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日高中语文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高居曼州时期,这时期诗人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顾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滚的情景: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惨淡沉静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显现悲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相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傲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忧愁恸哭的惨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韦书记赴安西
杜甫
夫子欻①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②在,朱绂③有哀怜。
书记赴三捷④,公车留二年⑤。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注】①欻(xū):忽然。②藉:凭借,依靠。③朱绂(fú):红色的官服。④三捷:多次与敌人交战。捷,同“接”,交战。⑤公车留二年:这里指杜甫献《三大礼赋》,被玄宗召试,待制集贤院,候补两年之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韦书记如今赴西安就任,通达显贵,自己与他地位悬殊。
B.颔联写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如今得到朝廷重用。
C.“三捷”与“两年形成对比,表现了韦书记和诗人的不同境遇。
D.这首诗文辞深沉蕴藉,情感有起有伏,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4.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B.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B.颔联中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C.颈联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D.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8.本诗与《蜀相》都写到“泪”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风霜起”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
C.此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最后两句深入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以真鹰气概期之”,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10.本诗与诗人的《登高》一诗的风格有何不同 请分别概括,并试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
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
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
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
(2)从主题、表达方式等角度比较分析本诗与《蜀相》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观公孙大娘①弟子舞剑器②行(节选)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
张先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③,头上宫花颤未休。
【注】①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者。②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③伊州:曲调名。
12.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词的起笔都写了演出的舞者,杜诗着重展现其妆容,而张词精描其发饰。
B.杜诗末句描绘公孙氏舞罢的情景:场上肃静空阔,如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
C.张词结尾写一曲舞毕,而舞者头上的宫花犹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极有画面感。
D.两首诗词都描摹了舞者姿态,但二者风格不同,前者雄健刚劲,后者轻盈柔美。
13.两首诗词都塑造了技艺高超的舞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晋人殷浩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的孤独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C.颈联中的“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D.杜甫把这首诗写得纵横恣肆,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16.诗人借登高表达的“悲秋”情怀,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的“悲秋”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④。
【注】①《秋兴八首》是杜甫流落蜀中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直言进谏。④轻肥:即轻裘肥马。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晖、翠微写出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于大自然中而乐以忘忧。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追慕前贤却功业无成的苦闷。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情景交融。
18.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0.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隐士之冠。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22.“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百姓哀愁恸哭的悲惨场面,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4.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物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浓,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为六绝句(其一、其五)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注作后尘。
【注】齐梁:指南朝齐、梁时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但内容不充实甚至没有内容的文风。
2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
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为。
C.诗人认为不应该追攀屈原、宋玉,否则就会文风浮华,步齐、梁的后尘。
D.诗人就事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
27.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
29.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①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注】①此诗作于华州。当时诗人因替兵败的房琯辩解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态度。
C.诗歌颈联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案极度烦燥的官员形象。
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31.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①,构厦岂云缺?葵藿②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注】①廊庙具:指栋梁之材。②葵藿:此处指向日葵。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通过“热”字,传达出了诗人关切、忧虑、焦急等多种情感,形象立现。
B.面对同辈们的冷嘲热讽,诗人以激烈的“浩歌”回应,表明自己更加振奋激昂。
C.“非无”一词双重否定,强调了诗人也想过“潇洒送日月”的隐逸酒脱的生活。
D.“当今廊庙具”二句表达诗人对国家栋梁之材缺失的忧心,暗含为国效力之意。
33.本诗长于用比喻手法抒发情怀,请结合诗歌最后六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泠泠”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
B.“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感受。
C.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着笔。
