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详解精练
1.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常识记忆】
曹操:本名吉利,小名阿瞒(《三国演义》中称他为曹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同时,曹操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曹操曾被封为“魏王”,在赤壁之战后退守北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在文学方面,和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四言诗,也被称为是继《诗经》之后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
【背景】
乌桓是中国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在东汉末年,成为了当时东汉东北方的心腹大患。再加上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和乌桓首领蹋顿勾结,严重影响到了曹操的势力。所以,曹操决定北上征伐乌桓。207年,乌桓的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张辽斩杀。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在胜利回朝的途中,路过碣石山,曹操面对大海,意气风发,写下了这首《观沧海》。
【详解】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 (dàn)澹,山岛竦 (sǒng)峙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到达,登上。碣石,指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秦始皇当年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也曾经到过碣石,并刻石留念。沧海,指大海。因为大海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所以这样说。有解释说沧同“苍”,青绿色。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向东行军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观”字统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这两个字都是耸立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看到)海水荡漾(无边),山岛耸立在海边。这一句写出了大海的全景,动静相称,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一般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环境冷清、凄凉。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这句诗的意思是:秋风吹打着树叶,声音悲凉,海里涌起巨大的波浪。这四句动静结合,具体真实地描写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是从大海中出现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大海中产生出来的。若,好像。星汉,即银河。这四句是虚写,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创设了一幅“海山秋色图”,展现出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幸运得很啊,用这首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在曹操的其他诗歌里,也用这句来结尾。至,到达顶点。以,来。
【中心】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描写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慷慨。
【真题演练】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2、诗中“星汉”指的是__________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4、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__________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6、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
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9、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2、银河
3、C 分析: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B 分析:错在“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6、统一中原建功立业
7、 C
8、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9、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10、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观。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常识记忆】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的创作,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代表作有《芙蓉楼送辛渐》、《出塞》等。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
【背景】
王昌龄和李白是好朋友,两个人都曾经想求仙得道,相交甚欢。按照史书记载,王昌龄考中进士之后,因为“不护细行”而被贬官到湖南的龙标。“不护细行”就是不注意小节,估计是王昌龄在生活中比较随性,因此得罪了上级。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官的消息后,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诗。
【详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是听说的意思。左迁是降职、贬官。在古代,古代按官位排列时以右为尊,所以左迁是贬官。比如《史记》中说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就是官职比廉颇大了。遥有此寄,当时李白在扬州,和王昌龄距离千里之遥,所以这样说。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指柳絮。子规指布谷鸟,又称杜鹃、杜宇等。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因为它的叫声凄切,常常用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这句诗点明了时间,杨花落尽的时候,正是暮春时节。而且,在古诗词里,杨花也是比较常见的意象,它随风飘逝,无依无靠,蕴含着凄苦悲凉的意味。再加上子规的叫声,作者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哀愁的气氛,表达了悲苦哀怨的心情。全句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尽子规哀声啼叫的时候。
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这时候王昌龄被贬官去担任龙标尉,古人习惯用官职或者任职的地名来称呼一个人,所以这里的龙标就是指王昌龄。另外,像称韦应物为韦苏州,柳宗元为柳柳州等,都是这种用法。五溪是指现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的五条溪流的合称。唐朝时,湖南、贵州等地还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相对来讲还是比较落后的,甚至可以称为蛮荒之地。这一句的意思是:我听说您被贬到龙标,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朋友要到偏远的地方去,作为朋友,自然就会有关心他,同情他,所以这里也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说到夜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成语“夜郎自大”。汉朝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曾在如今的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一个小国,叫作夜郎。这里的夜郎指唐朝时在湖南设置的一个县。这里李白开始抒情了,“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去。” 这两句寄情于景,是作者对朋友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同时,明月这个意象也要注意一下,它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把明月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把离别的愁绪交给明月,希望明月能够给朋友带去问候。两人的感情是纯洁的,而王昌龄是因为不注意小节而被贬官,并不是犯了什么大罪,所以,从李白来看,他是相信朋友有高尚的品德的。
整首诗,寄托着对朋友被贬官的慰藉,表达了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真题演练】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5、诗中表达作者对朋友真切关怀的一个字是( )。
6、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写了这首诗。
B、第二句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对友人的同情。
C、首句写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了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D、后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鸟的叫声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把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9、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10、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忧虑和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3、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4、对朋友被贬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5、愁
6、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人的感彩,把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已经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7、D
8、B
9、该句中的“迷”字用得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10、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玉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3.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常识记忆】
