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囤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圆型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儿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突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多年后我仍然不能忘怀。
B. 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C. 小义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 “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B. 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可谓匠心独具。
C. 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 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3. 本文结尾处写到的花,与《百合花》中写“我”看见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有什么不同?
4. 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二)(9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诗,完成下列小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册日
在苏格兰高原
5.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C.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 “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6.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茑,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仆道不笃
B. 今之众人 为众人师且不敢
C.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由魏、晋氏以下
D. 不耻相师 不闻有师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句”指句末停顿,“读”指句中语气停顿。
B. 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足下等。
C. 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 抗颜,意为神色庄重,态度严正不屈。文中以之表明韩愈为人师时的态度。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
B. 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用“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
C. 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D. 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12. 两则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去者日以疏①
《古诗十九首》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①游子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乱世而发。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统领全诗,以富于形象的哲理警句作为序幕,对人生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
B. 诗人眼前所见图景触目惊心:埋葬死人的古墓被平成耕地,松柏也被摧毁化为柴薪。
C. “萧萧”形容秋风,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使人联想到死去的故人。
D. 最后两句看似游离之笔,却显示出了诗歌跳跃性,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4. 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橘子洲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3)《虞美人》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以及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更贤德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苍坡村的布局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路。如:长306米的直街称“笔街”,对应村西的笔架山;用来防火克火的东西两个水池称为“砚池”;旁边有一块形状酷似墨方的条石,墨石上面凿有51个半孔眼;【A】村四周铺展开的3000亩平畴乃是大自然的“宣纸”。这一切,使人感悟到浓重的书卷气,意在笔墨峰岭,耕读世家,激励后代读书入仕,从而 ① 。李时日在村寨大门上题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以寓示此村为龙腾虎跃、 ② 之地。
苍坡村除了笔墨纸砚,还藏有一条神龙。村子入口有圆形的水池,就是神龙的龙珠。龙珠池后的台阶、寨门和石桥分别是龙齿、龙头和龙身。苍坡溪门的牌坊顶部形象酷似虎头,溪门里有一座石拱桥,拱桥的桥面象征虎背,牌坊上悬挂的两盏灯笼象征虎眼。这就暗合 ③ 之意。
苍坡按正方形围筑,寨墙有一人高。墙内建筑布局很美观,民居层次分明而错落有致,【B】寨子整体看来宛如铺展开来写过字的一张大纸。仁济庙前,有3棵古柏,迄今有800多岁了。据说当年亲手种植古柏的是李氏第九世祖李西斋,不仅他倡导村民大力植树,家园被美化,还规定立下禁令,不准在树上拴牛。由此使得古柏安宁,岁月常青。
16.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 指出文中A、B两处的比喻的区别,并分析它们的修辞效果。
四、写作(40分)
19. 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长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囤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圆型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儿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突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多年后我仍然不能忘怀。
B. 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C. 小义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 “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B. 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可谓匠心独具。
C. 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 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3. 本文结尾处写到的花,与《百合花》中写“我”看见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有什么不同?
