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基础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 47分)
1.读拼音, 写词语。 (8分)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后面画“ ”。 (6分)
(1)飞机一降(jiàng xiáng)落,敌人就乖乖投降(jiàng xiáng)了。
(2)爬山虎的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ǔ qū)了,那些细小的脚,会让你想起蛟龙的爪(zhǎo zhuǎ)子。
(3)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cáng zàng)身,它们的隐蔽所得(děi dé)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
3.选择恰当的词语, 用 “ ”标出。 (3分)
(1)爬山虎那些灰色的脚巴在墙上相当(坚固 牢固)。
(2)如果感到疲劳,蟋蟀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然后又进去(继续 连续)工作。
(3)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匀称),没有重叠起来的。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4分)
(1)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 )
(2)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 ( )
(3)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 )
(4)这六七根细丝慢慢弯曲了,巴在墙上。 ( )
5.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分)
(1)爬山虎的脚, ( )触着墙, ( )不会枯萎。
(2)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3) ( )爬山虎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 ( )建筑物就像穿上了绿装。
(4) ( )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 ( )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6.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 。
(2)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
(3)梅须逊雪三分白 逊: 。
(4)题西林壁 题: 。
7.补充诗句, 再填一填。 (8分)
(1)可怜九月初三夜, 。
诗句中有两处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营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2)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句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3)梅须逊雪三分白, 。
这两句诗让我们明白了 的道理。
(4) , 把扇丢。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 。
8.句子小练习。 (6分)
(1)春风吹拂着岸边的垂柳。 (改为拟人句)
(2)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 (改为生动的说明语言)
(3)蟋蟀没有特别好的工具。 (改为设问句)
9.综合实践。 (4分)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小学生都戴上了眼镜。请根据“实验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视力情况调查”主题活动中搜集到的数据,完成练习。
年级 二 三 四 五 六
近视率 12% 19% 32% 43% 49%
(1)这个调查表揭示了什么问题 (2分)
(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不少于两条) (2分)
二、阅读与理解。 (共28分)
(一)蟋蟀的住宅(节选) (10分)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 最多九寸深, 一指宽, 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4分)
选文中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 它的工具其实是
,之所以称蟋蟀的住宅为 “伟大的工程” 是因为
。
2.画直线句子中的“最多”一词能删去吗 为什么 (2分)
3.从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多选) (2分)
A.蟋蟀不辞劳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B.“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人
C.“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蟋蟀,看它看得不耐烦
4.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 (2分)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上面的片段与《蟋蟀的住宅》一课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 娇小的赤条蜂(18分)
细细的腰,玲珑的身材, 腹部分成两节,下面大,上面小,中间好像是用一根细线连起来,黑色的肚皮上面围着一条红色的腰带:这就是赤条蜂。
A.赤条蜂通常在泥土里筑一个垂直的洞,好像一口井,口径只有鹅毛管那么粗,约有两寸深。赤条蜂建巢的时候,总是静静地、慢慢地工作着。每隔短短的十几分钟,我们就可以看到赤条蜂在洞口出现,嘴里衔着一些垃圾或是一颗沙粒。它总把这种垃圾丢到几寸以外的地方,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居所整洁。
当赤条蜂把洞完全挖好了,它就在附近察看有没有适合的沙粒。它需要的是一颗扁平的,比它的洞口稍大一些的沙粒,它可以把这颗沙粒盖在洞口,做成一扇门。这门看起来和其他沙粒完全一样,谁也不会想到它底下会藏着食物,藏着一只赤条蜂的家,只有它自己才能辨别出。
赤条蜂所猎取的食物是一种灰蛾的幼虫。这种幼虫大部分是生活在地底下的,赤条蜂又是怎么把它捉到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吧。赤条蜂把百里香根部的泥土挖去,又把周围的小草拔掉,然后把头钻进它挖松的土块里。它忽忽忙忙地从这里飞到那里,向每一条裂缝里张望,活像一只猎狗在寻找洞里的野兔一般。
灰蛾的幼虫觉察到了上面的动静,决定离开自己的巢,爬到地面上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念之差就决定了它的命运。 果然,灰蛾的幼虫一露出地面,赤条蜂就冲出去一把将它抓住了,然后伏在它的背上,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一样,不慌不忙地用刺把幼虫的每一节都刺一下。从前到后一节一节地往下刺,一点儿也不遗漏。它那熟练的动作,让人想起游刃有余的屠夫。
(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6分)
短文介绍了赤条蜂的 和 、 三方面的内容。
2.赤条蜂是怎样捕食的呢 请根据选文,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
A.抓住灰蛾幼虫 B.拔小草 C.用刺刺灰蛾幼虫的每一节
D.挖泥土 E.把头钻进土块 F.伏在灰蛾幼虫的背上
3.读下面的 B句,想一想,与文中的 A 句相比,哪一句更好 为什么 (4分)
B.赤条蜂通常在泥土里筑一个垂直的洞,好像一口井, 口径只有鹅毛管那么粗,有两寸深。
4.结合短文内容,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对的画 “ ” , 错的画 “×” 。 (4分)
(1)从文中加点的“每隔短短的十几分钟”可以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
(2)赤条蜂用扁平的沙粒做成门,表现出赤条蜂很聪明以及其巢穴隐蔽的特点。( )
(3)文中画“﹏”的句子描写了赤条蜂挖洞建巢穴的过程以及仔细找猎物的情形,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十分细致。 ( )
(4)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赤条蜂比作外科医生和屠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赤条蜂捕食动作的熟练和捕食灰蛾幼虫手段的残忍,表现了作者对赤条蜂的害怕和厌恶。 ( )
三、表达与交流。 (共25分)
题目:我的发现
提示:在生活中,你一定有一些小发现,这些发现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乐趣。选择自己仔细观察过并有所发现的自然景物或者动植物,以“我的发现”为题,将它的特点写下来。
要求:写出观察对象的变化和自己当时的心情、想法。350字左右。