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6 23: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十四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人类的历史就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寄生物寻找新宿主的过程与城市化相伴而生,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使传染病得以长久存在,人类活动推动了致病生物的变异与传播。疫病与城市的相互构建经历了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自我调适阶段(公元前500年之前):从城市出现到公元前500年,人类与病原体经历多代相互调适后,产生了能让双方共融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自然、疫病和城市形成了相互决定的关系;
2、疫病圈形成(公元前500年—1500年):到公元1500年,人类围绕各文明中心(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和中东等)形成了界限分明的文明圈,不同的传染病都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
3、疫病均质化(1500年—1900年):地理大发现使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通道,伴随着商业与殖民活动的频繁进行,文明圈的边界越发模糊,新旧大陆之间的疫病交流,使疫病全球均质化;
4、新疫病体系构建(1900年—至今):威胁人类的疫病是人类未知的新病毒,这些病毒传播速度快、病毒稳定性差,对人类宿主有非凡的破坏力,会跨越物种传播,突然在城区人口中显现。
“历史借鉴”
——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一、“历史借鉴”——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一)疫病的概念
现代概念: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疫,民皆疾也。——《说文解字》
疫,病流行也。——《字林》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瘟疫论》
农业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维持了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平均要高10-100倍。……如果说农业的出现就这样使我们的病菌交了好运,那么城市的出现则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幸运,因为在甚至更糟的卫生条件下,更加拥挤的稠密人口使情况恶化了。……当我们驯养牛和猪这类群居动物时,他们已经受到了一些流行病的折磨,只不过在等待着转移给我们罢了。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疾病 携带抗原体的动物
麻疹 牛(牛瘟)
肺结核 牛
天花 牛(牛痘)
流行性感冒 猪和鸭
百日咳 猪、狗
特点:①传播速度快;
②范围广;
③时间长;
④危害性极大
一、“历史借鉴”——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二)重大疫病
古埃及时期
公元前5世纪
公元前323年
6世纪
14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20世纪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发生明显转变。
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大量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欧洲鼠疫大流行,又称为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明末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墨西哥爆发黄热病,在美洲、非洲、欧洲等国家流行。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达到2000万以上。
(1)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
(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其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
(2)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多位君主死于天花
(俄皇彼得二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英国女王玛丽二世
德皇约瑟一世等都死于天花;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
天花
◎路易十五
◎伊丽莎白一世
◎康熙帝
一、“历史借鉴”——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二)重大疫病
◎拉美西斯五世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染病后死亡率高,重型天花病死率约为25.5%,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故名“天花”。患者死后,天花病毒仍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
鼠疫
雅典其实遭受了两场“瘟疫”。一场是战争爆发后雅典人肉体上所遭受的瘟疫,另一场则是战争进程中雅典人灵魂上遭受的瘟疫。在前一种“肉体的瘟疫”中,雅典人开始无视人法与神法,违法乱纪,无恶不作。在后一场“灵魂的瘟疫”中,雅典人无视高贵与卑贱,伟大与低俗,变得蛮横、堕落甚至是野蛮。
——刘琳《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瘟疫对雅典的影响》
一、“历史借鉴”——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二)重大疫病
(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伯利克里)
(2)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
“查士丁尼瘟疫”对查士丁尼统治和当时拜占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拜占庭帝国中央集权统治受到直接冲击,进而使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统治发生动摇。其次,大瘟疫造成拜占庭人口大量损失,进而直接对拜占庭政治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最后,拜占庭民众对帝国长盛不衰和皇帝神圣信念发生动摇。
——摘编自陈志强《“查士丁尼瘟疫”影响初探》
居勒-埃里 德洛内
《被瘟疫侵袭的罗马城》
鼠疫
一、“历史借鉴”——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二)重大疫病
(3)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
“鸟嘴医生”: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
(4)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死亡(发高烧、脖子肿大)
黄热病
斑疹伤寒
西班牙流感
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年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治疗西班牙流感的战地医院
◎戴口罩的美国士兵正前往法国
◎西班牙流感发展形势图
一、“历史借鉴”——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二)重大疫病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由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经体虱传播,以冬春季为多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所学分析疫病对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提升
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大量人口死亡
客观上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导致信仰危机,客观上促进新思想的酝酿传播(人文主义—文艺复兴)
材料一: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1348-1352年,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万—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欧洲社会政治秩序的极大混乱。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借鉴”——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四)疫病的防治
1、古代疫病防治
重视公共卫生
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采取防治方法
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建立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古罗马排水系统
唐代寺庙病坊和养病坊
防治天花,人痘接种
一、“历史借鉴”——古代疫病的影响与防治
(四)疫病的防治
2、近代疫病防治
(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大大降低了天花的发病率。
(2)19世纪,法国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英国医生琴纳1796年试用牛痘预防天花,获得成功
1862年创立的巴氏灭菌法,
1885年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
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特点?
