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
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会写“哉、巍”等14个生字和“谱写”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9自然段。
3.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资料袋了解文言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4.诵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感受艺术家们的人格魅力。
5.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运用列提纲的方法完成“我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能用积累的词句表现不同艺术的特点,尝试在表达艺术之美的过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美好。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教材内容 ●精读课文 文言文两则 月光曲 ●略读课文 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补充资源 书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艺术符号》 电影:水墨动画《山水情》 纪录片《京剧》 1.阅读文言文,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资料袋了解文言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诵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丰富词句,借助这些词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体会艺术创作的美好。
(三)设计说明
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艺术之美”组织选文,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一篇略读课文《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一组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与各种艺术相关的成语,这些内容紧扣单元主题,文体多样,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由《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组成,前者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语言意境隽永,表现了音乐艺术之美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后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语言通俗幽默,揭示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音乐不仅来自卓越的想象和才华,更依靠高尚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介绍了“马鞭”“亮相”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传递出京剧独特、奇趣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术的自豪感。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主题生活化、儿童化、真实化,比本单元中其它内容更为贴近儿童的生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要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来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包含着一定的想象意境和联想空间,吸引着读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而体会艺术形式之美以及艺术家的人格之美。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词句的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个单元里则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行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六年级的习作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本单元则是学习使用列提纲的方式聚焦题材,安排详略。本单元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相关知识背景不足,审美和品鉴能力有限,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更好地体会“艺术之美”,我们在设计时调整了原有的教材顺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补充大量资料,增加必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艺术与生活、个人与艺术家之间建立联系。
首先,走进真实的家乡艺术,在实践中丰富体验。“艺术”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从生活入手,它就会变得真实可感。“寻访家乡的艺术”学习活动能够沟通生活与课本,消除艺术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在家乡的历史上,一定有一些文人志士,他们或书法造诣深厚,或绘画水平一流,或演奏技艺高超;一定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家乡艺术,布老虎、剪纸、包、糖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触摸艺术,学习课文时再激活这些体验.例如在学习《京剧趣谈》时,可以结合采风中了解到的地方戏去理解京剧中诸多陌生化的表达,关注了这些新鲜的词句,学生才能想象出戏台上的情景,进而发现京剧的奥秘。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个核心素养中,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是比较高级的要求,设计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十分必要。“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两个活动,均由真实任务驱动,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艺术创作的美好!
其次,整合教材内容,深度聚焦艺术之美。仔细研究教材,能够发现“异中有同”,从音乐、美术、戏曲、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出发可以将教材进行适度整合,使学习内容更为聚焦,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伯牙鼓琴》《月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以音乐为媒,歌颂了温暖的情怀和高洁的品格,可以采用互文阅读的策略。课文对乐曲《高山流水》和《月光曲》都未直接描写旋律的变化,而是将曲调的变化巧妙地融入了听者的联想之中。钟子期的联想是“太山巍巍、江河洋洋”,兄妹俩的联想是“月亮、银光、微云、巨浪”等等,品读这些文字,引导学生发现描写音乐时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和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人,音乐艺术如此表达,其它艺术门类也有相似之处。“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整合《书戴嵩画牛》和《聊聊书法》,从书与画,同质与异体中感受中国文人画特有的精神品质。此外,我们补充了大量视听资料,学习《京剧趣谈》这篇略读课文,补充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戏阅读材料《秦腔》《听戏》,将课内外阅读整合,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同一类艺术的特点,深刻体验到这一类艺术的独特魅力!
最后,打开广阔的艺术空间,让艺术内容有情有理。本单元的课文围绕“艺术之美”创造了独特的、广阔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空间,课文内涵十分丰富,值得展开多角度思考,进行细细品味。“高山流水”是中国知音文化的象征,《书戴嵩画牛》传递了艺术平等的思想,“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展现了贝多芬热爱劳苦大众的高尚人格,《京剧趣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处处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由意境隽永的文字联想波澜起伏的音乐,由文白凝练的文字想象故事的画面;由通俗幽默的文字再现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将从文本中获得多元认识,不仅体验到情趣还能获得了理趣。打开广阔的艺术空间,氤氲在有情有理的艺术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能经由文学的艺术表达,享受到音乐、书画、戏曲所带来的美好人生。
二、情境与任务
(一)学习情境
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小的工艺品……艺术给生活增添了色彩。寻访家乡艺术,为它做一张名片。读读古今中外艺术家的轶事,感受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情谊,发现艺术的创造源于善良美好,做一回京剧小票友,介绍各自的拿手好戏。乘着想象的翅膀踏上艺术之旅,去采撷艺术之美吧!
