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崩溃”与“新生”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江南)、
民族交融(代表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核心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士族、六朝、民族交融、江南开发
重难点
(220——589)
隋唐
三国两晋南北朝
大一统崩溃与新生:分裂中蕴含着统一因素
大一统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大一统重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亡而消失。三国两晋与南北朝三百余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秦汉
隋唐
崩溃与新生
魏
220
蜀
221
吴
222
本课时间轴
三国时期
(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淝水之战(383)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灭
隋朝
北朝(439-581)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灭
隋朝统一
时代特征:
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
经济上:江南开发
民族上:民族交融(交流)
目录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三国与西晋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击溃袁绍军主力。(以少胜多)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三顾茅庐,孔明出山
诚不可与争锋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控制西南,
站稳脚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1.三国鼎立之势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击溃袁绍军主力。(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
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刘备违背盟约,攻打孙权,蜀军大败,(以少胜多)
三足鼎立格局的定型
魏
公元220年,
曹操之子曹丕称帝,
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起止时间:220-265
蜀汉
公元221年
刘备称帝,
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
起止时间:221-263
吴
公元222年,
孙权称王,229年称帝
定都建业,国号吴
起止时间:222-280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三足鼎立
2.西晋短暂统一
263年,司马昭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1)西晋的短暂统一
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máo)
八王之乱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开始了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①根源:
西晋建立之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③影响:
西晋国力严重损耗,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
不问民生
腐败奢靡
晋惠帝
石崇
王恺
②性质: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内部暴乱
西晋时局
五胡内迁
东汉以后,我国天气有渐趋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胡即少数民族的意思,那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包括鲜卑族,匈奴,羯[jié]族,羌[qiāng]族,氐[dī]氏。但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反抗时有发生。
主要影响:
1、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2、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3、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北方沦落为了胡人的领地,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原烧杀掠夺,各自成立了几十个政权,比较大势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这个时期的危害主要有胡人对没有逃亡的中原汉人进行了残暴的统治,野蛮的残杀掠夺,使得华夏人数目剧减,农田荒废,宗庙被毁,书籍文物损毁无数,社会倒退,北方的汉族人大量的从黄河流域逃亡到相对安定的长江区域。后人几乎都认为这是汉族的一次噩梦灾难,差点就要亡国灭种了。这段混乱时期就被称为五胡乱华。
迁往南方的东晋政权不忘国耻,不断的与胡人争战,这时期依旧战乱频繁。五胡乱华的时间结束于鲜卑族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后来汉人逐渐被重要,杨坚建立隋朝,才使得这300年的分裂得到了统一。
五胡乱华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加剧社会矛盾。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三)西晋的灭亡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中国再次进入分裂阶段。
东晋与南朝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衣冠南渡
1.东晋建立
士大夫特权
东晋初年,琅琊王氏掌握政权,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王导、王敦,甚至司马睿曾经想请王导同坐,所以才会有“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就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基础之上
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①形成原因:
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C.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②主要特征:
A.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B.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C.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
2.东晋的政治制度
门阀士族政治
——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
D.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提供经济保障。
士族政治
萌芽:东汉
壮大:曹魏、西晋
顶峰:东晋(门阀)
转衰:南朝
九品中正制度
特权选官制度
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内容:家世、道德、才能(一至九品)
评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九品中正制后续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影响。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冗员。
3.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3
2
1
劳动力和技术:北方动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人口
社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自然:南方地理环境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
二、东晋与南朝
①农 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
②手工业:
南方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民族交融: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成就:
②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经济面貌,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影响:
①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
翻车
灌钢法是先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生铁,熔化而灌入熟铁中去,熟铁由于生铁浸入而增碳。
再经过反复锻打,使组织均匀和挤出夹杂物,就可以得到质地均匀的钢材,提高钢的质量。
灌钢法
刘宋
南朝第一个朝代,公元402-479年是正统王朝,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因国君姓刘,为与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相区别,又称为刘宋;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又称水宋。
陈朝
陈朝(557年—589年),史称南陈或南朝陈,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武帝陈霸先于永定元年,定都建康。传五帝,共历三十二年。
南齐
南齐(479年~502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南齐覆灭,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仅有二十四年。
南梁
南朝梁(502年~55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南朝
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趋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4.疆域变更
南方政治军事的弱势
十六国与北朝
3
(一)十六国时期
1.十六国概况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cóng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特点: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背景: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淝水之战形势图
结局:
东晋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
影响:
①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前秦土崩瓦解,民族矛盾加剧,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大举南下。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
的局面。
(二)北朝
1.北魏崛起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2.社会矛盾激化
3.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力图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北魏孝文帝
措施
经济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土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调制 一定量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
政治 整顿吏治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三长制 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内容:
措施 内容
迁都城 1.由平城迁至洛阳;
2.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穿汉服,说汉语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门第,结汉亲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平城 洛阳
政治 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
经济 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改革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影响:
移植士族制度,滋长贵族腐化
固化社会阶层,激化社会矛盾
北魏由盛转衰,迅速归于灭亡
丧失了民族的主体性,失去了尚武的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盲目吸收汉族文化。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
朝
北朝(439-581)
灭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内部动乱,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全国(北方)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四)北朝归隋
民族融合的含义
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探究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表现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
代
跪
俑
北齐校书图
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探究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途径
①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③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借鉴和学习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迫使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④各民族间的征战
当时各民族的征战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