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重点班)(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重点班)(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6 14:1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重点班
一、选择题(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 分封制度的终结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3. 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 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 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 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4.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儒家学说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5.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拟设织布局,知悉上海机器织布局已获10年专利,张之洞特向李鸿章询问10年专利是专制上海还是遍及中国,并指出在广东设立织布局是“粤供粤用”不会侵犯其利益。李鸿章认为“粤设官局距沪较远,似无妨”表示同意。张之洞遂在广东成功筹建织布官局。这反映了当时
A. 洋务派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B. 李鸿章成为洋务运动核心
C. 民用企业侧重于轻纺工业
D. 官利制度不利于市场竞争
6. 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 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 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 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 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7. 1937年至1945年,云南先后修筑了滇缅公路、滇蜀铁路、中印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中美航空队还开辟了中印之间的驼峰航线,昆明是其重要的降落点。这种立体交通网的建设( )
A. 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树立信心 B. 便利了云南各地间的交通
C. 给云南带来的只是沉重负担 D. 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导
8.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9. 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 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 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 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 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10.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 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保留了共和因素
11. 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 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 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 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 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12. 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 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 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 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13. 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 强调人的个性 B. 屈从命运安排
C. 反对宗教教义 D. 相信社会进步
14. 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 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 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 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15. 列宁指出,俄国是一个无产阶级占少数而小资产阶级(农民)占大多数的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因素互相交织的五种经济成分,而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前提下必须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 )
A. 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可能性
B. 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
C. 为苏联模式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D. 有助于推动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6. 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4年,英国政治家索姆杰·宁斯指出:“下院独立不是英吉利法的基本要素。英国宪法的优点在于它由三种权力构成,彼此相互依靠。其中一方独立于其他两方,它必将独占全部的权力,我们的政体就会立刻改变。上个世纪行使过下院独立,国王被弑,贵族遇难,建立起世上最坏的民主政体。倘若我们不幸再看到另一个民主政体,同样的混乱肯定会再次发生。”同一时代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认为:“成功源自光荣革命,但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石。”
——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材料二 法国的革命者倾慕并效法古代民主,在表面上更忠实于民主的理想,实际上却把民主过度价值化,抽空了它的工具性内涵。在法国革命的高潮,国家政治的基本形态不是国民公会的理性辩论,而是变幻无常的街头民众运动。美国的革命者则出于对精英政治的偏好,对那种直接诉诸民众的民主忧心忡忡,他们基于对集权和压迫的恐惧,设计了一种体现限权、分权和制衡原则的代表制政体,这固然导致了民主价值的流失,但也为治理现代大型民族国家找到了一条非君主制的道路。英国推崇混合宪政的理念,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虚化了“王在议会”的制度,架空了世袭贵族主导的上院,缩短议员任期,扩大选民基础,以渐进变革将传统政治转化为了民主政治。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国家的民主政体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南京国民政府首先从关税问题展开对外交涉。“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发表后、美国为了扩大在华权益率先表示赞同、于是美国公使和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于1928年7月25日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以此开始、分别有条约未满期的英国、瑞典、法国同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在这些条约中,各国都声明取消在中国的一切关税特权、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吴小静《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探析》
材料二 1950年1月通过的《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里面提到“由于中国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以上各种不平等与不自主的状态,收回了中国在关税政策方面的独立主权及管理海关事业的自主权。” “国家海关工作与国家对外贸易工作上所进行的监督与某种管制、在恢复与发展我国人民经济中,应起到重要作用。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宣布了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制定了税则的六项原则。