(二)任务框架与内容安排
1.任务框架
2.内容安排
任务 课时 学习内容
一、寻访家乡的艺术 1 网上查询或实地寻访各种形式的家乡艺术
自主选择并阅读推荐篇目《文人画家顾恺之》《郑板桥》《秦腔》《苏州书画》《寒山寺的钟声》《南通风筝》《听戏》《六朝人物砖刻画》《皮影戏》《打渔杀家》(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选学部分内容)
二、采撷艺术之美 3 21.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 22.月光曲 拓展阅读《高山流水》 《语文园地之“交流平台”》
1 21.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拓展阅读《王羲之痴迷书法》
1 23*.京剧趣谈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一)
三、我的拿手好戏 2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二)
1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二)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的艺术之旅”为主题,整合三个任务七个活动进行学习。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语文园地等整合在“寻访家乡的艺术、采撷艺术之美、我的拿手好戏”三大学习任务之中,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在实践采风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访家乡艺术,用心记录家乡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诵读作家下的艺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感受艺术家们的人格之美;写写自己的拿手好戏,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和同伴一起分享,展示艺术创造与表现的魅力。
第一个任务是“寻访家乡的艺术”,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艺术,消除艺术与学生间的隔膜,在发掘家乡艺术元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活动一“采风自由行”,可以实地探访名士故居,可以走近民间艺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游览。“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的展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画画写写,可以制作电子名片,可以做个名片二维码等等,在交流中初步感知艺术的丰富多彩,感受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这里将《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前置,是引导学生联系寻访所得理解这些成语,并在表达中尝试运用。
第二个任务是“采撷艺术之美”,走进课本,走进艺术百花园,采撷艺术之美。活动一“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将《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行关联阅读,在想象中深入感受曲中人,曲中意,体会天籁之音即“心灵之音”,它不仅是高超的技艺,更是高洁的品格和温暖的情怀。活动二“聊聊书画家那些事”将《书戴嵩画牛》和《聊聊书法》进行整合,说说书画家的故事,大致感受书画作品的意境,在讲述人物故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经验和道理。《聊聊书法》是口语交际内容,教材选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杰作《兰亭集序》作为话题,聊聊书法的过程可以通过“追问”“提问”“积极应答”等方法加强互动,实现话题的深入交谈。活动三“做个京剧小票友”,学习《京剧趣谈》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要引导他们关注文中大量有新鲜感的词句,迁移运用本单元中“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方法,想象表演的情景,发现京剧的奥秘。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在“做个京剧小票友”的活动中积极传播京剧文化,感受那份文化自信,培养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与家乡的艺术、生活相勾连,从而形成更深的感悟。
任务三是“我的拿手好戏”,这是对“艺术之旅”的延续与具化。学生寻访了家乡的艺术,认识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最后再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以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作为这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调动了学生的表达热情,提高了习作的价值,丰富了艺术体验。“晒晒我的拿手戏”经历了品悟内涵——确定“好戏”——创作“好戏”——优化“好戏”的过程。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不仅在阅读中,在写作中更为重要。“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则为这篇习作增加了艺术的感觉。在这个单元里,学生从丰富的艺术中获得了一种美的体验、美的感悟。怎样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加工成一件艺术品呢?加点“艺术范”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学生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和同伴一起分享,体验艺术创作的美好,在展示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创造与表现的魅力。
本单元的选文出自不同的年代,内容涉及中外,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文本所呈现的文化思想均与艺术紧密关联,反映了艺术给予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熏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生活,发现家乡艺术,阅读经典艺术,品悟故事中传递的人性之美,在真实情境中表现自己的“艺术范”,重在感受、体验,应避免过度深挖。
三、教学活动示例及说明
任务一 寻访家乡的艺术
一个泥人、一只香包、一双虎头鞋……都带着浓郁的乡土艺术特色,它们或在民间艺人的手中,或在名人雅士的笔下,或保存在某座故居之中,或珍藏于某座博物馆。走吧!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的艺术,用心去记录家乡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活动一 采风自由行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采风自由行”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将艺术与生活勾连,为学生走进艺术世界打开第一扇窗。推荐学生读一读与艺术相关的课外读物,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再深入家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访家乡特有的艺术,用心记录家乡的艺术成就,通过艺术采风,让抽象的艺术形式变得具体可感,为任务二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情感体验和基本认知。
建议课前完成
1.艺术初体验
学生提前一周阅读《文人画家顾恺之》《郑板桥》《秦腔》《苏州书画》《寒山寺的钟声》《南通风筝》《听戏》《六朝人物砖刻画》《皮影戏》《打渔杀家》(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自选其它与艺术有关的文本。
2.走,一起去采风
学生提前一周通过实地探访名士故居、走访民间艺人、参观艺术作品展、网络游览等渠道,记一记、画一画、拍一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采风。
活动二 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学生经过前期的阅读和采风后,对“艺术”有了初步真实可感的体验,通过制作家乡艺术名片,梳理采风中零散的图、文、视频记录,加深感受和认识。“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综合运用“有条理地表达”和“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的口语交际方法交流家乡精彩纷呈的艺术成就,并尝试运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成语使表达更有艺术色彩。这一活动的学习,重在激活学生前期采风与阅读的储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艺术的丰富多彩,感受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建议安排1课时。
1.说说我的采风收获
课前,学生将自己采集的有关家乡艺术的各种资料按艺术类别上传到班级平台上。课上,交流采风的感受和收获。
2.制作家乡艺术名片
(1)我的小组我做主