知识提升
注重疾病预防;
重神学轻科学
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政府主导、立法保障;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知识提升
政府消极应对;
防疫重点主要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
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古代中国的疫灾规律
知识拓展
(1)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
(2)中国疫灾的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变化相关,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反之则反之。
(3)中国疫灾频度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较小的周期叠加形成较大的周期。在世纪和千年时间尺度上,疫灾频度与气候的寒冷程度成正相关,寒冷期疫灾频繁,温暖期疫灾稀少,3000年来,中国气候的趋干趋冷,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疫灾日趋频繁的长期变迁趋势。
(4)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疫源地区重于非疫源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重于自然灾害少发地区。
(5)区域开发过程和人地关系演变对疫灾分布变迁起着重大影响,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传承互鉴”
——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一)中医药的发展
1、中医药学成就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 成就
中医学 战国 扁鹊
战国— 西汉
东汉 张仲景
东汉 华佗
东晋 葛洪
唐代 孙思邈
中药学 东汉
唐代 政府
明代 李时珍
“望、闻、问、切”四诊法
《黄帝内经》
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创制麻醉药“麻沸散” 、健身方法“五禽戏”
《肘后备急方》
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千金方》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后人尊称“药王”
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简便经济,效果显著
《神农百草经》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一)中医药的发展
1、中医学成就
(1)战国时的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医学从经验积累的阶段上升到理论总结的阶段,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内经》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历史上朝鲜、日本等国都曾把《内经》作为医学教科书,其主要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 ——王振国《中外医学史》
标志着中国医学从经验积累阶段上升到理论总结阶段。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一)中医药的发展
1、中医学成就
(3)东汉时期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4)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一)中医药的发展
1、中医学成就
(5)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6)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灸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
知识提升
(一)中医药的发展
2、中药学成就
(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明朝李时珍著成的《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中药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
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又称《新修本草》,其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在国内外医学领域中长期都起了很大作用。
它不仅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达尔文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书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1)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2)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
(3)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4)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
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知识提升
(一)中医药的发展
3、发展
(1)中西医结合方针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新的生机
(3)中医药工作者总结前人经验不断研究创新
(4)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2023年4月4日,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消息,清肺排毒颗粒在加拿大获批非处方药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抗疫中药
江西省中医院始建于1954年
学校历史溯源于1951年创办的江西药科学校和1953年创办的江西中医进修学校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查理二世的治疗过程:
放血约800毫升
服用高浓度锑进行催吐
用烧红的烙铁在头上烫出
血泡挤血
往鼻孔中吹喷嚏粉
在全身上下涂抹秘制膏药
从尸体上割下头盖骨磨成粉末,掺入泻药,然后给国王饮用。
查理二世接受治疗后5天即被宣告死亡。
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
四体液理论:复杂的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黑胆这四种体液组成的
通过人体解剖获取医学知识。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中风
欧洲
黑死病
防治
伤口涂抹粪便
放血术
烟熏疗法
屠杀犹太人
鞭打身体赎罪
猎巫运动
猎杀猫
隔离病人
宗教色彩浓厚
医学水平落后
医院专业化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二)西医的发展
1、西医的发展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手工磨制)可对微生物进行细致观察。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二)西医的发展
2、西医的传播——中国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广受欢迎
(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3)西医院校建立起来,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1940年建成的华西医院及医学院
1569年创办的澳门白马行医院
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入侵者的仇视心理导致中国社会对外来宗教强烈
排斥,这使传教士的布道工作处处碰壁。传教士们发现,行医能够减少文化上的冲突与隔阂,消除国人对他们的抵制心态,也较少受到地方当局的干扰和阻挠。因此传教士们开始把医药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并广开诊所、医院,由沿海进入整个内地。
传教士为了扩大教会影响,开始设立医学校,医学教育的传授逐渐纳入了正轨。1866年博济医学堂的设立是近代中国西医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直接启发了此后一批教会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建立。中国的近代西医教育体制受英美影响较大,学校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当。
教会医学院校的建立
知识提升
博济医学堂
(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1835年医学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办星豆栏医局(博济医院前身),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
1886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博济医学堂学医
一、“传承互鉴”——中医药的发展和西医的发展
(二)西医的发展
2、西医的传播——中国
(4)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大清抗疫英雄伍连德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席卷整个东北,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
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为抗击东北鼠疫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概念、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预防传染病。
来水亭——1908年建,用于自来水消毒
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08年
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背景
(1)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
(2)西方文明的传入(西学东渐)
(3)洋务运动等近代化运动推动
(4)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
影响
(1)医疗机构的近代化。
西式医院在大城市逐步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
(2)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诊断治疗。
(3)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
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维护公共卫生。
(4)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5)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说明近代西医传入的背景及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练一练
B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练一练
C
3、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下列中医药成就叙述正确的是
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②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③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唐本草》
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中药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练一练
B
4、《西洋药书》是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讲法国传教士白晋等编著,书中介绍了金鸡纳霜(治疗疟疾药物)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药物。由此表明《西洋药书》(  )
A. 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B. 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C. 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D. 推动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练一练
B
5、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  )
A. 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 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
C.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 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练一练
B
6、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B.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 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练一练
B
7、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在夺走2500万人生命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进行反省。17—19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爆发,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这表明疫病(  )
A. 延缓殖民扩张步伐
B. 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C. 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D. 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练一练
C
8、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满洲里肺鼠疫爆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 )
A. 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
B. 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C. 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D. 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
练一练
B
9、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 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A. 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 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 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 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练一练
C
10、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练一练
D
城市化固然是宋朝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城市经济活跃, 市区面积扩大, 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在宋朝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增加,城市的水源、土壤乃至空气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 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这甚至使城市沦为疾疫发生的中心。
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宋朝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 促使他们审慎探究疾疫成因, 妥善拟定处置方案,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 防疫观念为之一变, 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朝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 以及掩埋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成为宋朝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合作探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早期城市疾疫发生难以控制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后期城市防疫措施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增加,流动性大;
城市环境恶化;医疗水平低下;
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贫富分化严重;
城市管理者防疫观念落后。
有效遏制疫情的发生与扩散;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
对后世城市防疫制度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