——摘编自《海关红色档案故事:关税自主权回归的坎坷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实施关税自主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关税政策调整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英国本土人口分布状态
约1700年 1911年
1600年,英格兰和威尔斯可能有五百万居民;1650年左右有五百五十万,1700年有六百万,1750年有六百五十万。因此,在一百五十年内,人口勉强增加了一百五十万人。在以后五十年中,即从1750至1801年,人口增加了二百五十万。它的增长率较前一时期增至四倍。
——据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
请指出英国人口变化趋势,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统任期第一年,就有30%的文官职位被重新分配;同一政党不同总统之间分赃也较为常见,如1857年布坎南总统也将同样比例的文官职位易主,即使与前任皮尔斯同属民主党”;甚至同一位总统在不同任期也要分赃,林肯总统就是典型。他在可分赃的1639个联邦职位中替换了1457个,而且有些职位换了两三次。……每隔四年,整个联邦政府都会被撕成碎片,国家给人的印象是极度荒唐、令人反感和沮丧的。国家事务与国家立法从属于政党对赃物的分配,总统、部长、两院议员成了被跟踪、追逐、围堵、乞求和谴责的对象,他们成了纯粹的职业掮客。国家充满了阴谋和腐败,节约、爱国主义、诚实和荣誉都变得毫无意义。
——曹景文《美国政治与文官分赃制的演变》
材料二 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该法的主要条款包括:第一,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同时又规定:行政官员通过竞争考试进入政府,并被划入“职位分类”系统中,成为终身任职的官员,不与总统共进退。
——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其影响。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重点班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 分封制度终结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3. 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 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 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 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中国)。根据材料“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北方的形势下继续发展,D选项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山清水远,那里的人们聪明敏锐而待人开放”,这无法反映经济重心在南方,D项正确;A项中“无不仰给于江南”可分析出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供给中心,排除A项;B项中明末国家财赋专倚三吴,强调江南经济繁荣,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排除B项;C项中的“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说明东南是经济文化重心,排除C项。故选D项。
4.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 请求赐书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强调的是朝鲜、日本的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行为,与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四书五经等内容属于朱子学,在明代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因此在当时的日本和朝鲜,这并不属于先进思想。徐皇后所制的两本书也主要是女德之类,也谈不上先进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拟设织布局,知悉上海机器织布局已获10年专利,张之洞特向李鸿章询问10年专利是专制上海还是遍及中国,并指出在广东设立织布局是“粤供粤用”不会侵犯其利益。李鸿章认为“粤设官局距沪较远,似无妨”表示同意。张之洞遂在广东成功筹建织布官局。这反映了当时
A. 洋务派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B. 李鸿章成为洋务运动核心
C. 民用企业侧重于轻纺工业
D. 官利制度不利于市场竞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A.材料的主旨在于专利,说明洋务派内部存在着分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张之洞之所以征求李鸿章的意见,在于上海织布局有所谓的十年专利,排除。C.材料也没有涉及民营企业的侧重点,排除。D.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专利实际上是经营垄断权,所以张之洞才会咨询李鸿章,以免发生冲突,这种专利与西方的专利保护创新截然不同,其实质就是赋予企业经营的垄断权,不利于市场竞争。D项正确。
6. 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 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 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 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 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光绪年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光绪年间,晚清政府的外交官薛福成认识到强国不受国际法的限制,弱国事事受制于国际法,且受到不平等对待。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对国家自强的认识,C项正确;“形同虚设”说法绝对,国际法仍起到协调各国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薛福成认为弱国受制于公法,而且还受到不平等对待,而不是认为摆脱公法符合弱国利益、更重要的是国家实现富强,且不是对西方的高度推崇,排除B、D项。故选C项。
7. 1937年至1945年,云南先后修筑了滇缅公路、滇蜀铁路、中印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中美航空队还开辟了中印之间的驼峰航线,昆明是其重要的降落点。这种立体交通网的建设( )
A. 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树立信心 B. 便利了云南各地间的交通
C. 给云南带来的只是沉重负担 D. 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37年至1945年”“输油管道”“立体交通网的建设”并结合所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立体交通网的建设为抗战物资输送增加了更多的保障,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树立信心,A项正确;立体交通网的建设是为了服务抗战,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各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立体交通网的建设也对云南有好处,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不能全面解释材料时间段内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 私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层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 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 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 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 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 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保留了共和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屋大维执政时期,屋大维组建元首顾问议事会,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然后在元老院议决。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成为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材料中元首顾问议事会有权商讨国家大事,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不利于民主进程,排除A项;这一机构是罗马贵族寡头统治的产物,排除B项;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 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 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 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 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723年日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鼓励开垦荒地的《三世一身法》。