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张PPT)
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24 诗词曲五首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重点)
2.理解五首诗词曲的内容并能够背诵。(重点)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文体知识
诗词曲发展脉络
诗
古体诗(唐以前诗歌)
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歌行、建安诗歌等,格律自由、对仗不拘、篇幅不限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格律诗)
分为绝句和律诗。结构严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一定限制
(盛行于宋代)
(盛行于元代)
每首词的词牌标示音乐性和格式,字数有定,句子长短不一,常分为上下两部分
包括杂剧和散曲。句子长短不一,字数不定,句式比词更灵活,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词
曲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大意。
2.明确主人公形象,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把握诗人情感。
作品介绍
必备知识
《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郭茂倩,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汉魏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战乱连年,当时的兵役制度也非常苛酷。本诗便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乐 府
乐府,原是古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这一机构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为“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才
路上
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坟墓
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给狗出入的墙洞
野鸡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译文:(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 ”(家乡的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屋前的院子
野生的谷子
这里指井台
野生的葵菜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一会儿
同“贻”,送给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退伍老兵回家所见的凄惨景象。
叙事诗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简单的叙事反映了什么内容?
这两句突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暴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兵役的繁重。“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3.老兵问乡里人家里情况如何,乡里人是如何回答的?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写出了庭院因无人居住而荒芜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象征死亡的坟墓暗示亲人的离去。
4.试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描写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老兵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以哀景写哀情),揭露了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5.“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几句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及其极度孤独悲伤的心情。这几句诗也将哀景推向极致,为下文抒情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细节有何作用?
这一细节把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体现出老兵举目无亲的孤独、凄凉之情。
7.“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细节有何作用?
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的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的情绪与典型的环境融为一体,以强烈的对比来表现民生的凄惨、悲苦。从侧面来反映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这首乐府诗并无控诉战争之语,而是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老兵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塑造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晚景凄凉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主旨归纳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
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回家所见
远望:
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梁上雉飞
中庭生谷、井上生葵
处境心情
羹饭熟 饴阿谁
东向看 泪沾衣
哀景
哀情
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结构梳理
表现战争残酷的诗句:
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曹植《送应氏二首》(其一)
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关于近乡情怯的诗句:
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家院荒凉凄清之景,反映了乱世百姓的深重苦难。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典型考题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2.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
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
【解析】“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说法有误。这两句写出老兵由盼望家中还有亲人幸存到亲睹家破人亡的痛苦心情,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D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大意。
2.品析诗句新奇的比喻,感受诗人笔下边塞特有的绮丽风光。
3.品味诗句,感受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先后两次从军出塞。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尤善七言歌行,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将二人并称为“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多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题的一类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等。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
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丝绸制作的帐幕
狐皮袍子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盛开。雪花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穿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丝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拉开(弓弦)
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铁甲
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淡
主将
宴请
泛指西域的琴
羌族管乐器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译文:将军的硬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归客,弹起了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拉,扯
领兵将帅的营门
飘动
离开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马行走的蹄印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傍晚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冻硬,风也无法吹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地上只留下马行走的蹄印。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有何表达效果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2.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写出了边塞气象的变化无常,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奇的心声。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散”字写雪花飘进室内的情态。“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上慢慢融化的情景。
后两句运用互文的修辞,不仅写出了边关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苦,更从侧面烘托了边塞天气的酷寒。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从雪景过渡到送别,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奇异壮美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展现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奇寒景象,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
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4.赏析下面的诗句。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象征】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威武不屈的斗志。
【反衬】这两句一动一静(洋洋洒洒的雪和被冻硬的旗子),一白一红(白雪和红旗),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点明时间是在傍晚。
说明天气寒冷的程度。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余味绵绵不尽,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5.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西北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之人的热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因朋友归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与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归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结构梳理
写景
叙事
胡天飞雪
营地苦寒
瀚海冰雪
中军置酒
山回路转
轮台送行
边塞诗名句
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燕歌行》
3.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4.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
5.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王维《陇西行》
1.根据提示默写。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用特写镜头表现出惜别友人的怅然心情。
雪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典型考题
空留马行处
2.(河北中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B
【解析】B项中“将梨花比作雪花”说法有误,应是将雪花比作梨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品析词句,把握词人登楼所见之景和所抒之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代表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长期遭冷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三月,辛弃疾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当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中原地区
指国家的兴盛和衰亡,朝代的更替。
连绵不尽的样子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这无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占据
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
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刘备
译文:当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一方,坚持抗战,没有停止。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通过一问一答,写词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引发家国之思,表达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
一问
何处望神州?
