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庄子》二则 讲义
[单元学习任务]
人文任务 语文任务
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
21 《庄子》二则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庄子》所阐发的思想,积累蕴含哲理的名言。
3.体会《庄子》的艺术特色。
[任务一] 语基构建
一、字音:
鲲(kūn)徙(xǐ)抟(tuán)北冥(mínɡ)齐谐(xié)濠梁(háo)鲦鱼(tiáo)循其本(xún)
2.通假字:
北冥有鱼( 同“溟”,海。)
3.古今异义:
海运(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是鸟也(古义:这。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野马(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珍稀动物。)
子非我(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今义:儿子。)
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定。)
子固非鱼也(古义:本来。今义:结实,牢固。)
4.一词多义:
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于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
5.词类活用:
怒而飞 (形容词用作动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齐谐》者,志怪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水击三千里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6.文言句式:
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表判断)
《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 [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任务二] 资料助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本文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庄子对当时的社会非常不满,常常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一展抱负改变现状,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间翱翔,在绝对自由的环境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庄子写岀了折射苦闷心灵追求之歌一一《逍遥游》。
老庄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两人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老庄学派主张德行合一,以己推人,人人化则天下化等。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庄子》等。
[任务一] 文本梳理与构建
任务点一 结构导图
任务点二 主旨点睛
《北冥有鱼》一文刻画了巨鲲和大鹏的形象,借大鹏“海运则将徙”,“野马”“尘埃”气息吹拂的结果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描写了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展开的一次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任务二] 文本学习与探究
任务探究一 内容理解
1.大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2.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任务探究二 写法品析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 “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描写“野马”“尘埃”的作用:①以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来解释体积庞大的大鹏飞往南海需乘风而上的原因。②与大鹏相照应,共同揭示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③由大到小,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5.《北冥有鱼》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借《齐谐》中的话,证明前文中大鹏南飞的描写是可信的,同时形象地写出了大鹏的硕大无比和乘风南徙时的恢宏气势。
任务探究三 理解评价
6.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明确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间段,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知道”。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已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任务一] 语言品析
赏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以奇特的夸张描述了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时,击水而行、乘风而上的壮观景象。“击”“抟”等字传神、生动地勾勒出大鹏拍击水面、乘风而上的情形;“三千里”极写激起波涛之大,突出其力气之大;“九万里”极写大鹏飞行高度之高。
[任务二] 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
一、考点解说
“以”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虚词,而作为连词、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如《北冥有鱼》“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以”为介词,翻译为“凭借”。此外,“以”也有实词的用法。“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中考对其意义和用法的考查比较频繁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选出“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或者不同的一项。
②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四个选项中的一个选项所给句子中的加点词为“以”)。
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其中一句的加点词语是“以”)。
三、技法攻略
1.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介词。(1)相当于“用”。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2)相当于“把、拿、凭借”。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3)可译成“因、因为”。(4)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4)相当于“从、由”。
3.连词。(1)相当于“用来、以便”。(2)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3)译为“以致”。
4.名词。原因。
5.通假字。通“已”,已经。
一、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野马也,尘埃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志怪者也(记载)
B.怒而飞(愤怒)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C.安知鱼之乐(怎么) 子固非鱼也(本来)
D.请循其本(追溯)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不知其旨也
3.下列加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 B.翼若垂天之云
C.子非鱼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击三千里。
译文:用水拍打三千里。
B.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译文: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C.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D.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6.对于《北冥有鱼》一文,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是《庄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最能体现庄子文章的特色。
B.“逍遥”是怡然自得,不为世间万物所束缚的意思。作者列举大至鹏鸟,小到野马尘埃,是为阐明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无所恃(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自由的。
C.《北冥有鱼》一文想象丰富,比喻灵活,文笔舒卷自如,令人叹服。
D.《北冥有鱼》中引用《齐谐》一书的话,对鲲鹏之事补充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二、文本阅读能力
(一)
7.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各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③请循其本( )
④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庄子坚持以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4)在这场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
8.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①笥②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③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②笥(sì):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③涂: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③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
④吾将曳尾于涂中(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3)甲文中庄子的巧辩,乙文中庄子的巧答,在“巧”的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庄子?
(二)拓展阅读
9.【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①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患:担忧。②睫:眼毛。③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④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怒而飞 怒:
②志怪者也 志:
③楚庄王欲伐越 欲:
④王乃止 乃: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4)从课文的节选部分来看,庄子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或一句诗词名句或一个成语。
试卷第4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B.怒而飞: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代词,指代鹏。
B.代词,指代鹏。
C.代词,或许/它的,指代“天之苍苍”中的“天”。
D.代词,指代佳肴;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A.古义:怪异的事情;今义:奇怪。
B.古今义都是:翅膀。
C.古义:你;今义:儿子。
D.古义:海水运动;今义:海洋运输。
故选B。
4.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
A.节奏划分有误,根据句子的大概意思(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及主谓之间的停顿原则可划分为:其翼/若垂天之云。故选A。
5.A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A.正确的翻译是: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水花,高达三千里。
故选A。
6.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文中的“野马”是指山野中的雾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马。是为阐明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恃(必须依赖于外在条件)的。选项述有误。
故选B。
7.(1) 完全,肯定(是这样) 怎么 追溯 却,表转折。
(2)①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②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
(3)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4)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坚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
①句意: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②句意: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安:怎么,哪里。
③句意: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本:追溯。
④句意: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却,表转折。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①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全:完全,确定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实则就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写“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心情;庄子认为水中游动的鱼儿很快乐,是因为自己快乐,将自己的情感赋予鱼儿。在“鱼”的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自己的愉悦心境。由此可见庄子此时是快乐的,愉悦的。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作答。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时运用了巧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
【点睛】参考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8.(1) 桥 本来 派遣 拖
(2)①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②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3)示例:甲文庄子用“安”的两个意义,进行巧辩,体现了一个智慧、乐观、超然的庄子。乙文庄子用故事来回答,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由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幽默的庄子。“巧”的背后,是一个智慧的庄子。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梁:桥。
②句意: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的想法)。固:本来。
③句意: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使:派遣。
④句意: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曳:拖。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①从容:悠闲自得。是:这。
②曳尾:比喻与其当官显声扬名,还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乡野。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涂中:烂泥,泥水。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主旨。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出游是鱼的快乐,庄子坚持认为鱼儿很快乐,可见他能以愉悦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采用比喻的方法,委婉的拒绝楚王的征兆,既能看出他的聪明智慧,又能看出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他幽默风趣,可爱、睿智的形象令人欣赏。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乙】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被杀死的时候已经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9.(1)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2) 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想要 于是
(3)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②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
(4)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诗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成语:鹏程万里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故断为: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
①句意: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怒:用力鼓动翅膀。
②句意: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③句意: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欲:想要。
④句意: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乃:于是。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互相。吹:吹拂。
(2)于:被。丧:丧失。兵:军队。
(4)本题考查对大鹏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可以直接摘取对“鹏”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鹏”硕大无比;根据“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鹏”力大无穷、善借长风;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鹏”志存高远。
关于鹏的诗词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唐·李白
关于鹏的成语典故,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成语故事: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点睛】译文
甲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天地间的尘雾,都是生物呼吸不断而起。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担忧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楚国的大盗在境内偷盗,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在越国之下。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
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智。”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