学生阅读班级平台上的资料,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类艺术,组建小组,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吸引人的名字,既是小组名,也可以作为家乡名片的名字。
一起来制作
梳理采风时搜集的文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筛选、整合、补充资料,为家乡艺术设计名片设计标语,编写文字,挑选图片等,纸质或电子名片都可以。出示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鼓励学生在介绍家乡艺术时用上其中的词语。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将名片生成的二维码发布到平台上,点亮自己感兴趣的“家乡艺术名片”。
(样例仅供参考)
3.家乡名片热搜榜
学生上传平台或者在教室里展出,做好介绍准备,说清家乡艺术的特点,名片设计的用意,互相点赞。通过点赞数量排出榜单,评选出最收欢迎的那张家乡艺术名片,向学校网站投稿或与同年级的其它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样例仅供参考)
任务二:采撷艺术之美
活动一 穿越时空的心灵之音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两篇课文都以音乐为媒,歌颂了温暖的情怀和高洁的品格,将这两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活动之中,意在深度聚焦音乐艺术之美。教师可以采用互文阅读的策略,学生在比较、联系、反思、表达中深度阅读,提升素养。“知音对对碰”是从真实生活和文本故事中感知“知音”。“展开想象话知音”重点学习《伯牙鼓琴》,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标注停顿、读好节奏、借助注释、上下关联等方法,可以迁移运用这些方法,重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想象乐曲之妙,体会知音之情。“展开想象,聆听《月光曲》”重点品读文中将曲调的变化巧妙地融入联想之中的语句,通过对比,发现作者艺术表达的秘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联想,身临其境,就能理解琴声中的意蕴。“曲中见人,说说这心灵之音”聚焦曲中人物,分别以两个主问题再次回读全文,“为何不复鼓琴”“为何弹了一首又弹一首”引导学生关注艺术是心灵之音,进而感受艺术家的温暖情怀和人格魅力!“请来我的知音小站”是想象的拓展与运用,这里鼓励学生自由地多元表达。
建议安排3课时
1.知音对对碰
(1)上传你最喜欢的一支歌,写写你的心灵之音。围绕课后选做题,展开学习活动。
知音的前世今生
①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文《伯牙鼓琴》和补充阅读《高山流水》,了解知音。课上交流朗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互助解难。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做好以下预设:
a.“汤汤乎”的“汤”念shāng。
b.重难点语句,做到停顿适当、读出重音。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古琴者。
②知音手拉手
a.读读“我的心灵之音”,寻找你的音乐知音,说说你的心里话,体会知音间心心相惜的感觉。
b.这个单元里的音乐知音是谁呢?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
2.展开想象话知音
(1)走进知音的故事
①怎样读懂文言文
学生先说说已经掌握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选择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等方法初步理解文言文。
②默读《伯牙鼓琴》,说说故事大意。此时达到字面理解水平即可,不做过高要求。
(2)依曲而读,聆听“高山流水”
①读读画画:描写乐曲的词句。
教师预设;
“巍巍乎”指巍峨高耸;“汤汤乎”指水流大而急。
②品读重点词句
感知敏锐:“方”“少选”等词语写出锺子期能在瞬间感悟琴音;
感悟准确:“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反复诵读,借助填空式文本尝试背诵。
③想想说说:连词成句,说说这是怎样一首乐曲?
④想象拓展,乐曲中还有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模仿课文说一说。
(3)曲中见人,读懂这心灵之音
①主问题:为何“终身不复鼓琴”?
图解“破琴绝弦”之由,默读梳理,再说故事。
②绝弦探疑,集体讨论:
结合课后资料袋及推荐阅读《高山流水》,说说伯牙为何“终身不复鼓琴”。感受伯牙宏大的抱负与子期志念相投的高洁情怀和真挚情意,进而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理解他不复鼓琴的决绝态度。
3.展开想象,聆听《月光曲》
①依曲而读,寻找文字中的乐曲
a.画出课文中描写乐曲的句子,想一想,哪里写的是现实,哪里写的是联想。
乐曲名称 人物及身份 现实 联想
《月光曲》 贝多芬 音乐家
盲姑娘 穷苦百姓
b.去掉联想的部分,对比阅读,体会联想之中有曲调变化的生动表达。
②品味画面,背诵积累
a.紧扣一个“变”字,说说画面的变化。
b.边读边像作者一样联想,通过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
c.迁移运用《伯牙绝弦》中边想象边背诵的方法,背诵第9自然段。
③《月光曲》:为何“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a.说说人物心里话
我为他们代言: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说说贝多芬、盲姑娘、皮鞋匠的心里话。
b.聊聊曲中意
资料袋:补充介绍贝多芬贫穷、不幸的童年经历,出示他的话“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c.回看全文,议一议:为何“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预设:贝多芬热爱音乐;贝多芬被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打动了;贝多芬为邂逅盲姑娘这样的知音而弹;这美好的情景触发了贝多芬创作的热情等等。
4.请来我的知音小站
“知音小站”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小站,欢迎知音小组的同学们来听听美妙的音乐,说说动人的知音故事!
(1)继续围绕课后选做题,再次打开“知音对对碰”活动专栏,补充修改“我的心灵之音”,回读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乐曲中的画面写下来。
可以提示学生:再来听听这首歌,默默回想或者唱出来,感受脑海中的想象到的画面,可以由歌词或者旋律生发联想,再把这些记录下来。
(2)畅游“知音小站”,晒晒我的心灵之音。
学生再次上传“我的心灵之音”,表达形式多种多样,除了用文字以外,还可以用音视频讲述,可以用绘画,鼓励知音小组的同学们合作展示。在交流分享中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好,体会音乐中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怀。
活动二:聊聊书画家那些事儿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将带领学生走进书画艺术的世界。“聊”是不受拘束地谈话,本单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地讲故事、说道理、谈想法的空间和时间,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清晰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聊一聊关于书画家创作的那些有趣故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故事中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汲取艺术创作的智慧。“聊书法,话感悟”以“聊聊《兰亭集序》”为例学习分点说明的方法,并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组团聊天”,聚焦一个问题进行深入交谈,感受书法的魅力!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资源】推荐阅读《王羲之痴迷书法》
1.小故事,大道理
(1)读读故事吧
①我会自己读
a.自主读文
迁移《伯牙鼓琴》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好文言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b.质疑问难
小组交流,互助解难,重难点语句做到理解意思、停顿适当、读出节奏。
教师预设: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c.说说故事大意,梳理故事脉络。
②“笔记”来帮忙
a.边读边做笔记,记下初读感受、疑难问题等。
b.出示“交流平台”,想想记什么?怎么记?补充笔记。
c.笔记晒晒晒
组内交流,晒晒优秀笔记。
(2)故事讲给同伴听
①走进“想象加油站”
画出人物的对话,分角色读一读,想象人物的表情、心情,读好人物的语气。
②故事可以这样讲
a.想象细节讲故事
b.叙述情节要完整
③人人都是小评委
(3)揭开故事中的大道理
①找出故事的道理
预设: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②拓展明理
2.聊书法,话感悟
课前准备:搜集中国书法的相关资料,上传至线上平台“我的书法小百科”。
(1)打开书法小百科
①浏览资料,自由交流。
②“中国书法知多少”竞赛开始啦!
a.线上竞赛
b.积分评比
(2)赏好这幅字
①我会赏《兰亭集序》
a.从哪些角度了解作品?画画图吧!
b.怎样欣赏作品?
