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壶口瀑布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3:3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壶口瀑布 讲义
[单元学习任务]
人文任务 语文任务
通过阅读“体会山水胜迹中的情思”。 1.了解游记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17 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感受本文独特的写景角度。
2.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
3.体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任务一] 语基构建
1.字音:
告诫(jiè) 推搡(sǎng) 霎时(shà) 驰骋(chí chěnɡ) 漩涡(xuán wō) 寒噤(jìn)
迂回(yū) 汩汩(gǔ) 湿漉漉(lù) 铸就(zhù) 出轧(zhá) 雾霭(ǎi) 潺潺(chán)
弥漫(mí) 刹那(chà) 震耳欲聋(lónɡ) 前呼后拥(yōnɡ) 怒不可遏(è) 挟而不服(xié)
2.词义:
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寒噤:寒战。因受冷或受凉而身体颤动。
出轧:从轧钢机里出来。
驰骋:奔跑。
霎时:极短时间。迂回:回旋,环绕。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推推搡搡:形容连续不断地推。搡:猛推。
[任务二] 资料助读
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他的散文讲究谋篇布局,注重炼字铸句,所谓“意匠惨淡经营中”。代表作品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
本文选自《梁衡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动。壶口瀑布为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收束,形成“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述的就是这一胜景。
游记三要素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这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同时,立足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梁衡如果不是在枯水期下到沟底,走近河心,就无从看到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他的感想与思考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的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3)“所感”即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自由抒发,也可以融合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任务一] 文本梳理与构建
任务点一 结构导图
任务点二 主旨点睛
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黄河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任务二] 文本学习与探究
任务探究一 内容理解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雨季:雄壮伟大危险。枯水季节: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2.作者为什么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
明确 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有相通之处。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相似;泉、雾细腻曲折,与哀、怨、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两者相似。作者将思辨融入到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赞美了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任务探究二 写法品析
4.本文写作的重点是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瀑的感受呢?
明确 第一次是雨季时的远观,写壶口瀑布带给人的惊心动魄的感受,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所见的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渲染和铺垫。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明确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任务探究三 语言品析
6.“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7.第④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敬畏之情。
8.“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明确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9.“……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 “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品析散文中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
一、考点解说
散文中的精彩语句,通常指景物描写精彩、运用一定修辞手法、包含作者某种情感、有深刻含义等的语句。梁衡《壶口瀑布》描写壶口瀑布和黄河的许多语句都非常精彩,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如第2段描写雨季壶口瀑布特点的句子,表现了雨季时壶口瀑布给人的汹涌可怕、迷蒙疏离之感。中考对品析散文种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考查比较频繁。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请结合语境,任选一个角度,对文中画线语句进行简要赏析。
③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三、技法攻略
1.从词、句、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语言技巧的艺术效果。
(1)把握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时,要注重分析句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从词性分析,动词能够抓住事物的动态特点,形容词能够描述出对象的状态,副词能强调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数量词能使表达准确无误,拟声词能使事物特点生动可感,等等。从词语形式分析,叠词使语言节奏舒缓,增添音韵美;儿化词语使所描述的事物更亲切、可爱;四字词语使语言典雅整齐;等等。从语体色彩分析,口语、方言,可使文章富有地方特色,洋溢着生活气息;书面语、文言词语,可使语言庄重典雅;文白相间可使语言简练,语句错落有致,富有雅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2)分析语句的结构形式特点。
长句,层层修饰,表意细致严密,语势连绵起伏;短句,活泼轻快,简洁明了,铿锵有力。整句,形式整齐而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
(3)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同修辞手法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比喻可以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的特点;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赏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先抑后扬、侧面烘托、动静结合、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等,答题时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2.概括出语句描绘的景、物、人、事的特点。
3.理解人物的心理感受,把握语句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思想。
一、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俯视(fǔ) 漩涡(xuán) 推推搡搡(sǎng)
B.霎时(shà) 雾霭(ǎi) 怒不可遏(è)
C.告诫(jiè) 出轨(yà) 汩汩如泉(gǔ)
D.驰骋(chěng) 迂回(yū) 挟而不服(xi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告诫  如丝如缕  寒噤  怒不可遏
B.弥漫  勇往直前  迂回  前呼后拥
C.横溢  推推搡搡  漩涡  千军万马
D.刹时  博大宽厚  驰骋  振耳欲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敌人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
B.这部电影的场面很壮观,攻击时千军万马一拥而上,真是扣人心弦。
C.他为官清廉,到任何地方调查都不喜欢前呼后拥。
D.自习室非常安静,他不小心把铅笔掉在地上,尽管声音很轻但听得很清楚,震耳欲聋的。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B.文章写了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全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D.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B.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的水。
C.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
D.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6.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1)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 去的水流。(抽、吸、灌)
(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 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罩、贴、盖)
(3)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 去。(磨、刮、剁)
二、文本阅读能力
(一)课内阅读。
阅读《壶口瀑布》选段,完成小题。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③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7.第③段写了关于壶口瀑布哪两方面的内容?
