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课桃花源记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9课桃花源记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3: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09课 桃花源记 讲义
[单元学习任务]
人文任务 语文任务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本单元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2.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3.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9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基本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任务一] 语基构建
一、字音:
俨然(yǎn)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tiáo) 阡陌(qiān mò) 豁然开朗(huò) 间隔(jiàn) 怡然自乐(yí)
二、重点文言词语
1.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离开。)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处处志之(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4.词类活用:
处处志之(动词作名词,做记号)
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
便要还家(省略主语“桃源人”和宾语“渔人”)
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任务二] 资料助读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他对当时的社会憎恨,于是借助文学创作抒发情怀,撰写此文,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任务一] 文本梳理与构建
任务点一 结构导图
任务点二 主旨点睛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副景色优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任务二] 文本学习与探究
任务探究一 内容识记与理解
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和孩子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看到渔人,他们热情邀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明确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从自然环境看,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从社会环境看,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③从社会风气看,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朴。④从生活状况看,桃花源中的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⑤从精神状态看,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乐,自由并福。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对它心驰神往体现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3.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为下文寻找桃花源做铺垫;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
任务探究二 写法品析
4.第1段对桃花林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出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5.《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先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因山口很小,所以光线不甚分明,“仿佛”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也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所发现的情景。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一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首先,桃花源映入眼前的图景真实可信——土地、屋舍、良田、水池、桑竹、阡陌、鸡犬等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其次,“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年待客之道。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也真实可信—“先世避秦时乱”。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骤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任务探究三 思想评价
6.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为下文寻找桃花源做铺垫;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
[任务一] 分析本文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笔法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技法点拨
首先,要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其次,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第三,表达效果可从文章主题,与下文内容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
(1)渔人的“具言”应该是说: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是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受到如此苦难而叹息,也为自己能免受苦难而庆幸。
(2)“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任务二] 文言文句子翻译
一、考点解说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前提是理解文意,理解常用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文言句式等特别的文言现象,是得分的关键。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便要还家”中“要”为通假字,同“邀”,同时这一句为省略句,“便”前省略了“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渔人”。文言文句子翻译题,将对文言文语句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中考的考查重点。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
②选出对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三、技法攻略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做到句句有着落,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直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替、调、补、删。
2.意译。如果语句难以直译,可遵循原文的意思进行意译。需要意译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处理某些词语的典故意义,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较大差别时,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而应该意译;翻译一些采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要意译。
一、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贫穷。
D.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复前行 不复出焉
C.寻向所志 寻病终 D.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便扶向路
C.处处志之 D.渔人甚异之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二、文本阅读能力
8.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文章可以用五个情节加以概括,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忽逢桃花林→ 进入桃花源→ →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语句是对桃花林的景物描写,请问该语句有什么作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作者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他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三、拓展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有改动)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0.请从【乙】文中摘录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1.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调音,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①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②,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③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选自《黄山记》)
【注释】①春申君: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②郁然:浓盛的样子。③凿:挖,开凿。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流水一湾 千里一白
C.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一怒而诸侯惧
D.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②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4)请从【甲】文中找出能表现【乙】文“此正吾父老之幸”的情景的语句。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词类活用。A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D志:作动词,做标记。
2.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离开/房屋;
B.相同,又、再;
C. 寻找/不久;
D.于是/竟然。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句意为: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B.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是介词,沿着、顺着;
C.句意为:处处都做了标记。“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D.句意为: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故选B。
4.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A.古今义都是:形容开阔;
B.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C.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故选A。
5.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后”是时间副词,位于句首,要单独停顿;断句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故选D。
6.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B.“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理解有误。“俨然”:整齐的样子。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
故选B。
7.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平静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
故选C。
8.(1)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迷失桃花源
(2)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3)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
(4)【示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作者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借虚构的故事逃避现实,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本文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性。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课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知,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看到了桃花林绮丽的景色;
根据课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知,渔人沿着桃花林走到尽头之后,在一座山上发现一个洞口,发现了桃花源;
根据课文“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知,渔人顺着洞口,进入了桃花源;
根据课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源人纷纷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
根据课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渔人再去找桃花源的时候,找不到之前的标记,迷路了;
所以这篇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忽逢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等内容。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文中渔人进入桃源后,“一一为惧言所闻”,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这里渔人说的是关于他自己生活的情况,包括现在生活的时代、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等,桃源人“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通过文中以上语句,可以看出,桃源人先祖为躲避战乱来到此地,对外面朝代更替一无所知,所以当渔人告知他们外界情形时“皆叹惋”,另外,分析桃花源人叹惋的原因时,还要与文中桃花源内幸福和谐的生活相结合,这种生活是外界所没有的,即: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他们与世隔绝的时间长,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社会理想的追求。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
该句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看见桃花源时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从侧面描写出桃花源的神秘和美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而通过对渔人的心理和景物的描写,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气氛,暗示可能会出现奇景,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为下文桃源的美好做铺垫。
(4)本题考查评价鉴赏文章主旨。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描写了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那儿,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诚恳。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神往的。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虽是虚构,但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但这种生活在当时远离现实,无法实现,也多少反映了作者的无奈和思想局限性。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9.①桃花源中(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②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就行,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1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1.这反映了他洒脱大方、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分析】9.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词语:①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打扮,穿戴。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②但:只要。识:懂得。何:何必。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句意:(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这一句体现了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
2)乙文“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句意:“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和甲文形成对比。
11.本题考查人物性格。乙文“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是对陶渊明的评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写出他的安贫乐道。古琴与其说是一种乐器,不如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工具。陶渊明的无弦琴正说明了古代士人的精神文明追求。道家的“无中生有”,玄学的有无之辩,其实都是一种关注内心世界的心灵体验。陶渊明的抚而和之,恰是他内心守静、淡泊明志的性格体现。结合乙文“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陶渊明不是真在抚琴,而是面对穷困自得其乐,体现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
【点睛】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
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有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释然感受。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12.(1)B
(2)①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
②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
(3)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仿佛/代词,这样;
B.数字,一/全;
C.表转折,但是/表因果;
D.相同,实在是。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昔,以前、以往;尝,曾经;因,因此;名,名字;
(2)重点词:处,生活在;耕,耕田;凿,打井;鼓,鼓起,即饱。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因此可以断句为: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乙】文“此正吾父老之幸”的意思是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根据乙文中“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可知,“吾父老之幸”指的是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生活安宁祥和,悠闲自在。从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这些语句描绘了一幅田园宁静祥和、男女老少耕织劳作的美丽画卷。因此,甲文中找出能表现乙文“此正吾父老之幸”的情景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参考译文】【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