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纵向和横向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演进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结构
单元教学主题
一
单元教学要目
二
初高中教学衔接分析
三
单元核心目标
四
五
七
六
单元目标分解Ⅰ
单元教学评价设计
单元目标分解Ⅱ
(一)单元教学主题提出的依据
单元教学主题
一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间的早期联系。
1.课标依据:
“通过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低级到高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从分散到整体”: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高中历史教学的三条主线
“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2.教材依据:
2.教材依据:
第1课 概述了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通信条件的限制,以及人类文明最初产生时的弱小,各个古代文明的活动基本局限在自己所在的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第2课 概述了由于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分散的点状文明逐渐发展为较大范围的区域文明,随着古代世界帝国的先后崛起,各国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不断推动文明向前发展。
3.学术依据: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方面和横向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二)单元教学主题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纵向发展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的发展,呈现了纵向和横向两条脉络。从纵向来看,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革命的发生,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国家、阶级和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降临。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人类文明产生初期呈现出多元独立特征。从横向来看,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使得各自发展的文明联系增多,促使世界性帝国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进一步推动了文明的交流融合。在此基础上,人类文明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
生产力
农业生产
社会分工
文明时代
横向发展
文明扩展
帝国建立
交流加强
单元教学要目
二
第1课 人类文明的产生(纵向发展)
1.文明的产生:从低级到高级
2.文明的多元特征:多源性和多样性
第2课 人类文明的发展(横向发展)
1.文明交流的动力——文明的扩展
2.文明交流的舞台——帝国的建立
3.文明交流的趋势——不断地加强
初高中教学衔接分析
三
初中内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高中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 产生和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第6课 希腊罗马文化 初高中教学衔接分析
三
初中课标要求 高中课标要求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 产生和发展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间的早期联系。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单元核心目标
四
从宏观上理解人类文明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
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产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文明产生初期多元特征的不同的时空条件;
从横向发展的角度认识文明的扩展促使世界性大帝国的出现,帝国的扩张推动了文明进一步的交融。
单元目标分解Ⅰ
五
知道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进而推动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在西亚的两河流域等地区出现了最初的文明;了解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文明产生初期的多源、多样性特征。领会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纵向发展趋势。
知道文明在亚欧非等地区起源后,经历了逐渐向外扩展的过程;了解罗马帝国的扩张及统治措施;知道欧亚非各文明间交流的相关史实。领会人类文明从分散到整体的横向发展趋势。
(一)必备知识
历史思维能力
从纵向角度分析文明产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探究能力
历史阐释能力
获取历史信息能力
从横向的角度分析文明扩展的原因,理解文明扩展的意义,多角度分析帝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历史阐释能力
探讨美洲文明内部缺乏交流的原因,探究帝国衰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阅读相关的历史地图和文字史料,能提取信息,培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
(二)关键能力
(三)必备品格与核心价值
通过纵向分析方法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信念。
人类文明产生初期呈现出独立起源、多元性、共容性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尊重文明的多元性与多样性。
通过横向分析方法分析农耕文明促成大帝国形成与文明间的交流联系,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传统,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
单元目标分解Ⅱ
六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时核心目标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梳理各文明古国的出现,将各个古代文明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去认识,理解越是远古时代,人类文明越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历史从而孕育出多元多样的文明,理解世界各国文明的特点。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时核心目标
认识早期文明的扩展、帝国的影响以及不同文明间的早期联系,理解战争与和平是古代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体会到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着人类历史朝着不断进步的趋势发展,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
分析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性?
唯物史观水平1、2: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单元教学评价设计
七
唯物史观水平3、4: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
人类文明产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读地图概括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
时空观念水平1:能够辨识时空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
单元教学评价设计
七
时空观念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
时空观念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空联系,并用特定的时空术语加以概括和说明。
时空观念水平4: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
绘制三大帝国发展的时间轴及三大帝国疆域的空间范围。
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个性化越加明显,是否能够说明共性的消失,为什么?
讨论和描绘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生活情况?
史料实证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
单元教学评价设计
七
史料实证水平2:在对史事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史料实证水平3:能够利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史料实证水平4:在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从两河流域文明对秩序的探求来看,是否能够说明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什么?
能否用史实分析两位学者关于文明起源的观点?思考影响文明多源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休于遗址对于研究历史有何意义?
能否用史实分析两位学者关于文明起源的观点,为什么?
历史解释水平1: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单元教学评价设计
七
历史解释水平2: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历史解释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历史解释水平4: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分析帝国产生的影响。
了解“一带一路”的发展概况。
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怎样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
家国情怀水平1、2: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单元教学评价设计
七
家国情怀水平3、4: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个性化越加明显,是否能够说明共性的消失,为什么?
谢谢大家,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