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地点变换的关键句子,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作者运用“地点+连接词”写清楚游览顺序的方法。
2.能读课文,画出表现孔隙狭小的关键句,体会作者运用“见闻+感受”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把喜欢的景物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见闻+感受”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把喜欢的景物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谈话:同学们,周末大家游览恐龙公园了吗?你游览了哪些景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学们游览了恐龙公园这么多的景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他也游览了一处地方,是哪里呢?——《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
(二)把握内容,理清顺序。过渡语: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1.出示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按顺序把路线图补充完整。
2.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3.交流点拨,评价反馈。(1)学生交流画出的表示作者地点变换的句子。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③这是外洞。④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⑤这就到了内洞。⑥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2)把路线图补充完整。
指导方法:这些句子就理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3)再读句子,初识写法。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清楚游览的顺序的?指导方法:作者用“地点+连接词”写清楚了游览的顺序,让地点变换的更自然。
(三)聚焦重点,体会表达。
1.借助图片体会孔隙狭小的特点。
2.出示学习任务二
3.自主学习
4.交流点拨默读第 5自然段,用“——”画出能表现孔隙狭小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狭小的特点写清楚的。简要做批注句子一: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1)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些关键词语体会小船的小,学习作者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狭小。(2)指导朗读。指导方法:作者就是借助自己看到的小船和船进出洞的方式(作者的见闻),写清楚了孔隙狭小的特点。句子二: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了,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了。(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船行驶的方式和作者看到的小船进出洞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体会孔隙的狭小。(2)指导朗读。指导方法:这两处句子作者借助自己看到的小船,写清楚了孔隙狭小的特点。
句子三: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1)引导学生抓住“自以为”这个词体会这一句话写出来作者坐在小船里的感受。然后抓住“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体会孔隙的狭小。(2)指导朗读。指导方法:作者通过写自己亲身过孔隙的感受把孔隙狭小的特点写清楚。
句子四: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1)引导学生抓住“准会”“稍微”“一点儿”“挤压”说出作者过孔隙的感受,体会孔隙的“狭小”。(2)创境朗读。创设游客乘船的情景,引导学生再读的句子,体会作者过孔隙的感受。小结:作者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结合起来,写清楚了孔隙的特点。
(四)读写结合,表达运用。
过渡语: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运用“见闻+感受”的方法,来写一处景物。1.出示学习任务三尝试运用上“见闻+感受”的方法,写清楚恐龙公园“龙塔”这一景物的特点。
2.学生自主练笔,自我评价。
3.展示汇报,二次评价。
(五)课后延伸再选择恐龙公园的一处景物,运用“见闻+感受”的方法,写清楚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