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反动派挑( )拨离间( ),卑鄙( )无耻。
(2)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 )下去的!
(3)闻一多先生在演讲时,义愤填膺( ),慷慨激昂。
(4)历史fù yǔ( )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最无耻的事情!
(2)反动派挑拨离间,________无耻……
(3)历史________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
(4)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________地来打来杀,
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A.卑鄙 卑劣 赋予 正大光明
B.卑劣 卑鄙 赋予 光明正大
C.卑劣 卑鄙 给予 光明磊落
D.低劣 鄙俗 授予 光明正大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B.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 ,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欢迎。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志愿者不怕付出,当他们默默奉献爱心的时候,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为回馈广大顾客的厚爱,本店打折销售部分特价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看视频,还能看新闻,看直播,深受用户欢迎。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
C.铁人三项赛包括哪些项目 什么时候在我市举行 老师逐一做了回答。
D.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6.比较每组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并说说理由。
(1)A.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B.特务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2)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B.妄图用杀人来达到目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7.整体感知。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题为《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意义?
8.班上开展主题为“见贤思齐,崇尚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做以下的准备。
(1)[观点论述] 英雄一直是根植于民心的榜样形象。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花木兰被小品另类演绎,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的事迹屡遭质疑。“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英雄”,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英雄与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深入思考、鲜明表达。请围绕话题,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 右图与本次活动内容有关,请将该故事简要叙写出来。字数在60字以内。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第五段,然后答题。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我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恰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9.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10.“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找出选文中的一对反义词,并说说其作用。
12.作者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文中“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演讲稿,完成后面小题。
台大高震东校长——震撼华人的演讲
我们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天下有大事吗 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专门找到大事才干。今天上午下课的时候,我和师大校长一块出来,礼堂里有很多废纸。我说不要捡,要等下午学生自己捡 ——同学们,谁丢下这些纸屑就是不爱国。天下无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这就是我的教材。好的,同学们捡起自己脚下的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我给大家讲个关于渍纸的故事。
第一个,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 ”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能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相应改变了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大家说,这张废纸重要不重要 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 “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第二个渍纸的故事,当本届亚运会在小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惊讶。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到处乱刮!外国人一看当然会这样认为:你们中国此时要同日本比,差得远呢!大家不要总是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用,咱们的道德水准还没上来,还差得远!大家说这些废纸重要不重要 所以说,我让大家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万事从小事做起。
(节选)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福特的故事。
15、高震东校长的演讲值得我们深思,“万事从小事做起”,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
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
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6.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17.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这一中心论点。
18.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i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 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i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20.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请用一句话概括。
2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22.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3.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4.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答案
(1) tiǎo jiàn bǐ (2) hènɡ (3) yīnɡ (4) 赋予 2.B 3.B 4.D 5.A
6、(1)A句好,因为A句用简明的语言向面前的敌人发问,发人深思,接着宣判反动派必然灭亡的下场。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又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
(2)A句好,因为A句用“一个”和“千百万个”,“杀死”和“站起来”作对比,给了敌人有力的打击,
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号召人民前仆后继,斗争到底。
(1)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表明了这是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1)示例:英雄是民族精神的守护神。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因此,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南北朝时期,突厥犯边,花家无适龄男丁应征,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屡建功勋,凯旋回朝,辞官上书,荣归故里。(起因、经过、结果、意到即可)
9、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10、杀害李公朴先生吓不倒人民,还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之情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11、反义词:“光明”和“黑暗”。作用:这对反义词,有力说明了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来临,表明了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12.这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强调反人民的势力终会被人民毁灭,从而强调国民党反动派必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13、“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
交替使用两种人称,使对比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14. 福特大学毕业后参加应聘时,将一张渍纸主动捡起来并扔进垃圾篓,就因这样一个小小举动,公司董事长录用了他,最后他让这个公司名扬天下。
15.(示例)就像高震东校长说的“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能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来才能成就大事。校园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同学随意丢垃圾,破坏学校公共设施,其实你丢下的是垃圾,丢掉的是素质,别小看这种小的行为习惯,最终将会影响你今后的发展,切记:细节决定成败。
16.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17.①我年少时偷读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后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并获得身心的沉稳和力量。②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18.①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了上文“阅读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的观点,为下文“阅读是一种心境的释放,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做铺垫。②呼应文章中心论点”阅读是有重量的“,因为”重量“既包括”重“,也包括”轻“。
19.①回归传统阅读,去感受阅读带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量,去收获那种沉入心底的甜蜜和酣畅。②自发性(随心)的阅读,不预设阅读期待,不强迫自己阅读。我们要在阅读中去释放自己的心境和体会生活的美好③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生活的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体现自己人生的精神价值。
20.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意思对即可)
21.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含蓄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22.内容上,强调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23.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4.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