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1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节选)》课件(1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5:3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九课《复活》(节选)
情境导入
塞内加曾说:"灵魂的力量比任何命运都强大。凭着自己的力量,他既能造福于生活,也能给生活带来不幸。"
积极正向的灵魂,可以推翻一切阻碍,唤醒人心,给我们带来新的人生。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所讲述的故事:年轻时风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诱骗并抛弃了玛丝洛娃,使其沦落风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迷途知返的聂赫留朵夫在拯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迎来了新的人生。
聂赫留朵夫的人生,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在受到诱惑时被改变,在灵魂召唤中醒来,在黑暗中寻回自我。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而人生,不过是一场灵魂蜕变的自我救赎。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4.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感受人道主义的人性之美。
作者名片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贵族。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在高加索时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时期长达60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作品艺术水准高,对世界文学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背景透视
1.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年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2.个人背景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突出。
文本探究——人物心理
分析人物心理入手角度
1.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应是他身份、经历、思想感情的反映。
2.从人物自身的行动入手。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因此,人物的行动反映着人物的思想和内心世界。
3.从人物的外貌入手。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折射出人物的经历、命运。
4.从情节的发展入手。人物的性格包括心理总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
5.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答题模板:概括人物心理(术语)+事例分析。
整个探视过程中,玛丝洛娃的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其中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这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玛丝洛娃的“笑” 赏析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段) 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段) 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段)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段)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65段)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段) 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麻木)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的前提条件,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
从探监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玛丝洛娃是一个怎样的人?
特点 文本分析
1、空虚、 玛丝洛娃一见到聂赫留朵夫就习惯性地卖弄风骚
2、麻木 等她认出眼前的男人就是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她只是盘算怎样利用他,向他提了要请好律师帮忙上诉的事,同时向他要了十卢布,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
3、陷入堕落之中。 等她认出眼前的男人就是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她只是盘算怎样利用他,向他提了要请好律师帮忙上诉的事,同时向他要了十卢布,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
4、仁爱与善良尚存,还没有达到死一般的麻木 聂赫留朵夫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有一刹的时间拨开了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所遮住的过往;使她回想起她从不愿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使她在最初一刹把坐在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
答题模板:①特点一+分析;②特点二+分析;③特点三+分析。
整个探视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发生了多次变化,这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称呼变化 心理
(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4段) 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2)"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17段)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19段) 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
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3)"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31段)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34段) 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4)"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3段)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 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68段)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聂赫留朵夫是一名法庭陪审员,是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
②他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
③他经历了一个从内疚、悔罪到赎罪、觉醒、精神复活的完整历程。
复习: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答题模板
1.综合表述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一。①特点一+分析;②特点二+分析;③特点三+分析。
3.分点列举式二。①从……体现出……特点一;②从……体现出……特点二;③从……体现出……特点三。
失望、动摇
理解、怜爱
痛苦、逃避
主旨探究:文章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1)人性的复活 曾经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空虚。直到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个被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终于在压迫中开始苏醒。
(2)道德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3)精神的复活。 当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作为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人的精神开始觉醒。他开始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全部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这让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主旨归纳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在法庭审判之后,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他去狱中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并打算为她奔走申冤,但玛丝洛娃并不相信他。该部分内容展现了聂赫留朵夫发自内心的忏悔,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