阅读推荐:《汉字书法之美》(蒋勋 著)
②一起聊聊吧
a.列提纲,明条理
b.列句式,助表达
我最喜欢的书法作品是……这幅作品有三个特点……;
我知道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3)漫谈书法,追踪书法奥秘
①组团聊天吧
自由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书法家或者作品,按照主题自由组团。
②话题取个名
a.想一想:给小组话题命名。
预设:“书法名家故事会”“我的学书路”“书法作品大家谈”“当代书法名家在哪里”等等。
b.议一议:怎样介绍才精彩。
预设:列一个提纲,让讲述有条理;借助图片、实物、视频等让讲述更加生动。
③展评开始啦
话题名称 分点说明 讲述生动 至少有一个聊得最深入的内容
☆☆☆☆☆ ☆☆☆☆☆ ☆☆☆☆☆ ☆☆☆☆☆
活动三:做个京剧小票友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这个活动整合了课文《京剧趣谈》和《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一),以及大量课内外文本、视听资源,学生以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感受京剧艺术魅力,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首先,教师做适当点拨,激活采风中对地方戏剧的体验,学生带着体验走进“走进京剧大舞台”,慢慢揭开京剧的神秘的面纱。接着,“京剧趣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自主交流中,迁移运用本单元“借助文字展开想象”的阅读方法,想象戏台上的情景,品味幽默风趣的语言,揭秘京剧动静和虚实的奥秘。在“今日我上镜”这个活动中,学生试着用上与京剧有关的词语说说戏,积极宣讲与传播京剧艺术。
建议安排1课时
1.走进戏曲大舞台
(1)戏曲交流吧
在家乡艺术采风活动中,你接触到了哪些戏曲艺术?读了哪些关于戏曲的文章?一起来聊聊吧!
课前推荐阅读:《秦腔》《听戏》《打渔杀家》
(2)戏曲小百科
打开“戏曲小百科”平台资源库,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在学当京剧小票友活动中慢慢理解。
亮相 行当 压轴 捧场 行头
跑龙套 唱白脸 花架子 对台戏 打圆场
粉墨登场 字正腔圆 曲终人散 有板有眼 科班出身
2.京剧趣谈
(1)京戏开场啦!
默读课文,交流预习。
《京剧趣谈》预习单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疑问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字词。 借助拼音( ) 查字典、词典( ) 反复朗读( ) 尴尬 驰骋 绱鞋底
课文介绍了京剧艺术的特点:( )和( ) 借助小标题( ) 朗读课文( )
(2)聊聊神奇的马鞭
①画神奇
a.默读《马鞭》,画出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
b.做批注:记下神奇的感受。
②品神奇
a.看图识马鞭
连连看:出示不同京剧人物及不同颜色的马鞭,连一连。
b.想象用马鞭
读读文字“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想象场景,做做动作。
③神奇的道具
a.文中还有哪些神奇的道具?圈圈画画。
b.整理道具库
把找到的道具分分类,也可以把课外了解到的归归类。
实在的道具 虚拟的道具 可实可虚的道具
道具名称 马鞭、鞋底、酒杯、酒壶 马、针线、饭菜 饭碗
c.说道具,想画面,体会京剧虚实相生的神奇之处。
(3)说说高妙的亮相
①静态亮相
a.读好第一自然段的三个“对着”,感受“一动不如一静”的高妙之处。
b.做做三个“对着”,想象动作和表情,体会角色必胜的信心。
②动态亮相
a.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风雨不透”“抡圆,想象动作,感受“动中的气概”。
b.读一读,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③踩着鼓点来看戏
a.听鼓点,辨动静
播放鼓点,学生猜猜是动还是静。
b.听鼓点,说说戏
用上文中的词句来说说鼓点中的情景。
3.今日我上镜
(1)好戏我来评
①欣赏京剧《四郎探母》片段,留意观察视频中的道具、亮相等。
②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做好评讲准备,建议列一个发言提纲。
(样例仅供参考)
(2)小票友开讲了
①组内交流,现场点评
话题名称 内容有趣 分点说明 讲述生动
☆☆☆☆☆ ☆☆☆☆☆ ☆☆☆☆☆ ☆☆☆☆☆
②再次打开“京剧小百科”平台,将自己的评讲内容上传至“小票友开讲了”一栏。
③互相点评,推荐优秀小票友参加年级巡讲。
任务三 我的拿手好戏
“我的拿手好戏”是“艺术之旅”的延续与具化。学生寻访了家乡的艺术,认识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最后再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以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调动了学生的表达热情,提高了习作的价值,丰富了艺术体验。“晒晒我的拿手戏”经历了品悟内涵——确定“好戏”——创作“好戏”——优化“好戏”的过程。“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则为这篇习作增加了艺术的感觉,在这个单元里,学生从丰富的艺术中获得了一种美的体验、美的感悟。怎样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加工成一件艺术品呢?加点“艺术范”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学生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和同伴一起分享,体验创作的美好,在展示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创造与表现的魅力。
活动一 :晒晒我的拿手戏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我的拿手好戏》是一个能唤起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的写作话题,“好戏”前面的修饰词“我的”和“拿手”,一是强调了是属于“我”而不是别人的,一是强调是自己擅长的,这就引发了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那就是习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也是本次习作独特的乐趣和意义所在。什么是拿手好戏呢?如何证明这就是你的拿手好戏呢?教师设计由一则招募启事来展开活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了“锁定好戏”“写清好戏”“优化好戏”三个活动,完成了从选材、练写、修改的习作过程。
建议安排1.5课时
1.锁定好戏
①读一读来自学生处的招募启事,为你的拿手好戏做好准备吧!