4. 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答案】1. B 2. D
3. 本文结尾小义送给小鲁纸花,小鲁小心地把花放进内衣口袋,包含着和平年代对解放军身份的珍视,预示了小鲁美好的前途。《百合花》中通讯员枪筒里插了一支野菊花,表现出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4. ①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枪是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
②小鲁因为没有枪而脸红,这时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
③在我接过营长的枪时,枪是斗争精神的传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理解错误,“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小鲁拘束是性格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枪。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错,小说以现实与回忆穿插的方式叙述故事,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才是小说的主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艺术形象的能力。
本文结尾“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写小义送给小鲁纸花,代表了和平年代小义对解放军的敬意,小鲁小心地把花放进内衣口袋,包含着对自己解放军身份的珍视,“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代表了美好的希望,预示了小鲁美好的前途。
《百合花》中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枪筒里插了一支野菊花,代表了通讯员对美的追求,虽然是战争年代,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这里的枪是实指,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
“‘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儿子认为军人都应该有枪,小鲁虽然是一名军人了,可他还没有枪,因而脸红,这里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当“我”接过营长的那只枪,也就意味着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传承,这里的枪是斗争精神的传承。
“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这里的枪是虚指,不是指真实的枪,而是象征着小鲁在军旅生涯中磨练的坚强意志和保家卫国的本领。
(二)(9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诗,完成下列小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册日
在苏格兰高原
5.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C.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 “你听风与云/在我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6.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答案】5. B 6. 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把诗人对故乡的期盼与和渴望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是静与动”说法错误。“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一句,“摇”和“生长”都是动词,这一句是从动的角度来写的,没有“静”。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现代诗歌内容和重要词语的能力。
首先,诗歌中提到了“家中长案上的水瓶”“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此处诗人用了一个“也”字,写我的心“空而常满”,由此可见,诗歌先写的是“水瓶”和“井”的“空而常满”。
其次,结合“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等分析,“空”主要指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抒发了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之情。结合“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等分析,“满”指对在镰刀指挥下,勤奋收获的满足和愉悦。除此之外,“空而常满”还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把诗人对故乡的期盼与和渴望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茑,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仆道不笃
B. 今之众人 为众人师且不敢
C.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由魏、晋氏以下
D. 不耻相师 不闻有师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句”指句末停顿,“读”指句中语气停顿。
B. 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足下等。
C. 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 抗颜,意为神色庄重,态度严正不屈。文中以之表明韩愈为人师时的态度。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
B. 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用“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
C. 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D. 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12. 两则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7. B 8. A 9. B 10. D
11. (1)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老师,就觉得近于谄媚。
(2)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12. 同:两则选段都用到了举例论证。韩愈通过列举当下的社会现象、柳宗元通过举韩愈之例来论证观点。(答出道理论证亦可)异:韩愈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对比;柳宗元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引用孟子和屈原赋中的话,同时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比喻少见多怪。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道”:前句,名词,风尚;后句,名词,道德修养。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我的道德修养不深。
B.“众人”:都指“一般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
C.“下”:前句,动词,低于,差于;后句,名词,时间、次序在后。句意:他们(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从魏、晋以后。
D.“师”:前句,动词,拜师学习。后句,名词,老师。句意:不以互相拜师学习为耻。/没有听说有老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和)二年的冬天,我有幸遇到大雪,(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地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经过)这件事以后我才相信以前所听说的话(是正确的)。
