我选择授课的内容必定和地域文化有所联系。《哦,香雪》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这篇小说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立马引起我的兴趣,并成为我今天考评课选择的文本。有时候,我回想起去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小说阅读题(《天嚣》主题揭示)很少考生能写出完整的答案,甚至有考生完全不知道小说写什么,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小说阅读鉴赏的方法和解题技巧。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用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外加手法的方式去推断小说的主题,从而揭示《哦,香雪》里面蕴含的深层次主题:城乡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师:各位同学,通过我们这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小说的阅读方法,但是在主题揭示上大家好像把握的不够准确,在分析过程中,不是解读偏离内容主旨,就是理解显得比较浅显,没能理解小说蕴含的深刻内涵。那怎么办呢?我想,我们今天可以通过阅读一篇叫做《哦,香雪》的小说,来学习如何准确的揭示小说的主旨。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老作家孙犁给铁凝的一封信: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
(一)推断故事发生背景
师:老作家读了《哦,香雪》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文中一个词来说明。
底下学生:纯净。
师:没错!是纯净。那大家能知道小说中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吗?
学生1:应该是想表达一个纯净的世界吧。
师:能具体说说看什么样的纯净世界吗?
学生1:就是那里的环境和人吧,比较……纯净。
师:嗯,说得不错,看来,你还是看出了一点门道出来了。但是假如这是一道考试分析题,有6分的话,这样答估计只能得0分。答得不够具体,不能概括、归纳内容。你能再说准确一点吗?
学生1:……(摇头)
师:好吧,你先请坐吧。其他同学呢?
学生2:人的话,应该是为了表达香雪纯洁美丽的心灵;环境的话,应该是为了表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庄的淳朴。
师:啊,说得不错哦,看来你是一个懂得思考的人,分析得很好,人和环境都答上来。但是哦,假如我评分的话,也只能给3分哦。还能再完整一些吗?
学生2:暂时想不出来了。
师:好的,你先请坐吧。做得很好了,在我们的提示下,思维有了提升。但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我们这样还不够,大家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还有其他同学来吗?
底下学生:(沉默、思考)
师:不如这样吧,我们回顾一下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底下学生:(齐声说)人物、环境、情节。
师:假如还要再关注其他的地方是什么?
底下学生:(齐声说)主题和手法。
师:一点都没错。答得非常好。假如我们答小说题能把思维集中到这五个方面来,我想,我们答题可以很完整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把握环境、情节、人物和手法这四个方面,主题自然而然就可以推断出来了。
底下学生:(眼神好奇且专注)
师:怎么样?要不来试试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环境吧。简要说说看故事发生的背景。
学生3:应该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吧。
师: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3:就是文中提到的“火车开进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村”,而且,文章前面写的是“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就这两点可以推断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
(二)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师:嗯,非常好,说得真不错,回答十分正确,看文章也很仔细,推断也很合理。请坐。好,接下来,就是情节部分了。还记得我们说过,如何划分情节吗?
底下学生:按小说的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说得真不错。还记得我们说过这四个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吗?
底下学生:(有几个学生大声说)事件的发展,时空的转换,人物情感的变化。
师:看来大家学到的知识还真牢固,那还是请个同学具体来给文章分一分部分吧。
学生4: 第1段到第41段为第一部分,这是故事的开端,讲的是姑娘们等候火车的情形。第二部分是42段到70段,这是故事的发展,讲主人公香雪爬上了火车换铅笔盒。第三部分是71段到76段,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讲香雪达成愿望,得到铅笔盒,黑夜返家。第四部分是77段到81段结尾,这是故事的结局,香雪深夜归来,姐妹相迎,一片欢呼。
师: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4:就是主人公的出场,以及她所经历的事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呢?
底下学生:(点头)没错,没毛病。
师:非常棒!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吧,这位同学思路非常清晰,概括也很准确,分析相当到位哦。
(三)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师:好的,我们接着说说人物吧,作为主人公,谁来说说:香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5:她是一个内心纯洁的人。
师:哦?你怎么看出来的?能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地方来说吗?
