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苑实验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
初二语文 问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本试卷满分125分,含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填涂姓名和考生号。
3.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纸。
试题卷
一(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匀称(chèn) 愧怍(zuò) 素湍绿潭(chuǎn)
B.追溯(sù ) 寒噤(jìn) 一舸无迹(gě)
C.差使(chā) 吊唁(yàn) 草长莺飞(zhǎng)
D.亵玩(xiè) 藩篱(pān) 惟妙惟肖(x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荒僻 烦躁 大庭广众 消声匿迹
B.震悚 取缔 五彩斑澜 因地制宜
C.惶恐 赃物 重峦叠嶂 张皇失措
D.次弟 造型 巧妙绝伦 长途跋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湿地公园的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B.游客沉湎于运河沿途迷人的风光中,真正领略了杭州作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的风貌。
C.几经奔走,问题得不到解决,79岁高龄的老人一字一句将满腹的委屈写在日记里,排解心酸。
D.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炙手可热的话题。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用准确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对物候学有了形象的了解。
B.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背影》《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C.《核舟记》通过对核舟的详细描写,赞扬了雕刻艺人的匠心独运,这篇课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文也选自这部作品。
D.拥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代表作品的英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愤怒谴责了英法侵略者的罪行。
5.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 。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③自古逢秋悲寂寥, 。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④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 ?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⑥《望岳》一诗中表现出杜甫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的诗句是 , 。
6.名著阅读(5分)
(1)“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这段文字选自《 》一文,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散文集《 》中的一篇。(2分)
(2)这本散文集不是专为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故事。你知道这书名的含义吗?除上文和课本里所学的篇目外,你对哪篇有深刻印象?为什么?(3分)
7. 综合性学习(6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瑞典文学院决定把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喜讯传出,立刻在国内引起轰动。据有关人士分析,此次莫言获奖,或可引发文学、语言等专业重新受追捧。在国人为之欣喜之余,也再次激起人们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的热情。
【材料二】莫言接受记者专访(节选)
记者:莫言老师,您好。先向您说声抱歉,这个时候采访您实在是给您添乱了。我知道您这个时候特别忙,也特别累。
莫言:你没有错,都是______①____________ 。
记者:诺贝尔文学奖有错吗?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没有错,只是我们国人对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错了。
记者:_______②__________ ?
莫言: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与奥运比赛不一样,奥运会你得了奖,得了冠军,你就真的是世界第一了!但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不能说你就是最好的,你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有可能一个什么奖都没拿到的,他比你更是一个好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比你的更好,这都不一定。所以对待诺贝尔文学奖不必盲目的迷信。
【材料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各界掀起另一股“莫言热”,与文学无关,只与利益相连。小到烧饼、炉包,大到城市规划,高密以及周边地区都在因莫言分享着这场“诺贝尔”盛宴。难怪高密人都说,眼下高密最知名的特产其实是“莫言”。
(1)请联系上下文,在【材料二】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2分)
