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44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记者:您和雷锋都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
袁老: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记者: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雷锋有一张拉手风琴的照片,您也喜欢拉小提琴,听说还写诗,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文艺青年。
袁老:是呀,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
记者:听说您很受年轻人喜欢,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分享?
袁老:成功就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
(摘编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2020年第1期)
材料三: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摘编自《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四川在线》2021年5月22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中袁隆平援引数据可知,自1976年起15年间,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
B. 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C. 袁隆平出生在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差的旧中国。他怀着拳拳赤子心,立志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
D. 作为和雷锋同时代的人,袁隆平认为“学习”“奋斗”不容忽视,但偶然的“灵感”“机遇”更为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怀境界。材料一中袁隆平的来信,就展现其非凡的修养和学识。
B. 材料二中,记者的提问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
C. 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
D. 袁隆平认为,如果总想着享受,就不会有心思搞科研。可见,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保持住静气与专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袁隆平“功名之下不忘初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B.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C.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D.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4. 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生活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也一定会是“这样的”。(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文本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5. 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 文本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 文本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 文本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6.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作者是如何刻画新媳妇、香雪和水生嫂这些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 很多年过去了,那个中秋之夜的动人故事因为有了这篇《百合花》而永远的芬芳在我们的心间。如今,又一年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请分别为通讯员、新媳妇写一段致敬词,以缅怀那些为了我们今日幸福生活而奋斗追求过的美好灵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1】。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2】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快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3】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4】、热烈;她们笑着,笑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8. 下列对选文中环境描写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车时的夜景: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她单薄的身体。——四周的旷野和寒冷的环境,烘托出香雪错过了车站在离家很远的夜晚内心的担心与害怕。
B. 途中周围的景色: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月夜下的景色柔美庄严,衬托出香雪终于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铅笔盒时内心的满足愉快,也不再感到害怕。
C. 赶路回家时的环境描写: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溪水的欢快流动衬托出香雪经过短暂的心理活动,想出跟娘解释换来铅笔盒的理由后内心的轻松愉悦。
D. 见到乡亲时周围环境: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群山发出了回声,表现了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而感动不已。
9.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雪盼望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会再三盘问她如何拥有这个新的磁铁铅笔盒,这个细节表明人物虽然淳朴但也有爱炫耀的虚荣心。
B. 文中写香雪回忆凤娇劝她拿旧汗褂换几块糖的往事,是为了引出她想出了“骗”的办法,跟娘解释用鸡蛋换铅笔盒的理由。
C. 文中把隧道比喻为“大山的一只黑眼睛”,生动形象地表现隧道作为大山观察、认识、联系外面世界的窗口,对于山村的重要作用。
D. 结尾句“哦,香雪!香雪!”既是姑娘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迎,是大山对她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作者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10. 在文中【】内填入词语。从“奔放,热烈,严峻,严酷,新奇,新颖,冷静”这几个词中挑选,按顺序排列。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 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 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 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12. 下列对《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中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碧”二色都富有生命的力度,勃发着生命的光彩,再加上“遍”“透”的程度修饰,一派蓬勃生机跃然纸上。
B. “漫江碧透”中的“漫”极有特色,它是“遍布”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霜天,也暗指当时我国的政治气候。
13. 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4 补写出下面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__。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 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 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 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 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 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 从湖南农村走出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 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18. 下列诗句中和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雪莱《致云雀》)
A.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冰心《繁星》)
B.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闻一多《死水》)
C.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D.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还有意义?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①____ ,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②_____。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③_____。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20.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沁园春·长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着强烈动感、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②其意象亮丽,意境壮阔。③从作者笔下,自古寂寥的秋富有动感,昂扬着顽强的生命力。④视野开阔,所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雄峻。⑤以上阕“看”字总领的几句为例,⑥入词的意象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⑦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⑧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五、写作(60分)
21. 作文。
青春是花样年华,每个生命都有对青春价值的诠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在那条绣着百合花的婚被的映照下,美丽新媳妇的青春愈加美好纯真,而小战士为战友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青春的脚步奋力追逐火车的“香雪们”则表现出了山村女孩对现代生活和全新世界的勇敢追求……
他们的青春因富有价值而美丽动人,你心中有这样的青春故事吗?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阿克苏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44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记者:您和雷锋都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
袁老: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记者: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雷锋有一张拉手风琴的照片,您也喜欢拉小提琴,听说还写诗,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文艺青年。
袁老:是呀,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
记者:听说您很受年轻人喜欢,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分享?