学生5:在31、32段,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师:嗯,说得很好,但是你只是说出了香雪其中一个特点而已。你还能说出其他方面吗?
学生5:(沉思)(快速浏览文章)
师:你刚才说,她是一个内心纯洁的人。那你说对应另一面应该是什么呢?注意你刚才说的一个词——“内心”。
学生5:哦,就是她外表……
师:她外表如何?在文章指出吧。
学生5:在35段,“咱们的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 “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的宛若红缎子似的”。
师:所以,可以概括一下她的外表如何吧?
学生5:长得纯洁美丽。
师:说得不错,你还可以找到其他地方对香雪的描写吗?
学生5:在46段,人们看到香雪不但“心中马上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师:从这里可以概括一下香雪是怎么样的人吗?
学生5:纯净,无邪,自然,容易博得别人好感。
师:嗯,说得很准确。一个是具体长得怎么样,一个是她给别人的印象。所以,这是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学生5: 外貌描写,也是直接描写,另一个就是间接描写了。
师:嗯,说的真棒。此处请掌声响起。好的,你先请坐吧。香雪是一个外表清纯美丽、内心纯洁无瑕的人。简单一点说,就是人长得美,内心也很美。
师:那……这样就概括完了?香雪就没有其他特点了?和其他姑娘没啥不一样了吗?
学生6:第10段中说,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师:哟,找得很不错哦,说得很有道理。还有吗?有文化那又怎样?
学生6:就是香雪和别的姑娘不一样的地方。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师:所以,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6:是一个热爱学习、渴望进取的人。
师:嗯,回答很准确。还有吗?
学生6:(摇头)
师:好的,谢谢你的补充。(掌声)在当时的社会,刚刚改革开放,80年代初期,一位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农村姑娘,确实很令人敬佩。我们已经概括了香雪的三个方面的特点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我看大家找的都是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嘛,后面的就没有同学来……
学生7: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说明她很爱面子。
师:哦?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很爱面子呢?
学生7:就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吧。
师:是的,香雪是我们要赞扬的人物,我们还是用词用好一点的吧。
学生7:那就说她有很强的自尊心。
师:这样感觉好很多。
学生8:在火车上拒绝别人的帮忙,说明她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
学生9:为了她的铅笔盒不惜冒险上火车,说明她是一个目标坚定,顽强执着的人。
学生10:黑夜走三十里路回家,说明她十分的勇敢。
……
师:大家说得很好,各个点找得很准,读文章就应该这么细心。概括起来的话,香雪就是一个外表是清纯美丽的,内心是纯真美好的,渴求进取、自尊自强的人。
(四)分析小说艺术手法
师:人物分析,我们就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在揭示主题上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11:在第7段:“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还有第8段:“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师:你说的倒是没错,但是,这些句子是为了揭示主题而采用的手法吗?
学生11:(摇头)不是为了揭示主题。
何老师:这是写台儿沟人们的生活状况,似乎对揭示主题并不起什么作用。你可以留心“主题”二字。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捋一捋思绪,抓住关键的地方。比如,作者想要表达主题的时候,他能随便写内容吗?
底下学生:不能。
师:所以,优秀的小说作者必定是在内容上深思熟虑以后才创作的。里边所写的人,所写的环境必定也具有特定的意义。而这其中多多少少渗透了一些手法吧。
学生12:我觉得香雪这个人就很不一样。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香雪跟火车上的人是不一样的,火车上的人都是城里人,之间有隔阂。另外,就是香雪的目的是换一个铅笔盒,这对城里人来说都不是事儿,知道情况后,那个女学生立马把铅笔盒给香雪,甚至根本不想要她的鸡蛋。可见对女学生来说,铅笔盒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物品,但是香雪拿到铅笔盒却是如获至宝。
师:是的,说得没错,这之间是有些矛盾的。所以,揭示人物上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12:应该是对比。
师:噢,太好了!你分析的很好,此处给点掌声吧。是对比的手法。一个铅笔盒对香雪来说百般珍贵,而对城里学生而言却不值一提。而根本的不同就是火车上的学生是城里人,在城里上学,香雪却是在农村长大,是村里唯一的初中生。这就是对比。很好,请坐!关于对比,其他同学还能从文中其他的地方找出吗?