此法规定: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由于贵族豪强可以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占为己有,因此该法令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的开垦,没有涉及灌溉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天皇的地位,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冲击土地公有制度,而非推动了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 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 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 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后期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国家的相互关系向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转变,各国通过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等方式彰显国家主权,表达其对领土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与地形勘测技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意识,非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地图并不能直接解决争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 强调人的个性 B. 屈从命运安排
C. 反对宗教教义 D. 相信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这位意大利诗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淡定,同时追求财富,强调人的荣誉等,结合题干时空16世纪的意大利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个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屈从命运,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待宗教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主要涉及个人追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 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 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 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的英国。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这一时期英国政党政治渐趋成熟,而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内对内阁不利的议案会遭到首相所在政党的否决,导致有人所戏称的“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现象,C项正确;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存在集权问题,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内阁和议会的权限是清楚的,排除B项;议会的权力受到压制,不意味着议会体制受到损害,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列宁指出,俄国是一个无产阶级占少数而小资产阶级(农民)占大多数的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因素互相交织的五种经济成分,而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前提下必须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 )
A. 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可能性
B. 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
C. 为苏联模式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D. 有助于推动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如果要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列宁的这一观点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列宁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此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排除A项;苏联模式指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是在列宁去世后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废除了新经济政策,逐步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认识,与斯大林体制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助于推动苏俄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非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4年,英国政治家索姆杰·宁斯指出:“下院独立不是英吉利法的基本要素。英国宪法的优点在于它由三种权力构成,彼此相互依靠。其中一方独立于其他两方,它必将独占全部的权力,我们的政体就会立刻改变。上个世纪行使过下院独立,国王被弑,贵族遇难,建立起世上最坏的民主政体。倘若我们不幸再看到另一个民主政体,同样的混乱肯定会再次发生。”同一时代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认为:“成功源自光荣革命,但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石。”
——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材料二 法国的革命者倾慕并效法古代民主,在表面上更忠实于民主的理想,实际上却把民主过度价值化,抽空了它的工具性内涵。在法国革命的高潮,国家政治的基本形态不是国民公会的理性辩论,而是变幻无常的街头民众运动。美国的革命者则出于对精英政治的偏好,对那种直接诉诸民众的民主忧心忡忡,他们基于对集权和压迫的恐惧,设计了一种体现限权、分权和制衡原则的代表制政体,这固然导致了民主价值的流失,但也为治理现代大型民族国家找到了一条非君主制的道路。英国推崇混合宪政的理念,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虚化了“王在议会”的制度,架空了世袭贵族主导的上院,缩短议员任期,扩大选民基础,以渐进变革将传统政治转化为了民主政治。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国家的民主政体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阶级矛盾加剧;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盛行,戒备底层革命。
(2)影响:受英式君主立宪制的影响,中国发生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受法国和美国影响,近代中国爆发辛亥革命走上共和道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英法美政体为模板,设计了责任内阁制、总统制、行政双首长制、三权分立制等;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支持激进的革命主张;英法美三国的政治文化传播到中国,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任答三点)
【解析】
【详解】背景:根据材料“英国宪法的优点在于它由三种权力构成,彼此相互依靠。……国王被弑,贵族遇难,建立起世上最坏的民主政体。”结合所学可得出“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根据材料中时间1784年结合时代背景可得出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阶级矛盾加剧;根据材料“同一时代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埃德蒙·伯克”、“但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石。”可得出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盛行,戒备底层革命。