(2)请根据【材料二】中莫言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推断,你觉得莫言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会持什么态度,请试着写出来。(2分)
(3)“莫言”与“中国好声音”“舌尖上的中国”“元芳”一起当选2012年流行文化热词,你认为“莫言”为什么会当选为热词?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写出两点理由。 (2分)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5题。
(一)月是乡村明 许进生
月是乡村的风景。
你说。
真的,乡村的月很白很圆,就像一个醇厚的梦。你小小的陋室如积水空明,屋外的竹枝投影入户,如随波交横的藻荇。
你我临窗望月,思接千载,心驰八荒,许多吟哦明月的诗词曲赋都涌上心头,天籁之音如风,是响在天际还是耳畔难辨分明。悠悠时空,绵绵岁月,因为一轮明月当空,仿佛就是窗外山水的凝固和浓缩。
夜的深处,田园朦胧,村舍隐约,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萤火点点,烛灯盏盏……好一幅深幽空阔、安逸静穆的水墨画卷。
月就是戳盖在这幅画卷上的新亮印章。
多美的夜啊!我陶醉在月营造的境界,就要融入画中了,成为一团色彩,竟忘了自己来的使命。
月华柔和清凉,沁透我的肌肤,流入我的血脉,逸我满心的芬芳。
你说:如果没有月,夜能这么恬适?如果没有月,夜能这么富有灵性?月是美的,但没有寂静的水映衬,清辉就会黯然失色;没有澹远的夜空作为背景,皎洁就难凸现。月和乡村浑然一体。
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你周身泛动月晕。
我知道都市的霓虹彩灯中难寻月的面容,都市的喧嚣嘈杂声里难觅这般诗意的夜。我也知道月孤寂清寒不会有辉煌,因为月的光泽源自太阳的照耀。这是常识。
但你说:世上万物都是自然的造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和运行的轨道,得其所就和谐,和谐就能焕发自身蕴蓄的美;而错位了,乱序了,本色就会湮灭,就只能显露丑陋。月何必要争辉煌,月的神韵风采就在“静”中涵纳和舒放。选择就是放弃,有所得就有所失,月与人都如此。
你是离不开这小小的陋室了,这偏远乡村的水和空气把你滋养得明净玉洁,像月一样。
【我觉悟到,我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我的心被月光澄清了,就理解你了。人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我把月光收藏,也把对你的祝福挂在心上。今晚,我又一次念起你:窗外的月依旧那样皎好吗?多少年了,你守着那方天地,耕耘播种,已是桃李满天下,常常让我心生羡慕。
普天之下,月儿无数,可莹清明洁的月就数乡村了。
月是乡村的魂魄呵。
8.本文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但含蓄地讲述了“你”的故事,请仔细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文中的“你”是谁?你的依据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2分)
(2)请写出故事的基本内容。(2分)
9.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
夜的深处,田园朦胧,村舍隐约,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萤火点点,烛灯盏盏……好一幅深幽空阔、安逸静穆的水墨画卷。(请从用词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加点字的妙用)
10.文中【 】处说“我觉悟到,我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中“错误”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是“美丽”的 (4分)
11.文章最后一句“月是乡村的魂魄”与文章开头“月是乡村的风景”,只有两个字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4分)
(二)交通堵塞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①现阶段,交通拥堵已成为世界性“城市病”,各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蒙受的损失十分惨重:中国15座城市每天共损失10亿元,美国年损失680亿美元,英国年损失约43亿英镑,荷兰6年前年损失已经达30亿欧元。最近,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交通拥堵让北京市年损失1056亿元,相当于北京GDP的7.5%。倘若平摊到每辆机动车上,每年每辆车的平均经济损失达21957元。
②交通拥堵和管理并不是新话题,1868年英国伦敦出现第一盏交通灯;大约一个世纪之前机动车开始量产。大量出现的机动车革新了陆路交通,也带来了前所未见的交通大拥堵。实际上,早在古罗马时代的庞贝城,交通管理就已经出现了。
③一项评估报告显示,由于交通拥堵,2010年北京市居民出行受影响的人数平均每天达1381.8万人次,平均每日每人次延误66分钟,根据当年北京市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由此造成的时间价值损失每天高达32386.2万元;每年工作日天数按250日计算,每日8小时,则每年时间价值损失高达809.7亿元。此外,因堵车,汽车行驶时间增加,必然造成燃料的额外消耗;缓慢运行时,驾驶员还需频繁启停车辆,更加剧了燃料的消耗。每年仅在燃料一项上北京市就浪费了722.9万升,平均每辆车每月仅燃油损失就达348.4元。
④交通拥堵还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和交通噪声等。评估结果显示,北京由于拥堵每日多排放二氧化碳1.67万吨,氮氧化物、颗粒物和二氧化硫9.5吨。北京每年由于交通拥堵造成的额外生态环境污染损失为45.2亿元,这还不包括目前很多尚不能量化的损失,如加剧热岛效应、废弃物污染和对沿线自然生态影响等。
