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课时间的脚印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8课时间的脚印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3: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讲义
[单元学习任务]
人文任务 语文任务
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1.学习用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2.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1.结合标题,理解文章所阐述的事理。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任务一] 语基构建
1.字音:
掸(dǎn) 踪迹(zōng) 烘烤(hōng)腐蚀(shí) 沙砾(lì) 山麓(lù) 沟壑(hè)龟裂(jūn) 帷幕(wéi) 海枯石烂(kū)
2.词义: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烘烤:指用火燥物。烤东西。
腐蚀: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指沙子和碎石。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沟壑:山涧,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任务二] 资料助读
陶世龙(1929—)中国著名科普作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代表作《揭开大地的奥秘》、《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说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铜壶滴漏
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用以表示时间。也有不用水而用沙的。
[任务一] 文本梳理与构建
任务点一 结构导图
任务点二 主旨点睛
这篇文章用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方式以及读懂“时间的脚印”对人类的重大意义,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任务二] 文本学习与探究
任务探究一 内容理解
1.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明确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明确 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3.哪些因素造成了岩石的毁灭?
明确 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雪,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人为因素。
任务探究二 写作手法
4.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明确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5.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6.第27、28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举例子。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任务一] 品析文中的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 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明确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任务二] 学习运用引用
《时间的脚印》一文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句,引出说明对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下面我们学习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
写法指导
在说明文中,引用也叫引资料。所引用的资料范围很广,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时应注意:
(1)引用的内容要准确、真实无误;
(2)引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为说明对象服务;
(3)引用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不可喧宾夺主。
优秀示例:
陆游曾有诗写道:“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翻开唐宋诗卷,你会发现“摩诃池”是一处被频频提到的成都胜境。
一、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粗糙(zào) 沙砾(lì) 浑(hūn)浊
B.龟(guī)裂 沟壑(hè) 浑浊(zhuò) 掸(dǎn)
C.琥(hǔ)珀(pò) 帷(wéi)幕 楔(qì)形 山麓(lù)
D.踪(zōng)迹 裂缝(fèng) 孔隙(xì) 胶(jiāo)结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撺掇 震撼 帷幕 人情世故 B.静穆 孕育 雾霭 海枯石烂
C.眼眶 殒石 驰骋 戛然而止 D.辐射 演绎 旷野 震耳欲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__________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2)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__________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3)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__________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A.堆积 覆盖 填充 B.沉积 堆积 覆盖
C.堆积 沉积 填充 D.沉积 覆盖 填充
4.下列句子中,省略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B.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C.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D.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等……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以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B.《恐龙无处不有》选自阿西莫夫的《新疆域》,文章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大陆的问题,进而引出了“板块构造”这一理论。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观察笔记,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运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我们要有科学探究的精神。
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
②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④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⑤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⑤③ D.④①②⑤③