“逾岭”“被南越中数州”都是描述“大雪”的,“逾岭”作谓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D。
“然后”“这样以后”的意思,联系紧密,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足下等”说法错误。“足下”不是谦辞,而是对对方的敬称。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能力。
D.“赶不上韩愈”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自己“道不笃”“业甚浅近”,并未与韩愈比较。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位卑”,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足羞”,感到耻辱;“盛”,高;“谀”,谄媚。
(2)“见”,被;“病”,辱骂;“吾子”,您。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鉴赏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
同:两则选段都用到了举例论证。“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韩愈通过列举当下的社会现象来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观点。柳宗元通过举韩愈之例来论证观点。以韩愈为例,来驳斥时人对他的诋毁,并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异:《师说》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运用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说理。引用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引用屈原“邑犬群吠,吠所怪也”的话引出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事。“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运用比喻论证,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比喻少见多怪。
参考译文:
(甲)唉!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让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身,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原因),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老师,就觉得近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拜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冒昧地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被人们嘲笑和侮辱(的风险),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聚在一起咒骂(他),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并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认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我有幸遇到大雪,(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地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经过)这件事以后我才相信以前所听说的话(是正确的)。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这样)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有错的)只不过是(感到惊怪而)狂叫的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来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去者日以疏①
《古诗十九首》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①游子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乱世而发。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统领全诗,以富于形象的哲理警句作为序幕,对人生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
B. 诗人眼前所见图景触目惊心:埋葬死人的古墓被平成耕地,松柏也被摧毁化为柴薪。
C. “萧萧”形容秋风,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使人联想到死去的故人。
D. 最后两句看似游离之笔,却显示出了诗歌的跳跃性,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4. 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①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前两句的“去”“来”和“疏”“亲”是作者直接感慨时光流逝,也是人生的感悟。
②对世事变迁之感伤。三到六句写出所见之景,点明世事的变化,带给人伤感之情;(或即景所生的悲愁)
③羁旅他乡之愁。思归故乡,亦即为旅居他乡而愁。
④思归欲归而不可得的无奈。末尾两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急,但找不到回家的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使人联想到死去的故人”错误,此处是说“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啊,那萧萧悲凄的声响使人愁煞”。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是说“死去的人因岁月流逝而日渐疏远了啊,活着的人却会因离别愈久而更感亲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前两句的“去”“来”和“疏”“亲”是作者直接感慨时光流逝,也是人生的感悟。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今日之“去”,曾有过往昔之“来”;而今日之“来”,当然也会有来日之“去”。联系后文,应该是作者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人天廖廓之想,表达了世事无常、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是说“作者走出城门,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却只见遍地荒丘野坟。古墓被犁成了耕地啊,墓地中的松柏也被摧毁而成为柴薪”。埋葬死人的“古墓”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了,然而死人也还是难保。他们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点明世事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之感伤。
“思还故里闾”,是说“身逢乱世,羁旅天涯我想返回故乡”,表达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他乡之愁。
“欲归道无因”,是说作者“心想回家却又找不到回家的路”,直接点明归思之急,表达了作者思归欲归而不可得的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橘子洲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3)《虞美人》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以及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更贤德的原因。