D.“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对报效国家的美好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
35.简要概括诗人“愁”从何而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内容紧扣题目,结构谨严,格调清丽,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B.前两联写景时,诗人由近及远,描绘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C.颈联立意直白,抒发了诗人的“忧愤”揭示出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尾联中的“沙鸥”是诗人自喻,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魄感。
37.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延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39.阅读全诗,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感受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①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④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摇落:宋玉《九辩》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②故宅:此指宋玉在秭归的旧居。③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④最是:最感慨的是。
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借用典故,突出了深秋时节的悲凉气氛,使作品暗含“悲秋”之意。
B.诗人与宋玉在思想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并把风流儒雅的宋玉奉为老师。
C.颈联“空”字内涵丰富,感慨人们并不能理解宋玉文采词藻中的本心真意。
D.诗人凭吊古迹,体验深切,耐人寻味;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41.诗人为何会为宋玉“洒泪”?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
43.本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悲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战行①
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③。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宝应二年为阵亡的马将军而作。时段子璋反,陷遂州、锦州。杜甫在成都,与马将军在成都锦江握别,随后马将军领兵讨伐段子璋,苦战身亡。②伏波:东汉光武帝时,马援拜伏波将军。③臆:胸。
4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话,“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B.诗歌首句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写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
C.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痛心。
D.作者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如今能看到孤云,却再也看不到马将军了。
45.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47.请分析颔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4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哀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B.开篇一平视,一仰视,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画面宏大,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诗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D.诗歌结尾“图南”“鲲鹏”都典出于《庄子·逍遥游》,诗人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49.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表现西蜀樱桃的鲜嫩。
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诗人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痛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51.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表达了对国家动乱,民生调零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平和的盼望,对战争的憎恶,对乱世百姓的怜悯。
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照,以“归马”的安适,反衬“戎马”的劳苦、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扰乱;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照,揭露了战乱造成的民生凋零、十室九空的恶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大雨将至的惨淡沉静氛围”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核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原文“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这一联主要描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戎马劳累紧张,现在千家仅余百家,这些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展现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流露出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对安宁和平生活的渴盼;而这一切都是由战争造成,所以还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第二问:“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前一句写“戎马”和“归马”对照,“归马”是闲逸的,“戎马”是劳累的,这是运用反衬手法,以归马的安逸来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可以看出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后一句写“千家”和“百家”,“千家”是往昔的情形,而“百家”是现在的状况,今昔对比,而这一切是由于战乱造成。
3.B 4.①对韦书记获得朝廷重用的祝贺和羡慕。
②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对前途感到迷茫,意欲隐居避世。
③知己离去的伤感,别后的失落。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错误理解了颔联出句的含意。颔联出句的意思是,杜甫自感年事渐高,却还没有机会入仕。这是诗人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的描写。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一年。当时,韦书记将赴安西,杜甫为其送行,题赠此诗。这首诗贺韦氏高就,慨叹自己仕途失意,前路茫茫。
诗歌几乎通篇使用对比,比如诗句“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写了韦书记忽然之间通达显贵,而自己却白首无就。
“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写韦书记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只能在漫长的“候补”中无奈的等待。
尾联流露出放浪江海、避世隐居的想法。整首诗充斥着诗人的失落感,这失落感中也包含当友人离去后,诗人产生的情感失落。
另外,“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更是抒发了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之情。
