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生物与环境——2022-2023年黑龙江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
一.选择题(共32小题)
1.(2023 牡丹江)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谚语中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谚语中描述的食物链是“虾米→小鱼→大鱼
C.若水体遭到污染,有毒物质在虾米体内积累最多
D.谚语中的大鱼和小鱼是竞争关系
2.(2023 牡丹江)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
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B.弹钢琴的机器人
C.展翅飞翔的雄鹰 D.千姿百态的珊瑚
3.(2023 牡丹江)地球表层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 )
A.城市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2023 黑龙江)为了防风治沙,我国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种草活动,将我国的“植树节”定为每年哪日( )
A.5月1日 B.4月5日 C.7月1日 D.3月12日
5.(2023 黑龙江)学习生物学之后,你一定非常喜欢生物,你能判断出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玻璃门 B.含羞草 C.机器人 D.大理石
6.(2023 黑龙江)水稻受旱出现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土壤
7.(2023 黑龙江)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8.(2023 黑龙江)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草→兔子→狼 B.虫→鸟→鹰
C.光→草→兔子→狼→细菌 D.草→虫→鸟→细菌
9.(2023 绥化)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钟乳石 C.小麦 D.汽车
10.(2023 绥化)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扩散作用
11.(2023 绥化)在生态系统中,下列选项属于消费者的是( )
A.土壤 B.空气 C.动物 D.植物
12.(2023 绥化)沙漠中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13.(2022 牡丹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为( )
A.湿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4.(2022 绥化)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表达中,正确的是( )
A.草→兔→狐 B.草→狐→兔
C.阳光→草→兔→狐 D.阳光→兔→草→狐
15.(2022 牡丹江)下列各项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潮起潮落 B.春华秋实 C.旭日东升 D.夏雨绵绵
16.(2022 黑龙江)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 )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吸水、蓄水和散失水分
C.有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
D.能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17.(2022 黑龙江)我国已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余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3%,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了(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18.(2022 黑龙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体现了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繁殖
D.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19.(2022 黑龙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20.(2022 黑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下列不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
A.植树造林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使用一次性木筷 D.节水节电
21.(2022 黑龙江)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其中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22.(2022 大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3.(2022 大庆)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上述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能进行呼吸 D.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4.(2022 黑龙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在弹钢琴
B.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C.生石花开出黄色的花朵
D.导航里帮我们规划路线的小度
25.(2022 绥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鲸鱼 C.蘑菇 D.小麦
26.(2022 齐齐哈尔)稻田中的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等。往往会造成水稻减产。杂草与水稻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寄生 C.合作 D.捕食
27.(2022 黑龙江)在小麦田中有一条食物链:小麦→蚜虫→七星瓢虫→食虫鸟,如果此麦田被农药污染,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小麦 B.蚜虫 C.七星瓢虫 D.食虫鸟
28.(2022 大庆)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对植物分布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水 D.无机盐
29.(2022 大庆)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兔→鹰 B.草→兔→鹰
C.兔→鹰 D.鹰→兔→草
30.(2022 黑龙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中主要描写了____对生物的影响。( )
A.水 B.土壤 C.空气 D.温度
31.(2022 黑龙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蝴蝶飞舞 B.麦苗生长 C.雨润大地 D.寒蝉凄切
32.(2022 黑龙江)下列有关食物链“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丁是分解者
C.乙、丙之间是捕食关系
D.甲、乙生物的细胞结构相同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3.(2023 黑龙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 。
三.判断题(共3小题)
34.(2022 黑龙江)人在运动时大汗淋漓,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判断对错)
35.(2022 黑龙江)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判断对错)
36.(2022 绥化)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判断对错)
四.解答题(共4小题)
37.(2023 牡丹江)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循环增值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人们想出了“放茸归田”的妙招,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是一种喜欢“吃草”的蘑菇,让它生活在小麦田里,分解前茬小麦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了二氧化碳、水和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改良了土壤。种植的后茬小麦颜色、长势和产量都好于其他未种赤松茸四块里的小麦。
(1)赤松茸是一种喜欢“吃草”的蘑菇,构成它的细胞里有成形的 ,因此是真核生物。它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 来繁殖后代。
(2)赤松茸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参与了自然界中的 循环。
(3)“放茸归田”增加了土壤的能力,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8.(2023 牡丹江)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洋、湿地和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包含了全球97%的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资源的宝库。海洋中的绿藻是全球重要的氧气来源。湿地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多种生态功能,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森林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为全世界以上的陆地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每年能吸收约20亿吨二氧化碳;一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增加降水量。
(1)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其生态功能是 (一点即可)。
(2)材料中划线部分体现了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
(3)“林区空气湿润”是因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把根尖 区从土壤中吸收的绝大部分水分,以水蒸气状态由叶片上的 散失到大气中。
39.(2022 黑龙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草属于 ,兔、鼠等动物属于 。
(2)该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 。
(3)若要表示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和非生物部分。
(4)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繁茂,兔的数量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如果该环境中鹰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蛇的数量将会 。
(5)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生物难以分解且无法排出体外的某种有毒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6)植物细胞中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结构是 。
40.(2022 牡丹江)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稻蟹“共生种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立体种养模式,在稻蟹“共生种养”的环境内,河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通过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实现水稻和河蟹立体开发、互利共生、绿色高效,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水稻和杂草属于 ,它们之间是 关系。
(2)结合材料内容,将该食物链补充完整:杂草→ →人。
(3)此 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
(4)划线句中的内容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 循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2小题)
1.【解答】解:A、谚语中的大鱼、小鱼、虾米都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水中植物为食,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
B、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植物,所表现出来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在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这条食物链中,大鱼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毒物积累最多,C错误。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大鱼以小鱼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A。