【答案】 ①. 漫江碧透 ②. 百舸争流 ③. 彤管有炜 ④. 说怿女美 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⑥. 只是朱颜改 ⑦. 用心一也 ⑧.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⑨. 闻道有先后 ⑩.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舸”“炜”“说怿”“栏”“鳝”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苍坡村的布局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路。如:长306米的直街称“笔街”,对应村西的笔架山;用来防火克火的东西两个水池称为“砚池”;旁边有一块形状酷似墨方的条石,墨石上面凿有51个半孔眼;【A】村四周铺展开的3000亩平畴乃是大自然的“宣纸”。这一切,使人感悟到浓重的书卷气,意在笔墨峰岭,耕读世家,激励后代读书入仕,从而 ① 。李时日在村寨大门上题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以寓示此村为龙腾虎跃、 ② 之地。
苍坡村除了笔墨纸砚,还藏有一条神龙。村子入口有圆形的水池,就是神龙的龙珠。龙珠池后的台阶、寨门和石桥分别是龙齿、龙头和龙身。苍坡溪门的牌坊顶部形象酷似虎头,溪门里有一座石拱桥,拱桥的桥面象征虎背,牌坊上悬挂的两盏灯笼象征虎眼。这就暗合 ③ 之意。
苍坡按正方形围筑,寨墙有一人高。墙内建筑布局很美观,民居层次分明而错落有致,【B】寨子整体看来宛如铺展开来写过字的一张大纸。仁济庙前,有3棵古柏,迄今有800多岁了。据说当年亲手种植古柏的是李氏第九世祖李西斋,不仅他倡导村民大力植树,家园被美化,还规定立下禁令,不准在树上拴牛。由此使得古柏安宁,岁月常青。
16.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 指出文中A、B两处比喻的区别,并分析它们的修辞效果。
【答案】16. (示例)①光宗耀祖 ②人才辈出 ③藏龙卧虎
17. (示例)他不仅倡导村民大力植树,美化家园,还立下禁令,不准在树上拴牛。
18. ①A处是暗喻,将苍坡村四周“3000亩平畴”比作“宣纸”,生动形象地交代了苍坡村“文房四宝”布局中“纸”的具体所指,也揭示出苍坡村浓厚的书卷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生动表达了村民将在上面种出茂盛庄稼的意思,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村民美好未来的祝愿。②B处是明喻,将苍坡村整体建筑布局比作一张“铺展开来写过字的大纸”,生动表现了寨子中建筑布局的美,令人心驰神往,同时也赞美了设计者布局设计的独具匠心。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有“激励后代读书入仕”,“从而”表明此处是“读书入仕”的目的,可填“光宗耀祖”。光宗耀祖: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荣耀。
第二空,根据对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的寓意及与其并列的词语“龙腾虎跃”可知,此处是说寓示村子人才不断涌现,可填“人才辈出”。人才辈出:形容人才一批接着一批地出现。
第三空,根据第二段对“龙”和“虎”的描写及上一段的相关内容,可以确定此处填写“藏龙卧虎”。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深藏不露的人才。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种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不仅”放在主语后面,“不仅他”应改为“他不仅”;
二是中途改换主语,“家园被美化”应改为“美化家园”;
三是成分赘余,“规定立下禁令”简化为“立下禁令”。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A句“平畴乃是大自然的‘宣纸’”,可知它符合暗喻的特点,则本句是暗喻;从B句“宛如”这个比喻词可知,它是一个明喻。这是它们的区别。
A句将田地比作宣纸,是对“苍坡村的布局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路”的一个具体展开,体现了村子的书卷气息和文化底蕴;宣纸是创造艺术品的材料,所以这里的比喻也含有对田地被创造得非常美好,村民生活幸福的希望与祝愿。
B句写的是建筑布局,把村子的整体建筑布局比作写过字的大纸,是说这些建筑就如纸上的字,而纸上的字自然是整整齐齐的,富有美感,同时这个比喻也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
四、写作(40分)
19. 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题目中有三个关键词:春,草,青。其中,春是条件,也是原因,青是结果,也是表现。但理解题意的关键还有“自”字,“自”就是自动,不需要人为干涉,有功到自然成的意思。因此可以看成关系型的作文题目,即“春”与“青”的关系。春既可以理解为机遇,也可以理解为条件,一个人成功的条件。当然这个条件还有一个附件条件,就是“草”就是要有草的生命、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可以写“春来”和“草自青”两者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春天的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天,受到过摧残、伤害,经历过磨难,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春天一到,芳草碧天涯。写作时找到适当的本体,该命题富含比喻义,要写出深刻性。
由此看来,可从多角度理解题目的含义:一是表层意义,春天来了,驱赶严冬,万物复苏,花草繁茂,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规律,服从事物本性。二是深层意义,“春来”比喻人生或社会生活的良好境遇,“草青”比喻的是美好的前景, “自”字将两者连为一体,使之构成了规律性、必然性的联系;三是引申义,人生或社会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有寒冬,有风雪,但是,也必然会有春天,有阳光,这就启示我们,逆境中,我们应该坚强、乐观、自信、从容,并以此走出逆境,迎来生活、事业的春天。在选材上,可以根据“春天”和“小草”的因果关系,找到能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本体,如“功到自然成”等。也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如相关联想,想到“云开雾自散”“春到花自开”等相关情境;对比联想,想到“冬在草枯萎”“春来冬自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自然现象;相似联想,想到昼夜的交替、四季的轮回,进而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春夏秋冬、阴晴圆缺;再具体一些,还可以联想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的成败、得失与荣辱,以及它们的转化。
行文思路上,写作重点应该是对生活的感悟,重心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写作角度,小的方面写自己的感慨,可抒情、议论、叙事;大的方面,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变化,思考那些引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历史事件的意义。可结合自身谈感悟,如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对童年的怀念。那些迷茫和伤感都是暂时的,通过各种事例来展现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憧憬,毕竟人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也可通过某些自然景色来抒发积极向上,崇尚自然的感悟,以物言志。
立意:
1.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多一份自信,迎接生命的春天。
3.笑对风雨,明天会更美好。
4.困境中要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
5.等待机遇,绽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