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浙江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浙江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19: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7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____,____,笃行之”,强调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②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贵在“知”,即思想的创新;更贵在“行”,即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③北宋学者范仲淹____潜心学问,____开创了义庄慈善事业。④这种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学者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1.请将下面两个选项按照正确的顺序填写在第①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A.明辨之 B.慎思之
①《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   ,   ,笃行之”,强调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
2.在第③句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4分)
③北宋学者范仲淹   潜心学问,   开创了义庄慈善事业。
3.第④句中“优良传统”的短语结构类型是   。(1分)
二、选择题(共2分)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说谎话骗人)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捉摸,飘忽不定)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5.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
(2分)
材料一 莫尔斯在设法制造出强大的足以越过大洋的电报信号时一筹莫展。一天,他看到拉车的马匹在驿站被换下来,由此联想到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即每隔一段距离把电报信号放大。这样使问题得以解决。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架桥就是靠修筑桥墩来实现的。当遇到难以打桩架桥时怎么办?发明家布伦特看到蜘蛛吊丝做网时,联想到造桥,顿时恍然大悟,从而发明了吊桥。
(2)活动中有同学就“创新”当场作诗,请你接着写两句。
(4分)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   ;   ,   。
(3)认真观察下面这幅图,谈谈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1分)
四、情景默写(共10分)
6.古诗文默写。
(1)   ,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2)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   。
(6)在前不久的经济高峰论坛上,一企业家在发言结束时说:“转危为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让我们用李白《行路难》中“   ,   ”来激励自己,勇敢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五、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
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还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 (2分)
8.文中敌论点是什么 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3分)
9.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3分)
10.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 (3分)
11.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4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A.脊梁。自信力的有无,B.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2.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3分)
13.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敌论点犯了怎样的逻辑错误?(3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AB两处词语的含义。(2分)
A脊梁_   
B状元宰相    
15.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6.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民族的脊梁”又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一例说明。(3分)
六、诗歌鉴赏(共6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哭,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槽,
她含着笑,扇看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以上内容出自   (作者名)的诗作   (具体诗歌题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   。
七、作文(共60分)
18.[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自主出舱后的第一句话;“飞船工况正常,乘组感觉良好”,这是神舟九号准确完成入轨后,航天员景海鹏发回的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这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时,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依次向地面的报告……
“感觉良好”是许多航天员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感觉良好”可能是临阵前的自信,可能是处事时的从容,也可能是成功后的喜悦。“感觉良好”或许引发了你很多思考,“感觉良好”的背后或许还有很多的故事……
请以“感觉良好”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章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A
2.不仅;而且
3.偏正短语
【知识点】词义理解;递进关系;偏正短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词语的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含义、词语的色彩、适用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2)本题考查关联词。关联词的八种关系及用法:转折关系:通常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的转折和转换,常用关联词有:虽然、但是等;假设关系:通常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的假设和转换,常用关联词有:如果、要是等;并列关系:通常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的并列和转换,常用关联词有:一边、一方面等;递进关系:通常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的递进和转换,常用关联词有:不但、而且等;选择关系:通常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的选择和转换,常用关联词有:是、还是等;因果关系:通常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的因果和转换,常用关联词有:因为、所以等;承接关系:通常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的承接和转换,常用关联词有:首先、接着等;条件关系:通常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语义的条件和转换,常用关联词有:只要、只有等。
(3)本题考查短语类型。短语有五大类,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和补充短语,主谓短语:先说某个事物,再说怎么了,如阳光灿烂;动宾短语:先说某个动作,再说动作的对象,如打开电视;偏正短语:一个是中心词,一个是修饰词;并列短语:前后用词同类,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比如工人农民;补充短语:前面是中心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结构或形容词的程度,如:好极(了)、吃(得)饱。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具体句子中词性会变化,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思考在分辨,所以“ 慎思之 ”应该在“ 明辨之 ”前面,故第1空填B,第2空填A。
故答案为:B;A
2.本题考查关联词。“ 潜心学问 ”和“ 开创了义庄慈善事业 ”存在语义的递进和转换关系,递进关系常用关联词有:不但、而且等,故填“不但;而且”。
故答案为:不但;而且
3.本题考查短语类型。“优良”是形容词,“传统”是名词,所以“优良传统”是修饰语+中心语,故是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偏正短语
4.【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A、“脊梁”指全身骨骼的主干,在该语境下运用比喻的修辞,指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该项加点词语的意思符合句意;
B、“诓骗”的意思是说谎话骗人,欺骗,该项加点词语的意思符合句意;
C、“地底下”指土地下面,在该语境下运用比喻的修辞,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正为之奋斗的正义事业,该项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符合句意;
D、“玄虚”的意思是无法捉摸,飘忽不定,该项加点词语的意思符合句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词语的语境义包括指代内容和附加义。词语的指代内容,需要找准代词所在的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词语的附加义,可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揣摩,重视词语的活用、感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5.【答案】(1)示例:联想往往能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
(2)示例: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
(3)示例: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中学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观察,善于判断,勇于质疑。其次,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捕捉并发展直觉与灵感,善于进行类比和对比,善于联想和想象。但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不够,关键要有创新实践,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衔接仿写;主题活动
【解析】⑴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材料一根据“ 一天,他看到拉车的马匹在驿站被换下来,由此联想到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即每隔一段距离把电报信号放大 ”,材料二根据“ 发明家布伦特看到蜘蛛吊丝做网时,联想到造桥,顿时恍然大悟,从而发明了吊桥 ”,得出结论是“联想”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即“ 联想往往能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 ”。