影响:根据所学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可得出受英式君主立宪制的影响,中国发生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可得出受法国和美国影响,近代中国爆发辛亥革命走上共和道路;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英法美政体为模板,设计了责任内阁制、总统制、行政双首长制、三权分立制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得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支持激进的革命主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综合来看英法美三国的政治文化传播到中国,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南京国民政府首先从关税问题展开对外交涉。“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发表后、美国为了扩大在华权益率先表示赞同、于是美国公使和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于1928年7月25日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以此开始、分别有条约未满期的英国、瑞典、法国同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在这些条约中,各国都声明取消在中国的一切关税特权、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吴小静《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探析》
材料二 1950年1月通过的《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里面提到“由于中国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以上各种不平等与不自主的状态,收回了中国在关税政策方面的独立主权及管理海关事业的自主权。” “国家海关工作与国家对外贸易工作上所进行的监督与某种管制、在恢复与发展我国人民经济中,应起到重要作用。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宣布了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制定了税则的六项原则。
——摘编自《海关红色档案故事:关税自主权回归的坎坷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实施关税自主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关税政策调整的意义。
【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借此笼络及稳定民心,从内部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谋求国际认可,从外部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
(2)为修复战争创伤、发展国内经济起到了重要财政支持作用;保护了国家生产,提高了与外国商品间的竞争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为了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南京国民政府首先从关税问题展开对外交涉”可知,关税自主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各国都声明取消在中国的一切关税特权,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说明国际认可南京国民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希望借此笼络及稳定民心,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另一方面希望谋求国际认可。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在恢复与发展我国人民经济中,应起到重要作用”说明新中国关税政策调整为修复战争创伤、发展国内经济起到了重要财政支持作用;“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说明新中国关税政策调整保护了国家生产,提高了与外国商品间的竞争力。
19.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英国本土人口分布状态
约1700年 1911年
1600年,英格兰和威尔斯可能有五百万居民;1650年左右有五百五十万,1700年有六百万,1750年有六百五十万。因此,在一百五十年内,人口勉强增加了一百五十万人。在以后五十年中,即从1750至1801年,人口增加了二百五十万。它的增长率较前一时期增至四倍。
——据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
请指出英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答案】趋势:从分布维度看,由相对均衡到不均衡,人口向中部的工业区域集中。从增长幅度看,1600年至1750年较为缓慢;1750年之后增长迅速。
解释: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国内政局比较稳定;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较充足的农产品;劳动分工细致,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变动,城市化进程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条件有所提高。
【解析】
【详解】趋势:根据材料“英国本土人口分布状态”可知,从分布维度看,由相对均衡到不均衡,人口向中部的工业区域集中;根据材料“1600年,英格兰和威尔斯可能有五百万居民;1650年左右有五百五十万,1700年有六百万,1750年有六百五十万。因此,在一百五十年内,人口勉强增加了一百五十万人。在以后五十年中,即从1750至1801年,人口增加了二百五十万。它的增长率较前一时期增至四倍。”可知,从增长幅度看,1600年至1750年较为缓慢,而1750年之后增长迅速。
解释:根据材料“1600年,英格兰和威尔斯可能有五百万居民;1650年左右有五百五十万,1700年有六百万,1750年有六百五十万。因此,在一百五十年内,人口勉强增加了一百五十万人。在以后五十年中,即从1750至1801年,人口增加了二百五十万。它的增长率较前一时期增至四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口变化的趋势,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国内政局比较稳定,而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城市提供较充足的农产品,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致,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变动,城市化进程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条件有所提高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统任期第一年,就有30%的文官职位被重新分配;同一政党不同总统之间分赃也较为常见,如1857年布坎南总统也将同样比例的文官职位易主,即使与前任皮尔斯同属民主党”;甚至同一位总统在不同任期也要分赃,林肯总统就是典型。他在可分赃的1639个联邦职位中替换了1457个,而且有些职位换了两三次。……每隔四年,整个联邦政府都会被撕成碎片,国家给人的印象是极度荒唐、令人反感和沮丧的。国家事务与国家立法从属于政党对赃物的分配,总统、部长、两院议员成了被跟踪、追逐、围堵、乞求和谴责的对象,他们成了纯粹的职业掮客。国家充满了阴谋和腐败,节约、爱国主义、诚实和荣誉都变得毫无意义。
——曹景文《美国政治与文官分赃制的演变》
材料二 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该法的主要条款包括:第一,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同时又规定:行政官员通过竞争考试进入政府,并被划入“职位分类”系统中,成为终身任职的官员,不与总统共进退。
——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旧的文官分赃制度的弊端严重;两党制的形成与不断完善;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等。
(2)原则: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务常任;政治中立。影响: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文官摆脱党派偏见,保持公正的办事作风;有助于文官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依据材料“1857年”“林肯总统”,结合所学可知,独立战争后,特别是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两党制形成并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促进民主政治思想不断传播;依据材料“每隔四年,整个联邦政府都会被撕成碎片……国家充满了阴谋和腐败,节约、爱国主义、诚实和荣誉都变得毫无意义”分析可知,旧的文官分赃制度的弊端严重。
【小问2详解】
原则:依据材料“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依据材料“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可知,政治中立;依据材料“行政官员……成为终身任职的官员,不与总统共进退”可知,职务常任。影响:依据所学可知,美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文官摆脱党派偏见,保持公正的办事作风;有助于文官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