5.C 6.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手法:想象、夸张②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的磅礴气势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阔大。③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颈联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和个人感触,感触是由景色引发,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所以颈联和前两联密切相关。颈联和尾联也是密切相关,个人境遇和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看到满目疮痍的国家,泪流满面,同时抒发报国无门的哀伤。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坼”字,本意是分裂,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是说日月星辰都随着洞庭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幅气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一“坼”一“浮”,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诗人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两个富有表现力的字,使八百里洞庭湖显得境界更加的宏阔,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7.A 8.①《月夜》诗中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来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②《蜀相》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借诸葛亮抒惋惜之情,叹壮志未酬,从而引发了对国事的担忧。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作者借用比喻”错,应该是借用想象。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月夜》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意思是,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
《蜀相》借游览古迹,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联想到对国事的担忧,从而产生壮志未酬的感慨。
9.C 10.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
①情感豪迈而不伤感。作者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迈高昂,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②意象昂扬而不萧瑟。“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的是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与《登高》中选用的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一系列萧瑟凄冷的意象不同。③用词生动而不沉郁。一“竦”“思”精妙地描绘了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心理,将画中鹰写得富有活力:“击”字更是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与《登高》中用到的“多病”“潦倒”等词表现出来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的景象,诗人青春年少,富有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鹰一样去战斗,表达的是他的凌云壮志,没有愤懑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风格的能力。
从情感角度:作者借鹰言志,最后两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意思是:应当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诗人直把画鹰当成真鹰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借“鹰击凡鸟”表现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嫉恶如仇之心。所以本诗的情感是豪迈而不伤感的,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
从意象选取角度:本诗选择的意象是“鹰”,描绘了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以“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登高》中选用的意象是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营造出的是萧瑟凄冷意境。所以本诗的意象是昂扬的,与《登高》不同。
从用词角度:本诗用词生动形象,富有生机,如“竦身思狡兔”中诗人选用“竦”“思”两个动词,写鹰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如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何当击凡鸟”写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一个“击”字表现出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而《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用“多病”“潦倒”等词表现出来郁闷低沉的格调。
所以本诗的风格是激昂豪迈的,与《登高》的沉郁顿挫截然不同。
11.(1)D
(2)主题:相同之处,都借吟咏诸葛亮,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大略、丰功伟绩的称颂,对其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不同之处,本诗侧重表现诸葛亮的才智胆略,而《蜀相》吊古伤己,在称颂诸葛亮同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
表达方式:相同之处,都有议论抒情。不同之处,本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抒情外,余句皆以议论为主。而《蜀相》颔联写景,颈联议论,尾联抒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余句皆以抒情为主”错误,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议论为主,而非“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主题:本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评价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并对诸葛亮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由此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蜀相》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抒发了自身的仕途失意悲哀。
表达方式:本诗“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此句是咏古迹抒情,其余七句均是议论,“诸葛大名垂宇宙”评价诸葛亮名垂千古;“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评价其抱恨终身,英雄未遂平生志。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景,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议论,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赞扬其才能和忠心;尾联抒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12.A 13.同:①都用了衬托,通过写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舞者技艺的高超。杜诗观众“色沮丧”,张词观众“拟倩游丝惹住伊”。②都用了比喻,杜诗连用“ 如”等四个比喻写出了公孙氏演出的精彩;张词用“去似杨花尘不起”写出舞者动作的轻盈。(若写细节描写,亦可酌情给分。)
不同:杜诗侧重写虚,对表演细节没有过多的具体呈现;张词侧重写实,对舞者的发饰、舞鞋、头上宫花等都有具体描写,舞蹈过程也写得细致有层次。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展现其妆容”有误,应是“着重展现其风采”。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同:①都用了衬托,通过写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舞者技艺的高超。杜诗“观者如山色沮丧写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张词“拟倩游丝惹住伊”,写观众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②都用了比喻,杜诗“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连用“ 如”等四个比喻,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写出了公孙氏演出的精彩;张词用“去似杨花尘不起”,以“杨花”比喻舞姿形象,跳跃旋转间,如杨花一般缥缈婀娜,不惹尘埃,写出舞者动作的轻盈。
不同:杜诗“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侧重写虚,对表演细节没有过多的具体呈现;张词“垂螺近额”“文鸳绣履”“头上宫花颤未休”侧重写实,对舞者的发饰、舞鞋、头上宫花等都有具体描写,“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去似杨花尘不起”舞蹈过程也写得细致有层次。
14.(1)C
(2)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旋风中飞舞的情形,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与忧愁情感,同时照应了诗歌题目。
