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6 16:1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三国两晋到南北朝的政权如何更迭?
2、东晋南朝的统治有什么新特点?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
4、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有哪些?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江南开发;民族交融;
2、难点:民族交融的趋势及影响;
一、政权更迭
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
1.三国风云
1.三国风云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三国实力对比表
一、政权更迭
晋武帝(司马炎)
晋惠帝(司马衷)
晋怀帝(司马炽)
晋愍帝(司马邺)
统治集团,昏庸无能
八王之乱,耗费国力
胡人内迁,矛盾激化
弱智
→贾后乱政
→八王之乱
匈奴
卷入
316亡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司马衷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久。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汉,相互攻伐。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永嘉之乱),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
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2.东晋与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淝水之战形势图
一、政权更迭
东晋门阀政治
——士族专权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明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曹魏政权开始采取的九品中正制,致使选拔官吏越来越看重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从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族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士族门阀”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十六国概况
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1)政权特点: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2)意义: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存在依靠华夏文化来彰显国家正统的心态。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北方民族内迁
3.南北朝
一、政权更迭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含义: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总览本课,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蜀汉降服南中
五胡
内迁
北方汉人南下
江南
开发
孝文帝改革
十六国汉化
二、民族交融
1.五胡内迁
【思考】五胡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匈奴、羯、氐、羌、鲜卑
背景: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影响:①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②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二、民族交融
2.江南开发
★探究二: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
——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①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最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③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二、民族交融
2.江南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教材P30,概括江南开发的影响(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民族关系: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民族交融
★探究三: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又称孝文汉化)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资治通鉴》
①迁都洛阳,改籍贯
(1)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民族交融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族联姻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2)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民族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裂
统一
政权更迭
民众迁徙
集权回归
民族交融
经济发展
时代特征:
民族政权长期分立 更迭频繁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