二、文本阅读能力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7.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8.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9.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10.班级学习小组开展了“时间盘点”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班长收集的材料。
材料一
调查显示,88.5%的受访者注意利用碎片时间,11.5%的受访者不注意。看新闻资讯(49.5%)是受访者利用碎片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其他还有:听音乐(45.2%)、看书(36.0%)、玩社交软件(34.7%)、看剧(33.7%)、网购(20.6%)、玩游戏(18.5%)、收拾归纳(16.4%)、听课学习(14.8%)以及运动(14.4%)等。
材料二
调查显示,利用好碎片时间,60.6%的受访者觉得生活会更加丰富充实,53.4%的受访者觉得做事会更加有条不紊、从容不迫,47.4%的受访者觉得更能够掌控生活节奏,31.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高效完成各种事务,28.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材料三
专家认为,能否利用好碎片时间,需要有整体的规划,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有的人想在地铁上看专业性很强的书,但环境比较嘈杂,可能效率不高,可以考虑看一些轻松的读物。”
(1)材料三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阅读上面三则材料,写出两条关于“碎片时间”的探究结果。
(3)班上很多同学都有拖延症,针对这一现象,请你结合下图,以班长的名义劝告大家珍惜时间。
(二)拓展阅读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
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欧阳自远
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
②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获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③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这还需要科学的确证。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④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甲】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⑤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很早以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6小时,更早的时候只有6小时。正是由于月球的作用,地球自转周期才减缓到现在的一天24小时。月球还以它小小的身躯为地球抵挡难以计数的小天体撞击,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有3.3万个,直径大于10米的有1亿多个。
⑥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0多亿年来,月球和地球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月球一直陪伴着地球“母亲”,增加它的活力,护卫它的安全。
(摘编自《百科知识》2020年第3期)
文本二
关于月球诞生的“大碰撞说”认为,月球最初是由地球被忒伊亚星体撞击时产生的大量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一个大石球,科学家称之为岩浆海。【乙】后来,随着温度降低,球形的岩浆海逐渐冷凝结晶,分异出月幔、月壳和月核。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不同的矿物质结晶顺序不一样,比如,橄榄石和辉石最先结晶,而且比较重,就渐渐往下沉,在岩浆海中心的周围,形成了月幔;后结晶的斜长石比较轻,漂浮在岩浆海的上方,形成了月壳;而岩浆海中心渐渐被月幔包围,成为月核。月球表面冷却以后,又遭受过大规模的陨石撞击,斜长岩的月壳被撞出大量的撞击坑。后来,撞击坑被深部上涌的玄武岩岩浆填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海,而斜长岩质的月壳就成为高地。月海的玄武岩呈黑色,反光性差,而高地的斜长岩为浅色,反光性好,这就形成了我们晚上看到的明亮而又有暗斑的月亮。
(摘编自贾斌《月球岩石透露了多少秘密》)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⑤段在说明月球上撞击坑数量之多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文本一第⑥段总结了月球与地球相伴相护的关系,突出了月球对地球的作用。
C.月球的引力可减缓地球自转速度,在遥远的未来,地球的一天可能更长。
D.月亮看起来明亮而又有暗斑,是因为玄武岩反光性好,斜长岩反光性差。
(2)简要概括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特色。
(3)文本一的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4)【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粗糙(zào)——cāo,浑(hūn)浊——hún;
B.龟(guī)裂——jūn,浑浊(zhuò)——zhuó;
C.楔(qì)形——xiē;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C. 殒石——陨石;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
堆积:(事物)成堆地聚集。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沙石、泥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形容破坏的岩石被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成堆地聚集,应使用“堆积”;
第二空:
覆盖:遮盖。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沙石、泥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形容岩石上有岩层遮盖,应使用“覆盖”;
第三空:
覆盖:遮盖。填充:填补(某个空间)。
形容别的矿物质填补许多生物的尸体,应使用“填充”;
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省略号与“等”只能用一个,可删去“等”;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时间的脚印》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作者运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有误;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
通读几句话可知语段主要讲述“砾岩”保存了历史的痕迹。根据逻辑推断,第④句应为首句,点明说明对象——砾岩;第①句由“砾岩中……”可推知是紧承第④句来说,第②句紧承第①句解释这种现象说明的内容,第⑤③句通过设问,点明了其中蕴含的道理;故排为:④①②⑤③;
故选D。