⑤十几年前,研究人员就提出,本来通畅的道路上会忽然莫名其妙地出现拥堵,而拥堵的传播是以“激波”的形式进行的。2008年,一组日本物理学家在实验场上重现了车流中的激波。研究人员让22辆汽车均匀间隔,在一条230米长的单车道环路上行驶,并且告诉司机以30千米的时速驾驶。起初,车辆之间相安无事,行驶通畅。但没过多久,车辆之间的距离就开始发生变化,一些车“挤压”在一起,道路上车的密度变得不再均匀。随着时间的推进,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有几辆车一度几乎停了下来。前面的车一旦停下,后面的车也跟随停下。这种车辆密度的变化沿行驶方向的反方向传播,形成了所谓的“激波”。
⑥实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辆车难以察觉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一场显著拥堵。实验测量出来的激波传播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
⑦这个实验向人们解释了为什么开车遇到拥堵,常常以为前方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是当驶离拥堵路段的时候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生。最初可能仅仅是因为某辆车减速或者改道,便形成了向后传播的激波。随后即便始作俑者早已绝尘而去,激波却还在传播,因而后面的车辆会莫名其妙地遭遇堵车。
⑧现在,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已投入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之中,其中包括了数学、物理学和工程方面的专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了许多种数学模型,但至今尚未找到公认的建立模型过程中的首要法则。
12.从全文开看,交通堵塞会带来哪些方面的损失?请概括回答。(4分)
13.阅读第①段划线句,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3分)
1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1)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已经找到公认的建立模型过程中的首要交通法则。
(2)激波是由于前面的车停下,后面的车也跟着停下,从而使车辆密度的变化沿行驶方向传播的现象。
15.阅读“相关链接”,结合上文与你的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可以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做出哪些努力?可以从个人、家庭等角度。(至少两条)。(4分)
【相关链接】
采取措施应对拥堵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正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交通拥堵。如英国伦敦收取拥堵费;香港通过立法为车辆设置了较高的首次登记税;日本东京通过立法规定,车主在购买汽车前,必须由车主居住地警察署出具拥有固定停车位(买、租均可)证明。
上月中旬开始,武义县在城区开展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暨治堵保畅行动,重拳整治八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4日,记者在环城北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发现,这里的车流量并没有因为节日而增加,交通状况良好。美中不足的是,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的现象仍然较多。记者留意了一下,10分钟内就有七八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还有一男一女直接骑自行车闯红灯,让不少司机踩了急刹车。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一)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岕生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演员。③呆白,苍白。 ④苍头,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通“喝”。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B. 客此(客居)
C. 余勉强举大觥敌寒(乐器) D. 竟不得醉(竟然)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4分)
A.大雪深三尺许 高可二黍许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浴雪而立
C.及下船 及郡下,诣太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不复出焉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19.两文皆是张岱笔下的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释】: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写离别之时的自然环境来寄寓自己的离别之情。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2分)
(2)“悲”是全篇之诗眼,那么诗人之“悲”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岁月静静地流淌,记忆渐渐地丰厚。一切都在变化,一切又恍若昨日,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珍贵的东西,虚虚实实、深深浅浅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那样温润如诗,美好如歌!