一答
满眼风光北固楼。
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二问
千古兴亡多少事?
二答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表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
三问
天下英雄谁敌手?
三答
曹刘。
通过这些问句,词人借古讽今,抒发了对朝廷的不满,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2.“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词人登上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逝,也是虚写。
(1)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或: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愿望)
3.词人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盛赞孙权有何作用?
4.本词上、下片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片即景抒情,词人登高望远,感受到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下片用典,表现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能、苟且偷安的愤懑之情以及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主旨归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望神州
北固楼——一问一答——悲
千古事
长江流——二问二答——悲
下片
(怀古)
万兜鍪
战未休
谁敌手
曹刘——三问三答
赞
为国效力的信念
报国无门的感慨
上片
(写景)
结构梳理
拓展延伸
如何解读咏史怀古诗(词/曲)
怀古诗(词/曲)概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感怀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词/曲)特点:
①兴感地点常常是历史古迹;
②作品内容常涉及古人或史事,并以议论或用典的形式呈现;
③创作意图或借古讽今,或借古咏志,或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真谛。
解读支架
(1)看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看内容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看诗歌意象: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洛阳、汴京……
历史事件地点:骊山、赤壁、新亭、华清宫、乌江亭……
帝王或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秦始皇陵、湘妃祠……
典型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唐代、后蜀……
其他:吴钩、《玉树后庭花》……
1.根据提示默写。
(1)(安徽中考)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以设问手法写登楼远眺、北望中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登上北固楼俯视江水,不禁思接千载,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阕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全词表现了作者沉郁悲怆、雄壮豪迈之情。
(3)(河南中考)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直接刻画孙权的年轻有为,借此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的理想。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
千古兴亡多少事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悠悠
不尽长江滚
典型考题
北固楼
滚流
2.(新疆中考)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首登临感怀之作。诗人登楼远眺却望不见中原;只有南北的交战、列朝的兴亡正如滔滔江水。囊括时空,气势恢宏。
京口曾是东吴建都之地,诗人由此展开联想。“万兜鍪”言孙权军容之盛,“坐断”言其功业之大,“战未休”赞其斗志之旺。
这首词属小令,却吟咏重大的题材,气势壮阔,古今少见。全词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这首词风格豪放雄壮。词的下片诗人豪迈地宣称,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自己匹敌,并希望后代能像孙权一样建立功业。
【解析】词的下片说的是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是孙权的对手,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
D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大意。
2.品析词句,把握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作品有《文山集》,其中《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作,不仅记录了他后期的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臣,宋末帝赵昺(bǐnɡ)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元帅张弘范部所俘。次年,张弘范水军追击在广东崖山的宋末帝赵昺,当时,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爱国将领张世杰。文天祥慷慨陈词:“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并奋笔疾书此诗作答。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指遇到朝廷选拔
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
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四周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孤苦无依的样子
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当年历尽艰辛因精通经书而被起用,兴兵抗元四年,战事逐渐消歇。国家支离破碎好像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当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中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存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首句概括了自己科举入仕的往事,“辛苦”表明自己已久经磨砺, 无所畏惧。次句述说自己起兵抗元的战争生涯,“寥落”暗示了战事的频频失利,暗含无尽的辛酸和遗憾。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和对偶。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3.颈联这两句妙在哪里?