⑵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句式结构为“创新是……”的是字句(暗喻句)。内容上要注意与前一句构成顶真关系,也要注意句内的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与前两句相谐,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⑶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可知主要内容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再根据图表,可知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其次,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最后要有创新实践。
故答案为:⑴ 联想往往能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

第1空、示例:创新是灯
第2空、照亮前行之路
第3空、创新是路
第4空、引导我们前行
⑶ 示例: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中学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观察,善于判断,勇于质疑。其次,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捕捉并发展直觉与灵感,善于进行类比和对比,善于联想和想象。但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不够,关键要有创新实践,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
【点评】⑴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活动主题,再联系实际生活,结合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⑵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⑶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6.【答案】(1)行人莫问当年事
(2)二十三年弃置身
(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欲为圣明除弊事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置、弊、蜡、炬”等字。
故答案为:(1)行人莫问当年事;
(2)二十三年弃置身;
(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欲为圣明除弊事;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前四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后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
7.【答案】讽刺否定。
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9."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
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1-.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知识点】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引号作用的能力。引号的作用有:表示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表示讽刺和嘲笑;突出强调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分析。
(2)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和概括可围绕以下两点来进行:①中心论点必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概括必须全面、正确、鲜明。②从论点提出的位置来判定中心论点。如:文章标题;文章正文开头第一句话;文章正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文章主体部分,先做一定的论述,再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
(3)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7.“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讽刺否定的作用。这个要结合原文来理解。作者所说的“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前者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后来“只希望国联”的现象提出来的;后者是针对这两个现象和“现在改为一味求社拜佛”的现象提出的。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和一些社会名流不是寄希望于中国人民,不是组织民众抵抗侵略,而是寄希望于其他靠不住的东西和大搞迷信活动,因此作者批判这是“他信”和“自欺”。
故答案为: 讽刺否定。
8.答此题读懂原文内容是关键。②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就是文中的敌论点。⑥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是作者的正面论点。
故答案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9. 总:.一直;一向。只:仅仅。一味:单纯地。结合语境分析,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让国民党政府沾沾自喜,一直向别人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说明除了地大物博这一点之外,其他没有可炫耀的地方。“只希望着国联”意思是仅仅 希望国联,仿佛国联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一味求神拜佛”意思是单纯地求神拜佛,没有自救的方法。但实际上,神佛是救不了自己的,只能自欺欺人罢了。这几个词语极具讽刺性。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 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据此内容分析可得出: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个疑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可看出这句话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故答案为: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11.“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把“埋头苦干的人,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比作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中的暗喻。结合比喻的作用、喻体的特点及语境可得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12.【答案】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13.以偏概全。
14.脊梁:支柱(中坚力量、栋梁、支撑);“状无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5.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16.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的代表。(要结合时代举例)
【知识点】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中心论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议论文阅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观点的把握,难度不大,考生注意理解和掌握观点的呈现,抓关键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文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读异次元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时通读文章,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从语言中国网作者的情感。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应结合时代特征,联系社会生活,在文本的启迪下,摆明观点,运用时代事例进行阐述。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观点的把握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驳论和立论,驳论是要驳斥的观点,立论是作者要树立的观点。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本文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13.本题考查对敌方论据的分析能力。论据是证明论点,本文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这是犯了以偏概全。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 (1)词的意思或内容。(2)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脊梁:支柱(中坚力量、栋梁、支撑)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开放性试题,要结合时代举例,理由要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可。 示例: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的代表。
17.【答案】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追述大堰河的一生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根据对《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堰”的书写。
故答案为: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追述大堰河的一生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大堰河--我的保姆》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全诗分为四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18.【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材料关键词——感觉良好。“感觉"是觉得的意思,表明自己的一种感受。由题目“感觉良好”和材料中“感觉良好"是对既定目标的自我确 认,是对砥砺前行的自我评价,是胜券在握的自我肯定,是轻车熟路的自我展示,是卸下重担的自我释放”的提示,可以明确我们要写的内容给自己的是良好的感受。立意上,应表达完成某一动作或事件后,感觉得良好,进而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 向上的精神风貌。易写成记叙文。
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目的理解,确定选材的方向,然后确定所要写的事件。要写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的动作或事件,是重点,要详细描绘,具体的感觉是次重点,要渲染充分,不能一笔带过。要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自这个动作或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如写自己考试的经历,可以先写进入考场前内心的紧张,在进入考场拿到试卷后的稍稍放松,接着做题的顺手让自己一气呵成完成了整张试卷,最后轻松出场的良好感觉让自己感受到了平时的勤奋刻苦都没有白费;也可以写自己和新同学之间的相处,不善言辞的自己看到新同学成为了自己的同桌很想和他交朋友,但是又害怕他不同意,在内心挣扎之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想说的,最终挑战了自己,也获得了友谊,这样的良好的感觉给自己增加了自信等。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