王湾:号为德,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任洛阳尉。《次北固山下》是他的代表作,古人评价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的长江边上。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另有祭江亭等古迹。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在此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词。
【详解】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次,停宿。另外,次也可以引申为驻扎,如“引次江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说明诗人此时是离乡远游。青山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北固山,绿水自然就是长江了。这一联,作者一开始就用了个对偶,使句式工整。一个“客”字,说明了作者是漂泊在外,那种人在异地,思念家乡羁旅之愁就体现出来了,正好和尾联遥相呼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像“客”这种字的理解,咱们在很多诗歌里都会见到,比方说孟浩然写的《宿建德江》里有“日暮客愁新”,也体现出了他漂泊异地。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离乡漂泊在外,路过青山之外,船行进在绿水之前。
这时候,作者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呢?潮平两岸阔。潮水上涨,两边的堤岸都和江水齐平了,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面对“阔”字,咱们可以想象江水浩渺,一望无际的情景,使得境界一下子就恢宏阔大了。风正一帆悬。在这浩渺的江面上,一艘小船顺风而来,白帆高悬。和前面的阔大相比,这里的一帆就是小了,这帆、这船显得越小,就越体现出江面的阔大,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这句诗的意思是:潮水上涨,两岸与江水齐平非常开阔,(船)顺风而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点明了时间。残夜是夜将尽未尽之时。这时候夜色还没有消尽,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了。江春入旧年,“入”是到的意思,新春来了,旧年还没有过去。海日、江春在这里都代表着新生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残夜、旧年则代表着旧事物,这正是新旧交替的时节,可以说,这里面也是蕴含着哲理的: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生”、“入”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形象生动,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这句诗的意思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此情此景,作者就要抒发感情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的意思是家信、家书。这句诗的意思是:家书寄出去,会被送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把它带到洛阳。王湾是洛阳人,洛阳是他的家乡,所以,这里很明显地就体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总之,这首诗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
【真题演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 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4、请找出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 。
5、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颈联: 尾联:
6、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_______的五言律诗。
7、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8、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乙]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0、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甲]诗首联用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已是寒冬时节。
B[甲]诗领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者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
C[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D[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
11、试比较[甲] [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12、阅读《次北固山下》,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领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13、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14、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16、理解性默写: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17、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8、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19、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参考答案】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1).不尽长江滚滚流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潮平两岸阔(如答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不给分)。)
5、颈联:高兴、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作者淡淡的乡思愁绪
6、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7、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8、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9、思念故乡
10、A
11、相同点: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点:[甲]诗怀乡思州,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美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乙]诗既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又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冲。
12、D
13、“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14、BE(B.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E.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15、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或:日月流转,岁月更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
1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D
18、A
19、A
4.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常识记忆】
元曲:元朝的文学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杂剧。后来,人们把杂剧和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成为了和“唐诗、宋词、汉赋”并列的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在结构上,它基本上是四折一楔子(也有例外)。
杂剧里的“折”,相当于话剧里的“幕”。一折就代表着一个故事单元。楔子指的就是对整个的剧情起到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者过场戏,它可以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整个杂剧的中间。
元杂剧的核心就是唱词。同一出戏的每一折都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做成,并且要一韵到底。宫调有正宫、黄钟宫等。
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个剧本由正旦或者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进行主演。正旦唱的本子叫旦本,正末唱的本子叫末本。旦是女演员,末是男演员。
【补】生旦净末丑。
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旦行是扮演女性角色。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净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
元杂剧中还有宾白。杂剧都是以唱为主的,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就是宾白。
演员们要做的各种动作、表情等,被叫做“科”。
马致远: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他的杂剧代表作是《汉宫秋》,讲述的是王昭君的故事。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是成就最高的。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他的代表作品是《梧桐雨》和《墙头马上》。《梧桐雨》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详解】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题目不一定有,但曲牌是必须有的。词与此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是枯萎的枝蔓。昏鸦是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这句的意思是: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作者一开始就用三种意象,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萧瑟肃杀的气氛,给人以凄凉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藤是枯萎的,树是老树,再加上归巢的乌鸦,在这黄昏时分,你如果身临其境,是不是也会感觉凄凉呢?