这两句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蕴含感彩的地名,又巧妙地将地名转化为心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当年的惶恐和今日的零丁之感),表现了诗人的忧愤之情。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4.请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
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一个至死不渝的爱国志士和勇于为国献身的英雄形象。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一个至死不渝的爱国志士和勇于为国献身的英雄形象。
主旨归纳
过零丁洋
首 联
步入仕途积极抗元
颔 联
国破家亡命运多舛
颈 联
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尾 联
直抒胸臆以死明志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结构梳理
文学部拟出一期有关爱国诗人的专刊,准备配上有关《过零丁洋》的两幅图并题诗解说,其中有些信息缺失,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解说:
面对波涛翻滚的水流,文天祥回想起曾在滩头的惶恐之感,不由悲叹如今洋中的零丁之境。
拓展延伸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诗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图片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被锁链束缚,从容执笔题诗,器宇轩昂,坚贞不屈,体现出其慷慨赴死、忠心报国的豪气。
1.根据提示默写。
(1)古往今来,有多少爱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页页忠贞为国的篇章。《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是抗元名将文天祥用生命写下的壮烈誓词。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两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大宋国势,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
雨打萍
典型考题
2.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颔联使用比喻,形象地说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理想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解析】“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说法有误,诗的第二句中的“四周星”是“四周年”的意思,并非指天上的星星。
A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品大意。
2.品析语句,感知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少有才学,官至礼部尚书,后辞官归隐,屡召不出。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原本弃官归隐的他,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此次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灾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在赈灾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他应召前往关中的途中。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散 曲
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主要有散套和小令两种。
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②慨叹世情险恶,向往归隐生活。如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③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④写景。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长安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文意疏通
初读课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古时帝王所居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殿为“宫阙”。宫,宫殿;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译文:山峰像从四面八方会聚,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遥望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是散曲中的小令。“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交代了写作的地点和目的。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题目都包含了哪些信息?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妙处。
聚
视觉
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峰峦以生命的意志,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拟人
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怒
听觉
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同样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
3.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作者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
昔日宫阙万间
今日做了土
写出了朝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暗含着无数悲戚的历史,使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画面跃然纸上。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心中顿生悲凉哀泣之感。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感情?
因为“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
这是全曲之“眼”,点明了主旨。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对立关系,蕴含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6.分析这首散曲的感情基调。
全曲表达了作者的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抒情部分表达“踌躇”“伤心”情绪;议论部分作者怀古伤今,情感喷发,悲愤难当。
本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感慨历代王朝兴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主旨归纳
山坡羊·潼关怀古
同情人民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视)
水:波涛如怒(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望:西都
怀古抒情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无限感慨
忧虑国计民生
主旨议论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结构梳理
怀古诗词比较阅读
知识卡片
怀古诗歌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为创作题材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是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阅读怀古诗歌可从三个角度切入:
①历史观:作者咏史怀古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物是人非等)→落脚点
②选材:作者为了表现历史观所设置的媒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感应点
③写作手法:巧用、妙用选材来表现历史观的手法(运用典故等)→连接点
拓展延伸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山坡羊·潼关怀古》同为怀古之作。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知识卡片”,完成下面的比较阅读。
秦汉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运用典故,借古喻今
反衬南宋朝廷的昏庸懦弱,只图一时苟安、毫无进取之心,表达词人希望能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心声
表达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批判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残暴行径
感应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孙权雄踞江东而欲霸天下
连接点
落脚点
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1.根据提示默写。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看到的悲凉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达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且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典型考题
2.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地势险要。
“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陷入历史的沉思中,心潮澎湃起伏的情状。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指出历代王朝的衰败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作者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元曲充满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指出历代王朝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不是只有王朝衰败灭亡时百姓才会受苦。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