提示:上传拿手好戏图片、文字等在课前完成,也可以带道具在现场做展示。
②艺术小组成立啦!
根据不同的展示作品自行组建小组,再给小组取个名,比如:校园好声音、巧巧手、艺术生活、趣味游戏、绘画大师等等。
③讨论:怎样才能介绍更清楚?
a.读读提纲样例。
b.试着写写自己的介绍提纲。
c.组内交流,修改。
④好戏开讲啦!
小组推选代表介绍拿手好戏,一起再来评一评。
姓名 你认为是好戏吗?是/否 理由 建议
2.写清好戏
①出示: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a.议一议:这位同学的展示帖问题在哪里?
b.改一改
提示:避免遗漏重要步骤,顺序不清、用词不准确。
②词语点亮“好戏”
出示:日积月累成语以及相关课外词语,选一选,用一用。
③写一写“我的拿手好戏”。
3.优化“好戏”
①自我修改三步曲
a读一读,句子通不通?
b想一想,重点具体吗?
c找一找,哪里最有趣?
②一起来修改
小组内互相读读,提提建议,一起来修改。
活动二 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怎样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加工成一件艺术品呢?加点“艺术范”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借鉴课文中的艺术表达方式,能用积累的词语表现不同的艺术特点,能恰当地加入想象让自己的介绍更精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审美体悟转化成语言文字的艺术化表达。
建议安排1.5课时
1.寻找“艺术范”
(1)想象画面,打开“艺术门”
①出课文片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给拿手戏增加想象的呢?
———《月光曲》
———《京剧趣谈》
教师预设:
a.片段一从听到的展开联想,以景物的变化表现乐曲的变化,让读者如闻其声。
b.片段二通过细致刻画演员的神情、动作表现了舞台上的紧张气氛,让读者如见其人。
②再来改一改,给你的好戏加上想象吧!
(2)巧用修辞,铺好“艺术路”
读读想想:这样表达怎么样?
教师预设: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2.加点“艺术范”
(1)我是展示小能手
①改一改:用上“艺术范”,再来改改你的作文。
②变一变:除了用文字展示帖,还可以用什么形式展示呢?
教师预设:
增加视频解说、结合图片介绍、亮亮我的艺术作品、现场秀一秀等等。
我是艺术小知音
借助图表欣赏好戏,做一个艺术小知音。
(3)巡演开始啦
平台集赞,个人风采墙中前五名的同学参加年级巡展。
四、教学建议与资源支持
(一)单元教学建议
1.关于大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的设计调整了原教科书的编排,从音乐、美术、戏曲、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出发将教材进行适度整合,使学习内容更为聚焦,以实现深度学习。一是将《伯牙鼓琴》《月光曲》进行互文阅读。二是整合课文《书戴嵩画牛》和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从书与画,同质与异体中感受中国书画家“书画同源”特有的精神品质。三是将《语文园地七》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与相关课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体现的是学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四是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补充阅读大量与艺术相关的文本,了解同一类艺术的特点,深刻体验艺术的魅力!
2.关于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要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来体会艺术之美。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词句的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个单元里则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行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把关于自己的拿手好戏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是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学习使用列提纲的方式聚焦题材,安排详略,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联系,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习作之中,做到读写结合,教学效果更好。
3.关于语文实践活动。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不足,审美和品鉴的能力有限,会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更好地体会“艺术之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补充大量资料,增加必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艺术与生活、个人与艺术家之间建立联系。“寻访家乡的艺术”“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采风和创作中体验到艺术的美好!
