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5:3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和(hè) 菜畦(qí) 人声鼎沸(dǐng)
B. 酝酿(niàng) 凛冽(lǐn) 怏怏不乐(yāng)
C. 诓骗(kuāng) 怄气(ǒu) 锲而不舍(qiè)
D. 羸弱(yíng) 瞰望(kàn) 日薄西山(b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3.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确保凯里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多个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本句句意明确,无语病)
B.“当脱贫攻坚的号角一遍遍吹响,背上行囊再出发,向着幸福奔跑!那些藏在心底的柔软,终将支撑我们去远方!”(句中“号角”“行囊”“远方”都是名词)
C.在斯科特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这是一个选择复句)
D.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经济发展”是主谓短语;“基本前提”是偏正短语)
4.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突线钮铜铎。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______________。
A.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B.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
C.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5.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句子排序( )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①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②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
③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④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
①③②⑤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②⑤④①
6.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  ;写景就是  ”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的方法是  ;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7.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人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8、综合性学习
学完本课,班里开展“李可染作品欣赏”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在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拍卖夜场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今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作为今年保利春拍的领衔之作,该画此前预展时估价2.8亿元人民币,引起众多收藏家的兴趣。今晚正式拍卖时以1.8亿元起拍,经过数轮竞价,最终以2.55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达到2.9325亿元。
(2)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出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3)李方听说美术馆正在举行“李可染画作展览”,想去参观,但他妈妈想让他在家好好学习,请你帮忙劝说李方的妈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短文《山水画的意境》,回答下列各题。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⑦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⑧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⑨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9、请将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10、请你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怎么才能获得意境?
11、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第③④段却以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诗词作为论据,是否脱离文章主旨?该论据在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上有何作用和表达效果?
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列举其中2种方法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5年第1辑《时文选粹》)
13、下列选项所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观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A.人生不应“取巧”而要“守拙”。
B.人生应该“不舍昼夜”,不断奋进。
C.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
D.成功离不开恒久忍耐、默默付出。
14、第②③段为读者生动揭示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其中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
15、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读者熟知的西游记故事引起读者兴趣,标题设问,引发思考。
B.第①段中引用的“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这句话,贯穿全 文,用设喻的方式形象说理。
C.第⑤段用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比喻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 形成类比,更具说服力。
D.本文援引丰富,说理形象,语言活泼又不失典雅,所阐述的人生道理对读者启发颇 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我们离经典有多远 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相关素材,便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样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的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⑥《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6.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7.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8.第④段中将故宫博物院和有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
19.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美美与共”的内涵。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河南博物院的“网红”文创考古盲盒,还原故宫太和殿造型的积木,国家宝藏同款香囊花灯……近年来,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国潮”,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国潮”兴起,彰显了文化的自信。
②何为“国潮”?“国”即中国,中国品牌,中华文化,意指传统;“潮”是潮流,既包括新时代的潮流文化,也体现人们的个性追求,意指现代。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原创品牌深植中华文化基因,创意特色风格,打造多样化文创产品而带来的一种消费潮流和风尚。
③___________赋予“国潮”彰显文化自信的动力。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国潮”创造、创新的沃土。汉字符号、文物古迹、诗词歌赋、水墨书法、琴棋书画等文化元素成为“国潮”品牌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源。印有“中国李宁”四个汉字的潮牌服装,京剧元素与现代设计潮流相结合的晨光国粹礼盒,百雀羚与敦煌博物院合作推出的悦色岩彩系列彩妆……正是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潮”的兴起彰显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④创造创新铸就“国潮”彰显文化自信的灵魂。舞蹈《洛神水赋》之所以火遍全国,就在于其创新地采用了水下表演的形式,运用水的漂浮力,营造出衣袂飘举、凌空起舞的美妙姿态。央视节目《书画里的中国》运用3D复现技术、影视演绎等手法,让主持人“穿越”到《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中,看船上的故事、城里的热闹……观众不由地赞叹:文物复活了!正是创作者创造性地将古典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才有了这样神奇的效果。创造与创新,使“国潮”拥有了灵魂,成功引领了文化的新风潮。
⑤___________成为“国潮”彰显文化自信的关键。《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90后年均支出5307元购买国货,年轻人已成为国货消费的主力。中国国力的增强,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品牌的热爱,既而影响了他们的消费理金:选择潮流时尚与品质、性能、价值并重的中国品牌。“传承文化血脉、延续文明之根,希望也寄托在青少半身上。”年轻人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潮流的追捧者、推进者、创造者。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推动“国潮”澎湃发展、彰显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
⑥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国潮”的强势崛起,点燃了中国人的潮流自信,也彰显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20、根据内容,分别将第③段、第⑤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每处限10个字以内)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材料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这则材料可以作为哪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近年来,安踏注重科技创新与创造,采用独创A-FORM缓震科技和TALOON抱紧系统等先进技术打造的举重“吨位鞋”,全方位提供足部稳定支撑,大大降低了足部损伤机率。跳高场上的碳纤维杆,鲶鱼一般“丝滑体质”的摔跤服,最“吸汗”、高效抗菌的空手道服……在运动科技的加持下,安踏让中国品牌闪耀世界赛场。
22、阅读文章,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或身边的人喜欢“国潮”的原因。
答案
A 2.B 3.A 4.C 5.D 6.景与情的结合 写情 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7.归
8、(1)李可染《万山红遍》以近3亿成交创其拍卖纪录
(2)①把“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
②显现 体现
(3)示例:阿姨,我们语文课上正在学习李可染先生写的文章,李方去参观画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欣赏画作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情趣,对我们的诗歌欣赏和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和他一起去,边看边交流,您看行吗?
9、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10、④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②要深刻认识客观对象,作者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11、没有脱离文章主旨。列举李太白的例子论证了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的观点,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这一观点,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2、本文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真实有力地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13、B 14、D 15、C
16.以问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出论据;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17.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18.对比论证。写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越来越大,是和那些表面开放实则封闭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我们的文物“开放度”有待提高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19.(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
20.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轻人的热爱
21.示例:第④段。因为安踏注重科技创新与创造,采用先进技术打造举重“吨位鞋”、跳高场上的碳纤维杆、摔跤服、空手道服……正是这种创新创造,铸就了国货的灵魂,彰显了“国潮”的文化自信,让中国品牌闪耀世界赛场。这则材料,可以证明“创造创新铸就‘国 潮’彰显文化自信的灵魂”的分论点。
22.示例:我喜欢北京冬奥会火种灯的设计,它的设计创意源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长信”指永恒的信念,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在火种灯顶部,象征拼搏的奥运激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是我喜欢“国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