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指农家。这句的意思是: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这一句,作者笔锋一转,笔下的景物换了一种风格。有小桥有流水还有炊烟袅袅的人家,这是一派清雅、安适、温馨的景象。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景象,肯定是很向往的,所以,可以说这里表现出了作者对恬静优美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然而,这种景象越美好,就越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在写作方法上,这叫作以乐景衬哀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是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指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就是瘦骨如柴的马。这句的意思是: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这里,作者笔锋又一转,古道萧索,西风萧瑟,骑着一匹瘦马的人,这一切,把作者从美好的向往中拉到无奈的现实中来,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形容人悲伤到极点。断肠人也就是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指天边,远离家乡的地方。这句的意思是: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远离家乡的旅人该何去何从呢?于是,咱们在文字背后,自然而然就体味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这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达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整首作品,前三句以九种名词并列,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天涯游子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全文没有一个秋字,却描绘出了凄凉动人的秋景,全文没有思字,却描绘出了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种高超的水平,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真题演练】
1、“天净沙”是这首曲的 ,“秋思”是这首散曲的题目,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 图。
2、请写出这首散曲的主旨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5——6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6、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
7、“断肠人”在此处是指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明净,温馨的画面,与游子心境相合。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天涯漂泊的辛劳悲苦。
D.这首小令的主旨是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9、这首小令的作者是 ,该小令被誉为“______________”。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中三个景物,给人以萧索,寂寞,悲凉的感受。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沿途所见温馨人家,一扫游子内心的悲凉。
C.“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D.整首小令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感情。
1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意象是_________ ,_________, 。
1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
B.首句有萧瑟之气,第二句又明净纤细,前后不够协调。
C.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最后一句直抒胸臆。
D.全篇无一“思”字,而景物中处处有“思”情。
13、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天净沙 秋
(元)白朴①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①白朴(1226-约1306)元代著名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终身未仕。
14、白朴的《天净沙 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首曲子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15、两首《天净沙》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
16、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17、“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甲】《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下列对于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段上阕后两句借春景写出词人的无奈和凄凉。
B.甲段下阕后两句表现词人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C.乙段“小桥流水人家”与作者追求安适悠闲的士大夫生活相映。
D.甲乙两段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参考答案】
1、(1)曲牌名 深秋晚景
2、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达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3、C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4、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5、C
6、《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
7、飘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8、C 分析:A错在“词牌”,应是“曲牌”;B错在“与游子心境相合”,应是“更添悲愁”;D错在“主旨是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应是“表现天涯游子的悲哀之情” )
9、马致远;“秋思之祖”
10、B 分析:错在“一扫游子内心的悲凉”,应是“更添悲凉”)
11、枯藤 老树 西风
12、B 分析:错在“前后不够协调”,应是两句同样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愁情绪 )
13、A
14.(1)这是一幅寂寥、萧瑟而又明朗、清丽的秋日黄昏图;
写景特点:
①由远及近,从远处的孤村、落日、残霞写到次近的寒鸦、老树、飞鸿,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近处的白草、黄叶、红花;
②动静结合,动景:飞鸿,其他为静景;
③多种色彩的搭配:青绿黄白红,使先前萧瑟、寂寥的秋景转而变为明朗、清丽;
15、白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马诗表现羁旅行客的孤独漂泊之苦及思乡之情。
16、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7、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1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