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5 19:3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学习和运用他们巧妙的说话方式。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学会他们巧妙的说话方式。
教学过程
1. 名句导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 交流资料。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课件出示:孔子(公元前 551 年一公元前 479年),名丘,宇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
3. 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 学生齐读课题。师: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些什么?生:我知道了这是两个小孩在讨论关于太阳的故事。师:他们在辩有关太阳的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辩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请看学习要求(出示课件:一读-读准读顺)大声读课文,你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试一试。(生自由读课文)师:谁来自信地大声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课文)师:其他同学,倾听也是很好的学习。第一次读就能读得这么通顺,学习能力很强!但有一个字的读音“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为”应该是二声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学生再读)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学生齐读)师:文言文啊就是要读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才更有韵味(出示课件:二读——读出韵味)我们再来读读,你是否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学生自读课文)师:哪位同学来展示?(指生读),听你的读真是一种享受,不仅读准了音,还读出韵味,有节奏感。师:在这篇古文中,有几个长向子,老师觉得这样读更舒服,大家认真听。(出示向子: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教师范读(“大如车盖”重读,“盘盂”轻读,反问句语调上扬,“沧沧凉凉”读的轻缓,“探汤”读的重快)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练习一下。(学生练读)师:可以了吗?生:可以了师: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学生男女生分读),文言文就是该这样读才有韵味。师:读准字音也读出韵味了,我们接下来该干什么?
5、疏通文意多媒体出示能够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的方法,如:(1)借助课下注释(2)联系上下文。在让学生自主疏通文意之前,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即对课下注释的掌握情况,一来为接下来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做准备,二来实现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故]原因、缘由。[以] 认为。[及]到,到了。[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沧沧凉凉]寒凉。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决]判断。[孰] 谁。[为] 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在检查完学生对课下注释的掌握情况后,让学生先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完毕后,看学生是否有不能自行理解的句子。在学生能够基本疏通文意后,找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抛出问题:文中的两个小孩到底在争辩什么?他们又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呢?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理解本文的论点是什么,针对这个论点,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小孩儿是从视觉来论述的、另一个小孩儿则是通过自己的触觉来论述的)。本环节的最后,要再次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此过程可以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总之,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两个小孩儿各自的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6、学生展示此环节要求学生演一演文中的场景,同桌二人可以分别扮演文中的两个小孩,还原当时两个人辩斗时的激烈场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用文言文来进行辩斗或者用白话文进行辩斗,总之,要还原当时的激烈场面。(辩论要求:(1)注意句式、语气语调的变化(2)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辩斗时的语言要富有变化、要使用长短句、要注意语速的变化以及语调的变化。学生准备完毕后要找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在学生展示完毕后,对学生的整体表现以及辩论时用语的规范性进行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7. 联系时事,出示孩子讨论的话题。(压岁钱应该交给父母 VS压岁钱应该自己自由支配)学生们各抒己见,并且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
8. 拓展活动编排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说明观点 具体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