(3)①孤苦伶仃,贫寒交困。战乱中,老翁孤独寂寞,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以致于幻想炉火熊熊。②牵挂亲人,关注国事。“战哭多新鬼”见出诗人关注国事,最后一联写出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③愁苦无奈,百无聊赖。诗人愁苦无奈,只好效仿晋人殷浩用手在空中划字,可见其愁苦无奈、百无聊赖。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句作用的能力。
第二联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是写景,黄昏时候纷乱的云彩低垂,雪下得很大,在旋风中回旋。这两句写景展现的是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看似写景,实则景中含情,展现了自己因与家人失散,忧心家国的内心的凄凉、愁苦、孤寂之情。
同时这两句写到“雪”也照应了诗歌标题“对雪”。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作者想解救浇愁,可“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杯中无酒,只能幻想炉火熊熊,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个孤苦伶仃,贫寒交困的人;
“战哭多新鬼”可见作者时刻关注国事,为国家担忧;“数州消息断”,一直没有家人的信息,也不知家人境遇如何,可见诗人牵挂亲人,关注国事;
“愁坐正书空”运用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的典故,表达自己在国事家事和自己困苦境遇的煎熬下无能为力,愁苦无奈,百无聊赖的心情。
15.B 16.(1)对自然之秋的感叹。如“风急天高猿啸哀”写自然之秋的萧瑟苍凉。
(2)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叹时光之秋,人生之秋。
(3)对人生苦难的悲叹。“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了诗人异乡漂泊、贫困潦倒的生活之苦。
(4)对国事艰难的慨叹。“艰难苦恨”中包含了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不动声色”说法错误,“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有声有形;“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错误,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悲秋”情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首先,诗中有着对自然之秋的感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等诗句无不描绘出深秋的萧瑟苍凉,此时作者登高远望,不仅对眼前的秋景发出感叹。
其次,诗中发出了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作者意在表明,时间也如落叶的树木与滚滚而去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知不觉之间自己已到暮年,不禁生出了感叹。
再次,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发出对人生苦难的悲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时作者远离家乡,身处于千里之外的异地,羁旅漂泊,尝尽人间冷暖,而此时又体弱多病,这些都让作者感到人生的不易,这一联用语深沉,充分的表达出作者乡漂泊、贫困潦倒的生活之苦。
最后,作为一位忧国诗人,作者也发出了对国事艰难的慨叹。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此时叛军占据大半的国土,朝廷出于风雨飘摇之中,作者心中忧虑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在诗中发出浩叹。
17.A 18.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生活在京城,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立志高远,满腔热血,富有活力,积极进取,勇于担当。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乐以忘忧”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漂泊之感和忧国之情,结合全诗,此联可以理解为借乐景衬哀情。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
而《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表达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当代青少年的心怀国家、立志高远、积极进取的精神。“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中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且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19.D 20.(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
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
本诗中“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落日透过竹子斜向空寂的大殿。江风吹满殿中薄薄的帐幔;“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虫蛇穿透了庙中的壁画,沉迷的巫师满身蛛丝。落日映竹,大殿空寂,江风吹幔。虫蛇穿壁,蛛丝缠人,所见是空寂凄凉之庙。《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些诗句都是对武侯祠如今荒凉的描写,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本诗中“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忽然想起诸葛亮好吟梁父的故事,俺现在躬耕陇亩等待明主也不迟。末联写感想,诸葛亮在遇刘备前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遇刘备后风云际会成就伟业,俺现在也躬耕夔州,是不是“也未迟”呢?见凄凉之庙忆君臣际会,忆君臣际会想武侯躬耕,由武侯躬耕及自身境遇。杜甫此时仍有“骑马发荆州”“醉别仲宣楼”到长安入朝“趋侍”的想法。尾联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1.D 22.①异乡漂泊之愁。
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
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优民之愁。
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境界小巧别致”错,“云白山青万余里”,写景所展示的境界是阔大的。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题由题目“舟中作”及注释“羁留长沙”,说明作者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羁留长沙,透露出漂泊异乡的愁苦,由此可总结出:异乡漂泊之愁。
由“佳辰强饮食犹寒”“老年花似雾中看”,说明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由此可总结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
由“愁看直北是长安”以及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可总结出: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忧民之愁。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23.B 24.①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②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能力。
B.“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能力。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这一联主要描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戎马劳累紧张,现在千家仅余百家,这些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展现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流露出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对安宁和平生活的渴盼;而这一切都是由战争造成,所以还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第二问:“是怎样表达的”,是考查学生赏析颈联抒情手法能力。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前一句写“戎马”和“归马”,“归马”是闲逸的,“戎马”是劳累的,这是运用反衬手法,以归马的安逸来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可以看出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后一句写“千家”和“百家”,“千家”是往昔的情形,而“百家”是现在的状况,今昔对比,而这一切是由于战乱造成。考生可以从对比或反衬的角度分析。
25.(1)C
