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7分)
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黄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wǎn( )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
荡( )然无存 箱箧( ) wǎn( )手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丰功伟绩”是 短语。(1分)
4.画线句子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的讽刺、谴责。(1分)
二、选择题(共2分)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幅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B.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C.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D.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忘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6.你所在的班级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2分)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材料二 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7.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2分)
① 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8.下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的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3分)
四、情景默写(共10分)
9.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中国文坛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让我们漫步文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吟“蒹葭苍苍, "想象《蒹葭》中迷离朦胧的秋境;咏“ , ,上下一 白”,领略《湖心亭看雪》中苍茫浩渺的冬景;品“ , ”,触摸李白在《行路难》中渴望得到重用的复杂情感;赏“ , ”,感 受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比喻传达的刚健昂扬之气;诵 “人有悲欢 离 合 , ,此事古难全。",感受苏轼对人生的思考;读“ , ”,
体会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晨昏变化。
五、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分)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将蛋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集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10.文中的“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1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12.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3分)
13.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3分)
14.“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4分)
换个角度看问题
刘淑萍
①朋友團有人发来一条微信,点开看是四幅图,第一幅是只青蛙,第二幅是个花瓶,第三幅是“天使与魔鬼”,第四幅是“老妇和少女”。图片间有文字:你看到了什么?青蛙?花瓶?天使?老妇?那么请你换个角度看一下,你又看到了什么?
②按照提示,我换个角度来欣赏图片。第一幅图横过来看,青蛙变成了一匹马;第二幅图看白色的部分是个花瓶,但看旁边黑色的部分则是两个女孩的头像;第三幅图看白色的部分是很多身穿裙子的小女孩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再看黑色的部分则完全成了面目狰狞的怪物;第四幅图正着看是位老妪,将手机倒过来180度,看到的竟然是一位漂亮的妙龄少女。
③非常神奇,我佩服制作者的创意。这条微信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多么重要!
④青蛙和马、花瓶和女孩、天使与魔鬼、老妇与少女,有的风马牛不相及,有的是美丑的对立,有的是人生的两端,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影像,竟然可以互换。
⑤想起盲人摸象的寓言,摸到耳朵者,说像簸箕,摸到大腿者,说像柱子,摸到尾巴者,说似绳子。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局部,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摆脱主观成见,观察事物,左看右看,横看侧看,才能看到各种影像,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⑥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 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是说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硬币有两面,人生也有正面和背面。阳光鲜花,青春美貌,友谊爱情,事业成功……这些都是片面;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谁都会经历坎坷挫折,疾病衰老,可能面临背叛失误,生活暗淡无光,郁闷、烦恼、惆怅、痛苦……这样的时候,倘若能够调整思维方式,调整心态,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者换个积极的活法,生活也就充满了希望和快乐。
⑦台湾作家刘墉有一位朋友,与一个离过两次婚的女演员结了婚,当别人说他捡了个剩货时,他说:我开个旧奔驰,虽是三手货,但马力很足。就像我太太,在演艺園20多年,见过多少场面,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 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好菜,又顾家。 其实,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被我遇上了。当别人又说她看不出当年的风采、并不完美时,他又反驳说:我自己也不完美,谁没有往事,谁不是千疮百孔。正因为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所以都成熟都知道珍惜,这种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啊!
⑧人人都有烦心事,遇到烦心事,试着换位思考,让乐观主宰自己,可能就会有好心情,继而带来好运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凡事往好处想,积极努力,可能你很快“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时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世界原来如此美丽!
(选自2017年第11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5.本文作者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3分)
16.文章以朋友圈里的一条微信做开头,有何作用?
(3分)
17.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18.下面的这首七言绝句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谈谈。(4分)
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郭六芳《舟还长沙》)
六、诗歌鉴赏(共6分)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分)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
(3分)
七、作文(共60分)
20.一颗雄心,是高飞的翅膀;一颗爱心,是挡风的屏障。坚强的心能高过大山,纯洁的心能宽过海洋。感恩之心可以获取真情,宽容之心可以赢得尊敬,奉献之心可以温暖人间。一颗心,是一束光;万众一心能把整个世界照亮……
请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àng;qiè;挽
2.富丽堂黄;富丽堂皇
3.并列
4.反语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并列短语;反语
【解析】【点评】(1)字音、字形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语类型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掌握常见的短语类型,结合短语进行正确的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句进行正确理解和判断。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 原有的物体像被洗涮掉一样完全不复存在。
箱箧: xiāng qiè 指大小箱子。
挽手:wǎn shǒu 手牵着手。
2.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富丽堂黄——富丽堂皇。 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
3.本题考查短语类型。“丰功伟绩”是并列短语。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语句运用反语的修辞, 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的讽刺、谴责。
5.【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全幅精力——全副精力,C.直接——直捷,D.忘想——妄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6.【答案】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7.(示例一)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示例二)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8.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有一个“约”字,“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要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知识点】漫画释义;材料探究;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探究题就是通过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进而写出探究的结果。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2)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学生说那条都行,只要说出理解和理由即可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漫画题,可根据漫画构成要素,按照总分的顺序,联系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联系题干,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通读材料,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取主舍次进行概括即可。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可以概括为: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可以概括为: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根据材料三“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可以概括为:古代家规影响深远。
7.解答此题时学生说那条都行,只要说出理解和理由即可。如: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8.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仔细观察漫画,抓住漫画的特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内容,可由整体到局部依次描述,务必将图中信息概括完全。构图要素为:一双筷子,一个盘子,一个“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寓意可以联系节约谈。