请以“你在我心灵深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PAGE
6北苑实验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模拟测试
语文答案
一(30分)
1. B 2. C 3.C 4.D
5. ①尚思为国戍轮胎 铁马冰河如梦来 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③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1) 《五猖会》 《朝花夕拾》 (2分)
(2)早晨的花到晚上拾撷,鲁迅先生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
如,《狗 猫 鼠》回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3分)
7.(1)①诺贝尔文学奖惹的祸
②那您认为我们应该对诺贝尔文学奖持一种什么态度呢 (2分)
(2)莫言觉得这些都不太正常,此热与文学无关,只与商业利益相关。不要太迷信诺贝尔奖,要淡然处之。(表述与此大意接近即可) (2分)
(3)示例: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获奖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提高了莫言本人的公众关注度;他的获奖将助推中国文学的发展,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的获奖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象征,一个标志;诺奖在商业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热潮。(答出2点即可)(2分)
二(30分)
8.(4分)(1)“你”是一位乡村老师。(1分)依据:“你守着那方天地,耕耘播种,已是桃
李满天下”等(1分)
(2)故事讲述的是“我”想动员“你”离开乡村到都市去,然而“你”却一直坚持在乡村当一名教师。(2分)
9.(4分)“憧憧”、“溶溶”、“点点”、“盏盏”等叠词的运用(1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月夜乡村比作一幅深幽静谧的水墨画,(1分)写出了月色中乡村景物的淡雅迷人,
渲染了画面隐约朦胧的意境,(1分)烘托出我宁静惬意的心情,也为下文我思想的转
变作了铺垫。(1分)
10.(4分)“错误”指的是“我”劝说(动员)“你”离开偏远乡村到都市去。(2分)“美丽”指的是“我”感受到了乡村明月的美好,也发现了一个纯洁无私、默默奉献的“你”,
领悟到“你”的选择的高尚。(2分)
11.(4分)
结构上:末句与首句形式相同,互为呼应,(1分)由“风景”到“魂魄”则起到了升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1分)
内容上:(可任一角度思考,理解恰当即给分)(2分)
比如:(1)这“魂魄”是乡村教师甘于清贫寂寞、淡泊无私的精神品质,是纯洁执着的理想追求。
(2)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人生结局。乡村教师选择坚守乡村,无私奉献,乡村因他(他们)显得更加美好;
(3)心守一方净土,辛勤耕耘,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世间也因此会显得美好和谐。
12.①造成巨大经济损失;②造成时间价值损失;③造成燃料的额外消耗;④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和交通噪声等。(4分)
13.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交通拥堵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惨重的情况,增强说服力。(3分)
14.(1)第⑧段说,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了许多种数学模型,但至今尚未找到公认的建立模型过程中的首要法则。
(2)第⑤段说,这种车辆密度的变化沿行驶方向的反方向传播,形成了所谓的“激波”。(4分)
15.①尽量不买车,少买车;②尽量少开私家车,提倡绿色出行,如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步行等;③走路和开车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开车不分神;④关注交通路况,不开车道车流拥堵的路段,降低激波造成拥堵的程度。(4分)
三(20分)
16.C (3分)
17.B D (4分)
18.(1)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都消失了)。
(2)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4分)
19.(1)《龙山雪》,作者此时身处官僚之家,他在雪后转晴的晚上到龙山的城隍庙山门赏雪,听曲,喝酒,深夜而归,乐于山水风光,有雅趣却也能融于俗世。
(2)《湖心亭看雪》,记叙了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又遇知音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逸致。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4分)
20.(1)借“衰草遍”,暗写寒风劲吹,渲染一种浓郁的荒凉萧索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浓重的离别之情。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寄寓任务内心的凄冷沉重的感受。(2分)
(2)离别之悲,身世之悲,国难之悲,相逢无期之悲。(3分,写出三点即可)(5分)
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 ( http: / / baike. / view / 167817.htm" \t "_blank ),坐在城隍庙 ( http: / / baike. / view / 68876.htm" \t "_blank )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地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 ( http: / / baike. / view / 6498052.htm" \t "_blank ),拖着满身的冰凌 ( http: / / baike. / view / 67778.htm" \t "_blank )回来了。
PAGE
1
语文答案·第 页(共 3 页)杭州北苑实验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
初二语文 答卷
一、(30分)
题号 1 2 3 4
答案
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6分)
6. ① 《 》 《 》 (2分)
②
(3分)
7.(1) (2分)
(2)
(2分)
(3)
(2分)
二、(30分)
8.(1)
(2)
(4分)
9.
(4分)
10.
(4分)
11.
(4分)
12.
(4分)
13.
(3分)
14.
(4分)
15.
(4分)
三、(20分)
16.( )(3分) 17.( )( )(4分)
18.①
② (4分)
19.
(4分)
20.①
(2分)
②
(3分)
四.(40分)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座位号 __________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