7.①地壳的运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8.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9.“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解析】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可得:地壳的运动。根据第四段中的“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可得:气候的变化。根据第五段中的“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可得:古生物的状况。根据第六段中的“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可得: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第七段可知,本段列举了三叶虫化石、树木化石的具体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第六段可知,这两处举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9.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很可能”表示猜测,在句中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并没有科学实据。如果去掉,语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相符,“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点睛】解答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10.(1)删去“能否”
(2)示例:绝大部分人注意利用碎片时间;利用好碎片时间会让我们有所收获;要想利用好碎片时间,需要有整体的规划。(答出两条,意思对即可)
(3)示例:一个人一生中能够用来改变世界的时间还不到1/8,我们一定要克服拖延症,珍惜时间,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努力。
【详解】(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病因:两面对一面。修改建议:删去“能否”。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一“调查显示,88.5%的受访者注意利用碎片时间”可知,绝大部分人注意利用碎片时间;
根据材料一“看新闻资讯(49.5%)是受访者利用碎片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其他还有:听音乐(45.2%)、看书(36.0%)、玩社交软件(34.7%)、看剧(33.7%)、网购(20.6%)、玩游戏(18.5%)、收拾归纳(16.4%)、听课学习(14.8%)以及运动(14.4%)等”可知,现在很多人利用碎片时间做很多事情;
根据材料二“调查显示,利用好碎片时间,60.6%的受访者觉得生活会更加丰富充实,53.4%的受访者觉得做事会更加有条不紊、从容不迫,47.4%的受访者觉得更能够掌控生活节奏,31.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高效完成各种事务,28.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可知,利用好碎片时间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根据材料三“利用好碎片时间,需要有整体的规划,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可知,要想利用好碎片时间,需要有整体的规划。
(3)本题考查图表转换。
按一个人一生80年计算,没能用来改变世界的70.5年(睡觉27年,周末22年,日常起居7年,假日7年,交通5年,娱乐2.5年),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9.5年(学习、工作、发明创造);可见一个人一生中能够用来改变世界的时间还不到1/8;启发我们要克服拖延症,提高效率,珍惜时间,为了改变世界而不断奋斗(围绕克服拖延症,改变世界展开表述)。
11.(1)D
(2)文本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文本二的语言更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3)第①段提出月球起源、月球与地球关系的问题;第②段先指出“同生说”和“捕获说”缺乏科学依据,然后由“大碰撞说”对月球形成的解释,得出月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的结论;第③段用岩石样品检测结果,确证了“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
(4)文本一重点说明的是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不必详细说明月球的结构,所以【甲】处略写。文本二的主要内容是揭示月球岩石的秘密,主要通过阐述月球结构的组成及形成过程与月球岩石有密切关系来表现,所以【乙】处详写。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D.根据文本二“月海的玄武岩呈黑色,反光性差,而高地的斜长岩为浅色,反光性好,这就形成了我们晚上看到的明亮而又有暗斑的月亮”可知,本项“玄武岩反光性好,斜长岩反光性差”表述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语言特点。
文本一将月球称为地球的“女儿”,第④段“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运用拟人的手法来体现月球的特点;“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月球的结构;可见文本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
文本二主要阐述月球结构的组成及形成过程与月球岩石有密切关系,“关于月球诞生的‘大碰撞说’认为,月球最初是由地球被忒伊亚星体撞击时产生的大量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一个大石球,科学家称之为岩浆海”,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准确严谨;可见文本二的语言更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3)本题考查说明内容概括。
文本一首段“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提出月球起源、月球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第②段“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获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指出“同生说”和“捕获说”缺乏科学依据;“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说明由“大碰撞说”对月球形成的解释,进而得出月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的结论;
第③段“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通过对检测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检测结果),确证了“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这一结论。
(4)本题考查详略。
文本一文题“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点明说明对象——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文章第②段到结尾段重点说明了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月球的结构不是说明的重点,所以甲处选择略写;
文本二文题“月球岩石透露了多少秘密”点明说明对象——月球岩石的秘密,主要通过阐述月球结构的组成(后来,随着温度降低,球形的岩浆海逐渐冷凝结晶,分异出月幔、月壳和月核)及形成过程(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不同的矿物质结晶顺序不一样)与月球岩石有密切关系(橄榄石和辉石最先结晶,而且比较重,就渐渐往下沉,在岩浆海中心的周围,形成了月幔;后结晶的斜长石比较轻,漂浮在岩浆海的上方,形成了月壳;而岩浆海中心渐渐被月幔包围,成为月核)来表现,所以【乙】处详写。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