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PDF版不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PDF版不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17: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高二年级阶段性联考(一)
诸子的基本认识说明,“辩”明显带有各家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并不是具有一般性
的逻辑论证工具,而是带有表达和阐发各自主张的论辩术,
语文试题
先秦时期,中国逻辑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正名”,也就是名实关系的基础是察实、分物
命题单位:贵州兴义八中高二语文组
而归类,实现对名的正确认识。在这一点上,先秦诸子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虽然诸子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的思想主张不尽相同,但对正名基础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都以“辨同异”为出发点。韩非
注意事项:
有“省同异”,荀子有“辨同异”,墨家有“明同异”等等,都是以辨明同异为基础,来达到正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名的目的。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如果我们以“辨”取代“辩”,那该如何来重新理解中国的逻辑呢?在此,以最为经典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的墨家之“辩”为例:“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对这段话理解的关键是如何解释“辩”。如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果将其解为论辩、辩说,那么,“辩”所涉及的六项任务仅仅依靠“辩”是不能完全实现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吴毓江所撰《墨子校注》中有“‘辩’,陆本、茅本作‘辨’”之说。如果将“辩”解为“辨”,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不仅包括了言谈辩说的语言活动,也可以扩展到人的思雏活动和认识活动。“辨”就与察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实、辨物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以正名为核心,“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解为:用名来模拟实,用辞来表达名的意义,用说来解释名具有这种意义的根据。辨的目
中国逻辑是在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这一特定的思想生态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脱离
的是“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探究万物之本然,对各家之言作出评判;辩的方法
这个思想生态,我们就无从讨论中国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支撑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和演
“以类取,以类予”,就是分类和归类,是一个完整的正名过程,而不是与西方传统逻辑的概
变的中国逻辑,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借助西方传统逻辑教学体系整理而得到的“名辩
念、判断、推理作简单对应。
学”。因此,需要我们从逻辑与哲学关系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
同样,对荀子《正名》的解读,也有类似的问题,荀子提出:“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把“辩”作为中国逻辑的对象,解为论辩、辩学等,即使出现了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
“辨”,也作通假字解,基本上不作区分。按照一般的理解,逻辑主要是思维活动与过程,而
之用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
论辩则更多地表现为语言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与过程,所以,以论辩为主的这部分学说还不
说合于心,辞合于说。”过去是对应于西方逻辑将名、辞、辨说解读为概念、判断、推理,简单
能构成中国逻辑的主体内容。如果将“辩”解为“辨”,则不仅包括了言谈辩说的语言活
地将“辨”理解为与“辩”通假,而忽略了辨说与心、道的关系,没有将“心合于道,说合于
动,也可以扩展到人的思雏维活动和认识活动,“辨”就与先秦时期察实、辨物而度类的思维
心,辞合于说”对辨类、正名的作用作出更深入的探讨。
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也与不同阶段中国哲学讨论的相关主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摘编自翟锦程《逻辑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根基作用》)
“辩”,如果作为具有论证的工具,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辩”作为语言及其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的活动与过程,有其特殊的产生背景。商周时期,“学在官府”,士阶层还没有独立存
A.在以往关于中国逻辑的研究中,“辩”与“辨”基本不作区分,都理解为论辩、辩
在的条件。春秋时期,诸侯国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开始出现,其中以儒、墨两家最为活跃,
学的“辩”
被誉为“显学”。各诸侯国也争相礼贤下士,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人才基础。
B.论辩为主的语言活动及过程不能构成中国逻辑的主体内容,因为逻辑主要是思维活
诸子在阐述各自思想学说的过程中,往往引述《尚书》《诗经》等有关史料来佐证自己
动与过程。
的观,点。这样,从同一史料出发引发出不同的主张。这就要求诸子采用言谈辩说的方法
C.“辨”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了言谈辩说的语言活动,也可以扩展到人的思维活
去阐发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批判和反驳他人的主张。
动和认识活动。
诸子对“辩”的态度是不完全一样的。孟子在“距杨、墨”的过程中,虽不愿辩,但也不
D.中国逻辑一般称为“名辩学”,是独立于西方的将名、辞、辨说解读为概念、判断、推理
得不使用“辩”这种方式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荀子认为辩是君子的一个基本
的学说。
条件,明确提出,“君子必辩”。他认为,辩的目的不是争胜,而是教化礼义、“接人用抴”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用桨引人上船)的“兼术”
A.诸子从同一史料出发引发出不同的主张,“辩”明显带有各家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
墨家设有“谈辩”一科,主张“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同时,
问,因而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墨家也把“辩乎言谈”看作是“贤良之士”的基本条件。但与荀子不同,墨家却主张,“辩,
B.春秋时期,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开始出现,各诸侯国礼贤下士,这些是作为语言及其他
争彼也。辩胜,当也”,辩则争胜。
相关的活动的“辩”的人才基础
韩非子认为,辩是不法、无法或空洞、无实际功用的言论与谈说,视之为“流行之辞”。
C.先秦时期,“正名”以“辨同异”为出发点,在名实关系的基础上察实、分物而归类。
辩说流行对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有直接的危害,具体来说,辩说流行可以使人疑法、坏
D.只有用“辨”来代替“辩”,方可“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
主、乱世,甚至亡国。因此,对这些“淫辞”“辩说”必须加以铲除。
嫌疑”。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