袁老:成功就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
(摘编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2020年第1期)
材料三: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摘编自《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四川在线》2021年5月22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中袁隆平援引的数据可知,自1976年起15年间,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
B. 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C. 袁隆平出生在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差的旧中国。他怀着拳拳赤子心,立志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
D. 作为和雷锋同时代的人,袁隆平认为“学习”“奋斗”不容忽视,但偶然的“灵感”“机遇”更为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怀境界。材料一中袁隆平的来信,就展现其非凡的修养和学识。
B. 材料二中,记者的提问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
C. 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
D. 袁隆平认为,如果总想着享受,就不会有心思搞科研。可见,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保持住静气与专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袁隆平“功名之下不忘初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B.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C.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D.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4. 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生活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C 3. A
4. ①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写信批驳错误观点(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②要立志报国,爱岗敬业。(“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③要勇于奋斗,乐于奉献。幸福来源于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④要努力学习。知识是灵感、机遇的基础。⑤要淡泊名利,不忘初心。(“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⑥要有健康的个人爱好(“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错误,材料一中“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可知“2000亿千克”是“增产粮食”而非“粮食产量”。
B.“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错误,材料一“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选项表述缺少范围副词“一般”,而选项中“双季早稻米质差”过于武断。
D.“但偶然的‘灵感’‘机遇’更为重要”错误,由材料二“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可知,此处所指“灵感”是思维灵活,袁老所谓“机遇”是给“有心人准备”的,因此这里所说的“灵感”和“机遇”是必然性结果。且“更为重要”强加逻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内容的能力。
C.“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错误,原文为作者概括,非袁隆平自述;“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是“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从时间段上看,袁隆平已经“功名在身”(即将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前已经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从“仍在稻田里工作”,可见其“不忘初心”。
B.“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反映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
C.“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反映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
D.“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反映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可见要实事求是,治学严谨。
“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可见,他和雷锋一样,历经苦难,而不忘矢志报国。这告诉我们,要立志报国,爱岗敬业。
由“汗水就是奋斗”可见,要勇于奋斗,乐于奉献,幸福来源于奋斗。袁隆平一直脚踏实地地认真埋头搞科研,朴素平凡而伟大,告诉我们平凡造就伟大。
从“成功就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可见,要刻苦学习,把握机遇。认为知识是灵感、机遇的基础。
由“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可见,要淡泊名利,不忘初心。
由“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可以告诉我们,要有健康的个人爱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也一定会是“这样的”。(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文本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5. 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 文本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 文本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 文本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6.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作者是如何刻画新媳妇、香雪和水生嫂这些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 很多年过去了,那个中秋之夜的动人故事因为有了这篇《百合花》而永远的芬芳在我们的心间。如今,又一年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请分别为通讯员、新媳妇写一段致敬词,以缅怀那些为了我们今日幸福生活而奋斗追求过的美好灵魂。
【答案】5. C 6. ①文本一,通过对新媳妇肖像、神态、动作的描写,突出了作为新媳妇所具有的害羞、内向的性格特点。如“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②文本二,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香雪那洁白无瑕的心灵。成功地表现出香雪作为一名少女的敏感、纯真和善良。例如“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③文本三,通过两个富有想象的比喻,诗化了水生嫂的劳动场面侧面表现了水生嫂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如“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7. ①通讯员:你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老乡,你用自己的精神感染了整个中华民族。你的生命虽然短暂,你的精神却将长存。向你致敬,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小通讯员。
②新媳妇:被面上的百合花也没有你的心灵美丽,小通讯员衣服上的密密针脚是你对子弟兵爱的象征。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在你的身上,体现着军民鱼水般的深情。向你致敬,拥军爱军的模范。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理解错误。香雪并非爱慕虚荣,她想在镇上的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可见女孩儿的追求和美好的心灵世界,保留了纯真质朴,不能说这是乡村文化的失落。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文本一中,“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为肖像描写,“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为动作、神态描写,通过对新媳妇肖像、神态、动作的描写,突出了作为新媳妇所具有的害羞、内向的性格特点。
