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复习与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共2分)
1.下列句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徐志摩、冰心等一代文豪。
B.《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字仲尼。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被称为“语言大师”,同时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D.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柳”往往象征着惜别、留恋,“松柏”往往象征着顽强、高洁,“子规”往往象征着悲苦、凄凉、哀怨,“鸿雁”往往象征着思乡怀亲、书信,“乌鸦”往往代表着衰败、荒凉。
二、句子默写(共10分)
2.根据提示,默写诗文。
(1)思乡怀人是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① ,② ”两句,简明生动地写出了日暮时分异乡人浓浓的乡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③ ,④ ”两句,通过“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惋惜;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⑤ ,⑥ ”两句,连用三个地名,传达出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
(2)从不同的侧面或层面表达我们的看法是一种智慧。面对大雪纷飞的场景,《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咏出“⑦ ”,显得朴拙;而兄女谢道韫则以“⑧ ”一句加以形容,更胜一筹。生活中在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⑨ ,⑩ ”。
三、基础知识综合(共8分)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百草园虽然是一个人的足迹很少到达的荒园,里面确凿( )长了不少野草。然而,此地的风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相宜的。碧绿的菜哇,紫红的桑shèn( ),yōng( )肿的何首乌根,攒( )成珊瑚珠似的覆盆子,地下的蝉蜕( ),轻倢的云雀,长吟的蟋shuài( )……种种景致怎能不让孩子喜欢呢?
(1)请在语段中的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 改为 (2分)
(3)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代替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 。(2分)
(4)请解释语段中“相宜”一词的意思: 。(2分)
四、综合性学习(共3分)
4.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请你参与“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和,相应也。”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1分)
(2)下图是有关修德养性的一副对联。下联是[ ]。
(1分)
(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你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1分)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总结发言: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齐安①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唐]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②中。
[注]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842 年,杜牧谪迁外放为黄州刺史。②碧伞:荷叶。
5.说意象
(2分)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花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6.悟诗情
(3分)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六、对比阅读(共18分)
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饭疏食
三军可夺帅也
及为相
阖户启箧取书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可以为师矣/太祖常劝以读书
B.学而不思则罔/曲肱而枕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读之竟日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亦在其中矣
9.用“‖”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两处)(2分)
既 薨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则 《论语》 二 十 篇 也
10.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11.结合甲文内容说说,赵普熟读《论语》后,为什么可以做到“处决如流”?(4分)
七、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8分)
月是故乡明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②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③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④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⑤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⑥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⑦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2.作者在第三、四自然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写出来。(2分)
1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来答)(2分)
14.从第四自然段中摘抄与第六自然段划横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15.“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2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2分)
(一)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的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 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大片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6.阅读选段(一),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4分)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1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18.选段(二)详写了冬天百草园捕鸟的活动,请赏析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八、名著阅读(共4分)
19.第三小组以“细品数朵"朝花' ·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 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 分享他们阅读《朝 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①②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甲】子曰:“温故而知
九、作文(共50分)
20.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后,你一定交了很多新朋友,也一定认识了不少文学作品中的“朋友”。
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回忆交友过程中难忘的事,也可以跨越时空,想象与书中人物发生的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书写端正、卷面洁净,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 ACD.正确。
B.有误,《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的作者不是孔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答案】(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论语十二章;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咏雪(《世说新语》)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都是理解型默写。