4.关于学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的阅读、习作的方法,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举一反三地迁移到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去。识字中,充分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阅读中,灵活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交流阅读体会。习作中,则要在表达方法、表达效果、表达的丰富性等方面提高要求。
(二)单元线上学习包的设计与使用建议
任务一 寻访家乡的艺术
活动一 采风自由行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读读吧】 1.艺术初体验 学生可选择“阅读资源库”中的篇目在线阅读,也可以自选其它与艺术有关的文本进行阅读,还可以推荐上传自己感兴趣的篇目。 阅读资源库篇目如下: 《文人画家顾恺之》《郑板桥》《秦腔》《苏州书画》《寒山寺的钟声》《南通风筝》《听戏》《六朝人物砖刻画》《皮影戏》《打渔杀家》(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走,一起去采风 实地寻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采风所得。 向学生推荐与艺术相关的课外读物,从文本中获得一些艺术体验,拉近学生与艺术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实地采风提供基础。
活动二 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展播厅】 说说我的采风收获 学生按平台上提供的艺术门类上传自己采风时记录的文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建立班级艺术资料库。 2.制作家乡艺术名片 学生根据所选艺术种类在线组队。将制作好的家乡艺术名片生成二维码发送到平台展示。 3.家乡艺术名片热搜榜 点亮“我”最感兴趣的家乡艺术名片,平台数据汇总,建立家乡艺术名片热搜榜。 与同学们分享采风所得,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采风进度和方向。 家乡艺术名片的设计以及在“家乡艺术名片热搜榜”的展示,不仅激发了学生研究家乡艺术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任务二 采撷艺术之美
活动一 穿越时空的心灵之音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活动厅】 知音对对碰 学生登陆“知音小站”交互分享平台,可以上传“我的心灵之音”,包括最喜欢的歌曲音视频、“我的心灵之音”卡片等图片和文字,可以查阅推荐阅读篇目:《文人画家顾恺之》《郑板桥》《秦腔》《苏州书画》《寒山寺的钟声》《南通风筝》《听戏》《六朝人物砖刻画》《皮影戏》《打渔杀家》(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展开想象话知音 利用平台的“点播”功能,学生可以点击课文朗读,可以欣赏《高山流水》《月光曲》两首乐曲。 3.展开想象,聆听《月光曲》 点击资料袋,可以查看关于贝多芬的资料。 4.请来我的知音小站 学生再次登陆“知音小站”交互分享平台,上传修改过的“我的心灵之音”,除了用文字卡片之外,还可以用音视频、图画等多种表达方式。 学生使用平台点播各种资源,包括课文朗读、推荐阅读篇目、乐曲等。在课前阅读关于“知音”的故事,通过“知音小站”交互分享平台发布自己最喜欢的一支歌,交流感受,在“我的心灵之音”卡上记下自己感受和想象,在欢乐的“知音手拉手”活动中踏上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活动二:聊聊书画家那些事儿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与使用建议
【聊聊吧】 1.小故事,大道理 点击播放,可以反复收听《书戴嵩画牛》范读。 读好文言文的节奏是有效阅读的第一步,精彩的范读是最有效的指导。
2.聊书法,话感悟 打开“我的书法小百科”平台,可以上传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 打开平台资源库,点击推荐阅读链接《汉字书法之美》(蒋勋 著) 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是自主走进书法艺术的过程,通过平台共享,形成交流。
【展示厅】 拍照上传“我的读书笔记”,互动点评。 利用拍照功能分享自己的课堂笔记,在相互点评中总结不同的方法。
活动三 做个京剧小票友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票友社】 走进戏曲大舞台 打开“戏曲小百科”资源库,选择阅读推荐篇目,读读词语,大致说说意思。 链接推荐阅读篇目:《秦腔》《听戏》《打渔杀家》 京剧趣谈 学生可以点击连线,将各种马鞭图片及人物一一对应。 播放鼓点音频,学生可以反复听,辨别亮相中的动态与静态。 今日我上镜 学生可以选择播放《穆桂英挂帅》的两个视频片段欣赏,把自己的讲评以语音配文字的形式上传到“小票友开讲啦”一栏。利用平台的点赞功能,为自己最喜欢的评论点赞,评选“优秀小票友”。 利用戏曲小百科资源库中大量课内外文本、视听资源,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京剧艺术魅力,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借助欣赏《穆桂英挂帅》,尝试自己来趣谈京剧,用上与京剧有关的词句来说说戏,是一次绝好的语言实践。
任务三 我的拿手好戏
活动一 晒晒我的拿手好戏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写作园】 1.秀秀我的好戏 “我的拿手好戏”交互分享平台供学生发布图片、视频、ppt、图文并茂的小报等个人才能的展示作品,学生可在平台投票、发表评论。 2.写清我的好戏 (1)利用平台批注功能,修改“小台灯的制作说明书”。 (2)学生点击词语资料袋,查看更多有关“我的拿手好戏”的词语,可利用平台拖拽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 平台“秀秀我的好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平台发布和交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同伴的作文,多角度感受习作的乐趣。
活动二 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
线上支持(资源、工具、测评) 设计意图及使用建议
【展播台】 寻找“艺术范” 学生点击资料袋,可以搜索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描摹艺术的例文、例句。 2.加点“艺术范” 点击“我的拿手好戏”交互分享平台,阅读并点评作品,使用投票功能,选出自己心中最出彩的“拿手好戏”。 交互分享平台可以支持学生选材、创作、修改和评价的全过程,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优势,可以做到及时反馈,优化评讲,实现高效互动。
(三)单元学生用书使用建议
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艺术之美”组织选文,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一篇略读课文《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一组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与艺术相关的成语,这些内容紧扣单元主题,文体多样,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由《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组成,前者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语言意境隽永,表现了音乐艺术之美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后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语言通俗幽默,揭示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音乐不仅来自卓越的想象和才华,更依靠高尚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介绍了“马鞭”“亮相”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传递出京剧独特、奇趣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术的自豪感。本单元的选文出自不同的年代,内容涉及中外,均于艺术紧密关联,反映了艺术给予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熏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主题生活化、儿童化、真实化,比本单元中其它内容都要更贴近儿童的生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要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来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包含着一定的想象意境和联想空间,吸引着读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而体会艺术形式之美以及艺术家的人格之美。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词句的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个单元里则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行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能把关于自己的拿手好戏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六年级的习作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本单元则是学习使用列提纲的方式聚焦题材,安排详略。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不足,审美和品鉴的能力有限,会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更好地体会“艺术之美”,我们在设计时调整了原有的教材顺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补充大量资料,增加必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艺术与生活、学生与艺术家之间建立联系。