文本二中,“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为心理描写,成功地表现出香雪作为一名少女的敏感、纯真和善良。“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为动作描写,文章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香雪那洁白无瑕的心灵。
文本三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为两个比喻句,文章通过这两个富有想象的比喻,诗化了水生嫂的劳动场面侧面表现了水生嫂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及写致敬词的能力。
对于拟写致敬词,要抓住人物事迹特点和人物所反映出的品格特质。小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们的生命而勇于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纯朴但又勇敢,体现出一个革命战士的思想品格。阅读小说,读者都被了的纯朴、勇敢感动,虽然他年纪轻轻就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他的精神却感染了整个中华民族,他的形象也将长久地为人们所铭记。可以从以上分析中总结出致敬词的内容。
新媳妇是一位真心热爱子弟兵的形象。她献出自己作为嫁妆的棉被,在小通讯员牺牲后仍然坚持给他缝补衣服上的破洞,又主动要用自己的棉被与小通讯员一起下葬。这些行为都体现出新媳妇对人民军队真诚的热爱,体现着人民军队与人民间的鱼水关系。可以综合以上分析,总结出新媳妇的致敬词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粘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1】。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2】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快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3】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4】、热烈;她们笑着,笑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8. 下列对选文中环境描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车时的夜景: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她单薄的身体。——四周的旷野和寒冷的环境,烘托出香雪错过了车站在离家很远的夜晚内心的担心与害怕。
B. 途中周围的景色: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月夜下的景色柔美庄严,衬托出香雪终于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铅笔盒时内心的满足愉快,也不再感到害怕。
C. 赶路回家时的环境描写: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溪水的欢快流动衬托出香雪经过短暂的心理活动,想出跟娘解释换来铅笔盒的理由后内心的轻松愉悦。
D. 见到乡亲时的周围环境: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群山发出了回声,表现了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而感动不已。
9.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雪盼望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会再三盘问她如何拥有这个新的磁铁铅笔盒,这个细节表明人物虽然淳朴但也有爱炫耀的虚荣心。
B. 文中写香雪回忆凤娇劝她拿旧汗褂换几块糖的往事,是为了引出她想出了“骗”的办法,跟娘解释用鸡蛋换铅笔盒的理由。
C. 文中把隧道比喻为“大山的一只黑眼睛”,生动形象地表现隧道作为大山观察、认识、联系外面世界的窗口,对于山村的重要作用。
D. 结尾句“哦,香雪!香雪!”既是姑娘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迎,是大山对她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作者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10. 在文中【】内填入词语。从“奔放,热烈,严峻,严酷,新奇,新颖,冷静”这几个词中挑选,按顺序排列。
【答案】8. D 9. A
10. 新奇 冷静 严峻 奔放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D.“表现了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而感动不已”错误。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主题,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现代文明所唤醒,也热切地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但也有爱炫耀的虚荣心”错误。这个细节表明香雪淳朴,而且自尊自爱。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空,新颖:新奇,别致。新奇:新颖奇妙、新鲜奇妙。此处形容香雪得到“小盒”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觉得台儿沟很是新鲜奇妙,故应用“新奇”。
第二空,冷静:意思是人少而静,不热闹或是人沉着而不感情用事。此处运用拟人修辞,形容铁轨思想沉着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应用“冷静”。
第三空,严酷:残酷、残忍;严厉严格(特指局势的危机)。严峻:1.严厉,严格;2.犹险峻。此处与“温厚”对应,形容大山严厉,应用“严峻”。
第四处,奔放:形容思想、感情等尽情地表露,无拘无束。此处是说姑娘们无拘无束,尽情表露自己的思想,与“热烈”并列,应用“奔放”。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 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 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 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12. 下列对《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中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碧”二色都富有生命的力度,勃发着生命的光彩,再加上“遍”“透”的程度修饰,一派蓬勃生机跃然纸上。
B. “漫江碧透”中的“漫”极有特色,它是“遍布”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霜天,也暗指当时我国的政治气候。
13. 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1. B 12. B
13. ①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②“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错误,应该是“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B.“沉重的感受”错误,与语境不符,体现的应是江水清澈澄碧,给人美好又充满生机的感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文章开篇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写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4. 补写出下面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 欲渡黄河冰塞川 ④.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⑤. 今日听君歌一曲 ⑥. 暂凭杯酒长精神 ⑦.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⑨. 野芳发而幽香 ⑩.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渡、暂、幽、繁等。
四、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__。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 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 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 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 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 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 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18. 下列诗句中和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雪莱《致云雀》)