2.【解答】解:ABD、慢慢长大的钟乳石、弹钢琴的机器人、千姿百态的珊瑚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不属于生物,ABD不符合题意。
C、展翅飞翔的雄鹰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C符合题意。
故选:C。
3.【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4.【解答】解:为了爱护植被,绿化荒山、绿化荒漠,我国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种草活动。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定把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一是为了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另外,3月12日刚好是惊蛰之后,春分之前,对全国来说,这时候植树是最适宜的。
故选:D。
5.【解答】解:玻璃门、机器人、石头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含羞草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B。
6.【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的生长必须需要水,因此水稻受旱严重缺水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导致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故选:C。
7.【解答】解: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A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符合题意。
C、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解答】解:A、草→兔子→狼,从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捕食者,正确;
B、虫→鸟→鹰,缺少生产者,错误‘
CD、光→草→兔子→狼→细菌,草→虫→鸟→细菌,食物链中没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错误;
故选:A。
9.【解答】解:结合分析可知:“机器人”、“钟乳石”、“汽车”都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而小麦属于植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C。
10.【解答】解:生物生活需要能量,能量主要来自于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物体利用,因此生物都能呼吸。
故选:A。
11.【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故选:C。
12.【解答】解: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有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沙漠干旱少雨,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
故选:B。
13.【解答】解:A、湿地生态系统,只是生物圈的一部分,A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而岩石圈又属于生物圈,B不符合题意;
C、海洋生态系统,只是水圈的一部分,而生物圈又包括水圈,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选:D。
14.【解答】解:A、该食物链正确表达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A正确。
B、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兔不能以狐为食物,箭头指向错误。B错误。
C、该食物链中出现了非生物部分阳光,食物链起点不是生产者,C错误。
D、该食物链除出现了非生物部分阳光外,捕食关系也错误,D错误。
故选:A。
15.【解答】解:ACD、“潮起潮落”,“旭日东升”,“夏雨绵绵”,均属于自然现象,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春华秋实”,说明生物能繁殖,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B。
16.【解答】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营养结构相对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选:A。
17.【解答】解: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3%,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A。
18.【解答】解:生物具有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春燕在筑巢,说明生物具有能繁殖的特征。
故选:C。
19.【解答】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C。
20.【解答】解:A、植树造林,能够净化美化环境,通过光合作用调节碳—氧平衡。A符合。
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B符合。
C、使用一次性木筷,会因为大量使用木材去砍伐树木,造成森林面积减少。C不符合。
D、节水节电,能够节约能源,是低碳生活的表现。D符合。
故选:C。
21.【解答】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的情况下形成的,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故选:D。
22.【解答】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大多是动物)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动物等)组成。
故选:D。
23.【解答】解: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上述现象说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故选:D。
24.【解答】解:机器人不是生物,钟乳石能慢慢长大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石花开出美丽的小黄花,说明生物能繁殖;导航里帮我们规划路线的小度也是电脑提示音,不是生物。
故选:C。
25.【解答】解:A、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B、C、D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A。
26.【解答】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A。
27.【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小麦→蚜虫→七星瓢虫→食虫鸟”食物链中,小麦的级别最低,有害物质含量最少,食虫鸟的级别最高,含量最多。
故选:D。
28.【解答】解: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因此影响这些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故选:C。
29.【解答】解: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错误。
B、草→兔→鹰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正确。
C、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错误。
D、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错误。
故选:B。
30.【解答】解: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述了水滋润着生物,影响了生物的生活,使植物开始萌发。因此诗句中描写的影响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
故选:A。
31.【解答】解:ABD、此三项中的蝴蝶、麦苗、寒蝉都属于生物,都具有生命现象。
C、雨润大地属于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C。
32.【解答】解: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此食物链只有生产者,消费者,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丁是消费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
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甲→乙→丙→丁,丙以乙为食,因此丙、乙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C正确。
D、甲属于植物、乙是动物,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3.【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岩石圈的表面。
三.判断题(共3小题)
34.【解答】解:人在运动时大汗淋漓,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5.【解答】解: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故此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6.【解答】解: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对生物有极大危害。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植物死亡;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还腐蚀建筑物。
故答案为:×。
四.解答题(共4小题)
37.【解答】解:(1)赤松茸是一种喜欢“吃草”的蘑菇,构成它的细胞里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是真核生物。赤松茸是属于真菌,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2)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绝大多数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绝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赤松茸属于真菌,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参与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3)“放茸归田”增加了土壤的能力,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能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
(1)细胞核;孢子。
(2)分解者;物质。
(3)生物能影响环境。
38.【解答】解:(1)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3)根尖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水分以气态的形式从植物体内的气孔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故答案为:
(1)净化水源(蓄洪抗旱)
(2)光合;碳—氧
(3)成熟;气孔
39.【解答】解:(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兔、鼠等动物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属于消费者。
(2)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反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图中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由腐生细菌、真菌等构成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4)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繁茂,兔的数量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该环境中鹰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蛇由于天敌的减少,其数量将会增加。
(5)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受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鹰。
(6)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故答案为:(1)生产者;消费者。
(2)5;食物网。
(3)分解者。
(4)自动调节;增加。
(5)鹰。
(6)叶绿体。
40.【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水稻、杂草属于生产者,两者属于竞争关系。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资料中的食物链:杂草→河蟹→人。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人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原因是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比较简单。
(4)河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说明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答案为:(1)生产者;竞争。
(2)河蟹。
(3)农田;弱。
(4)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