第(1)题的主题是思乡怀远,根据题干上一些提示的字眼,可以锁定相应的诗句。如根据题干“日暮”“异乡人”“乡愁”等字眼可以锁定《天净沙·秋思》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根据“杨花”“子规”和“ 友人被贬 ”等字眼可以锁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前两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根据“三个地名”可以锁定 《峨眉山月歌》 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2)题的主题是“ 从不同的侧面或层面表达我们的看法 ”,要把握对考查文章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咏雪》中谢太傅发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只有两人作答,一是侄儿谢朗,即“兄子胡儿”,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是侄女谢道韫,在谢朗回答的基础上辩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且从谢太傅对谢道韫的回答“大笑乐”和作者介绍谢道韫“即公大兄无亦女……”可知他们更倾向于谢道韫的回答。因此 ⑦⑧分别是“ 撒盐空中差可拟 ”“ 未若柳絮因风起 ”。《论语》十二章表达不同的主题,符合题干“从正面学习”“从反面借鉴”的篇目也就是《述而》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本题中写最后两句。
故答案为:(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 而改之
【点评】第(1)题和第(2)题都是考查理解型默写。作答默写题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要做到答题内容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3.【答案】(1)záo ;椹; 臃 ; cuán ; tuì ;蟀
(2)哇;畦;倢;捷
(3)人迹罕至
(4)合适,符合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释;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1) 确凿(záo ): 非常确实。
桑椹:中药名。为桑葚呈红紫色时采收晒干或略加蒸后晒干的制品。性寒味甘,能补肝益肾,滋阴养血,聪耳明目,止渴生津。
臃肿: 肌肉肿胀,转动不灵活。也比喻机构庞大,工作效率很低。
攒(cuán)成 :聚拢;集中;攒聚;;凑在一块儿。
蝉蜕(tuì): 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外壳,可入药。
蟋蟀: 昆虫名。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雄的善鸣﹐好斗。也叫促织。
(2)菜畦: 指菜地 。
轻捷: 轻快敏捷。
(3) 人迹罕至: 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4) 此地的风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相宜的意思是此地的风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合适的。据此可知“相宜”的意思是:合适,符合 。
故答案为:(1) záo ;椹; 臃 ; cuán ; tuì ;蟀
(2)哇
畦
倢
捷
人迹罕至
(4) 合适,符合
【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本题考查根据词义写成语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中的有关信息写成语。
(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的意思,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提示去分析,然后即可正确解答词语的意思。
4.【答案】(1)和谐
(2)甲
(3)(示例)同学们,刚才双方的辩论都十分精彩。“和而不同”是面对不同见解时的一份平和与豁达,是与人意见相左时的理解与尊重。因此说,“和而不同”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社会交往。
【知识点】其他常识;诗歌对联;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1)“和, 相应也” ,即“和”是互相应和、调和。故可判断“和"的本义是“和谐”。
(2)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一般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悟”为仄声,“今”为平声。由此判定[甲]是下联。
(3)拟写总结发言,既要有称呼,又要对双方的观点有一定了解,辩证地看待双方的辩论,指出我们应有的态度。注意语言要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1) 1、和谐 (2) 1、甲 (3) 1、(示例)同学们,刚才双方的辩论都十分精彩。“和而不同”是面对不同见解时的一份平和与豁达,是与人意见相左时的理解与尊重。因此说,“和而不同”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社会交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结合活动主题和题干的提示语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对联,准确把握对联文字所蕴含的道理,进行正确的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解答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要结合提供的材料内容,进行正确的判断,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得体。
5.【答案】傍晚;西风
6.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意象的理解。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意象的理解。由第一首诗中的“落日”可知,所写是傍晚时的景色。由第二首诗中的“入暮”可知,所写也是傍晚时分的景色。两首诗中都有“西风”一词。据此可作答。
6.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杜诗:杜牧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此时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他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风荷“相倚”“回首”之状,似若有情,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杨诗:拟人,用荷花的“深藏”的娇羞之态,似是“愁热”,实则写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表现了诗人怜爱与欣喜喜悦之情,富有生活情趣,活泼雅致。
7.【答案】吃;改变;等到;打开
8.C
9.既 薨 ‖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 则 《论语》 二 十 篇 也
10.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②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像流水一样。
11.《论语》中的内容,涉及到学习、处事和个人修养,对赵普处理政事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所以他处理政事速度很快。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论语十二章;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4)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选文,理解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 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乙】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7.①句意:吃粗粮。饭:吃;②句意: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夺:改变;
③句意:等到做了宰相。及:等到;
④句意: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启:打开。
故答案为: 吃
改变
等到
打开
8.A.凭借,介词/拿,动词;B.但、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不译,表顺承关系的连词;C.都是代词;D.爱好,动词/乐趣,名词。
故答案为:C
9.结合“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分析,“既薨”省略了主语“赵普”,“薨”是谓语,故在“薨”后断句;“家人发箧视之”中“家人”是主语,“发箧视之”是动宾词组,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不可中断,故在“之”后断句;“则《论语》二十篇也”是在解释“之”;再结合句意“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可断句为: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故答案为:既 薨 ‖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 则 《论语》 二 十 篇 也