首先,走进独特的家乡艺术,让艺术形式真实可感。“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第一站就是寻访家乡的艺术,“艺术”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从生活入手,艺术才会变得具体可感。在家乡的历史上,一定有一些风流名士,他们或书法造诣深厚,或绘画水平一流,或演奏技艺高超;一定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家乡艺术……“自由采风行”可以实地探访一下这些名士的故居,可以通过网络游览,采风的方式自由,“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地方艺术所特有的区域特点,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就在我们的身边,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其次,打开广阔的艺术空间,让艺术内容有情有理。本单元的课文围绕“艺术之美”创造了独特的、广阔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空间,课文的内涵十分丰富,值得品味。“高山流水”是中国知音文化的象征,《书戴嵩画牛》传递了艺术平等的思想,贝多芬热爱劳苦大众的高尚人格,《京剧趣谈》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处处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些多元的解读,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将《伯牙鼓琴》和《月光曲》对比阅读,可以更深地感受曲中人,曲中意,体会天籁之音中即“心灵之音”,它不仅是高超的技艺,更是高洁的品格和温暖的情怀。在《书戴嵩画牛》和《聊聊书法》中,说说书画家的故事,在故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理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资料,积极宣讲传播京剧文化,在当一回京剧小票友的活动中感受一份文化文化自信,培养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
最后,丰富语文的实践活动,让艺术体验缤纷多彩。“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我的拿手好戏”,这是对“艺术之旅”的延续与具化。学生经历了家乡的艺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最后再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以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调动了学生的表达热情,提高了习作的价值,丰富了艺术体验。“晒晒我的拿手戏”经历了品悟内涵——确定“好戏”——创作“好戏”——优化“好戏”的过程。“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则为这篇习作增加了艺术的感觉,在这个单元里,学生从丰富的艺术中获得了一种美的体验、美的感悟、美的鉴赏,怎样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加工成一件艺术品呢?加点“艺术范”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学生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和同伴一起分享,体验艺术创作的美好,在展示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创造与表现的魅力。
五、练习、测评及建议
(一)单元评价与测评目标
1.识字与积累
(1)自主识字,会写“哉、巍”等15个生字和“谱写”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9自然段。
(3)积累并了解日常生活中与艺术有关的词语,能选择几个加以运用。
2.阅读与感悟
(1)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资料袋理解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文言文的故事,交流阅读感受。
(2)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感受艺术家们的人格魅力,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3.习作与表达
(1)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用上积累的与艺术有关的词语,有条理地介绍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写清自己的拿手好戏,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尝试在表达艺术之美的过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美好。
4.综合性学习
(1)能够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筛选、整合,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对艺术之美的认识和感受。
(2)能调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综合相关材料,完成主题活动。
(二)练习、测评设计说明
本单元主题是“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通过“采风、阅读、交流、讲述、习作”等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体会不同艺术形式带来的美好体验,感受艺术创造与表现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所以,本单元的练习、测评的设计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以致用。
要落实本单元生字词的掌握,词句的积累与理解,最重要的就是在语境中学会运用。通过“艺术词句演练场”“艺术常识消消乐”两个活动,考察学生在语境中恰当使用生字新词新句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对艺术相关词语的积累情况。
2.注重方法的运用,能力的提升。
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学生从阅读实践中提取了可迁移运用的方法,在“艺术欣赏大观园”的阅读与表达练习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将其内化为能力。
3.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单元测评设计了“做艺博会中国馆策展人”这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从了解到积累,从创作到优化,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艺术底蕴,学会记录、整合信息,感受合作和探究的乐趣,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三)练习设计案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徜徉艺术海洋,享受审美愉悦。同学们一定积累了许多与艺术有关的词汇、句子、常识,掌握了解锁艺术大门的密码。想不想把这份密码与家人、朋友共享呢?走,带着他们一起在艺术的海洋乘风破浪吧!
1.艺术词句演练场
在艺术海洋中,我们聆听琴声、品味京剧、欣赏书法、评点绘画……用上本单元梳理积累的相关词汇、句子,完成填空。
善哉乎鼓琴, ;善哉乎鼓琴, 。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 ”。艺术无国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让盲姑娘仿佛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 。听罢 的琴声,京剧演员 ,瞧这唱腔 ,一看就是 出身。行至书画长廊,王羲之 的书法作品呈现眼前,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咦,前面是什么呢?原来是戴嵩的《斗牛图》,大画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呢,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正如古语有云:“ , 。”
2.艺术常识消消乐
艺术海洋包罗万象,每种艺术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结合本单元所学以及课外拓展的艺术常识,用“/”划掉每组中不同类的一个。
跑龙套 唱白脸 打圆场 走四方
(2)梅兰芳 马连良 尚小云 荀慧生
(3)柳公权 颜真卿 俞伯牙 王羲之
(4)米芾 蔡襄 黄庭坚 顾恺之
(5)巧夺天工 别具一格 妙手回春 玲珑剔透
(6)下里巴人 出神入化 栩栩如生 妙笔生花
3.艺术欣赏大观园
艺术大观园百花齐放,欣赏时我们不仅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才能采撷到艺术之美。请你阅读作家冰心的《观舞记》,结合本单元学到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方法,品味印度舞蹈的特色,读懂这篇文章。
阅读链接:
观舞记(节选)
冰心
①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②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③她端凝地站立着。
④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⑤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⑥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⑦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⑧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阅读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来描述卡拉玛精湛舞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曲》中情感随着曲调而变化,本文中情感随着舞蹈动作而变化,找一找有哪些情感变化?完成下表。
动作 情感 我的感受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体现了卡拉玛 。
(3)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但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都能尽态极妍!请你展开想象,看着他们的舞蹈,我仿佛看到了:
树木葱茏的林中, ;
水如银镜的湖边, ;
, ;
, 。
(四)单元测评
创想学校艺术社团
那一曲曲清幽旷远的琴音,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那一幕幕生动有趣的京剧,那一篇篇气象万千的书法……丰富多彩的艺术中蕴含着动人的真、善、美,艺术让生活更美好!在你的学校有哪些艺术社团呢?你喜欢吗?学习这个单元之后,你一定拥有了一双发现艺术之美的眼睛,一颗感受艺术之美的心灵,快来创想一个充满魅力的学校艺术社团吧!你希望组建哪些艺术社团?有哪些设想?快把你认为最好的艺术推荐给校长,相信你的介绍会非常精彩!