8.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9.第③段中加点的“驰骋”一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拓展阅读
班级开展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0.佳明同学搜集、整理了下面有关壶口瀑布的信息,其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12月15日,受大风降温天气的影响,黄河壶口段开始大面积流凌的现象。②壶口瀑布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也凝结了一排排美丽壮观的冰挂,晶莹剔透,造型各异,与瀑布中飞舞的彩虹交相辉映,为冬日的壶口瀑布平添了几分秀色。③许多游客听着瀑布欢呼呐喊,轰鸣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
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
11.下面是一副关于黄河的对联,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万里长江潇潇细雨知春暖
下联:千年黄河
12.认真观察漫画《黄河纤夫》,描述漫画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寓意。

(三)课外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壶口,壶口
①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一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流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B】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1)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
(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3)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4)请从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处,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C项注音有误,“出轧”的“轧”在这里应读“zhá”。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书写有误, “振耳欲聋”应为“震耳欲聋”。
3.D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D项“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秋日”说法错误,原文是“春寒刚过,山还未青”。并且文章没有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而是正面详细描写了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的气势和水的多样形态。
故选B。
5.A
【详解】A项运用的拟人的修辞,BCD都是比喻的修辞,故选A。
6. 吸 罩 剁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1)“吸”字,生动传神地将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表达出人们对此景象的震撼。而“抽”和“灌”削弱了这种气势。故选“吸”。
(2)“罩”字在此处意思是水雾弥漫将黄河壶口的景观都笼罩在外面,生动传神的将河谷里雾气之大表现出来。而“贴”和“盖”就没有这样的效果,故选“罩”
(3)“剁”字将水拟人化,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7.一是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一是上游的水势。 8.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后文具体描写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铺垫和渲染。 9.好。“驰骋”一词呼应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气势。
【解析】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交代了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写水势之大。
8.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涛声隐隐如雷”“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突出了黄河的气势,为下文做铺垫。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9.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和赏析。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驰骋”原指骑马奔驰,在结构上与上文呼应,内容上突出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 ① 将“开始”改为“出现”(或:删去“的现象”) ③ 在“瀑布”的后面加“的声音”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
第①句有语病,“开始”和“的现象”搭配不当,修改意见:将“开始”改为“出现”(或:删去“的现象”)。
第③句有语病,成分残缺,修改意见:在“瀑布”的后面加“的声音”。
11.滚滚惊涛报冬寒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且下联是写黄河,可从黄河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特点角度来拟写,用“排排黄浪”与“潇潇细雨”相对,“报冬寒”与“知春暖”相对,因此,下联可拟写为“千年黄河排排黄浪显冬雄”。
12.示例:黄河的河床完全干涸龟裂,纤夫们把圆木放在船下,在河床里拉着船前行。漫画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黄河断流的忧思,告诉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仔细观察漫画的每一个构成元素,描述内容,然后联系现实写出寓意即可。
示例:黄土高坡夹岸,河床干涸坼裂,帆船搁浅在河道;纤夫们肩扛手抱,从岸上运来圆木塞到船下——失水之船只能借助圆木的滚动慢移。黄河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履似乎是在呼吁:拯救地球!拯救母亲!寓意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黄河断流。需要拯救黄河。
13.(1)雄心勃勃的黄河得到了释放的舞台,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2)(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
(4)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4)[示例一] 填选项:【A】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示例二] 填选项:【B】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黄河特点和文本关键句子理解。
在晋陕之交的大峡谷深处,黄河塑造了险峻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厚重的文史古迹。秦晋大峡谷的壶口瀑布是最能体现黄河力之美的地方,是最能体现黄河文明、黄河精神的地方。结合文章第③段“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分析可知,正是秦晋大峡谷的两岸的山和地下的石,逼得黄河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也就是说,黄河有幸倚身于秦晋大峡谷,它的雄心勃勃的激情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从而造就出一个伟大而不朽自然景观。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⑦段“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可以概括得出: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根据第⑦段“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包容万千”可以概括得出: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根据第⑧段“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不得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可以概括得出答案: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
根据第⑧段“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第⑧段“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可以概括得出: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采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运用比喻等多种修辞写景抒情。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用黄河水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排除万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托物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文章借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的黄河水,借黄河水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争先恐后,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朝前的形象,象征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排除万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4)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从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
A句:可以从修辞赏析。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运用了六个“是一种……”的句式,故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六个“是一种……”联想丰富,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结合上文“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分析,表现出壶口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悲壮刚烈的气势和豪雄顽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B句:可以从修辞赏析。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运用了连用三个“为什么”的句式,故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三个“为什么”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结合第⑨段“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分析,三个“为什么”连问,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