(2)①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颔联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颈联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的担忧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C.“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错误,前一句写水声,应是听到黄牛峡的水声,后一句写稀疏的树影,这是看到,故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故选C。
(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6.C 27.①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②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不能效仿其一中的“今人”;③兼收并蓄,爱古而不薄今,崇尚古调,也要兼取新声;④相较于作品的形式,内容充实更重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C.“诗人认为不应该追攀屈原、宋玉,否则就会文风浮华,步齐、梁的后尘”错,意思理解反了。“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注作后尘”的意思是: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所以,诗人恰恰认为要追攀屈原、宋玉的精神品格和才情,否则才会“文风浮华,步齐、梁的后尘”。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首联意为: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据此得到启示: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
(2)颔联意为: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据此得到启示: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不能效仿其一中的“今人”。
(3)颈联意为: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据此得到启示:兼收并蓄,爱古而不薄今,崇尚古调,也要兼取新声。
(4)尾联意为: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据此得到启示:相较于作品的形式,内容充实更重要。
28.B 29.(1)观览山水的愉悦,诗歌开始四句“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记录了游览过程,写了诗人眼中通泉地暖境幽的特点,此时诗人看到美景心情是愉悦的。
(2)生不逢时的苦闷。“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中“登顿(且行且停)……欹倾(道路崎岖)”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3)飘零他乡的哀痛。“我生苦飘零”,诗人直言飘零他乡的哀痛。
(4)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诗歌写于762年,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28.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理解错误,根据诗句“冬温蚊蚋集”,可知是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分析也是错误的,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水中野鸭欢乐嬉闹,少见行人,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八句,写出了诗人晨起走路时见到的雾气、凫鸭、山路、阴云、山崖、枯柳、炊烟等景色,再由九、十两句“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描写了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两句作者感叹来路崎岖,山原高危,层云频生,崖岸斜出,道出了路途的艰险,结合中注释“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这两句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二句意为:我这一生漂泊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结合注释,此时作者在四川境内,远离京城,表达了作者飘零他乡的哀痛,直抒身世之慨。
而“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两句,意为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诗歌写于762年,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可见诗人在诗中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0.B 31.①向南望可见青松横生在狭窄山谷里,怎样才能做到赤脚去踩厚厚的冰呢?②既写出了诗人想摆脱公务去纳凉的愿望,也写诗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该句含义为:每到晚上,满地是蝎,何况秋后又多蝇,侧面表现出该地环境艰苦。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的意思是“向南望可见青松横生在狭窄山谷里,怎样才能做到赤脚去踩厚厚的冰呢”。
七月六日天气炎热,对着食物吃不下饭,每到晚上,满地是蝎,何况秋后又多蝇在这样的境况下,簿书依然源源不断而来,足以使人发狂大喊。诗人因直言,刚从长安贬官于此,内心郁闷集结于心,再加之人际关系复杂,又逢三伏天气,却簿书源源不断而来,诗人内心恐已是难以承受之重了,表现了诗人想摆脱公务去纳凉的愿望。往南望,只见青松横在短壑之间,怎样才能赤脚踏在冰块上,诗人在此流露出弃官归隐之意,表达了诗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32.D 33.①用葵藿本性向日来比喻自己要追随明君,形象地表达了忠君爱国的本性无法改变。
②用蝼蚁只求自己的巢穴比喻一些人只为个人利益着想,形象地表达了对这类人的批判,表明自己奔走不是为了热衷功名。
③用大鲸想要到大海中去比喻自己有远大志向,形象的表达了自己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国家栋梁之材缺失的忧心”错。“当今廊庙具”二句的意思是:如今的朝廷上,有的是栋梁之材,要建造大厦,难道还缺少我这块料?强调生逢尧舜之世,治国之士可谓人才济济,还少我一个人吗?可见,没有对“对国家栋梁之材缺失的忧心”。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可是连葵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这里把自己忠君爱国的天性比喻成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忠君爱国的本性无法改变。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回头一想,那些蚂蚁般的小人,只为谋求舒适的小窝,整天钻营。这里把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比喻成像蚂蚁似的经营自己的巢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只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批判,表明自己奔走不是为了热衷功名。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我为什么要羡慕百丈长鲸,常想在大海里纵横驰骋?这里把自己有远大志向比喻成巨鲸想要到大海中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志向的远大,表达了自己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
34.D 35.①国家饱受了长期的战乱;②自己年老体衰,流落他乡;③民众已疲惫多病却仍“虎纵横”。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实际传达出诗人对报效国家的美好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错误。尾联意思是不知今生能否再看见渭水秦山的长安故园,联系上下句,不是“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而是前途难料的迷茫。
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十年戎马暗万国”,十年动荡的战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国家饱受十年战乱,诗人因此而愁。
“异域宾客老孤城”,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诗人说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长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
“人今罢病虎纵横”,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
36.C 37.①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②通过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写出了景色的雄浑阔大。
③也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靠的凄怆心情。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立意直白”分析错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意为“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句子的含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为: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然后借助手法、意象等分析其情感。颔联出句“星垂平野阔”为静景,对句“月涌大江流”为动景,动静结合。“平野阔”“大江流”,写出了景色的雄浑阔大,由此,再联系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此处写景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靠的凄怆心情。