1.学校艺术社团面面观
小组成员分工,走访学校的艺术社团,参与或观察社团活动,拍照、拍摄视频或用笔记录下来,多渠道搜集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种艺术展开深入调查。
2.我的艺术创想社
在“晒晒我的拿手好戏”活动中,你们一定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想不想让你的拿手好戏成为学校的一个社团呢?那就要看看你能不能招募到更多的同学了,你可以在学校网站或班级平台发出招募启事,并利用这个网站或班级平台向同学们介绍这种艺术,相信你的精彩介绍一定会吸引很多小伙伴,也许你会面临“百团大战”的挑战哦!仔细想象怎样介绍才精彩吧!
3.我的社团我做主
学校社团由你来做主哦!下学期可能组建哪些新的艺术社团?已有的社团怎样改进?这都可能是由你来决定的呢!你可以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信,注意把你的理由说清楚。
【设计说明】
1.考查指向
(1)学生的信息搜集与筛选能力。能否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筛选、整合。
(2)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正确理解并整理已收集的语言材料,对阅读的内容深入感悟、品读鉴赏,丰富精神世界,体会到艺术中蕴含的真善美。
(3)综合学习能力。能否结合本单元“艺术之美”的主题,调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综合相关材料,运用积累的语言,用口头和书面结合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实践所得,完成“创想学校艺术社团”主题活动。
2.涉及的课程内容
(1)为解决相关问题,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运用资料。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专题介绍。
(3)表达有条理、生动、重点突出。
3.答题要求
学生分三个阶段完成,在第一阶段通过“学校社团面面观”活动,走进学校社团体验艺术之美。用多种方式记录调查所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种艺术种类展开深入了解。在第二个阶段“我的艺术创想社”中,学生从自己拿手好戏入手,尝试组建新的艺术社团。在招募时,为新成员有条理、生动地介绍新社团。在第三个阶段通过“我的社团我做主”这个活动,是学生自己来规划下学期学校艺术社团的发展,通过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信,注意分点说明理由,看看谁的建议会被采纳。
4.情境设计理由
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是小学阶段唯一一个以“艺术”为主题的单元。单元测评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设计相关任务,“创想学校艺术社团”是一个真实的任务,是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探究与应用的价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语言表达、审美创作、综合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感受艺术之美,领略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考查水平及题目难度预估
题目考查的能力目标具有综合性,需要学生在对前期的课内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多渠道地搜集、整理各种形式的资料。学生将通过调查社团、组建新社团、给校长发建议信的活动分享自己对艺术之美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6.不同水平学生作答及评分标准
题目 一级水平 二级水平 三级水平
第一题 能积极发现学校里艺术社团的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些发现。 能积极发现学校里艺术社团的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些发现。多渠道搜集资料,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能积极发现学校里艺术社团的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些发现。多渠道搜集资料,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自主研究,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之美。
第二题 能结合自己或同学的拿手好戏,有条理地介绍新社团,吸引一些同学参与。 能结合自己或同学的拿手好戏,有条理、清楚生动地介绍新社团,吸引很多同学参与,组建一个新的社团。 能结合自己或同学的拿手好戏,有条理、清楚生动地介绍新社团,吸引超过学校原有班额的同学参与,组建起一个新的社团。对他人的介绍能积极地提问、追问,在交流中领略更多的艺术风采。
第三题 能围绕一个问题,运用在综合性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自己的建议写清楚。 能围绕一个问题,运用在综合性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自己的建议写清楚,建议形式多样,内容合理、充分。 能围绕一个问题,尝试运用在综合性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自己的建议写清楚,建议形式多样,内容合理、充分,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得到大家的好评。
附:练习设计案例参考答案
艺术词句演练场
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知音;波涛汹涌的大海;余音绕梁;
粉墨登场;字正腔圆;科班;笔走龙蛇;《兰亭集序》;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艺术常识消消乐
(1)走四方 (2)马连良 (3)俞伯牙
(4)顾恺之 (5)妙手回春 (6)下里巴人
艺术欣赏大观园
作者抓住长眉、妙目、手指、腰肢、服装、舞步、铃声等方面来描述卡拉玛舞姿精湛。(提示:答出3-5点即可)
(2)(提示:“我的感受”一栏答案不唯一,符合文意即可)
动作 情感 我的感受
双眉颦蹙 无限的哀愁 美丽的女子,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呢?为何你的脸上挂满了哀愁?
笑颊粲然 无边的喜乐 姑娘的笑脸仿佛枝头绽放的最娇艳的一朵桃花,惹人沉醉!
侧身垂睫 低回婉转的娇羞 害羞含蓄的女孩啊,你那一低头的温柔仿佛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张目嗔视 叱咤风云的盛怒 美丽的姑娘啊,是谁让你愤怒?你张目嗔视的样子好像一朵带刺的玫瑰。
点额抚臂,画眼描眉 表演细腻妥帖的梳妆 我仿佛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对镜梳妆,这么盛装打扮要去见她的心上人吗?
挺身屹立,按箭引弓 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我仿佛置身印度古代战场,看到一位女将军在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卡拉玛舞技高超,融入艺术角色,进入忘我境界,感染了全场观众!
(3)一群梅花鹿灵巧地跃过草丛;几朵水莲花微颤着迎风起舞;一碧如洗的天空,一只雄鹰矫健地展翅高飞;连绵起伏的山间,一群金丝猴灵活地自由穿梭。(答案不唯一,围绕“草木禽兽”来描写,语句通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