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十课
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本课时间轴
中国的传统合院式建筑
这样的建筑是中国的传统居住建筑,那在此之前是否也是这样的房屋?后来又是如何发展的?打开我们今天的探索之旅。
新课导入
“各具特色”
——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人类居住形式:
穴居
巢居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穴居、巢居
半穴居
地面筑屋
迁徙
定居
村落
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1、原因:
2、出现:
◎姜寨遗址复原图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最早
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
半地穴式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临潼姜寨遗址
同期房址近70座,分5组呈环形分布,每组中有方形“大房子”、方形中型房址、圆形或方形小型房址共10多座组成,门都朝向中央广场,形成围绕中心的分组环列式布局。小型房址面积多在10平方米左右,大型房址面积多在50平方米以上,最大一座达128平方米。与半坡遗址单一中心的布局不同的是,姜寨遗址呈多中心布局。
——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姜寨遗址复原图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3、特点:
4、影响: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提高了生活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促进文明的发展;
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农村集镇的形成是和农村集市的发展相联系的。从历史顺序看,在人类社会初期,市与镇并没有直接联系,在农村集镇形成之前,农村集市早就存在着。人类古代社会的市,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即物物交换。这种意义上的市,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问,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市。在那个时候,这种市一般表现为定期的集市,虽然是在一定的场所进行的,但并不具备房屋、店舍和其他基本设施。这种集市在北方叫作集,在南方叫作墟、场、会,有的三天一集或五天一集,也有一年一次或数次、每次为期几天的庙会、香会、骡马会等大型集市。农村集市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修道路、盖房子,提供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并且为了方便交易者,还要开旅馆、饭店,发展公用事业。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这种集市就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功能的农村集镇。
——魏世恩《区域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1、产生原因:
2、过程:
我国古代农村集镇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做如下概括,即在经济上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政治上以保护封建主财产为目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农村的依托。集镇的市场是官方根据“礼法”设置的。他们设置官吏管辖市场,实行“抑商”政策。
——魏世恩《区域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经济:商业手工业繁荣
军事:保护财产,防范外敌
政治: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特点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二)集镇的产生
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
农业手工业分离
在某一个地方集聚
交换生活所需
集镇
迅速繁荣、经济中心
商人出现
保护财富筑垒设防
(1)职能:①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
②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③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明代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
军事职能
经济职能
政治职能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二)集镇的产生
3、中国古代的集镇:
◎北魏六镇:怀荒,柔玄,抚冥,武川,怀朔,沃野。
(2)发展演变
①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工商业市镇),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时期: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二)集镇的产生
3、中国古代的集镇:
①性质变化: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化。
②规模扩大: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
③出现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
【思考】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趋势?
汉口镇
商业中心
景德镇
瓷器
佛山镇
手工业
朱仙镇
版画年画
明清四大名镇
知识提升
中国古代集镇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政治、军事因素
影响
促进商业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沟通城乡,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城市化发展。
原因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集镇和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1、形成:
(1)条件:
(2)地区:
(3)功能:
但是,进步现在是不可遏制地 、更少间断地 、更加迅速地进行着。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 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 。
——恩格斯
◎世界第一座城市乌尔城
①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②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概念】古代的“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一般都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
城墙、兵营
更安全的秩序
密集发达的道路
更便利的交通
齐全的生活设施
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集市、剧院、棋社、茶馆等
更多的商机、更多的文化娱乐场所、更多的公共设施......
知识提升
城里都有什么呢?为什么人们更愿意去城市??
(1)布局:
(2)商朝:
(3)周朝:
以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
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五帝本纪》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
◎《考工记》中城市规划宫城示意图
布局特点:中正有序
(讲究次序分明,错落有致,形成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形制)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集镇和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
同:都依水而建,满足生活需要;布局体现了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
知识提升
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布局有何异同?
西市
东市
异:长安城市布局恢宏大气,整齐划一,严格坊市制,是强大的人力规划而成。
北宋东京城市也有规划,但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沿河而兴,商业区不规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材料一: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发展。唐朝京城长安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
——《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唐朝时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东京人口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知识提升
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为例探索城市繁荣原因有哪些?
西市
东市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
国内国际贸易扩大,商业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海外贸易发达
(1)古典城市: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新型城市: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雅典城地图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集镇和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3、西方古代城市:
◎威尼斯城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
布局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市民阶层壮大,崇尚自由平等 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文化专制
相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 知识提升
比较古代中西城市的异同?
知识提升
比较古代中西城市的异同?
1、在宋代,我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数是贵族、官员、军兵及其家眷、仆从,他们都是“市民”,但却不是工商业者,而同一时期西方的许多城市则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这反映出宋代( )
A.城市商业化水平较低 B.抑商传统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C.城市的政治功能加强 D.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受到阻碍
练一练
A
积极:有利于人类居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文化思想交汇,推动文明的进步;加强军事防御,维护政治权力等
消极:易导致“城市病”的产生——人口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知识提升
古代城市的出现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知识提升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以北宋为分水岭,之前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是从属地位;之后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北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的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政府限制逐渐放松
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1)城市功能:
(2)商业活动:
(3)地区分布:
(4)数量和规模:
“民俗风情”
——世界各地的民居
材料3:“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体现正统、严谨、尊卑有序,严格的等级观念。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影响因素
材料1:两河流域气候炎热,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
材料2: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习俗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概况
1、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
(2)特点:
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制成的砖块,用木材作栋梁。
②结构: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古埃及:
(1)建筑材料:
(2)特点:
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概况
3、古代中国:
(1)远古时期:
巢居和穴居为主。
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穴居多营建于北方,后来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1、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练一练
B
2、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这体现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
D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概况
3、古代中国:
(3)明朝以后: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
一个特点是特点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概况
4、古希腊、罗马:
(1)核心: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古罗马斯达比阿住宅的中庭
(2)材料: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拱券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罗马万神殿
(3)特点: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上海外滩建筑群
◎比萨主教堂
◎罗马复合式公寓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4、古希腊、罗马:
(4)发展: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以契约形式租住。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科林斯式
爱奥尼亚式
多利亚式
1、古罗马修建的科洛西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大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D.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练一练
B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概况
5、古代北美: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
巢居
穴居
自然环境影响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中国古代木架构房屋
中国古代砖瓦架构房屋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住的方面,自春秋以来,史籍上就载有等级限制......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屋顶形式上,庑殿顶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歇山顶在唐代王及贵官、寺观都可用,宋以后只限王及寺观用,公侯贵官下至庶民只能用两坡的悬山或硬山屋顶;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拱也只限于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公侯以下仍不许用;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文化习俗影响
本课思维导图
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
“各具特色”
“民俗风情”
两河流域
古埃及
村落
集镇
城市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古代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