10.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不义(不正当的手段)、于(对)、如(像)”要理解正确;
②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及(等到),次日(第二天),临政(处理政事),处决(处理决断)” 要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②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像流水一样。
11.结合【甲】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论语》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结合“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知,《论语》还告诉我们如何处事和提高个人修养;据此可知,《论语》中的内容,涉及到学习、处事和个人修养;
结合【乙】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可知,赵普晚年读《论语》,对他处理政事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所以他处理政事速度很快。综上可知,《论语》中的内容,涉及到学习、处事和个人修养,对赵普处理政事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所以他处理政事速度很快。
故答案为: 《论语》中的内容,涉及到学习、处事和个人修养,对赵普处理政事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所以他处理政事速度很快。
12.【答案】黄昏数星星,摇知了;看明亮、梦月亮、摸鸭蛋。
13.用世界各地的月亮和故乡的明月做对比,以突出故乡的月亮格外令人思念。
14.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
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3)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诼条总结即可。
(4)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
12.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着,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蒂火,然后上树一摇,成样的知了落下来,比白天用嘴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可以概括出:数星星,捉知了:从文中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清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可以概括出: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
故答案为: 黄昏数星星,摇知了;看明亮、梦月亮、摸鸭蛋。
13.这篇文章作者写作的重点是故乡月,表达的是对故乡月的赞美,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令之情。文中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目亮,还有朗润完的目亮时提到"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荤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然而,每值这样的良愿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月的小月亮”,都表现了写它们都是为写故乡月作陪衬,烘扦出故乡可爱的小月亮在我的心中独具魅力,从而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故答案为: 用世界各地的月亮和故乡的明月做对比,以突出故乡的月亮格外令人思念。
14.第⑦段画线部分写的是怀念故乡的小月亮,与之照应的应该是第6段对故乡月亮的描写,即“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15.注意题目中“借月抒怀”的要求。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等。任意写出两句即可。
故答案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答案】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其喜爱之情。“停”字无法表现出这种情态和情感。②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飞得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无法表现出这个意思。
17.拟人。将油蛉、蟋蟀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叫声的动听,表达了作者对它们及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18.连用“扫、露、支”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写出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表现了雪地捕鸟的乐趣。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拟人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从词语角度对语句的品析。答题格式:什么词语+写出什么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有什么效果,而替换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对语句的品析。答题格式:什么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
(3)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要结合上下文,要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角度去分析。
16.“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其喜爱之情。“停”字无法表现出这种情态和情感。“窜”字写出了叫天子飞得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无法表现出这个意思。
故答案为: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其喜爱之情。“停”字无法表现出这种情态和情感。②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飞得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无法表现出这个意思。
17.“低唱、弹琴”是人的动作,这里拿来写动物,所以是拟人修辞,表达作者对动物以及对百草园的喜爱。
故答案为: 拟人。将油蛉、蟋蟀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叫声的动听,表达了作者对它们及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18.加点的词是捕鸟的动作,这些动作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达捕鸟的乐趣,
故答案为:连用“扫、露、支”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写出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表现了雪地捕鸟的乐趣。
19.【答案】①《父亲的病》;②示例:父亲要求“我”在看五猖会前背书,使“我”没有了看会的兴趣,内心充满痛 苦和失望 ;③示例: “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②《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③《五猖会》中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④《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0.【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加话题的作文。审题的关键词语是“朋友”,这个词语规定了本次作文应以写人记事为主,这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以真情来打动读者。文章可以具体写一个朋友,也可以并列详写两个或三个朋友,不同人,不同事,不同特点。也可以跨越时空,想象与书中人物发生的故事。比如:和李白一起去旅行,写一写旅行途中发生的故事。文中写人记事,采用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可运用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微妙的表情,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目的要突出,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