9.【答案】白露为霜;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月有阴晴圆缺;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10.【答案】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②从容安排后事。③儿子考上大学时,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④种一棵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答出三点即可)
11.镌刻,原指雕刻。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12.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点明文章主旨
13.年龄大但身体硬朗;热爱乡村生活;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14.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②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③“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等去裂。
(3)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是: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一语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紧扣文章主旨提炼整合,注意直接评价词和间接评价词。先直接从文中找评价词,再根据文中人物言行事件句间接概括出评价词。先总评,罗列评价词,再具体解说(原文+评价词,即从文中……,看出……是一个……的人。)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10.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结合“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概括为: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结合“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最后,存放自己”,概括为:从容安排身后事;结合“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概括为: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结合“‘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概括为: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结合“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概括为: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11.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镌刻,原指雕刻,结合“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分析,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12.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根据文本主要写了爷爷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从容安排身后事,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等五件事,可见文章的标题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文章内容就是围绕“留守乡村的爷爷”展开,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点明其“留守”的快乐与意义,即点明了文章主旨,突出表现爷爷与乡村血脉相连的情结。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第①段“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可见,他身体硬朗,能参加各种劳动;从第②段内容,“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可见他热爱乡村生活;从第⑤⑧段内容,可以看出他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中爷爷带孙女参观故乡时所说的话,可以看出爷爷为女儿种树的目的,不仅是当成一件出生的礼物;更多的是希望用树将城里的孙女与故乡联系到一起,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文中也有表述的句子“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根据这一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15.【答案】换个角度看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以及让生活充满希望和快乐。
16.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举盲人摸象的寓言以及引用苏轼的诗句,论证了“多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这一分论点。
18.能。因为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因换了个角度而发现家的美丽,与本文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世界也会变得如此美丽”这一观点相一致。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中心论点;论据;补充论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议论文的首段常有引出论题划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充当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为:①举例论证: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采取生活中的道理或者名人名言等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加概括深入。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以强调突出论证。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以使论证通俗易懂。
(4)本题考查为论点补充论据的能力。论点与论据之间一定要契合,也就是论据要能证明论点的正确。
15.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概括中心论点为:“换个角度看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以及让生活充满希望和快乐”。
16.本文第一段从朋友圈里的一条微信写起,引出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细读第⑤段可知,举盲人摸象的寓言以及引用苏轼的诗句,这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生动突出的证明了“多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中心论点。
18.细读这首七言绝句可知,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因换了个角度而发现家的美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以及让生活充满希望和快乐。”两者的观一致。
19.【答案】(1)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2)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本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景,表现了江水上涨,几与岸平,风势正好,船帆鼓起的画面。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显然第一幅图与诗中画面相吻合。
⑵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⑴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⑵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0.【答案】【参考例文】
心的舞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题记
也许,你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而从无心注意他们两鬓上日益斑白的发丝;也许,你只是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将商场上的对手打得狼狈不堪,甚至倾家荡产,而此时,你会说,“这是竞争”,而你可曾想,这会招来更多的“虎视眈眈”。
也许,你只是为了自己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欺诈行骗,到头来众叛亲离,却喜滋滋地沉醉于自己苦心得来的”战利品”上。
也许…
也许,在自己心中的舞台上,你一直是一个独舞者。
宇宙由一个微小粒子爆炸开来,从此浩浩苍穹间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地球,人类出现、繁衍,从原始茹毛饮血的时代渐渐发展而来,形成了社会,有了文明。可是,人”个体”的本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只看到别人,而心中不装着自己,他也会有私欲。然而,事物往往都会有一个“度”,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老是眼中只有自己,而不留给别人立锥之地的话,那么,他将永远生活在“自我”中,直至孤独地死去。
古代的帝王天子集专权于一身,可是他若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他若不把百姓装在心中,那么,他很可能就是“覆水之舟”了。而我们现代人更应如此,毕竟,我们没有一呼百应的专权,我们总是要生活在人群中间,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那么,就别做那个独舞者,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
凭栏回首,我们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赠与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心中装着他人就无怨无悔;倚闾眺望,我们将做些什么将得到些什么,眼中看到什么心中藏着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就无愧于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舞台,而在上面舞者,要看舞台有多大,而舞台有多大,要看你心有多大!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个话题作文,话题只有一个字“心”,根据题目提示,可以给这个话题加一个形容词:雄心、爱心、坚强的心、感恩的心、宽容的心、奉献的心等。因此这个作文写作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写有关雄心、爱心、坚强的心、感恩的心、宽容的心、奉献的心等的故事,当然也可以写议论文,写对雄心、爱心、坚强的心、感恩的心、宽容的心、奉献的心等的观点和看法。写作时,首先要拟写一个好的题目,然后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来写。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的五个技巧,一要全面,审清命题的所有信息要素。新话题作文文题的表述一般由导语、材料和要求三部分构成。对这三部分用语要全面关注。尤其是"要求"用语,其内容往往涉及角度、拟题、文体、字数、提示、警示等,大都是刚性要求,不可逾越。二要深入,审清话题概念的内涵、外延甚至一些隐含信息。三要分析,审清材料的内容、含意以及不同的角度。四要推求审出话题背后的"命题意图",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策略和方案。五要抓"点",这样便于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合适的文体、合理的思路,形成最佳写作方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