38.A 39.尾联写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他们的境遇和自己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或回答反衬),表达了诗人人生的不得意,空有壮志难以实现的苦闷,也表达了对这些尸位素餐的富贵之人的轻视与嘲讽。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A .“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
故选A。
3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
40.D 41.①诗人因同情、敬重宋玉而洒泪。首联写作者对宋玉《九辩》中的悲意深有同感,又为其文采风流、为人儒雅所感动。②诗人因与宋玉“异代不同时”而惆怅流泪。颔联写诗人虽然对宋玉文采、为人追慕不已,却因相隔千秋无法相见,只能惆怅落泪。③诗人为宋玉死后被曲解而流泪,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后两联写宋玉的作品及抱负均不被后人理解,唯有自己这千古知音暗自感伤。
【分析】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D.“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错误,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诗中并无“忧国忧民的情怀”。
故选D。
4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写出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作者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写出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诗人虽然对宋玉文采、为人追慕不已,却因相隔千秋无法相见,只能惆怅落泪。
后两联中作者点出,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宋玉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所以诗人为宋玉死后被曲解而流泪,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42.D 43.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
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
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
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分析】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理解错误。“愁窥高鸟过”,意思是“在纷乱的愁绪中看见飞鸟高翔而过”,表明作者心中满怀愁绪,难以排解,即使看见鸟也会愁的。并没有用比喻修辞。
故选D。
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上句“凉风动万里”,写秋风一起,万里秋景萧瑟,触动了诗人的“悲秋”之情。
首联下句“群盗尚纵横”,“群盗”是说盗贼四起,“尚纵横”写战乱之烈,引起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有忧国忧民之悲。
颔联上句“家远待书日”,写诗人离家万里,盼望家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却不能得到慰藉之悲。
颔联下句“为客情”,“客”漂泊羁旅意。表达了诗人天涯漂泊之悲。
颈联“老逐众人行”写诗人年老体衰却不得不随着众人逃难,写出了年老力衰生活无奈之悲。
尾联“何由见两京”,“何由”指什么理由;“两京”指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表达了诗人难以被重用壮志难酬之悲。
44.C 45.①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的赞颂。诗中称马将军为“壮士”,说他“苦战身死”,忠贞报国,表达了对马将军爱国之情的赞颂。
②对马将军牺牲的感叹悲伤。马将军讨伐狂贼牺牲后,作者感叹痛惜,以至“伤精魂”。
③对马将军的怀念。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作者脑中,如今却是物是人非,回想起马将军,诗人一腔思念,悲痛不已。
【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干戈比喻战争”错。“干戈未定失壮士”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干戈”代指战争。
故选C。
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1)诗歌首句“苦战身死马将军”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自云伏波之子孙”,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诗句中诗人对马将军的尊称“壮士”,又点明战场“苦战”的情况以及马将军“苦战身死”,即以身殉国结果的诗句分析可见,诗人赞颂了马将军为国捐躯的爱国之情。
(2)“干戈未定失壮士”,意为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诗人内心非常悲痛。“使我叹恨伤精魂”句则直接抒发对马将军牺牲的感叹悲伤。马将军牺牲后,作者感叹痛惜,以至“伤精魂”。
(3)颈联“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诗人回忆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尾联中“时独看云泪横臆”,诗人触景生情,泪眼婆娑,表达对已逝的马将军的怀念,蕴含物是人非的感慨。
46.C 47.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
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
【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遥想。
故选C。
47.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类题目可从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
本诗颔联内容上“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形容”,指形象;“老病”,指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人衰老。
表达技巧上,“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苦。
情感上,“形容老病催”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的更加痛彻心扉。
48.A 49.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以哀景抒悲情”理解错误。诗中开篇出现的景物有千里之大的浩瀚江河之国,百层之高的层峦山城,气势宏博。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全诗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所以全诗应该是以豪景壮景抒悲情,情景呼应,浑然无间。故选A。
4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主要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分析两首诗歌内容及情感可知,两者相同点可以概括为: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不同点:本诗虽然作者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尾联“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可见心中的雄才大略没有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报国豪情饱满高涨。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写出了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忧国伤时。所以不同点可以概括为: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 “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50.D 51.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
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分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痛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不当。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
故选D。
5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
“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
“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此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