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重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
(难点)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南安军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作品有《文山集》,其中《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作,不仅记录了他后期的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
走进作者
创作背景
南安,今江西大余。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 ,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1278)被俘,被元军押解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朗读指导
诗意速通
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湿透了我的征衣。越过梅岭同谁一路啊?(身为俘囚)回到家乡同等哀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南安军后曾绝食八天。
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只是)暂时落入了敌手。饿死在家乡是我的志愿,梦里在首阳山头采薇。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主旨
本诗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慨,抒写了诗人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的蔑视以及决心饿死殉国、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诗歌赏析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首联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诗人被元军押至南安军,此地正跨越了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才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诗人当时心情的沉重与凄苦。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颔联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以俘囚的身份回到故乡,诗人感到哀痛万分。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这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的名句;下句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前后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蕴含着深厚真挚的爱国之情和自信心。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这两句用典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灭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宁死不投降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本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诗人的悲苦心情,表现了他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的蔑视以及以死殉国、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文天祥《南安军》中化用“国破山河在”,表达深厚的爱国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河千古在
典型考题
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城郭一时非
3.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③
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别云间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著名诗人。14岁随父亲夏允彝(yí)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京。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走近作者
云间,松江的古称,即作者的家乡。《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押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创作背景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朗读指导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jī),停留。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诗意速通
译文:三年为抗清东奔西走,今天兵败被俘。山河失陷,流下无限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地宽广。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地下。指阴间
译文:已经知道临近黄泉路了,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等到英魂归来那一日,一定要向空中看那飘扬的战旗。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歌主旨
诗人通过写自己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被俘后与故乡诀别,表达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这两句叙事。“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从师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又”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诗歌赏析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明朝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流下无限的眼泪。诗人一直期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这两句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已知泉路近”,诗人意识到生命行将终结。“欲别故乡难”,诗人念及自己未能尽之责任与义务,内心涌起了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之情。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尾联表明心迹。以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总结: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明恢复国土之决心。
这首诗写诗人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1)夏完淳《别云间》中表达了对山河沦陷的极度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完淳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慷慨赴死,愿以少年英魂祭祷,倾吐报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别云间》)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典型考题
2.本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俘后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竟的遗憾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异:本诗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自幼嗜学,诗、赋、词、曲、皆擅。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
走近作者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阿房(ēpánɡ)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意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时将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悟而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
创作背景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朗读指导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诗意速通
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
一把火。相传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
回环曲折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译文:我站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奢侈场面,现在在哪里?只看见了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到现在留下的遗憾仍弥漫在烟雾缭绕的树林中。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回想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都变成了土;(那些)战败了的,也都变成了土。
诗歌主旨
全曲借情抒情,借古抒怀,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无论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这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骊山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诗歌赏析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这几句描写所见之景。作者举目四望,只看到萧索的草、萦纡的水、烟雾缭绕的树。荒凉的景象为作者怀古伤今定下了情感基调。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结尾几句基调凄楚悲凉,意为国家无论怎样叱咤风云,纵横万里,终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渐渐湮没、被遗忘,化为沉寂的黄土。
这首散曲借景抒情,借古抒怀,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历代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和夺取政权后的奢侈行为的批判。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写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几句运用的艺术手法。
只见草萧疏
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典型考题
这几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封建统治者无论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3.本曲和作者的另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后者除了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更写出了对百姓的同情。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走近作者
王磐 (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曲家、画家。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朝天子,曲牌名。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 ,宦官当权,欺压百姓,在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行船时常吹号来壮大声势,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家住在运河边的高邮,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创作背景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朗读指导
诗意速通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一种吹奏乐器
曲子短小
声音响亮
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
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声望和社会地位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译文:喇叭和锁呐,(吹的)曲子很短,但声音极为响亮。官船来往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靠你来抬高声望地位。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和
译文: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百姓听了担惊受怕。哪里去辨别什么真和假?眼看着这喇叭吹得有的人家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黎民百姓家破人亡啊!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诗歌主旨
这首散曲借咏喇叭,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对宦官专横跋扈、趾高气扬嘴脸的强烈憎恶之情。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这一句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
诗歌赏析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这两句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高声望地位。“乱如麻”三个字则把宦官的横冲直撞、不可一世、为非作歹的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这几句从听觉角度剖析了喇叭和唢呐声的危害,喻指宦官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人闻风色变,不寒而栗,胆战心惊。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最后一句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句话猛烈地抨击了宦官专权,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罪恶,强烈地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痛恨之情。
这首散曲借咏喇叭,揭露和讽刺了明代宦官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对宦官专横跋扈、趾高气扬嘴脸的强烈憎恶之情。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朝天子·咏喇叭》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含蓄地揭露宦官搜刮民脂民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表面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小”比喻________________,“腔儿大”比喻________________,“水尽鹅飞罢”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典型考题
宦官的地位低下
宦官仗势欺人
宦官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
3.汪曾祺先生在《王磐的〈野菜谱〉》一文中说,王磐的散曲体现出“人民性”。结合本曲,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王磐不满宦官的作威作福、欺压百姓,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写作散曲讽刺、批判他们的丑恶行径,这体现了他关心民生疾苦的“人民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