A.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冰心《繁星》)
B.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闻一多《死水》)
C.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D.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答案】15. C 16. B 17. C 18.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结合第一空前文“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可知这首词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因此第一空应该选择“峥嵘岁月”。
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结合第二空前后文“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知第二空内容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深火热”与语境相符。因此第二空应该选择“水深火热”。
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段是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和概括,字里行间更符合语境。因此第三空应该选择“字里行间”。
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结合后文“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说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在词中展现得如何,因此第四空应该选择“淋漓尽致”。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时间状语,一般放在语句的前面,排除CD。
A项“这样千千万万个”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在前面,应该改为“千千万万个这样”,“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应该改为“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有三处语病:
一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
二是“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改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三是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应该在“最后”后面加上“成为”。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是比喻,“歌唱着”是拟人。
A.是拟人的修辞,“抬起头”“感谢春光的爱”把花人格化。
B.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珍珠似的白沫”是比喻,“笑”是拟人。
C.是比喻的修辞,“通行证”“墓志铭”是比喻。
D.是顶真的修辞。“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是顶真。
故选B。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还有意义?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①____ ,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②_____。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③_____。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答案】 ①. 而是人需要耕种 ②. 还要改进方式 ③. 教育是目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面“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说明后面应当反过来表达,且需要用“而是”衔接;再联系后句“尤其是中小学生”说明这里的内容确实应当强调人需要耕种,因此可以写“而是人需要耕种”。
第二空,联系后文“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以及“这样的劳动方式”“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等句子,可知这里说的是劳动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因此可以写“还要改进方式”。
第三空,根据前文的“导向”,以及后文的“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说明需要注意劳动教育的目的,还要与“劳动是手段”对应,因此可以写“教育是目的”。
20.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沁园春·长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着强烈动感、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②其意象亮丽,意境壮阔。③从作者笔下,自古寂寥的秋富有动感,昂扬着顽强的生命力。④视野开阔,所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雄峻。⑤以上阕“看”字总领的几句为例,⑥入词的意象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⑦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⑧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答案】(1)①“秋景”改为“秋景图”(2)③“从”改为“在”(3)④“视野”前加“作者”(4)⑦“百舸”和“争流”位置互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搭配不当,“描绘”一般后面接的宾语是“画面”,且“一幅”也应修饰“画面”这样的词,因此“描绘一幅秋景”搭配不当,应将“秋景”改为“秋景图”。
③用词不当,应将介词“从”改为“在”。
④成分残缺,“视野开阔”前缺少主语,应在“视野”前加“作者”。
⑦语序不当,根据前一个分句“火红的树林”的结构分析,此处也应用偏正短语,因此应将“百舸”和“争流”位置互换。
五、写作(60分)
21. 作文。
青春是花样年华,每个生命都有对青春价值的诠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在那条绣着百合花的婚被的映照下,美丽新媳妇的青春愈加美好纯真,而小战士为战友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青春的脚步奋力追逐火车的“香雪们”则表现出了山村女孩对现代生活和全新世界的勇敢追求……
他们的青春因富有价值而美丽动人,你心中有这样的青春故事吗?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给出的材料为总分式结构,论述的对象是“青春”,论述的重点是“青春价值”。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有为青年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美丽新媳妇的拥军深情,小战士的勇敢牺牲,他们的青春在革命年代熊熊燃烧,其价值是奉献;“香雪们”奋力追逐火车,她们的青春价值体现于对新世界的追求:材料中所举事例体现了不同阶段青年的青春价值,改造旧世界,奉献新世界,追求新世界,价值的核心都是为“新世界”拼搏奋斗,无私奉献。
写作引导语“你心中有这样的青春故事吗?”,暗示作文要写的是类似的青春故事,故事主人公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但作文最好写考生自己的青春故事,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所生活的世界正是他们为之拼搏奋斗乃至献身的“新世界”,那么我们的“青春价值”就应该体现于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努力拼搏之上,彰显出新时代青年人的“青春”特色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议论文,重点要突出新时代青年“青春价值”的崭新内涵。
【立意】1.身处新时代,我们的青春因创新而美丽。
2.奉献新时代,实现中国梦,青春因奉献而精彩。
3.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
4.时代青年应把青春置于广阔的新天地。
5.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出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