学生13:城里人每天吃三顿饭,香雪那台儿沟村里人每天吃两顿饭。
师:很好,从一个吃饭的习惯就可以看得出来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我们知道正常的饮食当然是一日三餐,是吧?台儿沟这个小山村之所以一日两餐那是因为他们经济水平落后,物资匮乏,不富裕,贫穷,所以才一天只能吃两餐。(示意学生坐下)
学生14:火车上的城里人带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背皮书包,妇女头上別着金圈圈,在当时,这些算是很新潮,很时尚吧。而台儿沟这个地方都没有,姑娘们向往这些东西。
师:嗯,说得很好。看得出来,火车上的城里人是很时尚的,对比,台儿沟村的人就显得很落后了。(示意学生坐下)
师: 还有吗?
底下学生:(沉默)
何老师:不是说,内容上除了人物以外,更多的是写什么?
底下学生:环境。
师:没错,那什么样的环境,能具体说一下它的特点吗?
学生15:香雪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叫台儿沟的小山村,火车没来之前是宁静的,平和的。而火车上的城里人所处的城市应该是热闹的,繁华的。
师:嗯,很正确。很好,这就是千百年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之处。一个宁静,一个繁华。(示意请坐)是的,这是对比,其实作家刻意挑选这两者进行对比来写也是另外一种手法,大家看出来了吗?
底下学生:象征
师:是的,城市象征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跑到城市里去呢?
底下学生:现代、文明、先进、进步、开放……
师:嗯,说得不错哦,所以,农村那就是……
底下学生:贫穷、落后、封闭……
老师:所以,很自然的,香雪一直想要得到的自动铅笔盒也是什么?
底下学生:象征知识、文化、文明。
(五)探究小说蕴含主题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哦。那到这里,我们已经探讨了环境、情节、人物、手法这四个方面了,我想,我们要探讨的主题也呼之欲出了吧?谁来试试看呢?
学生16: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陈旧封闭、落后愚昧中走出,走向文明开放的城市。
师:是的,但是,被你这样一说好像从农村一走出来一下子就到了城市了?
学生16:嗯,那倒不是。也会有矛盾,也有冲突吧。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比如我们的主人公香雪。
学生16:为了换个铅笔盒她要拿家里的鸡蛋,没经过母亲的同意,心里是很担忧的,甚至欺骗了母亲。换到了铅笔盒后又要走三十里夜路,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师:是的,走向城市的路途中,也是有矛盾和冲突的,这可不是一条坦途啊。或许每个人经历不一样,但是都是要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的。好的,请坐。恭喜你获得一半的分数。因为你还缺少一个关键的点,大家说是什么?
底下学生:香雪!
师:是的,我们要由浅到深,步步深入来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吧。不然,我们前面的分析就丢掉了哦。来,补充一下香雪这个点吧。
学生17:作者写出了香雪这个乡村姑娘清纯美丽的外表以及纯真美好的心灵,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
师:很好,很好!谢谢,请坐。把我们前面概括的点拿过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了。两位同学的答案加起来就是一个满分的答案了。所以,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表面上是赞美香雪等乡村姑娘纯洁美丽的心灵和美好的品性,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实际上是想借火车进台儿沟暂停一分钟,写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陈旧封闭、落后愚昧中走出,走向文明开放的城市,揭示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下课铃声响起)
师:好的,通过这节课,相必大家也明白了如何来分析小说的主题了吧。希望大家能把今天所学方法运用到其他的小说阅读鉴赏中去。我想,只要我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是可以很快得出一个准确完整的中心主题的。好的,今天大家上课很认真,表现很积极,思维很活跃。语文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积极主动的。好吧,谢谢大家!下课!(掌声)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